| 歙縣位于杭州、千島湖、黃山、九華山旅游線的中心點,徽杭、屯蕪公路在此交會,皖贛鐵路穿越而過。 歙縣古城由府城、縣城兩部分壁聯(lián)而成。府城始建于隋朝末年(公元617年前后),起初城廓略小,唐中和二年(882年)擴建成后來的規(guī)模。南宋末方臘起義和元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后,都經(jīng)過大修?,F(xiàn)存城墻約1500米,以及西門月城。東、南兩譙樓、應公井、蛤蟆井、打箍井等宋以前古跡。大北街、斗山街、中山巷等街巷則基本保持著明、清風貌??h城在府城東側,城墻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倭寇犯境之后。城墻沿山脊構筑,現(xiàn)存殘跡,惟新安門、問政門較完好。古跡有古紫陽書院、文廟等。府城和縣城內(nèi)現(xiàn)存明清牌坊16座。 斗山街,系文化歷史名城一級保護區(qū),因側靠斗山得名。全長500米左右,多為清代徽商、仕宦的深宅大院。街道南北延伸,房屋座北朝南,臨街都是側面山墻,墻上馬頭高低錯落,加上門罩和石板路面,具有徽派街巷獨特的幽雅風貌。巷內(nèi)著名的建筑有:葉氏貞節(jié)門,建于明初,表彰一位尊老愛幼的女性;楊家大院,建于清中期,為官宦宅第;許家廳,建于清初,屬私塾建筑;黃氏孝烈門坊,建于清初,表彰一位為未婚夫殉節(jié)的姑娘;汪中怡宅,建于清末,五開間,有精制的隔屏、窗欄;潘婉香宅,建于民國初年,三進串聯(lián),布局上形象地體現(xiàn)了“三世同堂”的觀念;王世杰宅,建于民國前期,有小院、敞廊、花榭,呈現(xiàn)書香門第氣派;蛤蟆井,建于唐代,是在巖石中鑿出的深井,水質(zhì)異常清冽。 方士載宅(徽州明清建筑歷史陳列館),位于許國石坊南側,為大學士許國的閣老府的一部分,所以又名“許國相府”。建于明萬歷初。閣老府為一大建筑群,門外有石獅、牌坊,內(nèi)有大廳、花園、藏書樓等。此為書房。它的木架制作是典型的明代樣式:樓下較矮,房間臨天井開窗,方格窗扇,裝有帶望柱、凈瓶荷葉的窗欄;樓上較高敞,柱端、梁頭都雕有生動的卷云、奔浪,脊桁下的墊木雕成花帶。椽上鋪望磚,再蓋瓦。臨天井通間用方格窗扇。因為明朝人把樓上當作主要生活場所,所以注重樓上的裝飾。經(jīng)過專家考證、介紹,該宅已聞名國內(nèi)外。觀博物館將它用作“徽州明清建筑歷史陳列館”,陳列明、清兩代徽派建筑上的磚、木、石雕構件,其中的八仙斜撐木雕,刀法細膩、人物逼真,為世所罕見。這些雕刻構件是研究中國明、清建筑歷史和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矗立于古城中心,跨街而立。建于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當時歙縣人許國(1527—1596)官居次輔(相當于副宰相),又是皇帝的顧問和太子的老師,勞苦功高,皇帝恩準立坊顯榮?;丈?、地方官吏也大力支助,所以建造得巍峨壯觀,雕飾得極為華麗。八個柱子用梁枋相聯(lián),上部沖天柱略小,下面用12只大獅,就使結構安穩(wěn)固實。柱子和橫仿細刻團花錦紋和祥云仙鶴,以突出月梁上的主題圖案。這些圖案乃是當時的社會意識和許國的功名成就的寫照。如南面的龍表示對王權的尊重,西面的飛鯉表示許國是科班出身,“三報(豹)喜(鵲)”表示許國連升三級等。坊上的大字,是大書畫家董其昌寫的,其中“上臺元老”表示許國在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為官,并用天上的“上臺星”比喻許國地位的顯赫。這座牌坊從建筑結構、裝飾藝術和石雕工藝等方面看,都堪稱是民族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F(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譙樓,位于許國石坊西側,又名陽和門,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樓高三層,大梁架于高臺上,下為門闕,街道從中穿過。高約13米,寬11米余,深11.5米。建樓的起因,是出于一種風水觀念。在這之前,城內(nèi)經(jīng)常鬧火災。紹興二年,一次大火燒掉大半個州城,連州衙都化為灰燼。風水先生究其原因,一說是衙門擺錯了方向,于是封掉原先的大門南譙樓,另建這東譙樓,并把南譙樓上的報時設備移到這東譙樓內(nèi)。一直到明朝弘治年間,相繼來了兩位不信“謬說”的知府,一位叫彭澤,一位叫何欲,才又把南譙樓下的大門打開,封掉這東譙樓下的門道。但作為古建筑,卻保留了下來?,F(xiàn)在這樣式,是清朝同治末年大修時留下的。    歙縣簡介  這里歷史以才入仕稱甲江南,名儒顯臣輩出,各類英杰稱雄,僅明清兩代就有542人中進士,1531人中舉人,畫家、文學家、劇作家、理財家、教育家、音樂家、經(jīng)學大師、能工巧匠,以及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諸方面都有英才垂名史冊。 境內(nèi)山水翕聚,風光秀麗。黃山、清涼峰分峙西北和東北,互為犄角;練江、新安江及眾多支流脈連全境,哺育著2千多平方公里內(nèi)的50多萬人民。古徽城內(nèi),古橋古塔古街古巷井古壩古樓古坊,交織著古樸的風采;四鄉(xiāng)村鎮(zhèn),處處有'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明清時期的民居、祠堂、牌坊隨處可見。秀麗山水與古樸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縣,既仿佛踏入清麗的山水畫廊,又仿佛走進古典建筑藝術的博物館。 域中氣候溫潤,四季分明,勤勞的人民在富饒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出豐盛名優(yōu)特產(chǎn)。茶葉不僅以一萬多噸的年產(chǎn)量位居全國產(chǎn)茶縣之首,而且有'黃山毛峰'、'頂谷大方'、'黃山綠牡丹'、'錦上添花'、'海貝吐珠'等極品名茶列為國家珍貴禮品,還有三潭楷杷、三口密桔、金絲琥珀密棗、徽州雪梨、問政山筍、金竹貢菊、窨茶三花等,也在國內(nèi)外久負盛名。 爭創(chuàng)一流,開拓前進,一向是歙縣人民的傳統(tǒng)精神,因而解放后各項事業(yè)都有發(fā)展;十年改革開放的洪流,更是刷新民這里的風貌。工業(yè)、農(nóng)業(yè)、旅游業(yè)、科學文化教育事業(yè)和城鎮(zhèn)建設,都以嶄新的容姿,讓這塊古老的土地披上現(xiàn)代的彩裝。   這里的交通也已四通八達。陸上有皖贛鐵路和杭徽、蕪屯公路,水上有千島湖、新安江航道,空中有黃山輻射全國的航線,水、陸、空都可歡迎四方賓客的到來。  歙縣古城交通   火車(2001年10月21日起實行)    汽車    輪船    2006.6.12日補充:  歙縣古城住宿   新安賓館:地址:徽城鎮(zhèn)西街12號  歙縣古城美食 歙縣的飲食都屬于徽州菜系?;詹耍瑸槿珖舜蟛讼抵?,發(fā)祥于南宋,起源于歙縣,以烹制山珍野味而顯其特色?;詹嗽谂胝{(diào)方法上擅長燒、燉、蒸、熘,講究佐料,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重油,以滋潤腸胃和肌膚;重色,以增強審美效果,達到“色、香、味”統(tǒng)一的效果。 到歙縣,一定要嘗嘗當?shù)氐霓r(nóng)家飯,如:石雞、桂魚、毛豆腐、芙蓉糕等。其中,毛豆腐是歙縣特有的風味小吃,它鮮而不膩,芳香爽口。品嘗毛豆腐,就要講究一個環(huán)境和情趣,當你一面品嘗,一面與朋友山海經(jīng)的時候,是不是也會吟頌一首“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辭長作徽州人”呢? 所屬菜系:徽州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