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大批粵贛閩客家人隨之西進,進入四川墾荒創(chuàng)業(yè)。他們自湖南的汝城、桂東、茶陵、醴陵、瀏陽、平江到長江;自粵北途經(jīng)湖南的宜章、柳州、禮陽、常德到長江而入川,幾經(jīng)周轉(zhuǎn),其中一部分人最終扎隆昌,并把客家文化的種子播撒在這方土地上。 現(xiàn)在,隆昌居住著約25萬客家人。形成了以隆昌為中心的川南客家群體的生活大本營,素有“川南客家大本營”之稱。 全省200多萬客家人,隆昌客家人數(shù)就占到全省客家人數(shù)的十分之一,在四川是除洛帶之外最大的客家人聚集地。隆昌客家人主要集中在響石、周興、胡家、圣燈等鄉(xiāng)鎮(zhèn)。時至今日,這些客家人仍然保持著自己特有的習(xí)俗,說客家話,吃客家菜,行客家禮。他們在隆昌這塊熱土上留下耕耘的足跡,創(chuàng)造著引人注目的業(yè)績,也積淀下豐富的文化資源。 客家牌坊 位于隆昌響石鎮(zhèn)老街的“貞節(jié)”、“貞孝節(jié)”兩座牌坊保存較為完整。牌坊為楊氏所建立。據(jù)(楊氏牌坊)載:楊氏為客家望族,84世楊維信孤身一人入川,維信死后,其妻邱氏守節(jié)67載,故立牌坊以載客家根源。 此外,牌坊造型和雕刻也都充分體現(xiàn)著客家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和藝術(shù)追求。牌坊形制為四柱三門三重檐五二龍戲珠、雙鳳朝陽、牡丹、荷花、月菊等圖案,并配以品字形三重檐和各級飛檐,極具濃郁的客家建筑風(fēng)格。
客家美食 隆昌人有著鮮明的飲食習(xí)慣,這多多少少源于客家飲食。 客家美食中,除了單純的白米飯之外,以米為原料的各種點心和飯菜,如糯米飯、糍粑、九大碗等深受客家人喜愛的食物。每到過年過節(jié),糯米飯,糍粑等菜肴地在隆昌人的菜桌上都可以看見的;在農(nóng)村,如果遇上婚嫁等事情,九大碗之類的菜肴更是不可缺少。 早期的客家人入川后,拓荒的體力消耗大、流汗多,為了補充鹽份,菜品一直保持著咸、香、肥的特色,這一特色保留至今。而客家人歷來生活簡約,對于飲食,以經(jīng)濟實惠為原則。腌制類食品成為客家人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如咸蛋、大頭菜等等。在客家名菜“燒白”中,腌制菜可謂不可缺少,而隆昌的老百姓更有自己制作腌制食品的習(xí)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