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⑴【孔侍中帖】 ⑵【頻有哀禍帖】 ⑶【憂懸帖】 ⑴【孔侍中帖】﹀ 釋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報①:且因孔侍中信書②,想必至。不知領(lǐng)軍疾,后問③。] 注釋①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九月十七日”,王祥北《〈孔侍中帖〉書寫時間考》考證為公元334年(東晉晉咸和九年),王羲之年32歲。②且因孔侍中信書:“孔侍中”,徐邦達(dá)在《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劉濤在《中國書法全集》第19卷分別考證“或以為孔愉”,但同時認(rèn)為孔愉任侍中一職時,王羲之年齡只二十余歲;王祥北《〈孔侍中帖〉書寫時間考》進(jìn)而考證“孔侍中”為孔愉的從子孔坦。③領(lǐng)軍:容庚在《王羲之及其墨跡》考證為是王羲之的從弟,中書令、領(lǐng)將軍王洽。 局部↘ ① ② ③ ⑵【頻有哀禍帖】﹀ 釋文 [頻有哀禍,悲摧①切割②,不能自勝③,奈何奈何!省慰④增感。] 注釋 ①悲摧:悲痛。 ②切割:猶言悲傷如切如割。 ③自勝:克制自己。 ④省慰:同慰省。猶慰問。《三國志·蜀志·楊儀傳》:“時人畏其言語不節(jié),莫敢從也,惟后軍師費(fèi)祎往慰省之”。 局部↘ ① ② ③ ⑶【憂懸帖】﹀ 釋文[憂懸不能須臾忘心①,故旨遣取消息②。羲之報。]注釋①首行“憂懸不能須臾忘心”句:“憂懸”:憂思掛念?!巴摹保和鼞选M豸酥郀┲杏小暗芗褜幧?,然復(fù)憂之不去懷”句(載張彥遠(yuǎn)《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344頁)。 ②次行“故旨遣取消息”句:“旨”:意圖。遣:遣書(發(fā)信)。王羲之書帖中有“音問轉(zhuǎn)復(fù)難通。情慨深矣,故旨遣,承問,還愿具告”句(《右軍書記》,371頁),以及“貴奴差不?想不成大病。傷寒可畏,令人憂。當(dāng)盡消息也”(《右軍書記》,374頁),“聚散人理之常,亦復(fù)何云?唯愿足下保愛為上,以俟后期。故旨遣此信,期取足下過江問”(《右軍書記》,377頁)等帖。 局部↘ ① ②
③
— |
|
|
來自: 末學(xué)齋79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