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書法鑒賞(一) 一、《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為唐代內(nèi)府摹本,現(xiàn)由卷改裝成軸。日本東京前田育德會(huì)藏。共九行,前三行為'哀禍帖',后六行為'孔侍中帖'。此帖也是奈良時(shí)期由遣唐使帶入日本,布施給東大寺。桓武天皇(737-806)留有'延歷敕定'朱文印記。 二、《頻有哀禍帖》 《頻有哀禍帖》摹本,紙本??v26.9厘米。3行,20字。行書。字間傾側(cè)、俯仰、鉤連,筆畫輕疾、圓轉(zhuǎn)、牽引,結(jié)體多有取橫勢(shì)者。 三、《奉告帖》 王羲之書。榻本。四行,三十六字。行書。釋文:羲之白:奉告慰,反側(cè)。伏想比安和,伯熊過(guò)見(jiàn)之,悲酸,大都可耳,惟垂心,羲之平平,一日白比具。 四、《鯉魚帖》 榻本。兩行,十八字。行書。 褚遂良《右軍書目》“草書都五十八卷”第二十九卷著錄,曰:“送此鯉魚,二行。”《澄清堂帖》 、《二王帖》、《大觀帖》收刻。 材官本《閣帖》第二行首“敬”字缺末筆,乃宋人避宋太宗祖父趙敬之諱所致。而《澄清堂帖》不缺?!队臆姇洝分杏浻?/span>“阿耶”其人,不知是否與敬耶同為一人。釋文:羲之白 送此鯉魚征與敬耶,不在不,乃邑邑不。 五、《月半帖》 《月半帖》又名“月半哀感帖”,榻本。4行,36字,草書。 此帖被辨為偽帖。 入刻《淳化閣帖》、《大觀帖》、《絳帖》、《星風(fēng)樓帖》。釋文:月半哀感,奈何奈何,念邑邑罔極之至,不可居處。比日何似?痺差不?悒悒,力知問(wèn)。王羲之頓首。 六、《一日一起帖》 《一日一起帖》3行,23字。草書。入刻《淳化閣帖》等。釋文 吾昨得一日一起,腹中極調(diào)適,無(wú)所為憂。但顧情不可言耳。 七、《敬豫帖》 2行, 10字。草書?!队臆姇洝分浫氖牵?/span>‘上下安也,和緒過(guò),見(jiàn)之欣然。敬豫乃成委頓,令人深憂。江生亦連病,今已差。’此帖僅有其中10字。入刻《淳化閣帖》等。釋文:敬豫乃成委頓,令人深憂。 八、《清和帖》 5行,40字。草書。入刻《淳化閣帖》等。 釋文:適都十五日問(wèn),清和為慰。復(fù)得南后問(wèn)不? 想二庾速至之始興奴長(zhǎng)就,令人邑邑。想無(wú)所至耳。還具示問(wèn)。 九、《追尋傷悼帖》
11行,103字。行書?!队臆姇洝分洝H肟獭洞净w帖》等。 釋文:追尋傷悼,但有痛心,當(dāng)奈何奈何! 得告慰之。吾昨頻哀感,便欲不自勝舉。旦復(fù)服散行之,益頓乏。推理皆如足下所誨。然吾老矣,余愿未盡,唯在子輩耳。一旦哭之,垂盡之年,將無(wú)復(fù)理,此當(dāng)何益。冀小卻,漸消散耳。省卿書,但有酸塞。足下念,顧言散,所豁多也。王羲之頓首。 十、《臨川帖》
3行,24字。草書。入刻《淳化閣帖》等。 釋文:不得臨川問(wèn),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lái),數(shù)有使,冀因得問(wèn),示之。 十一、《袁生帖》
摹本,紙本??v27厘米,橫10.3厘米。3行,26字。行草書。日本藤井有鄰館藏。全文見(jiàn)《右軍書記》:‘產(chǎn)婦兒萬(wàn)留之,月盡遣,甚慰心。得袁、二謝書,具為慰。袁生暫至都,已還未?此生至到之懷,吾所盡也。 弟預(yù)須遇之。大事得其書,無(wú)已已。二謝云秋末必來(lái),計(jì)日遲望。萬(wàn)羸,不知必俱不? 知弟往別停幾日,決其共為樂(lè)也。尋分旦與江、姚女和別,殊當(dāng)不可言也。’此帖只是《產(chǎn)婦帖》中的一小段,即:‘得袁、二謝書,具為慰。袁生暫至都,已還未?此生至到之懷,吾所盡也。’此帖末句少刻一‘盡’字。 十二、《太常帖》
5行, 41字。草書。又名《太常司州帖》。《右年書記》著錄。入刻 《淳化閣帖》等。 釋文:適太常、司州、領(lǐng)軍諸人廿五、六書,皆佳。司州以為平復(fù),此慶慶可言。余親親皆佳。大奴以還吳也,冀或見(jiàn)之。(《右軍書記》‘慶慶’為‘慶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