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事教學管理工作這些年,牢牢抓住課堂這個教學改革的主戰(zhàn)場、主陣地是非常關鍵的。通過有效教學研討會,如骨干教師的引領課、青年教師的展示課、新教師研究課等多項活動,就實施高效課堂中的一些難點問題進行集中研討,并對高效課堂中的小組建設、合作學習和展示、自主學習案的設計、教師在高效課堂改革中的角色和地位等問題進行思考和探討,積極摸索適合本校的課堂教學摸式。雖不能說取得了什么輝煌的成績,但對課堂指導上有一點突破,現就一節(jié)課為例總結如下: 我選擇了《朝鮮語文》課作為課例進行了指導。近幾年我校朝語學科的教學遇到了空前的挑戰(zhàn)。學生日常所說的用語幾乎是漢語,對朝語的詞匯顯得很陌生,朝語課的閱讀理解、寫作是難上加難。針對這種現象,我們決定對朝語課嘗試改革,切實解決問題,有效克服困難。 我們責成朝語組組長金老師根據多年的朝語教學經驗,設計了第一課時的教學。一篇朝語課文通常按課標要求,一課時完成一篇課文的學習。但散居地區(qū)學生的現狀無法達成。我校朝語組集體研討結果決定,首先增加課時,2課時完成一篇課文的學習。所有課文的第一課時,一律用來詞匯學習和積累,為理解分析課文掃清障礙。課前布置預習,要求學生認真讀課文,將一篇課文中的所有自己不懂的詞匯進行圈點勾畫,然后借助工具書查找詞意,完成預習案。預習案的格式如下:
第二天回到課堂,檢查預習情況,發(fā)表交流。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差異,完成任務的情況各不同。但2/3以上的學生基本借助工具書能完成預習案。這樣按組發(fā)表交流課前完成的預習案上的內容。教師及時糾正學生展示過程中的錯誤和不足。嘗試了一段時間,學生慢慢熟悉了此學習方法,基本能完成課前作業(yè)。初中三個年級的朝語課的第一課時,基本形成一種模式。 過了一段時間,再去聽課,發(fā)現存在這樣的問題。學生已經熟悉了課前預習完成地很好了,可在課堂上依舊重現預習案的內容,每一組,每一人輪流發(fā)表,教師補充糾正。覺得課堂低效,雖能照顧差一些的學生,能補充完善預習的內容,可尖子生沒事做,長此以往,學困生會滋生偷懶習慣,不主動完成,只等老師給答案,尖子生覺得課堂上無事可做,不利于培養(yǎng)思維習慣。于是教務牽頭,朝語教師又聚在一起,研討下一步如何改變低效課堂。老師們深有體會地說“沒有嘗試課改之前,不知道學生的底子到底是怎樣,現在通過新模式的教學,徹底地暴露了我們的軟肋,也真正的反思自己多年的教學,似乎隱約地能摸索出一些頭緒來了?!苯虅疹I導也充分肯定了老師們前一段的嘗試中取得的成績,繼而提出如何讓詞匯課,更有效服務于朝語學科的學習的問題。經過一番討論后,達成一個共識,那就是充分調動學生認真完成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課堂需要進一步改革,不能停留在簡單重現上,而把重心放在詞匯的靈活運用上。朝語教師集體備課,還是組長當先頭兵,出了一節(jié)課。這節(jié)課的基本流程如下: 一、完善預習案:(約10分鐘) 1、小組內交流完成的預習案,進行補充完善。 2、每小組派代表在黑板上寫出小組內沒解決的詞匯,求助其他組。其他組有會的同學互相幫助,在組間交流完成。 3、如果出現全班都不會的詞匯,老師補充講解。 二、詞匯大比拼(30分鐘) 這個環(huán)節(jié)以小組競賽的形式進行。 1、教師用大屏幕出示該課文中的重要詞匯約10個左右。要求每人任選2個詞語現場組兩個短語。因為不能重復別人說過的,所以第一輪先從各組的學困生開始組短語,實在想不起來的同學允許引用原文中的短語也可以。如果用原文得1分,不用原文得2分。根據各組發(fā)表的情況,教師及時評價,給各組打分,每組記分員計入小組評分表。第一輪結束后,要求哪一個組哪位同學先想到了主動站起來發(fā)表,學生爭先恐后發(fā)表,很怕落在后面,被別人說出自己已想好的短語
,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了。所有同學經過一輪發(fā)表,發(fā)現有2個詞,竟然誰都沒選,沒發(fā)表。教師立刻發(fā)現了這個問題,馬上提出,如果哪一個組用剩下的這個詞組短語,給加3分。顯然這個詞組短語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允許小組討論,再發(fā)表。學生再次興奮起來,小組展開討論,緊接著有兩個組先后發(fā)表,漏洞很快補上了。教師會心一笑。 2、組短語這一關結束,開始第二道闖關題——造句。要求每人任選一個詞語造句。規(guī)則是實在想不起來到學生可以用原文造句和預習案上準備的造句得2分;在短語的基礎上擴展成造句,且語句通順,沒有語病得3分;有創(chuàng)意的造句得4分;認真傾聽別人的造句能及時發(fā)現并糾正錯誤的同學和所屬的小組加1分。比賽開始。學生用1~2分鐘時間思考后開始發(fā)表交流。速度沒有剛才那么快,顯然這有點難度了。教師適時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好學生思維快,相繼發(fā)表,每發(fā)表一個,教師組織生生點評,教師適時補充,短暫的僵局化解了。中下等生在教師的鼓舞下,用原文造句和發(fā)表準備的造句,教師仍不忘及時組織評價并肯定。 3、第三關再提高難度系數。要求運用其中的幾個詞匯(至少2個以上,越多越好)編寫一段短文。規(guī)則是完成基數(用2個詞)且沒有錯誤的短文得5分;在基數的基礎上每增加一個詞加2分;語句通順、語言豐富再加1分;每組完成一份短文,派代表發(fā)言。準備時間給2~3分鐘。小組內立刻竊竊私語,拿出練習本準備寫短文。發(fā)表結果,最少的用了兩個詞,最多的用了5個詞。用多詞的基本出現了語句不流暢,銜接不合理,生搬硬套的現象。教師指出毛病后又進行了補救,短文立刻變得準確生彩,學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這時教師適時地教育學生平時要注重閱讀,才能增強語感,筆下生輝。 課后相關教師普遍認為這一節(jié)課上得更有效,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提高了學習效率,發(fā)展了學生的能力。對引導學生重視課外閱讀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本課例的跟蹤指導,雖不敢說達到了高效的目的,至少我認為是有效的。
|
|
|
來自: 木木1266 > 《我的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