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十二對腦神經的描述(原創(chuàng))

 神外小白 2015-11-23
十二對腦神經的描述
Ⅰ嗅神經
1、性質:特殊內臟感覺纖維。
2、位置、行程、分布:由上鼻甲以上和鼻中隔上部粘膜內的嗅細胞中樞突聚集而成,包括20多條嗅絲,嗅神經穿過篩孔入顱前窩,進入嗅球傳導嗅覺。
3、損傷后的表現(xiàn):
(1)顱前窩骨折累及篩板時,可撕脫嗅絲和腦膜,造成嗅覺障礙,同時腦脊液也可流入鼻腔。
(2)鼻炎時,炎癥延至鼻上部粘膜,也可造成一時性嗅覺遲鈍。
Ⅱ 視神經
1、性質:由特殊軀體感覺纖維組成,傳導視覺沖動。
2、位置、行程、分布:由視網(wǎng)膜節(jié)細胞的軸突,在視神經盤處聚集后穿過鞏膜篩板而構成。在眶內行向后內,穿經視神經管入顱中窩,向后內走行于垂體前方連于視交叉,再經視束連于間腦。
3、臨床聯(lián)系:當ICP增高時,常出現(xiàn)視神經盤水腫。
Ⅲ 動眼神經
1、性質:運動性神經,含一般軀體運動和一般內臟運動纖維。
2、位置、行程:起于中腦動眼神經核和動眼神經副核,自中腦腹側腳間窩出腦,緊貼小腦幕切跡緣和蝶鞍后床突側方前行,穿行于海綿竇外側壁上部繼續(xù)前行,經眶上裂入眶,分為上、下兩支。
3、分布:
(1)動眼神經上支分布于上瞼提肌、上直肌;
(2)動眼神經下支分布于下直肌、內直肌、下斜??;
(3)睫狀神經節(jié)短根經睫狀神經節(jié)換元后,節(jié)后纖維分布于睫狀肌和瞳孔括約肌。
4、損傷后的表現(xiàn):
(1)上瞼提肌癱瘓,眼瞼下垂;
(2)動眼神經支配的上、下、內直肌及下斜肌癱瘓,產生外斜視;
(3)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癱瘓,瞳孔擴大,喪失對光反射及調節(jié)能力;
(4)眼外肌大多數(shù)癱瘓松弛,眼球稍向前突;
(5)復視。
Ⅳ 滑車神經
1、性質:運動性腦神經。
2、位置、行程、分布:起于中腦下丘平面對側的滑車神經核,自中腦背側下丘下方出腦,是腦神經中最細者,繞過大腦腳外側前行,也穿經海綿竇外側壁向前,經眶上裂入眶,越過上直肌和上瞼提肌向前內側行,進入并支配上斜肌。
3、損傷后的表現(xiàn):
(1)上斜肌功能喪失,眼球不能轉向外下方,俯視時出現(xiàn)輕度內斜視和俯視。
(2)患者常將頭向前傾,臉轉向健側而予以代償,以克服視覺缺陷。
Ⅴ 三叉神經
1、性質:混合性神經,含2種纖維(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和特殊內臟運動纖維)。
2、位置:三叉神經內以軀體感覺神經纖維為主,這些纖維的細胞體位于三叉神經節(jié),三叉神經節(jié)位于顱中窩顳骨巖部尖端的前面三叉神經壓跡處。三叉神經節(jié)細胞的周圍突組成三叉神經的三大分支(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于腦橋中段的三叉神經運動核,纖維組成三叉神經運動根,由腦橋基底部與腦橋臂交界處出腦,位于感覺根下內側,最后進入三叉神經第3支下頜神經中,經卵圓孔出顱。
3、行程:
(1)眼神經:由三叉神經節(jié)發(fā)出,穿行海綿竇外側壁,位于伴行的動眼神經、滑車神經的下方,展神經及頸內動脈的外側。在入眶前分成三終支(額神經、淚腺神經、鼻睫神經),然后穿硬腦膜,經眶上裂入眶。
(2)上頜神經自三叉神經節(jié)發(fā)出后進入海綿竇外側壁的下部,穿圓孔入翼腭窩后壁,在翼腭窩的上部斜向前外側,經眶下裂入眶,約在眶間與眶前緣的中點處,轉向內側進入眶下管,改名眶下神經。
(3)下頜神經從三叉神經節(jié)發(fā)出后經卵圓孔出顱,入顳下窩。
4、分布:
眼神經:
(1)額神經:
①眶上神經分布于瞼及結膜,額竇粘膜及板障,骨膜及顱頂部皮膚。
②滑車上神經分布于額部中線附近較低部位的皮膚,上瞼內側1/3的皮膚及結膜。
③額支分布于額部皮膚及上瞼。
(2)淚腺神經分布于淚腺,上瞼、外眥部皮膚。
(3)鼻睫神經:
①睫狀神經節(jié)交通支;
②睫狀長神經分布于睫狀體、虹膜、角膜;
③篩后神經分布于后篩竇及蝶竇的粘膜;
④滑車下神經:上瞼支分布于上瞼;下瞼支分布于淚囊,上、下兩瞼內側部的結膜、淚阜及內眥的皮膚。
⑤篩前神經終支為鼻前支,分布于鼻粘膜,此支又可分為鼻內支和鼻外支:
鼻內支:鼻內側支分布于鼻中隔的前上部;鼻外側支分布于上鼻甲的前端及鼻外側壁前部的粘膜。
鼻外支:分布于鼻背下部、鼻翼及鼻尖的皮膚。
上頜神經:
(1)腦膜神經分布于顱中窩的硬腦膜。
(2)神經節(jié)支分布于眶骨膜、鼻、額、咽腔的粘膜。
(3)顴神經:
①顴顳神經分布于顳區(qū)前部皮膚及淚腺;
②顴面神經分布于頰隆起的皮膚。
(4)眶下神經分布于鼻翼、下瞼、頰部皮膚與頰粘膜,以及上唇。
(5)上牙槽神經分布于上頜牙齒、牙齦及上頜竇粘膜。
下頜神經:
(1)腦膜支:
①前支分布于顱中窩、部分顱前窩以及顱蓋的硬腦膜,止于蝶骨大翼骨質內。
②后支分布于乳突小房的粘膜。
(2)翼內肌神經支配翼內肌。
(3)下頜神經前干:
①頰神經分布于頰部皮膚、頰粘膜、牙齦、前磨牙及第1磨牙等;
②顳深神經支配顳肌;
③咬肌神經支配咬肌;
④翼外肌神經支配翼外肌。
(4)下頜神經后干:
①耳顳神經:
a. 關節(jié)支進入下頜關節(jié)后部;
b. 外耳道支分布于外耳道皮膚;
c. 腮腺支分布于腮腺;
d. 耳前支分布于耳屏、耳廓上部和外側的皮膚;
e. 顳淺神經分布于顳區(qū)大部皮膚。
②舌神經:
a. 咽頰支分布于腭扁桃體及口腔后部的粘膜;
b. 舌底神經分布于舌下緣及其附近的粘膜、前部的牙齦;
c. 舌支分布于舌前2/3的舌乳頭及粘膜。
③下牙槽神經:
a. 下頜舌骨肌神經分布于下頜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
b. 刻神經:唇支分布于上唇的粘膜,唇和頦的皮膚;頦支分布于頦部皮膚。
c. 下牙叢:下牙支終于牙髓;下牙齦支分布于下頜牙齦。
5、損傷后的表現(xiàn):
一側三叉神經損傷出現(xiàn)同側面部皮膚及眼、口和鼻粘膜一般感覺喪失;角膜反射消失;一側咀嚼肌癱瘓、萎縮,張口時下頜偏向患側。
Ⅵ 展神經
1、性質:軀體運動神經。
2、位置、行程:起于腦橋被蓋部的展神經核,纖維向腹側自腦橋延髓溝中線兩側出腦,前行至顳骨巖部尖端,自后壁穿入海綿竇,在竇內沿頸內動脈外下方前行,經眶上裂入眶。
3、分布:分布于外直肌。
4、損傷后的表現(xiàn):可引起外直肌癱瘓,產生內斜視。
Ⅶ 面神經
1、性質:混合性神經,含有4種纖維成分
(1)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于腦橋被蓋部的面神經核。
(2)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起于腦橋的上泌涎核。
(3)特殊內臟感覺纖維:胞體位于顳骨巖部內,面神經管彎曲處的膝神經節(jié)。
(4)一般軀體感覺纖維
2、位置、行程:面神經由兩個根組成。較大的運動根自腦橋小腦角區(qū),腦橋延髓溝外側部出腦;較小的混合根(中間神經)自運動根的外側出腦,兩根進入內耳門合成一干,穿內耳道底進入與中腦鼓室相鄰的面神經管,先水平走行,后垂直下行由莖乳孔出顱,向前穿過腮腺達面部。
3、分布:
(1)面神經管內的分支:
①巖淺大神經與巖深神經合成翼管神經,支配淚腺、腭及鼻粘膜的腺體。
②鐙骨肌神經支配鼓室內的鐙骨肌。
③鼓索:味覺纖維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副交感纖維的節(jié)后纖維分布于下頜下腺和舌下腺。
(2)顱外分支:
①顳支分布于腭肌、眼輪匝肌、皺眉肌和耳廓外側面上的固有肌、耳前肌與耳上肌。
②顴支支配眼輪匝肌、上下瞼肌及顴肌。
③頰支分布于頰肌、口輪匝肌及其它口周圍肌。
④下頜緣支分布于笑肌、下唇及頦部諸肌。
⑤頸支支配頸闊肌。
4、損傷后的表現(xiàn):
(1)面神經管外損傷:
①患側面部表情肌全部癱瘓,前額皺紋消失,嘴角下垂,鼻唇溝平坦。
②發(fā)笑時嘴角偏向健側。
③因頰肌癱瘓,食物常淤積于口腔前庭內,常有唾液從患側口角漏出。
④患側不能做皺眉、皺額、閉眼、鼓腮、露齒和吹氣動作。
⑤眼輪匝肌癱瘓,眼瞼不能閉合,故角膜反射消失。
⑥下眼瞼輕度外翻致淚液外溢。
(2)面神經管內損傷:除有上述管外損傷的癥狀外,還伴有
①患側淚腺分泌減少,角膜干燥。
②舌前2/3的味覺消失,唾液分泌減少。
③聽覺過敏。
④如膝神經節(jié)受累時,還有患側乳突部疼痛及耳廓部和外耳道感覺遲鈍,外耳道或鼓膜出現(xiàn)皰疹,構成Hunt綜合征。
Ⅷ 前庭蝸神經
1、性質:特殊感覺性腦神經,含有傳到平衡覺和聽覺的特殊軀體感覺纖維。
2、位置、行程、分布:
(1)前庭神經:傳導平衡覺。其雙極感覺神經元胞體在內耳道底聚集成前庭神經節(jié)。
①周圍突穿內耳道底分布于內耳球囊斑、橢圓囊斑和壺腹嵴中的毛細胞;
②中樞突集成蝸神經,經內耳門入顱,于腦橋小腦角處,經腦橋延髓溝外側部入腦,終于前庭神經核群和小腦等部。
(2)蝸神經:傳導聽覺。其雙極感覺神經元胞體在內耳部耳蝸的蝸軸內聚集成蝸神經節(jié)。
①周圍突分布于內耳螺旋器上的毛細胞;
②中樞突集成蝸神經,經內耳門入顱,于腦橋小腦角處,經腦橋延髓溝外側部入腦,終于附近的蝸神經腹側、背側核。
3、損傷后的表現(xiàn):
前庭蝸神經損傷后表現(xiàn)為傷側耳聾和平衡功能障礙;由于前庭刺激可出現(xiàn)眩暈、眼震,多同時伴有嘔吐等癥狀。
Ⅸ 舌咽神經
1、性質:混合性神經,含有5種纖維成分
(1)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于疑核;
(2)副交感纖維:起于下泌涎核;
(3)一般內臟感覺纖維:胞體位于頸靜脈孔處的舌咽神經下神經節(jié);
(4)特殊內臟感覺纖維:胞體也位于舌咽神經下神經節(jié);
(5)一般軀體感覺纖維:胞體位于舌咽神經上神經節(jié)。
2、位置、行程:舌咽神經的根絲在橄欖后溝上部連于延髓,與迷走神經、副神經同穿頸靜脈孔前部出顱,出顱后先在頸內動脈和頸內靜脈間下降,繼而弓形向前,經舌骨舌肌內側達舌根。
3、分布:
(1)鼓室神經:與交感神經纖維共同形成鼓室叢,發(fā)支分布于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的粘膜,終支為巖淺小神經,節(jié)后纖維分布于腮腺。
(2)頸動脈竇支分布于頸動脈竇和頸動脈體。
(3)舌支分布于界溝后部的舌粘膜及味蕾,傳導一般感覺和味覺。
(4)咽支與迷走神經的咽支和交感干的咽喉支共同組成咽叢,發(fā)支分布于咽壁肌和咽粘膜。
(5)扁桃體支:與上頜神經的分支腭中神經和腭后神經組成環(huán)狀神經叢,發(fā)支分布于腭扁桃體、軟腭及咽頰部的粘膜。
(6)肌支分布于莖突咽肌。
4、損傷后的表現(xiàn):
一側舌咽神經的損傷表現(xiàn)為同側咽喉部及舌后1/3的味覺消失,舌根和咽頰區(qū)痛覺消失,咽肌輕度癱瘓以及軟腭反射消失,有時還伴有腮腺分泌功能障礙。
Ⅹ 迷走神經
1、性質:混合性神經,含有4種纖維成分
(1)副交感纖維:起于延髓的迷走神經背核;
(2)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于延髓的疑核;
(3)一般內臟感覺纖維:胞體位于頸靜脈孔下方的迷走神經下神經節(jié);
(4)一般軀體感覺纖維:胞體位于迷走神經的上神經節(jié)。
2、位置:以多條根絲自橄欖后溝的中部出延髓,在舌咽神經偏后方經頸靜脈孔出顱,在此處有膨大的迷走神經上、下神經節(jié)。
3、行程:迷走神經干出顱后在頸部下行于頸動脈鞘內,位于頸內靜脈與頸內動脈或頸總動脈之間的后方,下行至頸根部,左迷走神經在左頸總動脈與左鎖骨下動脈之間下行,越過主動脈弓的前方,經左肺根的后方下行至食管前面分成許多細支,構成左肺叢和食管前叢,行于食管下段又逐漸集中延續(xù)為迷走神經前干;右迷走神經越過右鎖骨下動脈前方,沿氣管右側下行,經右肺根后方達食管后面,分支構成右肺叢和食管后叢,繼續(xù)下行又集中構成迷走神經后干。迷走神經前、后干伴食管一起穿膈肌食管裂孔進入腹腔,分布于胃前、后壁,其終支為腹腔支,參與內臟運動神經構成的腹腔叢。
4、分布:
(1)頭頸部的分支:
①腦膜支分布于顱后窩的硬腦膜、橫竇及枕竇。
②耳支分布于耳廓及外耳道皮膚。
③咽支分布于各咽肌和除腭帆張肌以外的諸腭肌及咽部粘膜。
④頸動脈體支分布于頸動脈竇和頸動脈體。
⑤喉上神經:
a. 喉內支:上支分布于咽、會厭、會厭谷及喉前庭的粘膜;下支分布于杓會厭襞和杓狀軟骨背側面的粘膜。
b. 喉外支大部分纖維分布于環(huán)甲肌,小部分纖維分布于喉粘膜。
(2)胸部的分支:
①喉返神經:終支為喉下神經,其運動纖維支配除環(huán)甲肌以外的所有候肌,感覺纖維分布至聲襞以下的喉粘膜。
②心支:
a. 心上支與交感神經的心支相連組成心深叢。
b. 心下支右側者加入心深叢,左側者加入心淺叢。
③肺前、后支:肺前支與交感神經的分支形成肺前叢,肺后支與來自第2-4胸交感神經干的分支形成肺后叢,自肺前、后叢再發(fā)支分布至支氣管樹的平滑肌和腺體。
④食管支:彼此吻合形成食管叢,發(fā)分支分布至食管及心包后面。
(3)腹部的分支:
①胃支:
a. 胃前支分布于胃的前上壁,其終支以"鴉爪"形分布于幽門管及幽門竇。
b. 胃后支分布于胃的后下壁。
②肝支:加入肝叢而分布至肝。
③腹腔支:與交感神經構成腹腔叢,發(fā)分支伴隨各臟器的動脈分布于肝、胰、脾、腎、小腸、盲腸、升結腸至橫結腸中部等腹腔臟器。
5、損傷后的表現(xiàn):
一側迷走神經損傷主要引起同側軟腭、咽和喉麻痹。表現(xiàn)為發(fā)音時患側軟腭不能上舉,懸雍垂偏向健側,聲帶麻痹,吞咽輕度障礙,聲嘶,頸動脈竇反射消失,患側軟腭反射和咽反射消失。
雙側迷走神經損傷可導致喉肌全癱,引起嚴重的呼吸困難和喘鳴音。常伴有食管和胃的弛緩性麻痹,心跳加快,吞咽障礙和迷走呼吸反射消失等癥狀。
Ⅺ 副神經
1、性質:運動性神經,含有特殊內臟運動纖維。
2、位置、行程:腦根起自延髓的疑核,自橄欖后溝下部,迷走神經根絲下方出腦,與脊髓根同行,經頸靜脈孔出顱,加入迷走神經,隨其分支支配咽喉部肌。脊髓根起自頸脊髓的副神經核,自脊髓前、后根之間出脊髓后,在椎管內上行,經枕骨大孔入顱,再與腦根一起經頸靜脈孔出顱,此后又與腦根分開,繞頸內靜脈行向外下方,經胸鎖乳突肌深面分出一支入該肌后,終支在胸鎖乳突肌后緣上、中1/3交點處繼續(xù)向外下后斜行,于斜方肌前緣中、下1/3交點處,進入斜方肌深面。
3、分布:支配胸鎖乳突肌、斜方肌。
4、損傷后的表現(xiàn):
(1)患側斜方肌、肩胛提肌、胸鎖乳突肌癱瘓,頭不能項患側側屈,也不能使面部轉向對側,肩胛骨向前下移位。
(2)患側抬舉上臂的功能減弱,舉重乏力,并伴有上述各部肌肉萎縮,呈現(xiàn)某種程度的翼狀肩胛。
(3)兩臂下垂時,患側手指低于健側,雙臂前伸合掌時,患側指尖遠于健側。
Ⅻ 舌下神經
1、性質:運動性神經,主要由一般軀體運動纖維組成。
2、位置、行程:由延髓的舌下神經核發(fā)出后,以若干根絲自延髓前外側溝出腦,向外側經舌下神經管出顱,繼而在頸內動脈與頸內靜脈之間弓形向前下走行,達舌骨舌肌深面,在舌神經和下頜下腺管下方穿頦舌肌入舌內。
3、分布:
(1)腦膜支分布至枕骨板障、枕竇及巖下竇的硬腦膜。
(2)舌下神經的降支:與第2、3頸神經所組成的降支結合形成頸袢,發(fā)支至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肩胛舌骨肌上、下腹。
(3)甲狀舌骨肌和頦舌骨肌的神經分布至二肌。
(4)舌下神經的肌支分布至莖突舌肌、舌骨舌肌、頦舌肌以及諸舌內肌。
4、損傷后的表現(xiàn):
一側舌下神經完全損傷:
(1)患側舌肌癱瘓并萎縮,觸摸時舌質變軟,舌面出現(xiàn)皺襞;
(2)伸舌時,舌尖偏向患側;
(3)縮舌時舌尖偏向健側;
(4)伴患側舌肌纖維震顫。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