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氏文化研究》出版發(fā)行
最近,廣大韋氏宗親盼望已久的《韋氏文化研究》專著由中國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發(fā)行。自2011年3月開始組織編撰以來,歷經(jīng)三年多不懈的努力,在隆重舉行的首發(fā)式上,《韋氏文化研究》編撰委員會主任、廣西人大原常務副主任韋家能宗親作了講話,簡要地介紹了專著的編撰情況和該書的特色。
韋家能首先指出,中國文史出版社是我國文史方面最權威的出版單位,我們《韋氏文化研究》能夠在這樣的“國字號”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可以驕傲地說,我們的編撰工作得到國家出版部門的充分肯定;我們的研究成果經(jīng)過了出版社的嚴格審查,可以說我們的資料來源是經(jīng)得起檢驗的,有據(jù)可考、有書可查,是可靠的,我們編撰的書稿質量是完全有保障的。我們的書稿是在2013年9月份送到北京,在中國文史出版社責任編輯的具體指導下,我們又經(jīng)過了一年多的修改潤色,才于2014年10月交到廣西地質印刷廠印刷。如今成果擺在各位宗親面前,我才真正敢說這樣一句話:“大功告成!”這是我們韋氏宗親出謀獻策的共同成果,是大家千辛萬苦不懈努力的智慧結晶!
他談了幾點體會。
一、本書能夠編撰出版與公開發(fā)行,首先應該得益于改革開放的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得益于國家重視文化建設與發(fā)展的政策支持,致使譜牒研究已經(jīng)成為我國文化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領域。國家重點文化書籍《中國家譜總目》經(jīng)過10年的艱辛努力終于在2009年7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總共1200多萬字,10大本,收錄了中國家譜52401種、共計608個姓氏。此后,大江南北、神州大地掀起譜牒研究的熱潮,各地姓氏文化研究蓬勃發(fā)展、方興未艾,單獨出版的姓氏書籍不下200本。姓氏尋根活動還搭上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車,尋根問祖中文網(wǎng)站就有近400家。各地成立的姓氏研究會達上千個,并通過姓氏研究會這個組織,開展了許多慎終追遠、尋根問祖、正本溯源的活動,對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統(tǒng)一,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重要作用。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和背景下,我們廣西韋氏一批有識之士通過協(xié)商,決定開展韋氏文化研究活動。2011年2月18日(正月十四),我們在南寧鉆石海岸海鮮廣場召開的韋氏宗親聯(lián)誼會上,建議成立韋氏文化研究編纂委員會,組織人員撰寫《韋氏文化研究》一書。幾經(jīng)籌備會議商定,《韋氏文化研究》編委會由韋家能任主任,韋克義任常務副主任;聘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原主席韋純束、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原副主席韋繼松等老領導為顧問。韋氏文化研究編委會下設辦公室、聯(lián)絡部、編輯部、后勤部。
組織落實之后,2011年3月,正式啟動編撰、聯(lián)絡、籌款等各項工作。各部門按分工負責、合作協(xié)調的原則,馬不停蹄、有條不紊地進行組織發(fā)動,集資募款、網(wǎng)絡信息、搜集資料、策劃謀篇。我們在南國早報刊登了征稿啟事,除了在區(qū)直、南寧市組織發(fā)動之外,各部門分別下到百色、平果、馬山、桂平、橫縣、宜州、金城江、上林、賓陽、都安、柳州、柳江等地宣傳發(fā)動,依靠廣大宗親賢達的力量做好資料收集和籌資出版等工作。
二、韋氏文化研究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是我們韋氏子孫應該做的一件好事。然而,開始的時候,對于姓氏文化研究,并不是個個宗親都能理解和支持的。曾經(jīng)有人質疑,似乎認為這樣做是否背離了主旋律,符合不符合時下的政策法規(guī),是不是一種雜音。其實這是一種不了解歷史和現(xiàn)實政策的糊涂認識。姓氏文化屬于譜牒學范疇,是中國文明建設題中應有之義,中國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譜牒產(chǎn)生極早,史料記載從伏羲氏起,就已“正姓氏,別婚姻”。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記載姓氏的專片,稱為甲骨家譜。這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主要標志之一,為歷代朝野所重視,故有“家乘猶國史”之說。因為,中國的史學,是由正史、方志、譜牒的材料構成的。世界偉人馬克思就曾經(jīng)通過研究譜牒進而研究社會歷史的。我國的史學大師郭沫若、翦伯贊等所撰史學巨著,無一不是從譜牒說起。從史料角度看,譜牒更有基礎性質,因為它是民間的第一手材料。由此可見,研究姓氏或姓氏文化并不是所謂的雜音,而是當今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主旋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音符。中國政府歷來重視譜牒學研究,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1984年,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聯(lián)合發(fā)出《關于協(xié)助編好<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通知》(國檔字<1984>第7號文件)。同年,中國譜牒學會成立。此后的十余年間,廣西人民出版社、海南三環(huán)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都相繼出版了若干種姓氏專書,其中的《中國韋氏通書》就填補了中國韋氏在譜牒學領域中的空白。經(jīng)過我們的會議宣傳,以及親臨各地與宗親們會面交談,宣傳國家有關文化方面的方針政策,統(tǒng)一了認識,得到了各地宗親的廣泛支持,我們的工作很快地開展起來。本書出版經(jīng)費,包括國家出版社書號費、印刷費、發(fā)行費和編撰與辦公等費用,絕大部分為韋氏宗親自籌,沒有大家的經(jīng)費支持是辦不成事的。韋清文、韋家偉、韋云朝、韋明、韋均、韋生貴、韋廣等數(shù)十位宗親率先垂范、慷慨解囊,鼎力相助、共襄盛舉,給予我們極大的支持與幫助,為此后的廣大宗親捐助帶了個好頭。他們的善舉也感動了黃超先生等外姓朋友,黃先生一人就為《韋氏文化研究》捐助了五萬元。先后樂捐的總共有135人。
三、關于編撰本書的一些情況。韋氏文化豐富多彩,除史書記載以及部分成果已有研究出書之外,大量的是分散在各地已經(jīng)編輯且流傳于民間或尚未編輯成書的家乘、族譜。經(jīng)過廣泛搜集整理,精心推敲,謀篇布局,全書共分為十章:第一章尋根問祖德傳揚。主要講中國姓氏的起源與演變,闡明姓氏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韋氏文化則是中國姓氏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章慎終追遠溯淵源。追溯韋氏的產(chǎn)生、演繹和發(fā)展過程,反映韋氏先人悲歡離合的歷史和艱苦卓絕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以大量的事實闡明中國韋氏是道地的炎黃子孫重要支系。第三章避難遷徙走四方。本章深情地追憶了韋伯國被商武丁滅掉以后,豕韋國人相約以國為姓,而分三路避難出走的歷史,闡明了如今韋氏散播于中華大地甚而有的遠徙海外,雖然改變了地域、籍貫、民族或國籍,但永遠不變的是姓氏,天下韋氏是一家。第四章入桂融合源流長。本章以翔實的史料闡釋了中原韋氏族與南方的土著居民、尤其是進入廣西與壯族居民融合而形成壯族韋氏族的歷史事實,并重點闡述了韋料貞、韋厥、韋山濤、韋經(jīng)、韋天貢等各世系先祖進入廣西的真實情況,較好地解決了廣西數(shù)百萬韋氏族群姓氏之“根”的難題。第五章宗支源流厘清通。本章講韋氏人口的分布情況。事實闡明了韋氏是中國的大姓之一,全國的5630個姓氏中,韋姓排在第100多位,百家姓中列為第50位。韋姓人分布很廣,除全國大部分省份外,還遠及海外諸國。其中以廣西、河南等省區(qū)居者為最,約占全國漢族韋氏人口的67%。第六章典型世系摘樣張。旨在摘編全國韋氏典型世系相關資料,再現(xiàn)“一經(jīng)堂”、“京兆堂”、“扶陽堂”以及九大公房和民間典型世系等韋氏先人辛勤創(chuàng)業(yè)的豐功偉績,展示韋氏家族卓越多姿的歷史畫卷。第七章古代文武賢達眾。主要記載從韋氏得姓始祖元哲起,自夏朝到清朝幾千年來的韋氏文武英賢才俊。第八章當今名流英豪芳。主要記載當代韋氏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科技、教育、文化、衛(wèi)生等領域涌現(xiàn)出來的賢才名流。通過第七、第八章的古今名賢簡介,從中可以感悟到韋氏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滄桑演變依然活力十足、長盛不衰的真諦,感悟到為人處世的真諦。第九章傳世墨海啟文明——精神文化(一)。這一章以創(chuàng)業(yè)立基、京兆望族、諫言湊折、詩文墨寶來介紹韋氏精神文化,展示韋氏家族為中華民族的演變、前進與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第十章敬祖崇宗世澤長——精神文化(二)。這一章主要介紹近年來各地出土的墓志銘文、歷史上保存下來的祭祀神龕、左昭右穆、楹聯(lián)譜序等史料,展示韋氏精神文化的豐富多彩。全書共150多萬字,在全面系統(tǒng)介紹韋氏文化豐富內容的基礎上,不但剖析了韋氏文化的基本特征,追尋了這些特征形成的社會歷史原因,評述了韋氏文化在中國宗族文化乃至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還努力探尋廣西韋氏的來歷,特別是韓改韋的客觀事實,較好地解答了廣西韋氏族群中普遍關心的尋根問題。
四、韋氏文化研究很有必要。我們開始策劃編撰《韋氏文化研究》的時候,曾經(jīng)有人提出,已經(jīng)有了《中國韋氏通書》,為什么還搞這樣一部書,不是重復了嗎?這樣的疑問是可以理解的?!吨袊f氏通書》于1996年8月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對韋氏文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探討,是一項韋氏文化研究的初步重大成果,是一部研究宗族文化的力作。然而,由于那本書的編撰出版至今將近20年了,當時通訊信息不如今天這么發(fā)達,姓氏文化的研究也沒有今天這樣的碩果累累,書中仍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近年來,在文化自覺理念的指導下,熱心于韋氏文化研究的黨政軍界人士、企業(yè)家、學者,接觸、探究或學習韋氏文化信息資料多了,總覺得還有很多東西需要進一步挖掘與整理,探索與研究,以期追尋其中更為深奧的道理和思想?!俄f氏文化研究》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賾索隱,鉤深致遠,追本窮源,研幾析理,力求在韋氏文化這個領域有所進步,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奉獻。與《中國韋氏通書》相比較,《韋氏文化研究》在內容上更加豐富,追根溯源更為深入透徹。《中國韋氏通書》共6章(第一章韋氏淵源;第二章
韋氏遷徙;第三章 各宗源流;第四章 典型世系;第五章
古今名人;第六章韋氏文化),65萬字,而《韋氏文化研究》是10章,110萬字,幾乎翻了一番。資料更為翔實豐富,不但糾正了一些方面的錯漏,還補充了許多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說《中國韋氏通書》第二章第四節(jié)“慶開京兆育棟梁啟后迪維興隋唐”中,主要講漢末名士韋慶如何振興京兆堂的事跡,對于韋慶的評價很高,認為有了他而“后興隋唐,遂有‘京兆’。”我們遍查歷史書籍,沒有查到韋慶這個人。而在《后漢書》里有傳記載的是韋彪這個人,他是漢宣帝之丞相韋賢的玄孫,哀帝時大司馬韋賞之孫。漢末時期的儒學大師,官至大鴻臚(相當于宰相一級的高官)。我們研究認為,中國歷史記載的重光京兆的韋氏人物,應該是韋彪,不是韋慶。韋慶不但是一個子虛烏有的人物,而他的所謂事跡也是子虛烏有的。至于其他問題就不一一指出了,大家可以對照一下,就知道我們的研究與編撰是認真的負責任的。
五、我們在編撰中,特別注重“講政治”,處理好某些敏感問題。我們雖然是研究姓氏文化,但也不可避免地涉及民族問題。因為我們的姓氏都是連著民族成分的,我們不能因為韋氏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就可以改變我們的民族屬性。為此,我們在《韋氏文化研究》中開展“韋氏入桂與融合”的研究,只是證明廣西的韋氏族來源也是多渠道的,具有多元一體性的涵義,并沒有企圖改變其壯族的屬性或族群的結構。因為這也不符合歷史的真實。例如地處廣西西部的靖西、德保、那坡等縣,從古到近現(xiàn)代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漢人(當然也包括韋氏漢人)因從政、從軍、經(jīng)商、開墾等原因遷入,但至今這些縣的壯族人口仍占總人口的95%以上,其中靖西縣壯族人口占99.4%,德??h壯族人口占97%。而在這兩個縣的姓氏排名中,韋氏均為大姓。靖西207個姓氏中,韋姓排在第10位。由此足以說明,這些遷入的韋氏漢人絕大部分已經(jīng)融入壯族之中。另外,我們在第四章《入桂融合源流長》第四節(jié)“山濤靖南建奇功昆仲屯守拓桂?!敝?,講的是韋山濤攜六子率領山東鐵騎軍隨狄青平定嶺南“大南國”并留下戍邊、成了廣西韋氏家族中一大支系的事跡。本來尋根問祖沒有什么問題,但涉及了壯族農(nóng)民領袖儂智高領導的起義,《中國韋氏通書》選擇的是回避,只字不談。我們則沒有這樣做。因為我們也是壯族人民的一分子,不能因為我們的祖先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參與鎮(zhèn)壓“大南國”,我們就不講儂智高,這是不行的。我們研究的主題盡管只是探討韋氏入桂的相關史料,并沒有涉及對歷史評價問題,但由于歷代以來存在的民族融合事實,我們之中相當一部分韋氏已是壯族中的一分子,對儂智高同樣有著深厚的民族感情,給予他正確的評價也是人之常情,必須的。于是,我們用了4000多字給予儂智高符合史實的評價。還講一個我們韋氏內部分歧的處理問題。主要是在“韓改韋”的問題上,有人曾向我們提出,并鄭重遞交了書面報告,請求不要把“韓改韋”寫進來,尤其是韋天貢,現(xiàn)在爭論很大,他們都是“假韋”。我們認為這個認識有偏頗,“天下韋氏是一家”,我們不能自己撕裂自己的族群。韓改韋,歷史上是有記載的,我們不能憑一二個教授不負責任的文章就否定這個歷史事實。韋天貢這個歷史事實,《中國韋氏通書》也沒有理直氣壯地直接面對,只是點到而已,短短幾行字:“明初,斯明遠裔韋天珍(亦名天貞,號天公、天貢),參加明軍,隨大將廖永忠追擊元軍阿思蘭部南下,經(jīng)江西、福建、廣東入廣西梧州,又沿西江、潯江、黔江、郁江、邕江直抵南寧,后轉至賓州(今廣西賓陽縣)駐扎?!笨梢?,當時的阻力也是很大的。我們不能這樣做了,不能像魯迅筆下的趙四老爺,不準阿Q姓趙。我們講的是史實,不能感情用事。于是,我們在第四章《入桂融合源流長》第五、六節(jié),用了10000多字,以史料為依據(jù),全面論述了韓改韋與韋天貢,厘清了有關史料,還原于客觀事實,較好地解答了廣西這一韋氏族群中普遍關心的慎終追遠、尋根問祖問題。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韋天貢,他關系到數(shù)十萬韋姓人們的感情問題。誰也不愿意給自己的祖宗抹黑的。韋云朝先生是韋天貢的后裔,他在捐助支持的時候,還問到了有沒有寫關于韋天貢的文章。我們立即給他看了第四章《入桂融合源流長》第五、六節(jié),他高興地毫不含糊地立馬捐贈20萬,支持我們印刷。
畢竟,韋氏文化源遠流長,韋氏并非單純一脈血緣,其中也有土著追源,避難易姓歸宗的,還有賜姓尋宗的,而韓改韋(還有桓改韋等),都為韋氏增添了新鮮血液,充實力量,從而壯大發(fā)展,瓜瓞綿延,遍及神州內外。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韋氏散居在十幾個民族當中,都是炎黃子孫,沒有必要去分什么高低貴賤來。因而不應該有什么“正宗韋氏”和“旁門左道”之分,更不應該有“漢韋”、“壯韋”或“真韋”、“假韋”之別!我們之所以去追根溯源,尋根問祖,只是更加堅定我們的中華血統(tǒng),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和凝聚力,迪維子孫,光前裕后,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祖國的繁榮與昌盛。
六、《韋氏文化研究》之所以如愿以償,完全有賴于韋氏宗親和社會各方面的鼎力相助,沒有大家的慷慨解囊,是不可能實現(xiàn)這個“編撰夢”、“出書夢”的。因為出版經(jīng)費(包括國家出版社書號費、印刷費、發(fā)行費和編撰與辦公等費用)都是自籌的。韋清文、韋家偉、韋云朝等數(shù)十位宗親以弘揚韋氏文化為己任,不惜重金共襄盛舉的精神,為韋氏家族所感動。
目前,負責發(fā)行的宗親正在努力地工作著,盡快地發(fā)送到各位宗親的手里,讓大家盡可能地看到這樣一本記載中國韋氏家族歷史的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