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與有是一對陰陽關系,一對哲學概念?!坝小笔鞘挛锏挠布糠?,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實體,是容納和保護無的結構?!盁o”是事物的軟件部分,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實實在在地存在,是事物不可缺少的內(nèi)涵部分。如一個碗,有瓷做的碗底碗壁,有形有相,是有的部分;同時又有碗壁所包圍的空間部分,無形無相,是無的部分。“有”的部分是常人所熟悉、所重視的;“無”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往往被人忽略。其實,有是無的存在條件,無卻是有的存在價值。如果不存在無的部分,有的部分也就沒有價值了。人們之所以要制造碗底碗壁這個“有”,就是為了要得到中間的那部分“無”,用無來容納美食。如果制造出來一團實心的瓷圪垯,沒有中空的“無”,不能裝飯,那這個“有”也就沒有碗的使用價值了。 就太極拳而言,“有”指有形的肢體動作,“無”指無形的神心意氣。有是無之舍,無是有之帥;有中含無,無中含有;有能生無,豐滿的神韻中表達著心底的涌動,這就是有中之無。思想意識雖屬無的范疇,但如果心猿意馬、刻意努力、故意賣弄的思想填實了腦海,就是無中之有了。 無為是用無的思想指導行為。無頭不是不為,也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一種行為哲學,是一種行為方式,是順從客規(guī)律的自然而為。無為是教人清心寡欲、靜心松體、不急不躁、順勢借力而為;是教人放開胸懷、放大意識、立體思維、尊重客觀規(guī)律、避免主觀片面;是教人順天時、合地利、應人和,以最小的付出,收獲最大的效益。 無為和無極都是道家思想。無極的外延更廣涵蓋了天地人間的萬事萬物,而無為只是就人的行為意識而言。無極生太極的理論用于太極拳就是無為生松動。在拳中,無為的行拳意識對于松動,就像陽光、雨露、空氣、土壤及適宜的溫度對植物種苗的作用,是適于生長發(fā)育的良好環(huán)境,是促其種子萌生發(fā)芽的必要條件。在無為的心理環(huán)境中行拳,開始于體內(nèi)一點的松動就是無極生出來的太極。一點的松動擴散開來,分出虛實,到達手腳,形成動作,就是太極生陰陽,就是太極“分則陰陽”。手腳的意氣收回腰腹之中,就是合太極,就是陰陽“合則太極”。在無極、無為的身心環(huán)境中,太極生陰陽,陰陽合太極的無端循環(huán)過程,就是練“太極”拳的過程。 無為行拳,松中生動,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是同軌跡、同方向的思想,都是從逆反的方向思考問題,入手做事;都是順應“物極必反”的自然規(guī)律,先求“物極”,再順“必反”,走迂回圓轉的運動路線,做深入扎實的過程積累,而后穩(wěn)妥順利地達到目的;都是處雌守柔、避高就低、無欲無爭、隨曲就伸、不顯不露的應世策略。無為有利于解放思想、放開眼界、廣容博納、優(yōu)化抉擇,從而達到無所不能為。放松有利于沉靜心境、平和氣血、提高關節(jié)活動量和肌肉彈性,增強生命活力,使練拳的各種效益最大化。練太極拳無為與放松的思想,與舍己從人、不丟不頂、沾連粘隨、以柔克剛的搏擊思想是一致的,是性命雙修的修煉思想。 無為練拳,松中生動的思想用于對敵,就是以靜待動、隨人而動、后發(fā)先至;用于自我練拳,就是不要用力要放松,不要主動要被動。首先是身手不要主動,“太極不用手,用手非太極”,身手要靜靜地等著被腰腿推動。腰腿也不要主動,要靜靜地等著被松動,被放松引動,被地心引力引動。 放松就是把心沉下去,放開來,以解除緊張的心態(tài);放松就是把骨骼順下去,把皮肉垂下去,把肢體放長放開,解除肢體的僵硬;放松就是使生命得到解放,回歸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廣闊天地,按照自己的身心需要和生理特點,憑著自身重量,順著地心引力,產(chǎn)生如水因勢而流似的太極拳運動。水是因為四周扶持力不全和地勢不平,憑著自身至柔善流的性質(zhì),借著地心引力而產(chǎn)生運動的。同理,練太極拳,肢體之所以有規(guī)律地運動,不是心力和體力地推動,不是加力,而是因為肢體的一邊向下放松;是因為減力,減弱了肢體一邊對自身重量的支撐力,造成“四周扶持力不全”,使身體重心產(chǎn)生一定方向和一定程度的不平衡。肢體對不平衡隨覺而應,本能地及時做出調(diào)整,尋求新的平衡,于是就產(chǎn)生了自然而然的運動。這就是“偏沉則隨”的道理。偏沉,就像開渠引水時向下挖地,東邊挖低一點,水就往東流;西邊挖低一點,水就往西流;是根據(jù)拳勢動作需要,決定哪一邊放松、偏沉,引動肢體按要求運動起來。太極拳就是這樣“挖”(偏沉)出來的運動,是通過放松解放出來的天然本性運動,是自身重量如水般地自然流動,而不是心意努力做出來的運動,不 是筋骨用力推拉搬扯出來的運動。太極拳信奉的是放松,是不用力;是減法,而不是加法;是挖法,而不是填法。即使是肢體的某些部位需要向上升舉時,也不要直接關注這些要升舉的部位,而應首先關注與之相對應部位的向下松沉,用向下松沉的反作用力、杠桿力或貼地流涌的浮力,將要上升的部位托舉起來。 現(xiàn)以42式太極拳“云手”中的一段為例分析“偏沉則隨”,看如何松中生動。 預備姿勢:左腳向左開步,腳尖內(nèi)側著地成側虛步;右掌云至身體右側,左掌云至右肘內(nèi)側。 動作1、右沉左踏。右側肩肋隨腰胯向下放松(偏沉),其順作用力帶左腳跟踏地,右手稍落;其杠桿力使左手稍升。右側上下相合,左側上下相開。 動作2、馬步開襠。左肩肋隨腰胯也向下松沉,上半身兩側均向下松沉的順作用力使重心移到兩腳中間成馬步,掌落到右胯側;其反作用力使左手云至面前。 動作3、下沉上起。左胯腿向下松沉,其順作用力帶動重心繼續(xù)左移,帶動右手落至右胯前;其反作用力使左手云至左前方。左側上下相開,右側上下相合。 動作4、左右對拉。左胯腿繼續(xù)向下松沉,其順作用力使重心充分左移,進一步左開右合;其反作用力使左手云至身體左側,左臂與右腿自然伸直,反向對拉拔長;其杠桿力使右腳離地。 動作5、丁步翻掌。左側肩肋隨腰胯向下松沉,其順作用力使右腳內(nèi)收落地成丁步,使左肘垂墜,左掌外翻立起;其杠桿力使右掌上云至左肘內(nèi)側。 上例動作3和動作4為開勢。每逢開勢的行拳動力是實腳側下半身偏沉,其對全身的帶動作用是:以反作用力帶動同側上半身偏輕,以杠桿力帶動另側下半身偏輕,以順作用力帶動另側上半身也偏沉。上例動作1、動作2、動作5為合勢。每逢合勢的行拳動力是實腳側上半身偏沉,其對全身的帶動作用是:以吸引力帶動同側下半身偏輕,以杠桿力帶動另側上半身偏輕,以順作用力帶動另側下半身也偏沉。偏沉處受地心力向下拉而氣向下行,偏輕處受地面反作用力向上托而氣向上行。上下兩力動搖重心,推動肢體產(chǎn)生運動。 放松不但是拳勢運行的需要,更是生命運行的需要。 人體是一臺復雜的機器,機器的外在肢體運動是以物理力支撐和推動為主,但內(nèi)在的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過程卻是以化學反應生成的能量推動為主??偟挠质莾?nèi)在的化學變化支持著外在的物理變化;外在的物理變化促進或妨礙著內(nèi)在的化學變化。促進就是養(yǎng),妨礙就是傷。 人的生命過程主要是新陳代謝的過程,是經(jīng)過化學反應生成并吸收新物質(zhì),分離并排泄廢舊物質(zhì)的過程,是與大自 然能量交換的過程。這個過程雖然不能完全用意識控制,卻能通過身心的和諧狀態(tài)與科學運動給予助益,給體內(nèi)的化學反應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這個好環(huán)境于心而言就是靜,于體而言就是松,于理而言就是無,就是無極、無為。在創(chuàng)造好環(huán)境的同時,還應該通過以松靜虛無為特色的太極拳運動,為體內(nèi)的化學反應提供一種生物電、催化劑性質(zhì)的助力。通過太極拳動作與呼吸的配合加大肺活量,促進氧氣和二氧化碳氣的新陳代謝。通過肌體的開合伸縮,促進氣血流通,促進各組織各細胞內(nèi)部的化學反應和新陳代謝。所以,虛虛無無、松松靜靜練太極的過程。就是養(yǎng)生的過程。養(yǎng)生就是讓生命休養(yǎng)生息,就是通過有制氧機和催化劑功能的太極拳運動,給生命提供最舒適的養(yǎng)生環(huán)境和最適度的養(yǎng)生助力,而不是用強力強為的方式消耗生命和損傷生命。練太極拳對生命是養(yǎng)還是傷的問題,馮志強先生做過最精辟的總結,大意是:松練為養(yǎng),緊練為傷;柔練為養(yǎng),剛練為傷;靜練為養(yǎng),躁練為傷;慢練為養(yǎng),快練為傷;圓練為養(yǎng),直練為傷……總之,是像休息一樣練拳為養(yǎng),像勞動一樣練拳為傷。 要養(yǎng)不要傷,首先要有正確的修煉思想。練拳不要總想著要練出什么新功夫,要增長什么新本領,于是就心生努力。太極拳要修煉的最基本和最高深的功夫就是“松”,就是松中生動,松著運動。練拳的宗旨不是要增加什么,而是要練掉肌體上的緊張僵硬,練掉生活中養(yǎng)成的一些不良習慣。要懷著避開生活喧鬧,擺脫生活困擾,卸掉生活壓力的想法練拳。要抱著去掉煩躁雜蕪之心,培養(yǎng)悠閑自在之情的從容態(tài)度練拳。要在心死神活、半睡半醒、有意無意、有拳無拳、無為而為的精神世界里練拳。要相信并完全依從靜極生動、松中生動、無中生動、無極生太極、太極分陰陽、陰陽合太極、太極歸無極的自然法則練拳。練拳要使肢體動作、神情抑揚、開合伸縮、剛柔虛實變化,完全植根于松靜無為的精神本體之中,使身心收放舒卷與宇宙爭力相融,使內(nèi)感外應與自然世界合拍,進入天人合一的太極境界。 再三強調(diào)無為練拳,是因為在有為的生活中養(yǎng)成了忽視無為的不良習慣。再三強調(diào)松中生動,是因為在緊張的生活中養(yǎng)成了努力用力的不良習慣。在生活中奔波操勞,有著具體的工作對象和明確的工作任務,精神集中,身姿呆板,很難得到全面鍛煉。漸漸地,關節(jié)僵硬了,肌肉缺乏彈性了,腰頸增生了,四肢不協(xié)調(diào)了。這些都是對身心的禁錮,都是練拳要練掉的東西。但是,練掉這些禁錮又是個長期的任務,不是能在 短期內(nèi)奏效的。特別是在開始學動作的時候,滿腦子都是比比劃劃的手腳動作,很難有精力考慮無為和放松的問題。 練拳分招熟、懂勁、神明三個階段。招熟階段的基本任務是練肢體動作,是把動作練準確、練熟練。懂勁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練松靜自然,練松柔勁。招熟和懂勁相銜接的一段時間內(nèi),不用費心想動作了,心身又還松靜不下來,思想最容易開小差。要盡量縮短這段青黃不接的時間,盡快用松填補身心空白。一練拳就要想著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這些都是放松的方法。等有感覺了,就往節(jié)節(jié)貫串方面練了。節(jié)節(jié)貫串是松意按著點線面體的順序從一點走到全身。每當重心移到了位要往回移,手腳伸到了位要往回收,或收到了位要往外伸的時候,即動作轉換的時候,要選擇身上最有引動作用和最有松意擴散作用的部位(如腰胯)先松(偏沉)。先松的部位像在靜水中投下了一石子,激起的水波一圈一圈地擴散到全身每個部位。松意擴散到哪里,那里就產(chǎn)生相應的運動。這就是開勢,是伸展。當放松的水波像海水漲潮似地擴散到肢體末端之后,又開始像海水退潮似地往回收。收就是合勢,是屈縮。 懂勁階段練松中生動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松意在體內(nèi)開始只是斷斷續(xù)續(xù)地走動,漸漸地練到暢通無阻的節(jié)節(jié)貫串,又漸漸練成層層推動的水波浪。頭腦中有形、有相、有為的成分越來越少,無形、無相、無為的成分越來越多。動作中做出來的成分越來越少,松出來的成分慢慢增多。在放松中,用意念提示、推動的成分漸漸減少,有意無意之間自然放松的成分逐漸增多。精神意識由統(tǒng)帥、驅動拳勢漸漸過渡為欣賞和享受拳勢。意念由重到輕,再到似有似無。肢體的自動化成程度越來越高,身心有感即應的靈敏度越來越高,真正達到了體內(nèi)松意滿身走,外在肢體如水流了,就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了,就可以說“有形有意都是假,無形無意方為真”了,就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水平了,就開始進入神明階段了。 明明是在練拳,為什么又說“拳無拳,意無意”呢?因為練拳時把意境放大,把意境放遠,把意識放淡了,只覺得自己(又不像自己)在天地間蠕動、伸縮,如影飄忽,如風舒卷,如氣擴散,似乎占據(jù)了整個空間,沒有了軀體四肢的具體形象,沒有了肢體明確的邊緣界限,好像半融半化在空氣里邊了。心中沒有了手、眼、身、法的具體概念,沒有了心意的引領或驅使,所以是“拳無拳,意無意”了。怎么說“有形有意都是假”呢?如果頭腦中還有手、眼、身法、步的規(guī)范形象,說明心對身還有一定程度的約束和驅使,身心還沒有完全放松到自由自在的程度,還沒有提煉到純真自然的程度,拳中還有故意和有為的雜質(zhì),就是還有假。 在無為的思想環(huán)境中練拳,用松的圣水洗去蒙在心靈上的生活灰塵,讓心靈重放靈光,恢復天性;用松的神手解脫緊張僵硬對肌體捆綁的繩索,讓身心獲得解放,自由舒卷;用松的催化劑促進體內(nèi)化學反應,充實新能量,淘汰廢棄物,煥發(fā)生命活力;用松的生物電流開動身心這架機器,讓身心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規(guī)律和諧地運轉起來。這就是無為練拳,松中生動的神圣使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