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中秋將至,家家戶戶都會買月餅,吃月餅。當你在超市看到各種各樣的月餅,是不是有一種眼花繚亂的感覺?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月餅的類型。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那么,月餅是在什么時候被稱為“月餅”的呢?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說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而一直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jié)的必備食品。 經過如此源遠流長的歷史演變,月餅的花樣不斷翻新,品種不斷增加,地區(qū)的差異使品種外觀、口感、味道各具獨特風格。行至今天,我國月餅按產地,餡心,餅皮,造型來劃分,統共有近二十類。 以下我們主要介紹按地區(qū)劃分的十類月餅。 1,流傳最廣的廣式月餅。 如果說月餅是讓人懷念的家鄉(xiāng)味道,那么廣式月餅應該是最多人懷念的月餅了。雖然起源于廣州,但廣式月餅已流行于全國各地,在廣東、江西、上海等地都有生產,形成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舉國上下皆食廣式月餅的潮流,成為目前最大的一類月餅。甚至旅居海外的華僑、留學生等,近至日本、東南亞,遠至澳洲、美國,都以廣式月餅為中秋賞月必備之佳品。 廣式月餅的主要特點是重油,皮薄、餡多,通常皮餡比例為1:4。餡料多選用當地著名特產,如椰絲、橄欖仁、蜜橘餅、廣式香腸、叉燒肉、咸蛋、糖漬肥膘等。吃起來口感松軟、細滑。在工藝上,制皮、制餡均有獨到之處,外皮棕紅有光,并有清晰、凹凸的圖案;餡心重在味道和質地。在風味上,善于利用各種呈味物質的互相作用構成特有風味,如用糖互減甜咸、用辛香料去肉類腥味,利用各種輔料所具有的不同分子結構而產生不同的色、香、味,形成蓉沙類餡細膩潤滑、肉禽類和水產制品類口味甜中帶咸的特點。 傳統廣式月餅按餡料不同可分為果仁型、肉禽型、椰蓉型、蓉沙型等,20世紀90年代后又開發(fā)了水果型、果醬型、蔬菜型等。突出的代表是廣州蓮香樓及廣州酒家的白蓮蓉月餅。 【相關推薦】 (更多月餅的種類,精彩盡在下一頁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