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解(2009-02-20 15:43:21)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解我們先看《左傳》提出該問題的語境,《左傳》“成公十三年”記載: “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 者養(yǎng)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 敦篤。敬在養(yǎng)神,篤在守業(y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zhí)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jié) 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 這是一場祭祀過后人們的評論。出現(xiàn)“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一語緣于成子接收脤肉不敬。其實,這里的祀與戎其實都是祭祀,祀是祭祖的儀式,戎是出征前的祭社儀式,也就是說,國之大事,就是祭祀。 對于接受祭品分享,一定要畢恭畢敬,劉子這段論述很重要,先述天命,再述敬信天命。 這是周王祭祀文王武王后的留下的祭品,周王拿來與齊桓公分享,是一種特別的禮遇。齊桓公比周王年紀(jì)大,并囑咐不要下拜,但我們看到:對于受脤這樣的大事,桓公十分慎重,充滿敬信之心,在行為上得合矩中規(guī)。 搜索更多相關(guān)主題的帖子:公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