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蒸發(fā)的錢其中一部分是“虛擬”的,但確實有很多錢流向了四個渠道。 1、交易成本: ![]() 各證券交易手續(xù)費列表 印花稅收。股票交易印花稅是從普通印花稅發(fā)展而來的,是專門針對股票交易額征收的一種稅,目前采用的是征收1‰的單邊印花稅。
2007年5月30日,財政部突然宣布將兩市證券交易印花稅由千分之一上調(diào)至千分之三,不到10個交易日內(nèi),滬指由29日收盤的4334點跌至3404點。2008年4月24日,財政部將印花稅下調(diào)至千分之一,當日滬指暴漲9.29%(即著名的424行情)。同年9月19日,財政部又將印花稅改為單邊征收,當日兩市A股全線漲停報收。
券商收益。也就是傭金,每家券商針對不同投資者給的傭金費率都可能不同,最高3‰。
此外,還有支付給證券登記清算機構(gòu)的過戶費,支付給基金的管理費等。
2、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小非”們:
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后,上市公司就成為投資大眾的投資對象,就能向大眾籌資。我們先忽略投機的行為,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分析。 ![]() 為什么一開始會有人給公司白送錢?是因為公司必須給持股人定期分紅,即把公司的利潤分一部分給持股人。如果公司很好,分紅的收入可能會遠超過認購股票的支出。
“大小非”。非是指非流通股,即限售股,或叫限售A股。小非,即小部分禁止上市流通的股票,反之叫大非。由于股改使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即解禁(解除禁止)?!按笮》恰苯饨涸黾邮袌龅牧魍ü蓴?shù),非流通股完全變成了流通股。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后,他們可能會拋出來套現(xiàn),就叫減持。
有分析認為,最大的“莊家”既不是公募基金,也不是私募基金,而是以低成本獲得非流通股的大小股東,也就是所謂的“大非”“小非”。其中作為市場最有發(fā)言權(quán)的則是控股大股東——他們對自己企業(yè)的經(jīng)營狀況最為了解,但股改之前,大股東及其他法人股東的股份不能流通,所以他們對公司股價既不關心,也無動力經(jīng)營好上市公司。
3、“投資高手”、游資、熱錢:
經(jīng)濟學常識告訴我們,證券市場上的資本交易是一種“零和博弈”,一方賺錢,也有一方輸錢。
假設中國股市只有一支股票X。 X股在上市時一共發(fā)行了100股,現(xiàn)價為每股10元。 股民A擁有這些股票,這時股票市值為10×100=1000元。 然后A為了賺錢,標價每股11元把這100股賣給了B,股民B掏出了11×100=1100元獲得這100股。 此時,股票市值為11×100=1100元,而A也利用價差賺到了100元。 然后B聽到不利消息,怕11元賣不出去,決定每股10元賣出股票。 而C不知道這個消息,花了10×100=1000元買下了所有股票,截至此時,股票的市值為10×100元=1000元,而相對于之前1100元市值減少了100元。 而這100元是誰得到了呢?明顯可以看到,是被A賺走了,是在股票下跌前拋售股票的那個賣家賺走了。
同理,只需把以上的情節(jié)稍微擴充,就可以還原我們的真實情況:A代表的是在股票下跌前的一群賣家,B代表的是股票下跌前的一群買家,而C則是另一群買家。
賺錢的“投資高手”多數(shù)是掌握市場信息者,還有證券公司或投資基金的管理人員,尤其是操盤人等。他們會選擇某一時機“暗渡陳倉”,最終讓錢落到自己的腰包。而游資、熱錢,由于這部分資金較大,在某些程度上有能力左右股價。
4、極個別的散戶:
股票市場里,這群贏家還有誰?根據(jù)一般常識,我們可以得出部分推論:在這群人中,力量薄弱、操盤能力不足、消息不靈通的散戶,是絕不可能作為大比例存在的。而擁有龐大資金、強大團隊、豐富的第一手消息的大機構(gòu),更有可能是股價下跌前及時退出的贏家。
當然,從我國有證券市場以來,也確實出現(xiàn)過從幾萬元到上億資產(chǎn)的投資幸運高手。然而,這只能以數(shù)百萬分之一來計。
這種洗盤方法,適用于流通盤較小的績差類個股。由于購買小盤績差類個股的散戶投資者和小資金持有者,絕大多數(shù)是抱著投機的心理入市,所以這類個股的穩(wěn)定性就要差一些。這些散戶投資者和小資金持有者常常一腳門里,一腳門外,時刻準備逃跑。而看好該股的新多頭由于此類個股基本面較差,大多都不愿意追高買入,常常等待逢低吸納的良機。
鑒于持籌者不穩(wěn)定的心態(tài)和新多頭的意愿,做為控盤主力,往往利用散戶對個股運做方向的不確定性,控盤打壓股價,促進和激化股價快速下跌,充分營造市場環(huán)境背景轉(zhuǎn)換所形成的空頭氛圍,強化散戶投資者和小資金持有者的悲觀情緒,促進其持有籌碼的不穩(wěn)定性,同時也激發(fā)持籌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賣出沖動,無法抑制自己正常的投資心理,使這種悲觀的情緒達到了白熱化狀態(tài)。主力通過控盤快速打壓,采用心理誘導的戰(zhàn)術,促進市場籌碼快速轉(zhuǎn)化,達到洗盤的目的。
打壓洗盤方法的好處在于“快”和“狠”,采用時間較短,而洗盤的效果較好。
此類洗盤方法適用于大盤績優(yōu)白馬類個股。正是由于這種具備投資類個股大家都虎視眈眈地盯著的緣故,所以做為主力,絕對不能采用打壓的形式洗盤。因為這類個股業(yè)績優(yōu)良,發(fā)展前景看好,散戶投資者和小資金持有者的心態(tài)穩(wěn)定。如果采用打壓洗盤,散戶投資者和小資金持有者不但不會拋售原有的籌碼,反而還會采用逢低買進的方法攤平和降低持倉成本。而其他虎視眈眈的場外投資機構(gòu)也會搶走打壓籌碼。這樣很容易造成主力的打壓籌碼流失嚴重,形成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局面。
采用橫向整理洗盤的主力實力較弱的,往往保持一定幅度的震蕩,在震蕩中不斷以低吸高拋賺取差價以攤低成本和維持日常的開支。實力較強的主力,往往將股價震幅控制在很窄的范圍內(nèi),使其走勢極其沉悶。這種橫向整理洗盤的方法,主要側(cè)重于通過長期的牛皮沉悶走勢來打擊和消磨散戶投資者和小資金持有者的投資熱情和考驗他們的信心毅力。
這種洗盤方法是所有洗盤方法里耗時最長的一種。一般的大盤績優(yōu)股的中級洗盤,往往要耗時3——6個月,有時甚至一年不等。在這漫長的等待中,面對大盤的跌蕩起伏和其它個股的紛紛上竄,絕大多數(shù)的投資者都會按耐不住寂寞與孤單,紛紛換股操作,選擇追漲殺跌的操作方法。 等股價突破平臺快速上揚時,他們往往會快速殺回,追漲買進,從而起到促進他們買高賣低,提高投資成本的目的。也有極小部分的散戶投資者和小資金持有者經(jīng)歷了長期的煎熬享受到勝利的喜悅后更加堅定了持股的信心。從而為主力在經(jīng)過多次拉升、橫盤、洗盤如此反復的心理誘導下越發(fā)堅定持股信心,最終導致常坐電梯,為主力出貨貢獻微薄之力。
橫盤整理的形態(tài)在K線上的表現(xiàn)常常是一條橫線或者長期的平臺,從成交量上來看,在平臺整理的過程中成交量呈遞減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在平臺上沒有或很少有成交量放出。成交清淡,成交價格也極度不活躍。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
其內(nèi)在的機理就是:當股價上升到敏感價位或浮碼涌動亦或市場背景有所轉(zhuǎn)換的時候,主力應適時拋出一部分籌碼,打壓住股價的升勢,用一部分資金頂住獲利拋盤,強制股價形成平臺整理的格局,在這個階段內(nèi),成交量稍顯活躍,一旦平臺整理格局形成,成交量應迅速地萎縮下來。主力一般應讓散戶投資者和小資金持有者所持籌碼在平臺內(nèi)充分自由換手,只是在大勢不好股價下滑的情況下,適時控制股價上漲的沖動。此階段時間內(nèi)的成交量由于主力活動極少,成交量應該是清淡的。
成交量的迅速減少,也進一步說明了場內(nèi)的浮動籌碼經(jīng)過充分換手后日趨穩(wěn)定。隨著新增資金的陸續(xù)入場,成交量也逐步呈放大狀態(tài),股價也開始緩緩上揚。此階段的成交量和第一階段強制股價進入平臺時的成交量遙相呼應,形成漂亮的圓弧底形態(tài),預示著股價即將突破平臺,形成新一輪的升勢。
1、研究盤口特征,洗盤的時候主力一般都會在賣盤有大的壓盤,而且不時會有比較大的單子砸盤,但是,盤面特點是壓盤大而不下跌,砸盤狠而不持續(xù)下跌。出貨相反,買盤大而不升。 2、k線形態(tài)上,會把圖形做壞,例如圓形頭部,頭肩頂形,下傾的旗形(上升旗形)。對于主力而言,基本上沒有什么圖形的概念,如果他們畫圖,那一定是給市場看的。當然,如果是趨勢震蕩厲害,主力也會假戲真做,向下劇烈的砸盤。就是最頑固的分子也會出于安全性暫時離開這個股。主力的這個目的達到,一般會快速拉回價格。
3、如果k線形態(tài)無法把老油子震出來,還有一種折磨,叫趨勢線破位法,因為市場上按照趨勢線操作的人太多了,因此,主力會使用巨陰做一個斷頭鍘刀,跌破趨勢線。洗盤和出貨的不同在于,出貨的跌破趨勢線之前,一定要放量,因為出貨出貨,必須出這個貨才行,那么出貨就必須見量。而洗盤不是,突然跌破趨勢線之前沒有出貨的跡象。這個是判斷的根本。洗盤跌破趨勢線不會離趨勢線太遠,而且一般三天左右就能起來。
4、巨量換手。有一種欺騙叫對敲換手。在漲了一段后會突然出現(xiàn)一個帶巨量陰線,甚至跌停陰線,這個時侯最是緊張。按照理論,這是出貨,但是主力卻利用來洗盤。不過這類洗盤如果是在漲的比較多的區(qū)域,有可能是主力局部換手,以后再拉高就比較輕松。很多股都是這樣洗盤的。比較狠的主力甚至會連續(xù)做三條放量陰線,看起來如烏云蓋頂一樣。這個時候唯一的辦法是閉著眼睛等,寧可少賺點,等明確了再決定策略。如果是一條陽線收復了幾條陰線,你就可以笑了。
5、利空洗盤。主力在準備完了之后,如果突然有一條利空消息,你不要怕,這是主力希望的,利空成為洗盤的手段,震蕩之后,行情就起來了。
6、上面的所有洗盤手法也許都不能騙過有經(jīng)驗的老手,但是還有一種洗盤,就是你明知道了也躲不過,那就是用時間的消磨洗盤。如果說什么東西最能摧殘持股的意志,那不是技術,而是時間,一個好股票,盤整三周你會不在乎,但是盤整三個月,你可能渾身不自在,你可能會發(fā)狂。而一個大牛股盤整6個月的時間也是極其正常的。這個時候,你明知道這個股好,你也只能說,主力你厲害,惹不起咱躲得起。就在你離開的時候,它開始飆升了。這就是很多人喜歡跟進拉升的股票而不喜歡自己培養(yǎng)牛股的的原因。
米蘭·昆德拉曾說:“在時間的亂山碎石中流過,兩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將流向沃野還是沙漠?!?/strong>
就二級市場而言,這里是一個萬花筒。來這里投資、投機和賭博的人都可以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找到自己渴望找到的成功案例。這里的世界,法無定法,最終的成功只以獲得的盈利來衡量??嗫嗟貓允厝绻荒艿玫秸_的結(jié)果,也無人喝彩。
不管是每天西裝革履進出高大上CBD的專業(yè)人士,還是調(diào)研路上伴著塵土在滾滾車輪上顛簸的研究員,甚至是就著泡面蹲在電腦前看盤的屌絲股民,只要我們選擇了二級市場,最終的目的,也許僅僅是想成為一個“略懂投機之道的混子”,因為你的一切交易的行為基礎,離不開預測,不管是按年、還是按天、按分鐘為單位;不管你預測的是股價變動還是企業(yè)盈利。
總之測對了是大師,測錯了是大校。當對錯在你的身上間歇發(fā)生的時候,你想不成為混子都難。有根據(jù)的預測,是專業(yè),沒有根據(jù)的預測是瞎猜,但生活的精彩之處就在于瞎猜也不一定輸給專業(yè)。沒人在意是否“當專業(yè)成為了負擔,市場就變成了賭場”,但預測錯了還拿市場因素找理由就等于耍流氓了——我是一只鷹,只是臺風來了所以輸給了豬,這是多么牽強而蒼白的理由。
雖然決定最終結(jié)果的往往是常識,可是風還沒停之前,常識又如何在混沌之中得以顯露?就像縱貫線里的那首歌:“真理在荒謬被證實以前,都只是暗室里的裝飾,只有眼前亮起來了以后才有機會彰顯它的價值,不是誰能決定的”。
也正是因為在二級市場里的確有時候鷹會輸給豬,而且找不到恰當?shù)睦碛杉右越忉?,于是很多人高估了自己占卜能力,冒著隨時將被踩踏的危險沖進場去。每一場悲劇的發(fā)生都是基于貪欲和對自己能力的高估。查理·芒格說:“要得到你想要的某件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痹谀芰ι蠜]有提高,只執(zhí)著于欲望,往往最后要面對的是萬丈深淵。
證券市場是一個投資起步最低門檻的地方,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合法的賭場,可當成千上萬的人佇立在電腦屏前,面對著同一條K線在下注的時候,你是否曾經(jīng)仔細想過:你憑仗什么去贏?
每一年的交易、每一天的交易、每一個小時的交易、甚至每一分、每一秒的交易都構(gòu)成了市場波動的本身,以秒為單位來看,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經(jīng)歷驚濤駭浪;可是以年為單位,任何一天的驚天動地都會顯得波瀾不驚。
一切總會過去。
隨著時間的流逝,回首往昔,你是否真正穿越了市場的亂山碎石,奔向了資產(chǎn)增值的沃土?
價值投資,無疑是投資領域最耀眼的明珠之一,雖然是老生常談的題目,可是我還是想說一點自己的理解。
二級市場,在大部分的時候是極其有效的。在市場正常的日子里,我曾經(jīng)嘗試在合理的市盈率(15-20倍)買入的國內(nèi)、國際消費大牌企業(yè),在3—5年里股價幾乎在圍繞著你買入的價格上下30%范圍內(nèi)波動,從長期看就是一條直線,五年里除了可憐的一點分紅,幾乎顆粒無收。這就是巴菲特所說的長期價值投資嗎?也許等到大牛市的到來,它們也會有翻番的機會,可一生中你有幾次碰到大牛市的機會?人生能有幾個五年能經(jīng)得起這樣顆粒無收的等待?而且,如果你的股票漲是因為牛市來了所有的股票都在漲的緣故,那么你花費了無數(shù)時間和心血去選時選股又有何意義?
你的收益,在買入的那一刻已經(jīng)決定。想在成熟市場里取得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絕對不是買入藍籌長期持有那么簡單。
即使在牛市里,買入市盈率合理的企業(yè)也可能遭致?lián)p失,當板塊退潮的時候,就算你買的不貴,也會造成誤傷。
投資這件事,千人有千面,如果離開二級市場論投資,其實很簡單,以做實業(yè)的標準來考量企業(yè)就可以,甚至以買房子收租的收益率來衡量投資的可行性。但是在二級市場,這些簡單的邏輯就會在短期甚至是特定的中長期時間段內(nèi)被顛覆,而問題出在估值與預期上。說白了就是市場定價,同樣的企業(yè),在不同的市場會造成不一樣的定價,這不代表其中一個某一個市場一定出錯,如果以此為買入和賣出的依據(jù)就會走彎路,原因只有一個:市場的定價者偏好不同。
曾經(jīng)有人拿著在A股上市的華誼兄弟市值去類比在美股上市的博納影業(yè),從而得出低估或高估的結(jié)論,似乎這樣的邏輯表面正確,但想想就算A+H股票在滬港通以后都存在明顯差價,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而不是抱怨市場無效了;就算同樣的企業(yè),在同一市場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定價,美股500萬彩票網(wǎng),在市場情緒樂觀時,40倍的動態(tài)市盈率都不嫌高,考慮的是明年20倍、后年15倍的預期市盈率,但兩個月不到,當資金退潮的時候,跌到靜態(tài)20倍市盈率都沒人要,這難道僅僅是一個股東拋售和行業(yè)審計而引發(fā)的慘案嗎?
橫在價值與價格之間的永遠是K線的跌宕起伏。而投資需要的是一種對時間和股票關系的定見,否則,追逐市場,對于大部分人而言,僅僅是在小輸小贏之間隨波逐流。不要忘記,企業(yè)本身,才是我們投資的主體。
在電腦屏不斷刷新的數(shù)據(jù)面前,很容易讓人改變想法,在投資領域的犯錯往往也就出在一念之差,因此而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問題就出在這“一念”。
在二級市場上每一位參與者想要長期活下來就必須構(gòu)筑一套屬于自己的投資體系,這套體系是你的一個篩子,為的是讓你可以把市場上的機會依照你的能力做出一個區(qū)分,篩掉那些你把握不了的,留下那些你可以把握的。減少這“一念”的存在,就是留住了財富。如果你的篩子太密,把很多似是而非的機會留在篩面上,妄想抓住所有機會,那么你的篩子就變成了骰子。
在這個領域,Less is more.
每一個人由于其天賦不一樣,個性也有差異,所以最終每個人的篩子也只合適自己使用,別人用你的篩子篩不出相同的結(jié)果,就算給你的是同一時間段,巴菲特只有一個,你也只能最終做回你自己。
而那些從沒想過做篩子的人,只能在波浪中艱難生存、在波浪中寂靜湮滅。
所以,投資一定是追求大格局上的成功,而不是執(zhí)著于細枝末節(jié)上的花樣和技巧。絕大多數(shù)人,缺乏的是一種對投資的穿透力,而不是發(fā)現(xiàn)好企業(yè)的分析能力或是在明顯趨勢中小賺一票的判斷力。如果沒有這種穿透力,僅僅依靠聰明,十年,你的賬戶也就是原地踏步,不輸已經(jīng)不錯了——而不輸已經(jīng)是輸了。
企業(yè)是投資之本,就算其它因素錯了,企業(yè)選對了,風險也就降低了;當然,你也不能受倉位思維的影響而YY自己買入的就是下一個唯品會。好業(yè)績,出乎意料的業(yè)績高增長才是最重要的股價驅(qū)動因素,股價不斷創(chuàng)出新高的背后是唯品會在近三年里一直保持營收和毛利率的高增長,才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走勢。
股價的變化引導著市場對企業(yè)理解的不斷深入,當人們一次次想明白為什么股價不斷上漲的時候就是市場在由量變到質(zhì)變最后幡然醒悟的歷程,你所要做的就是在漲之前站對位置,等待著市場的逐步認可。當市場徹底理解并透支這種理解的時候離場。
成功的投資本質(zhì)上就是等待著市場煥然大悟,而不是市場讓自己如夢初醒。只有在正確的方向上,用正確的邏輯來堅持才會有正確的結(jié)果。
平穩(wěn)的業(yè)績只能造就平庸的股價,這是市場效率的體現(xiàn),股價包括了對未來的預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市場唯一需要的是驚喜。買入的企業(yè),不要像電影《無間道》里說的一句話:“什么都有了,就是沒有未來。”
2012年下半年買入貴州茅臺,安全邊際有了、護城河有了、產(chǎn)能有了、賬面上大把現(xiàn)金有了,就是沒有未來。
在市場的另一面,投資要追逐市場的風口,這本身沒錯,當風來的時候,資金會把整個行業(yè)炒上去,但只有出色的業(yè)績會讓好企業(yè)留在巔峰并一路向上,也許,對好企業(yè)來說,天空才是股價的盡頭。但對于平庸企業(yè)而言,最終還得跌回塵土,要命的是你不知道這一天什么時候到來。否則,漲上去需要一年,跌回來只要三天,閃電打下來的時候,你一定要在場,可能見證了最美的風景也可能不幸被劈身亡。
必須承認,價值投資的入手點必須是價格開始具有吸引力這個前提??上В袌鰧嵲谔斆髁?,常常以相對便宜的價格引誘聰明人犯錯。廉價永遠不能成為買入的理由,大部分的廉價都僅僅是在講述在一個前景模糊的行業(yè)里等待一個不確定消息的故事。
也不要拿曾經(jīng)的高度和價值投資來麻痹自己,所有血淋淋的教訓都是犯了同樣的錯誤:被既有的價格所錨定,并以此決定你的價值邏輯。有些領域投入一萬個小時,你就勉強能精通,但也有的事,投入越多時間就越迷糊,比如說看盤這件事。人類習慣在事情發(fā)生以后找邏輯,做總結(jié),有著天生的歸納傾向,化繁為簡,直指要害,這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在二級市場,對著股價做歸納基本就是“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
不因為下跌而賣出,不因為上漲而買入。也許才剛剛開始在價值投資領域入門。
市場的無情不會顧及任何人的面子,長期來說,每個人在資本市場上獲得的收益來源于對市場的認知廣度以及對企業(yè)的理解深度,正是這一縱一橫給予了你在市場中的坐標定位。
從市盈率公式PE=股價/EPS出發(fā),可以推導出股價=年度每股盈余×市盈率這一結(jié)論,也就是說,影響股價的最關鍵變量是兩個,一個是每股盈利,一個是市盈率。每股盈利決定于企業(yè)本身,而合理的市盈率決定于市場定價機制,它們不是簡單的加和,而是乘法。抓住了這兩個變量和它們之間的關系也就抓住了篩子的綱和目,綱舉則目張。二級市場投資,技術的部分是基于對企業(yè)的理性判斷,藝術的部分是基于價值與策略之間的平衡,也就是說,只要參與二級市場就一定會涉及投機,也許投機自有其嚴格定義,但在我看來,投機的成功是基于策略而非運氣,這是與賭博的最大區(qū)別。
生活的品位來自于拒絕大多數(shù)平庸的東西,而投機的品位來源于拒絕大多數(shù)平庸的機會。
最后說點題外話作為這篇文章的結(jié)束吧。
每個人心識水平不同。有的人修行一生以慘痛的教訓和嚴格戒律為尺也僅僅可以做到別人以生俱來便有的習慣,特別是當這種事情發(fā)生在同一家庭里的兩兄弟或是兩姐妹身上時更會讓人感概萬千。教育可以讓人增加知識,但提高不了心識。對于心識水平高的人來說,在生活中秉持自性,就是別人苦苦追尋想要達到的修行境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各有天命。正如《幽夢影》里的一句話“才子而富貴,定是福慧雙修得來。”如果長期在市場上不成功,也不必執(zhí)著于一定要成為一個投資大師的夢想,價值投資增加了在股市中獲利的機率,但不改變你對財富的容納能力。當年,牛頓要是早點進入股市那世界就會少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多一位平庸的投資人。
所以,巴菲特的成功不是因為“他很早就明白了價值投資的原理而且用一生的時間去堅持”,這是他成功的邏輯而不是成功的本因,真正的原因是他找到了自己天賦所在的領域,把巴菲特的書翻破了,投資卻年年虧損的人到處都是;同樣,比爾蓋茨的成功也不是因為他大學沒上完就去輟學創(chuàng)業(yè),我還見過更多的人高中沒上完就去創(chuàng)業(yè)到現(xiàn)在還在到處晃蕩無所事事的人。
在人生的大格局里,只要選對了與自己天賦、興趣相對應的領域就是最好的投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