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早期文明與科學起源
——科學發(fā)展的人文歷程漫話之一
錢時惕
(河北大學,保定,071002)
摘要:描述了宇宙演化中的人類早期文明,原始人類的思維特點、原始人類的觀念及活動(“萬物有靈”、巫術及神話)及科學在充斥神秘、
荒誕的氣氛中的起源。
關鍵詞:原始人類
“萬物有靈” 巫術 神話
科學起源。
1.宇宙演化中的人類早期文明
1.1從宇宙大爆炸到地球形成
按現(xiàn)代科學,約在150億年前發(fā)生了宇宙大爆炸。在宇宙大爆炸起始的
秒階段,溫度可達1031K,宇宙在這一階段,充滿著各種灼熱的粒子與反粒子。至
秒,宇宙膨脹使溫度下降到 K,各種粒子的相互碰撞、相互轉化處于平衡之中。例如,電子與正電子相互碰撞湮滅成一對γ光子,γ光子反過來可轉變?yōu)殡娮印⒄娮訉?。?/span>1秒鐘的時候,溫度降低到
K。此時,相互轉化的平衡終止,中子已不能保持自由存在,或者發(fā)生衰變,或者與質子結合為氘、氚、氦等元素。至30分鐘左右,氦核形成,溫度降低到約1億度。
在上述高溫階段,宇宙中光子的數(shù)目大大超過物質(指具有靜止質量的粒子)的成分(
:1)。但是在膨脹的宇宙中,輻射的密度比物質的密度衰減得快。約經過2×105年,溫度降至4000K,物質密度與輻射密度基本相等。物質和輻射相比占較大優(yōu)勢。宇宙在膨脹過程中,形成彌散的氣狀物質,由于引力的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彌散的塵埃會逐漸集中并發(fā)展成星云,再進一步收縮為星系(101億年前銀河系形成)、恒星(47億年前太陽系形成)、行星(45億年前地球形成),以至所有的化學元素和分子等逐步形成,最后,在適當條件,導致地球上生命的出現(xiàn)(37億年前)。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不停下降,但殘余輻射應保留在宇宙空間之中,直至今日。這就是所謂3K微波背景輻射。
1.2從地球形成到人類的出現(xiàn)及進化
地球形成(45億年前)以后,經歷生命的產生(37億年前)、細菌的出現(xiàn)(35億年前)、微生物的繁殖(25億年前)、真核生物生成(19億年前)、蠕蟲產出(6億5千8百萬年前)、脊椎動物出現(xiàn)(5億3千4百萬年前)、
植物開始在陸地上繁殖(4億9千3百萬年前)、原始人類產生(8千2百萬年前)
到早期猿人出現(xiàn)(300萬年前),開始了人類的進化。
(1)早期猿人
早期猿人生活于距今約250萬年~180萬年,是人類發(fā)展的第一階段。其基本特點是能夠直立行走,并能制造簡單的石器工具,腦容量亦較大。目前歸屬這一類的有奧杜威的“能人”,還有以肯尼亞1470號頭骨命名的魯?shù)婪蛉恕?/span>
(2)晚期猿人
晚期猿人生活于距今約180萬年~50萬年,是人類發(fā)展的第二階段,基本特點是能夠能兩足直立行走,能制造較進步的工具。晚期猿人化石分布于亞、非、歐洲許多地點。其中,北京猿人(周口店)是其中的典型,他們白天制造工具,采摘果實,獵取野獸,晚上返回山洞,邊烤火邊休息,邊用簡單的語言加上手勢交談,成為最初的人類社會——原始群。
(3)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生活于距今約30萬年~3萬年,是人類發(fā)展的第三階段,其體質形態(tài)已和現(xiàn)代人接近,但仍帶有一些原始特點,如眉脊發(fā)達,前額低斜、鼻部扁寬、頜部前突等,腦容量平均為1350毫升。其化石目前在亞、非、歐三洲有70多處發(fā)現(xiàn)。我國的大荔人、金牛山人、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早期智人的典型代表。早期智人的生活進入了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中期(猿人為舊石器時代早期),已能有意識地加工制造,不僅會保存天然火,還學會了人工取火。從利用自然火并保存火種不滅,到學會人工取火,這是原始人類能力的一大進步與飛躍,是人類早期文明的重要標志。
(4)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生活于距今約1~4萬年前,是人類發(fā)展的第四階段。這個時期的人類除有某些原始性之外,基本上和現(xiàn)代人相似。在晚期智人階段,制造工具的技術更加多樣化和專門化。人類文化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的人類以狩獵為主。狩獵工具有重大改進。人類除了居住洞穴,還建造人工住所。埋葬死者的習俗更隆重,為死者穿著衣服,佩戴裝飾品。藝術有很大發(fā)展,主要有雕像和洞穴壁畫。當時的社會,男女已有明確分工,男人打獵捕魚,女人采集和管理氏族的內部事務。由于還實行群婚制,所以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婦女是氏族的中心。
約到1萬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人類從狩獵者和捕魚者轉變到農耕者、從游蕩的生活轉變到定居生活的變遷。約在公元7000年前,在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周圍,人類開始種植小麥、大麥;公元前5000年~4000年,在亞洲東部或南部,種植谷子和水稻。
以上幾個階段的人類,過著原始公社的生活,我們稱為原始人。這種原始人的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抗拒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小,各種自然現(xiàn)象對他們來說都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
2.原始人類的思維特點
據推測,原始人的腦遠沒有現(xiàn)代人的腦發(fā)達。例如,北京人(距今50萬年)的腦量為1059毫升,而現(xiàn)代人的平均腦量為]400毫升。從北京人的身體結構看出,他們牙齒粗壯、嘴巴前伸,沒有下頦,這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頻繁地改變音節(jié)、語言能力低下,思維也不可能像現(xiàn)代人那樣發(fā)達。遠古時代人是如何思維的?僅從考古學的材料很難做出確切的結論。不過,通過目前散居在世界各地過著原始人生活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可以了解(并推測遠古時代的智人)原始人思維的特點。在這方面,列維一布留爾(Levy.bruhl,1875年~1930年)做出了重大貢獻。列維一布留爾是法國社會學家,他曾長期深入到澳大利亞土著居民、菲吉人、安達曼群島土著居民生活中。這些土著居民還不知道金屬,他們相當于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或新石器時代,因此,可以稱之為“原始人”(與歷史上的智人階段相當)。按列維一布留爾對原始人思維的觀察與研究1,在原始人那里,一切都是感性具的,例如,在埃維人那里,關于“走”有幾十種之多的描繪:瘸著走、歪著頭走、挺著肚子走、跑步走、慢步走……等等,但沒有單獨存在的一般的“走”這個概念。原始人思維的另一特征是它的“原邏輯性”,即原始人思維是以受互滲律支配的集體表象為基礎的、神秘的思維。在他們那里,感性具體的東西里都有一種神秘的看不見的力量和生命滲透在其中并且相互作用著。這一點,從各原始部落廣泛流行圖騰崇拜可以得到說明。例如阿龍塔人在舉行成年禮儀時,把一種叫“珠靈卡”的東西(一個橢圓形的木塊或石塊、裝飾著神秘的圖案)迎出來,那掌握珠靈卡的人不停地用手撫它,同時,講述古老的故事,在這種時候,“珠靈卡”根本不是一個木塊或石塊,而變成了有生命、有情感與人能夠溝通的東西,從中體現(xiàn)出種種的互滲關系。因為,人們本來就認為自己同圖騰、同祖先是同一的,每個人都是圖騰和祖先的化身。這種思維方式持續(xù)了許多年代。
3.原始人類的觀念及活動:“萬物有靈”、巫術及神話
原始人思維的主要特點在于其感性具體性及原邏輯性(互滲性),在他們那里,許多觀念相互滲透而處于混沌之中。
3.1“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生——宗教觀念的萌芽與理性的最初萌動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Tylor 1832年~1917年),一生曾多次前往北美和中美洲進行人類學考察和研究。1871年,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對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fā)展的探討》,引起西方學術界巨大反響。
泰勒認為,原始人通過對死亡、生病、恍惚、幻覺、尤其是睡夢等的思考產生了“靈魂”的觀念。泰勒指出,原始人經常思考這樣一些問題:“第一,是什么使活的軀體與死的軀體區(qū)別開來?是什么引起醒、睡、疾病和死亡?第二,做夢和幻想中出現(xiàn)的人的形象是什么東西?”在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中:“古代野蠻人的哲學家認為每個人都有兩樣東西屬于自己,這就是生命和幻影。生命和幻影顯然同身體有密切的聯(lián)系。生命使身體感覺、思想和活動;幻影則是身體的肖像或第二個自己。而且二者都被看成是可以同肉體分離的東西:生命能夠離開肉體,使肉體失去感覺或死亡;幻影可以離開身體并在其他地方再現(xiàn)?!痹诖嘶A上,原始人進一步設想:“生命和幻影既然都屬于身體,它們?yōu)槭裁床豢梢员舜藢儆趯Ψ?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為什么只顯現(xiàn)一個靈魂或相同的靈魂?于是生命和幻影就被統(tǒng)一起來,結果便產生了著名的概念:幻影靈魂或鬼魂?!?sup>2由于在原始人那里,人與自然界是交感的,互滲的,因此,人的“靈魂”概念很自然就引申到其他生物及非生物,就產生了“萬物有靈”論。
“萬物有靈”的產生是宗教觀念最初的萌芽(至少是多種可能性中之一種),同時,也是原始人的思維從感性具體向一般抽象的一次嘗試與探索,因此,是理性的最初萌動。在“萬物有靈論”的產生過程中,科學的,哲學的,心理的,宗教的……等等觀念在一種混沌中共生,這大概是“原始文化”的顯著特點,也是一切事物起始(例如按現(xiàn)代科學的理解,宇宙也是從混沌中產生)的特點。
3.2巫術:控制、駕馭自然的一種虛幻嘗試
按照“萬物有靈論”,在原始人心目中,存在著二類世界:可見世界與不可見世界,或世俗世界與神靈世界;這二類世界存在著一定聯(lián)系,有著交感作用。
巫術指一類廣泛存在著的復雜現(xiàn)象,諸如占卜吉兇、預言禍福、趕鬼治病、呼風喚雨……等等,總之,是試圖通過對不可見世界(或神靈世界)之交感作用而在可見世界達到某種目的(防止災害、驅逐病魔……等)的一類活動。我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借東風就是一種巫術。巫術作為一種活動,常常采用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些被認為具有魔力的實物和咒語,因而,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 1884年~1942年)曾在梅蘭內西亞等地考察巫術、科學、宗教、神話之關系。他發(fā)現(xiàn):“土人沒有作芋園而不用巫術的。可是有幾種重要的耕作,如養(yǎng)椰子、培植香蕉、檬果與‘面包果’等,并沒有巫術。漁業(yè)……有的有發(fā)展很高的巫術。如打鯊魚的危險活動,追不可必得的‘迦拉拉’或‘脫鳥蘭’等工作都充滿了巫術,可是用毒獲魚是同樣重要但比較容易比較可靠的辦法,便什么巫術也沒有。造獨木舟,因有技術上的困難,需要有組織的勞動,預備的又是永遠危險的事業(yè),所以儀式是復雜的,與工作深切地聯(lián)在一起,而認為絕對不可缺少。造房子,在技術上是同樣困難的工作,但卻沒有危險,又沒有偶然性,也就沒有造獨木舟所需要那種復雜的合作,所以任何巫術也沒有……?!蓖ㄟ^對諸多現(xiàn)象的考察,馬林諾夫斯基得出結論說:“凡是有偶然性的地方,凡是希望與恐懼之間的情感作用范圍很廣的地方,我們就見到巫術。凡是事業(yè)一定、可靠,且為理智的方法與技術的過程所支配的地方,我們就見不到巫術?!?sup>3
然而,有一點值得注意,對人類來說可靠的經驗與知識并非天賜的,而是從莫名的、神秘的、甚至危險的種種實踐活動中逐漸積累起來的。
因此,如果說,“萬物有靈”是原始人的一種觀念,而巫術則是原始人在“萬物有靈”基礎上的一種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巫術),基本上或主要發(fā)生在理智和經驗不可捉摸的事情上,例如,戰(zhàn)爭、戀愛、疾病、氣候等等,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巫術是原始人在他們生活的條件下,試圖控制、駕馭當時的經驗與智尚不了解的那一部分自然現(xiàn)象的一種嘗試。這種嘗試只是一種虛幻的嘗試,注定要失敗。因為它試圖通過對不可見世界(或神靈世界)之交感作用而在可見世界達到某種目的,而所謂的不可見世界或神靈世當然要嘗試各種方式,包括吃藥、推拿等。慢慢地,真正的醫(yī)術就會與巫術分開,醫(yī)學也就從此產生。又如,原始社會或古代社會認為人類命運與日月星辰的活動相關,故占星術頗為流行,這種占星術(巫術)與天文觀察又聯(lián)系在一起,天文學也就從天文觀察中而興起。再如,古代的煉丹術也可以歸結為一種巫術,但在煉丹過程中會積累起化學知識,真正的化學則是從煉丹術中脫胎而誕生的。
3.3神話:對自然現(xiàn)象的原始解釋
世界上各個不同的民族,有著各種各樣神奇、美麗的古代傳
說,謂之神話。這些神話中的人物,多具有超人間的力量,因此,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或宗教因素;但在另一方面,應特別引起注意:不同民族的神話盡管形態(tài)各異,但從大的方面來說,卻有著相似的主題。德國學者蘭茨科維斯基曾把古代神話歸結為以下九類:①關于神的生成的神話;②關于宇宙生成的神話;③關于人類生成的神話;④關于人類原初狀態(tài)的神話,人世秩序之起始;⑤關于變化的神話,諸如原初樂園的得失、神人之間的分裂、洪水災禍的應變等;⑥關于多產的神話,諸如人及生物的生生滅滅;⑦關于相互對立的神話,包括光明與黑暗、善與惡、生與死等等的抗爭;⑧關于救贖的神話,闡釋人的軟弱、無能以及神靈對人的解救;⑨關于末世的神話,探討世界和人類的去向、歸宿等。
為什么世界各地的神話會大同小異呢?這說明神話曲折地反映著人類對自然認識的成果,或者說,它們是人類“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結果。神話作為一種原始的想像,是原始人力圖在早期的概念框架內解釋各種神秘的、使人畏懼的、令人恐怖的以及奇妙的事物的嘗試,它是“原科學的認識方法”、“科學解釋的原型?!?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4.科學起源:科學觀念在充斥神秘、
荒誕的氣氛中逐漸形成
如上所述,在原始人那里,一開始什么都混沌一團。只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實踐活動中,才逐漸學會了區(qū)分人與自然、人與人、物與物,并使感性表現(xiàn)思維逐漸帶上抽象的成分。在學會了對事物進行區(qū)分的基礎上,人們才開始試圖對各種現(xiàn)象做出有聯(lián)系性的描述并猜測它們彼此之關系或現(xiàn)象相互聯(lián)系的原因。
原始人對各種事物的猜測只能以人的感性經驗為基礎,那些人們感覺得到而又比較確定的現(xiàn)象聯(lián)系作為知識積累下來就逐漸發(fā)展為科學,那些人們感覺得到但說明不了或變幻不定的現(xiàn)象(如雷鳴、閃光、干旱、洪水……等)則被神秘化(例如設想為擬人化的神等)而發(fā)展為宗教。在人類早期文明時期,對于原始人來說,絕大多數(shù)的現(xiàn)象是人們感覺得到但說明不了或變幻不定的,因此,在這個時期,宗教觀念在人們頭腦中占據主導地位,科學知識只能在充斥著神秘的、荒誕的種種宗教觀念之中逐漸積累、成長。正如科學史學家丹皮爾所指出:“科學并不是在一片廣闊而有益的草原上發(fā)芽成長的,而是在一片有害的叢林——巫術和迷信的叢林——中發(fā)芽成長的?!?sup>4
主要參考文獻
1.列維一布留爾:《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40~50頁。
2.Tylor,Primitive Culture,Research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Philosophy。Religion。Language。Art and
Custom。1889,p428~429
3.馬林諾夫斯基,《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122頁
4.丹皮爾:《科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70年版,第2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