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宗岳《太極拳論》說:“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在太極拳的推手、散打中如何“舍己從人”?太極拳搏擊法敢于把方便或肢體讓給對方,使對方有機可乘。實則是以“舍己從人”之法引敵進入我的圈內(nèi)來擊敗對方。為此,趙堡太極拳師在“舍己從人”的技法使用上,形成了一個口頭禪,叫“要啥給啥,吃啥還啥”。如在推手、散打中,對方都是想擊敗我,我則運用太極拳的“以順避害”之法,避去了對方的猛力,如對方進而要端我手肘或取直臂以圖制服我,我就以“舍己從人”之法,要手給手,要肘給肘,要臂也給他,敵方則認為勝利在望,豈不知已入我計謀中,上了我的圈套。對方采我肘和手,我則舍去手肘趁勢給他,給他是假,順其身勢、手齊進,既破了他對我的采拿,而又把對方擊出。或者我再順勢進擊時,以采還采,以拿還拿。如果是在推手中對方企圖端我肘,我則給對方肘,在給肘的同時,松肩垂肘,肘往肋處收,手往上纏旋,迅速端起對方肘,用白鵝亮翅勢把對方扔出。再如對方扭住了我的手與肘,看去我已處于被動局面,我若硬給對方較力,則是憑力大小、功夫高低取勝,舍去了肘手,迅速以手纏旋進人進身,一進全進,用躍步式破了他扭我的手肘,一方面可直接把對方發(fā)出,一方面可以扭還扭,制服對方。 中國論文網(wǎng) http://www./6/view-2896254.htm 不貪不欠 “不貪不欠”是趙堡歷代拳師傳藝的規(guī)則。就是練架或技擊實戰(zhàn),也必須做到動作步步到位,不貪不欠。只有不貪不欠,所練的拳架才規(guī)范。在推手、散打時,才能保持自身中心穩(wěn)固,發(fā)放對方有力。 王宗岳《太極拳論》說:“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又說:“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拳論說的“無過不及”、“不偏不倚”,都是要求我們在走架或?qū)崙?zhàn)中,不能過,也不能不到,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只有按規(guī)定的姿勢,一招一式,身、手、腳按要求做到標準,對于健身、養(yǎng)生效果好,實戰(zhàn)中才無往而不勝。 趙堡拳師的“不貪不欠”,就是根據(jù)王宗岳的“無過不及”,“不偏不倚”的原則,說成了地方土語。“不貪”,就是在走架或?qū)崙?zhàn)中,身、手、腳按規(guī)定的尺寸,走到為止,不得超過。超過了,姿勢就前傾,立身不中正,根基不穩(wěn)固,易被人制?!安磺贰?,就是說姿勢沒有走到位,按規(guī)定要求差了一點。 欠缺了,第一,身、手、腳不到位,拳架不規(guī)范,第二,實戰(zhàn)時,渾身都沒有到位,手沒有按到地方,步?jīng)]有走到位置,發(fā)人時發(fā)的無力,打的不狠,打不出多遠,同時自身不舒服,內(nèi)氣、外力沒有發(fā)出,反而有損自己身體。正如《太極拳論》說的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不偏不倚”與“不貪不欠”緊密相連。在練拳架中,如沒按規(guī)定學好姿勢,往往偏左或者偏右,拳架沒學規(guī)范,在實戰(zhàn)搏擊時就不管用。雖然拳架不貪不欠,但走架時把姿勢走偏了,實戰(zhàn)時,不論接手、端肘或是發(fā)放人,你不接正位接偏,就接不住對方手與肘,也就談不上發(fā)人。 “不貪不欠”、“不偏不倚”是要求我們在練拳架與搏擊時,進退反側(cè),虛實轉(zhuǎn)換,必須做到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外三合。不做到外三合,就是貪與欠,也是不倚而偏。同時也得做到內(nèi)三合,即要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豈至六合,上下、左右、前后,渾身上下總要合而為一體,才能做到“不貪不欠”、“不偏不倚”。必須手領、身隨、腳催,形體合一,“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發(fā)人如箭發(fā),“手腳齊到是為真”。 圓與弧 武當太極拳功法以圓弧運動作為動作要求和運行軌跡。武當拳的創(chuàng)造者,將太極應用于拳技,太極圖也成了太極拳的象征。從而使太極拳運動方式和路線也形成了曲弧圓線。太極拳八字訣云:“脊背要圓,胸脯要圓,虎口要圓。脊背圓則力催身,尾閭中正神貫頂,前胸要圓,兩膊力全,心窩微收,呼吸通順。虎口要圓,坐腕撐掌,有裹包之力”。又曰:“胳膊似弓如月圓,手腕外頂如月牙,腿膝連變形如月”。均說明圓與弧在技擊中的重要性,只有圓與弧的運動,才是技擊之本。 太極拳式的任何一個動作,都離不開圓與弧的運轉(zhuǎn),從不直來直往。圓運動是穩(wěn)固動態(tài)平衡的根基,在圓的運轉(zhuǎn)中產(chǎn)生的旋轉(zhuǎn)來求得動態(tài)的平衡。我們在練習太極拳架中,以腰為軸,肢體動作無一不貫穿著圓弧的運動,隨著動作的變化形成了“大弧帶小弧”,“大圓套小圓”,或者平圓、立圓、斜圈、反圈以及等量螺旋的立體交錯的圓轉(zhuǎn)運動,使每式的起、承、轉(zhuǎn)、合得到平衡。故太極拳以圓為宗,用圓的運動去執(zhí)守于中,去穩(wěn)固自己的重心,旨在身轉(zhuǎn)、步行、手動處處勢勢用至虛至靈之渾圓作導引,力爭做到用先天之巧勁去排除人體后天之拙力,達到以后天引先天之目的。而太極拳的內(nèi)勁圓轉(zhuǎn),外動求圓,以及虛領頂勁,又能使身體內(nèi)部器官和百會穴得到輕微的自動按摩,以達到修性立命、性命雙修,將后天返還于先天之功效。 趙堡太極拳第九代宗師杜元化所著《太極拳正宗》啟蒙規(guī)則說:“因其動作著著渾圓,與天地之元極同。由著著混圓,歷三直四順六合等,本人之身混圓,而造為背絲扣,與天地根源同?!庇终f,“一勢一勢都練成空圓圈,即是無極,即是聯(lián)。故每勢以轉(zhuǎn)圓為主,不須斷續(xù),不須堆積。如此做去,方為合格?!倍旁f的,是趙堡太極拳歷代宗師對練太極拳的法則。因此,趙堡太極拳耍架時,出手走弧形,纏繞轉(zhuǎn)圓圈,進步、退步走弧形,上下左右凡動都是弧與圓圈,耍架時無處不是圓與弧。形成了立身中正,輕松柔活,兩臂曲而不直如弓,蓄力于身,襠圓根固,為技擊搏斗練好了基本功。 太極拳在以圓與弧的運轉(zhuǎn),經(jīng)過纏繞螺旋練功,使力量渾厚充實,適應了“以柔克剛”的特殊要求。在技擊時,防守、進攻與左右旋轉(zhuǎn),使力量更穩(wěn)重,而且不易被對方力之擊或擒拿住,防守中的接觸化解,弧形、圓形化力及消御牽引等都是運用圓、弧的形式進行的。這可使受力面積增大,延長力的作用時間,恰到好處升華到“四兩撥千斤”境界。 趙堡太極拳講究先練開展大方,后練小而緊湊。推手中,若兩手以平時常習的大弧、大圓的姿勢去接對方手肘,根本就接不住,因手與肘之距是21厘米,如果架式緊湊,基本上兩手之距符合對方肘之距,出手很自然的接住對方手與肘的兩個關節(jié)。雙方進行四臂交叉纏旋,形成圓與弧形的運轉(zhuǎn),這種圓的質(zhì)量越高,越能在推手當中化掉對方之劣質(zhì)圓和直力、蠻力、拙力,使之沿我之圓的切線方向滑過。我本身之圓運動的位移小,穩(wěn)而快,不失重心。對方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就站不穩(wěn),難以立足。因為拳藝在于根基,對方在我纏繞旋之中失去了平衡,沒有了根,無根自倒,這時我以“四兩撥千斤”之力,手到、身到、腳到,一到渾身皆到,不費力就把對方挑扔而出。由此可知,太極拳運動是圓與弧的運動,只有把圈轉(zhuǎn)圓了,沿著軌跡,方為太極拳技擊搏斗之本。 武德為本 武當太極拳吸收了儒家的“仁學”、“禮義”。道家強調(diào)“為善”始能“保真”。人為萬物之靈,只因后天習染,墜入惡趣,必耐心化度使復本。用之于拳術,故偶發(fā)而使對方不傷,為上乘,化而使對方無所施其力,為主要。習練太極拳藝,首先是修煉一種境界。修煉太極拳也是修身、養(yǎng)身、健身、益壽延年。不以拳藝逞兇欺世,而化惡揚善,是拳藝家講究的武德。 武當太極拳在張三豐集大成創(chuàng)始后,各門派皆根據(jù)不同歷史時代、環(huán)境等客觀情況做出了不同的訓誡。如:“一不得殺生;二不得淫悅;三不得偷盜;四不得驕妄,以及欺凌孤貧等等。如北派太極拳,自云道人傳山西王宗岳后,規(guī)定了一些戒律,如心險好斗者不傳,人格低卑者不傳,貪酒好色者不傳,輕露賣弄者不傳,不忠不孝者不傳,不仁不義者不傳等??傊瑹o論有多少個“不傳”,都是根據(jù)時代和社會公德的需要而定。 武當太極拳派講究習武先習德,只有德高,才能望眾。太極拳藝是拳風武德高尚的拳術,在與人交手時,都以先讓三招,處處以防為先,從不隨意出手擊人,往往是不到垂危不發(fā)。樹立以和為貴。 然而,太極拳的功法,從來都是在被動的情況下才使用,用時也以點到為止。但是,社會中亦有不善,你不犯他,他偏要犯你,你要保護善良人,他卻要殘害善良人……怎么辦?為了維護社會安定,為了除暴安良,你必須制服他。不然你還有什么武德呢?因此,我們練拳藝的人,要弄清什么是武德?武德就是重禮重德為出發(fā)點和“貴化不貴抗”的斗爭原則。在遇歹徒殘害人民之時,挺身而出,除暴安良,也是武德高尚最突出的表現(xiàn)?!?nbs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