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故事是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講的,梅不僅是一位心理學家,還堪稱是一位藝術家。 羅洛·梅在大學畢業(yè)之后,離開美國去了希臘的薩洛尼卡教授英文。在希臘的第二年,他開始感到孤單,主要是由于他缺少與他人聯(lián)系,因為那里沒有美國人。他得了‘神經(jīng)衰弱’。在那段時間,梅發(fā)現(xiàn)了他對藝術的激情,并開始畫畫,這幫助了他從神經(jīng)衰弱中恢復過來。 在接下來的夏天,梅參加了阿德勒在維也納舉辦的研討會,這影響了他對心理學的思考。 回到美國之后,梅從神學院獲得了學士學位并成為一名牧師,但他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不認同自己的工作。 這種不認同在其生活中以多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其中之一是他因肺結(jié)核而住院,當時他正在哥倫比亞大學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住院期間,梅開始了他的存在主義療愈的歷程。 雖然有病在身并與死神交涉,但梅投入了大量的存在主義哲學著作,比如克爾凱郭爾的書籍。在克氏的書中,梅學習到他必須對自己的絕望情緒負起責任、激發(fā)自己的生存意志,為自己的生命做斗爭。 最終,梅戰(zhàn)勝了死亡焦慮,獲得了心理學博士學位,并出版了博士論文《焦慮的意義》。此后,羅洛·梅的學術成就突飛猛進,他似乎找到了一種合適的生活方式。后來,梅將其心理學領域從最初的焦慮擴展到愛、意志、權力、暴力、創(chuàng)造、勇氣、自由、命運、神話,等等。 “當一位心理學家站在天堂門口”,我想是梅給所有心理學家及心理治療師的一個警醒: 盡管現(xiàn)在有許多關于治療效果的實證研究(有一些是已經(jīng)取得實證支持,有一些還未取甚至很難獲得實證支持),但這都些都不是關鍵,衡量一位心理學家“療效”的最后時刻——或許是當他站在天堂門口時,他的一生在為人服務之時有沒有問心無愧;或者是當來訪者站在天堂門口時,他的一生在與心理學家工作之后有沒有悔過當初。 正如羅洛·梅在《自由與命運》中所說的,心理治療的目的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治愈”患者,而是幫助他們覺知到他們所做的事情,使他們走出受害者的角色。其目的是幫助受困擾的人了解到,只要現(xiàn)實可行,他可以自由地選擇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不可避免,他也可以自由地接受他的生活情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