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藥方劑中有湯劑、散劑、丸劑、膏劑、丹劑等多種劑型,其中大家都熟悉的便是湯劑。湯劑就是把藥物配齊后,用水或黃酒,或水酒各半浸透后,再煎煮一定時間,然后去渣取汁,一般作內(nèi)服用,如麻黃湯、四物湯等。湯劑吸收快,而且便于加減使用,是古代和現(xiàn)代最為廣泛使用的劑型。湯劑的療效除了藥材的質(zhì)量要保證以外,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也很關(guān)鍵。 徐靈胎《醫(yī)學(xué)源流論》中有講,“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可見煎藥對療效的重要性。 煎藥器具以砂鍋、瓦罐為好,搪瓷罐次之,或用不銹鋼器具,忌用銅鐵鍋,以免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影響療效甚至產(chǎn)生副作用。 煎藥用水古人一般用流水、泔水、酒水,以及麻沸水(即白開水)?,F(xiàn)在除了處方中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用純凈的自來水、井水或蒸餾水。 煎藥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一般先武火,煎沸后文火。《本草綱目》中有,“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 煎藥方法先將藥材浸泡20-30分鐘,一般水高出液面2-3公分。煎煮兩次,第二次煎加水量為第一次的1/3-1/2。兩次煎煮液濾渣合并分2次服用。煎煮時間根據(jù)藥物特性而定。一般,對于解表藥、清熱解毒藥、芳香類藥宜武火急煎,(10-30分鐘);補養(yǎng)藥用文火慢煎,煮沸后再用文火煎半小時。煎藥時不宜頻繁開鍋蓋,防止氣味散失,揮發(fā)性成分外溢。 1、 先煎:有效成分難溶于水的藥材,如礦石類、貝殼類、動物角類等。應(yīng)先打碎先煎,煮沸后10-20分鐘,再下其他藥物一起煎。如磁石、生石膏、龍骨、牡蠣、石決明、鱉甲等。此外,毒副作用強的烏頭、附子宜先煎,久煎可以降低其毒副作用。 2、 后下:主要指芳香類藥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揮發(fā)而降低療效,一般在其他藥物煎煮好后再下,煎煮10分鐘左右即可。如薄荷、木香、豆蔻、砂仁。另外,有些不是芳香的藥物因久煎會破壞其有效成分故也應(yīng)后下,如鉤藤、大黃、番瀉葉。 3、 包煎:主要是防止煎液渾濁或刺激咽喉,要事先用薄布包好,再和其他藥一起煎。如旋復(fù)花、滑石、蒲黃、灶心土等。 4、 另煎:主要是一些貴重藥材,防止其有效成分被其他藥物吸收,單獨煎2-3小時。如人參、西洋參、鹿茸、羚羊角等。 5、 烊化(溶化):膠質(zhì)、粘性較大且易溶的藥物,如阿膠、蜂蜜??梢韵葐为毤訜崛芑儆闷渌幬锏募逡?/span>沖服。 6、 沖服:主要是有些藥物制成了散劑,可直接用溫開水或其他藥物煎液沖服。 服藥時間一般每日一劑,一日兩次,間隔4-6小時。 飯后服 對胃腸有刺激性的藥物和消食藥 飯前服 攻下藥 空腹服 補益藥 清晨空腹服 驅(qū)蟲藥及駿下逐水藥 睡前服 安神藥、緩下通便藥 發(fā)作前兩小時服 治療瘧疾藥 急性病、嘔吐、咽喉病等服藥時間不定。 服藥方法一般宜溫服。解表藥要熱服,服后要溫覆避風(fēng),微微發(fā)汗;寒證用熱藥宜熱服,熱證用寒藥宜冷服。另外,一般服藥嘔吐的可以加入少許姜汁,或嚼少許陳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