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上河圖的題跋非常多,不知道你到底問哪一處,只要全部奉上: 《清明上河圖》題跋大全 0、 宣和“御府”,徽宗趙佶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并鈐上了雙龍小?。ń褙?br/> 1、 [金]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1186年),張著為《清明上河圖》首次題跋: 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于京師,后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于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shù)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張著跋。 2、 [金]郾城縣令張公藥(三首)、著作郎酈權(quán)(三首)、王磵(二首)中、張世積(二首)等人的跋詩: 通衢車馬正喧闐,只是宣和第幾年。當日翰林呈畫本,升平風物正堪傳。(1) 水門東去接隋渠,井邑魚鱗比不如。老氏從來戒盈滿,故知今日變丘墟。(2) 楚柂吳檣萬里舡,橋南橋北好風煙。喚回一餉繁華夢,簫鼓樓臺若個邊。(3) 竹堂張公藥(以上三首) 3、 峨峨城闕舊梁都,二十通門五漕渠。何事東南最闐溢,江淮財利走舟車。(1) 車轂人肩困擊磨,珠簾十里沸笙歌。而今遺老空垂涕,猶恨宣和與政和。(2) 宋之奢靡至宣政間尤甚 京師得復比豐沛,根本之謀度漢高。不念遠方民力病,都門花石日千艘。(3) 晚宋花石之運,來自此門 。 鄴郡酈權(quán)(以上三首) 4、 歌樓酒市滿煙花,溢郭闐城百萬家。誰遣荒涼成野草,維垣專政是奸邪。(1) 兩橋無日絕江舡,十里笙歌邑屋連。極目如今盡禾黍,卻開圖本看風煙。(2) 東門二橋,俗謂之上橋、下橋。 臨洺王礀(以上兩首) 5、 畫橋虹臥浚儀渠,兩岸風煙天下無。滿眼而今皆瓦礫,人猶時復得璣珠。(1) 繁華夢斷兩橋空,唯有悠悠汴水東。誰識當年圖畫日,萬家簾幕翠煙中。(2) 博平張世積 6、 [元]至正壬辰九月望日(1352年),楊準: ......卷首有徽廟標題,后有亡金諸老詩若干首...... ......大定間燕山張著有跋,......西昌楊準重價購之,而具述其故云,......其卷軸完整如故,...... 7、 [元]至正甲午正月望(1354年),劉漢: 8、 [元]至正乙巳(1365年),李祁: 靜山周氏文府所藏清明上河圖乃故宋宣政年間名筆也筆意精妙故自宜入神品觀者見其邑屋之繁舟車之盛。。。其可以長守富貴也歲在旗蒙大荒落云陽李祁題 9、 [明]天順辛巳(1461年),吳寬:(弘治中?) 金燕山張著以此圖為張擇端筆正有所據(jù)后人乃以擇端作于宋宣政間今畫譜具在當時有如斯人斯藝而獨遺其名氏何耶大卿朱公藏此已久予始()展閱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龍但少塵土(拂)面耳朱公云此圖有稿本在張英公家蓋其經(jīng)營布置各極其態(tài)信亦率易所有成也吳寬 10、 [明]弘治辛亥九月壬子(1491年),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詩人李東陽第一跋: 宋家汴都全盛時,萬方玉帛梯航隨。清明上河俗所尚,傾城士女攜童兒。城中萬物翚甍起,百貨千商集成蟻?;ㄅ锪袊猴L,霧閣云窗燦朝綺。芳原細草飛輕塵,馳者若飆行若云。虹橋影落浪花里,捩舵撇棚俱有神。笙歌在樓游在野,亦有驅(qū)牛種田者。眼中苦樂各有情,縱使丹青未堪寫。翰林畫史張擇端,研朱吮墨鏤心肝。細窮毫發(fā)夥千萬,直與造化爭雕鐫。圖成進入緝西殿,御筆題簽標卷面。天津回首杜鵑啼,倏忽春光幾時變。朔風卷地天雨沙,此圖此景復誰家?家藏私印屢易主,贏得風流后代夸。姓名不入宣和譜,翰墨流傳藉吾祖。獨從憂樂感興 衰,空吊環(huán)州一抔土。豐亨豫大紛此徒,當時誰進流民圖?乾坤俯仰意不極,世事枯榮無代無。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今大理卿致仕鶴坡朱公所藏也族祖希蘧先生之遣墨在焉予三十年前見之今其卷帙完好如故展玩累日為之歡惋不能已因題其后弘治辛亥九月壬子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講學士云陽李東陽識 11、 [明]正德乙亥三月二十七日(1515年),李東陽第二跋: 右清明上河圖一卷宋翰林畫史張擇端所作上河云者蓋其俗所尚若今之上墳然其盛如此也圖高不滿尺長二丈有奇人形不能。。。。自遠而近自略而詳自郊野以及城市山則巍然而高頹然而卑洼然而空水則澹然而平。。。。其卷軸完整如故,蓋四十余年凡三見而后得也。。。不亦可慨也哉噫不亦可鑒也哉 正德乙亥三月二十七日李東陽書于懷麓堂之西軒 12、 [明]嘉靖甲申二月望日(1524年),明代陸完: 13、 [明]萬歷六年戊寅仲秋(1578年),明代馮保: 余侍御之暇,嘗閱圖籍,見宋時張澤端清明上河圖,觀其人物界畫之精,樹木舟車之妙,市橋村郭,迥出神品,儼真景之在目也。不覺心思爽然,雖隋珠和璧,不足云貴,誠稀世之珍寶,宜珍藏之。 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鎮(zhèn)陽雙林馮寶跋 14、 瓊州太守楊如壽: 汴梁自古帝王都,興廢相尋何處無。獨惜徽欽從北去,至今荒草遍長衢。妙筆圖成意自深,當年景物對沉吟。珍藏易主知多少,聚散春風何處尋? 鷺津如壽 另: 都穆(1458~1525): 是圖藏閣老長沙(李東陽)公家。公以穆游門下,且頗知書畫,每暇日,輒出所藏命穆品評,此蓋公平生所寶秘者。觀其位置,若城郭、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馬牛、驢駝之大小出沒,以及居者、行者、舟車之往還先后,皆曲盡意態(tài),毫發(fā)無遺,蓋汴京盛時偉觀,可按圖而得,而非一朝一夕之所能者。其用心亦良苦矣!圖有金大定丙午燕山張著跋,云: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京師,后習繪事,工于界畫,自成一家。又引《向氏圖畫記》謂:擇端復有《西湖爭標圖》與此并入神品。元至正壬辰西昌楊準跋則謂:前有徽廟標題,后有亡金諸老詩及私印若干,今皆不存。長沙公自為詩,細書其后。 邵寶(1460~1527): 圖高不滿尺,長不抵三丈,其間若貴賤、若男女、若老幼少壯,無不活活森森真出乎其上;若城市、若郊原、若橋坊第肆,無不纖纖悉悉攝入乎其中。令人反復展玩,洞心駭目,閱者而神力欲耗,而作者精妙未窮,信千古之大觀,人間之異寶。雖然,但想其工之苦,而未想其心之猶苦也。當建炎之秋,汴州之地,民物庶富,不繼可虞,君臣優(yōu)靡淫樂有漸,明盛憂危之志,敢懷而不敢言,以不言之意而繪為圖。令人反復展閱,觸于目而警于心,溢于縑毫素絢之先。於戲!其在斯乎!其在斯乎!二泉邵寶識。 戴表元跋: 李冠題句: 李巍題句: 蘇舜舉題句: 李本之無言律詩一首: 虞集詩題: 沈周跋: 岳璇記: 陳繼儒跋: 翰林學士趙孟頫題 清明之(上)河圖是宋代之翰林畫史張擇端所作之神品也。擇端字正道,東武人,幼讀書游學于京師,后習於繪事本工,其界畫尤擅於市橋、邑屋、舟屋、舟車、城廓、山村、竹樹、馬牛、人物及衣冠之,出沒遠近無一不臻其妙節(jié),自成其家數(shù)也。清明之(上)河圖乃描繪北宋之都城及汴河兩岸清明時節(jié)之市俗人事而故名,其畫面幽雅,寫景生動逼真,城郊農(nóng)村清明節(jié)之田野之景色,疏林薄霧掩映著農(nóng)舍酒家、阡佰縱橫,田畝井然。村頭之大道上人員簇擁,踏青掃墓而歸,此處乃以拱橋為中心,橋上行人熙攘,商鋪林立,有停足而觀者,橋下舟楫川流不息,篙師纜夫牽重舟逆急,而畫才進汴梁街市,商店鱗刊,行人往來頻,南來北往有士、農(nóng)、工、商、醫(yī)、卜、僧、道、胥、隸,騎而趕集有,載貨之貨車者,以多匹之馬車拖曳者,婦幼乘驢者有,以物易物之貨郎擔者,執(zhí)斧而鋸者,困而睡者,以板為興者,驢贏馬牛索拖之, 屬屋宇則官府之衙,市厘之居甚為可,觀店肆之所粥則若渴若饌雅貨百物,有題匾名氏,字畫人與物多至不可指數(shù)而筆勢雅意而,逸趣生動隱見殊形向背相準,無其錯誤之跡也。然此圖之妙,若非畫作夜思月累歲積不能到其妙處。整幅畫面人與物之遠近疏密動靜繁簡,都通事畫之傳神之筆,被運用得嚴密,妥貼、準確、別致,其有長而不冗,繁而不雜,充滿方寸之內(nèi),體百里之回云,宏偉氣派,藏者宜寶之也。 ————瓊州太守楊如壽 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于京師,后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于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shù)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 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 ——燕山張著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