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聯的作用和影響 對聯作為一種兼容民俗性、文學性和藝術性的獨特文學藝術,在它萌芽、孕育和發(fā)展傳播的過程中不斷吸取了民間養(yǎng)料和其他文學與藝術精華,在充實壯大自己的過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與物質轉化出來回報社會,對社會產生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和深遠影響,具體總結來看,有如下方面: 1、教育文化作用: 對句起到教育啟蒙的作用,封建時代的啟蒙教育非常注重對仗和對句的鍛煉,例如啟蒙通用教材《訓蒙駢句》、《笠翁對韻》等都是以對仗句式編寫的,私塾教育中對課更是當時的基礎必修課,以此來鍛煉思維、增加知識等。此外,對句在民間流行與活躍也起到了傳播知識、活躍思維,增加文化積累的作用,例如很多有資料記載的帶有濃烈民間習俗風格的趣對、巧對即是對句在民間傳播活躍的反映。對句作為對聯的重要源流和分支,它的流行、發(fā)展與積累都必將推動對聯的發(fā)展和出現。 2、社會交際作用: 社會交際方面,對句經常作為文人仕宦的社交聚會的游戲方法和娛樂手段,既起了一定的交際作用,又能鍛煉才智,提高修養(yǎng)。在這方面出現了很多廣為傳誦的對句,例如,北宋楊大年與寇準的對句: 水底月為天上月; 眼中人是面前人。 楊大年對翰林學士: 李伯陽生指李木為姓,生而知之; 馬文淵死以馬革裹尸,死而后矣。 封建時代的文人仕宦為了適應交際需要,自然應該象今天我們重視交際禮儀一樣要學習對句,把她作為交際手法之一。 3、豐富和反映民俗,調節(jié)民眾精神生活作用: 聯語,尤其春聯從它誕生開始就成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間有著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淵深的文化背景。無論是堂聯、室聯還是節(jié)慶聯,只要它們一旦流行,成為民俗就是它們登上文化舞臺,成為獨特的文化載體的開始。聯語的流行和繁盛,一方面深深烙印了我國的民俗文化,記載了時代歷史特征,成為豐富和反映各地、各時民俗風情的生動材料;另一方面它的簡單通俗性也成為廣大民眾表達自身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愿望以及社會的評價態(tài)度等等的有力新手段。 4、宣傳、斗爭、廣告的作用: 對聯的發(fā)展與成熟,逐漸滲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和角落,尤其是它在民眾的流行,客觀上促使對聯具有重要的輿論意義和廣闊宣傳空間。因此,歷來對聯都被用來充當輿論宣傳、行業(yè)廣告、批判斗爭的實際作用。 封建統治階層往往把對聯作用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社會裝飾,例如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南京城每家每戶春節(jié)都必須張貼對聯以示吉慶。而明清兩代中后期社會腐敗,朝政不舉,民生多艱,內憂外患,在這樣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對聯作為統治者在吉慶節(jié)日裝點門面,羞飾丑惡的作用更加明顯。辛亥革命勝利的前后,一方面推翻了中國數千年帝制,另外一方面反封建斗爭繼續(xù)進行,而在此過程中,對聯也起到了良好的輿論宣傳與批判封建統治的積極作用。如革命人士劉師亮等就寫過不少諷刺批判封建統治和社會弊端的對聯,如: 自古未聞屎有稅; 而今只剩屁無捐。 其語言幽默辛辣令人噴飯,所言中處又是一針見血,對社會統治腐敗、民不聊生的丑惡現實作了無情批判。 此外,明清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客觀上增加了對聯的需求,對聯也開始與行業(yè)發(fā)展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充當行業(yè)門面,突出商鋪特色的有力廣告宣傳手段,其中出現大量精彩的行業(yè)聯,既起到商家業(yè)主所期望的廣告功能也為對聯文化的積累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其中如酒業(yè)的: 千載龍?zhí)墩翮辏?/span> 深宵牛渚下絲綸。 上聯氣勢恢弘寫出佳釀的過程,以及酒之色、香、味,彌足珍貴,下聯牛渚,地名。絲綸,既可解作釣絲,亦可解作皇帝的詔旨,此處應該四偶意皇帝意旨該酒為供品。總觀此聯,其藝術手法之高,作用之妙,給人印象之深,非一般廣告可以企及也。 再如豆腐店佳聯: 瓦缶澄來銀有影; 金刀割處玉無痕。 上聯大處落筆,寥寥七字就寫出凝漿成腐的工藝過程,下聯細致入微,一刀寫出賣豆腐時入刀技法和豆腐嫩滑質感;“銀有影”、“玉無痕”的比喻把原來平俗的豆腐寫得高雅清靈,其廣告美化宣傳作用不言而喻,筆法之高超令人雖垂涎而又不忍吞“玉”,嘆為觀止! 5、充實對聯,增加傳統文化積累的作用: 對聯的流行、繁盛以及它與書法藝術的結合,直接影響了中華大地上一切與文化相關的事物,它既不斷充實自身,又同時增加我國的傳統文化積累,單單據現有資料的保守估計,我國有記載的楹聯數目當在千萬以上!如此巨大的作品數目,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不是詩歌、辭賦、詞曲、戲劇等傳統文學可以相比的,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也是罕見的。對聯增加文化積累和沉淀最突出體現在豐富了一大批名勝和古跡的文化內涵,并提供了其演變歷史資料見證。這點在筆者在過去幾年親到全國個名勝都有留意,例如北京故宮、西安碑林、武漢黃鶴樓等都以楹聯眾多高妙突顯其文化內涵,感觸最深當屬今夏筆者于成都所游歷的杜甫草堂、武候詞,此兩地的地方不大,雖然是個人的紀念館,但卻是不掛名的楹聯文化館,里面各時代、各名家、各風格的題聯不勝枚舉,兩地專門出版的楹聯集錦和研究書籍可以說是這兩個名勝的文化內涵的載體與突出體現。我們從其中琳瑯滿目的楹聯中不僅僅看到的是楹聯文化,更能了解到以它為載體的歷史與文化沉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