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9日晚11點半,貴州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田坎鄉(xiāng)4名留守兒童在家中疑似農藥中毒,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 孩子是自殺還是意外,暫時不得而知,但四個年幼生命夭亡,足以讓人心生悲戚。況且又是畢節(jié),悲戚中更是多了幾分憤怒。 同樣的地方,類似的悲劇一再上演。2012年,5名留守兒童凍死在垃圾箱;2013年,5名留守兒童放學路上被農用車撞死;2014年,10余名留守女童被教師強暴,最小的僅8歲……一而再的教訓,為什么沒人汲取? 猶記得當初兒童凍死垃圾箱的悲劇之后,畢節(jié)市曾宣布對全市范圍內留守兒童進行逐一排查,設立留守兒童專項救助基金,采取一對一幫扶措施。市、縣(區(qū))財政每年拿出經(jīng)費約6000萬元用于保障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 現(xiàn)在我們不僅要問,說好的一對一幫扶、6000萬經(jīng)費,都在哪呢?從新聞來看,農藥中毒的這幾個孩子,基本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tài)。父親外出打工,母親“被人拐跑”,爺爺奶奶過世,外公外婆雖在世,但都年紀大了,無力照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監(jiān)護人,幾個孩子的父親為何長時間棄他們于不顧,固然是要追問。生計再艱難,也不能完全放棄一個為父者的責任。但除此之外,當?shù)卣亩档棕熑?,更值得追問?/p> 在垃圾箱凍死兒童事件之后,當?shù)匮a救措施看起來很有力,從逐一排查、一對一幫扶、6000萬元這幾個關鍵詞,就可見一斑。當?shù)毓賳T的表態(tài)也很沉痛,畢節(jié)市市長陳昌旭“非常痛心、十分惋惜、深感內疚”,堅稱防止類似事件的發(fā)生。可是時過境遷,悲劇仍在上演,這些年當?shù)卣降鬃隽诵┦裁?,需要給公眾一個交代。 在社會轉型,鄉(xiāng)村凋弊的大背景下,留守兒童注定是一個沉重的公共議題。共青團畢節(jié)市委曾作過一次全面的統(tǒng)計,全市有18萬名外出打工人員,因父母雙雙外出打工而留在家里的留守兒童有164608名,占適齡入學兒童的10.6%。這些孩子們有家庭崩解的危險,在時代斷裂中左支右絀。他們深受現(xiàn)實與心靈的多重傷害,在所謂的現(xiàn)代文明里孤獨的成長,甚至凋謝。 保護好孩子,是一個文明社會的底線要求。據(jù)報道,貴州畢節(jié)是“科學發(fā)展觀”的萌芽地,但若孩子的生命安全都無法保障,當?shù)乜茖W發(fā)展還能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 當?shù)亟?jīng)濟條件落后,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對孩子的兜底理應是放在第一位的,這是基本的執(zhí)政理念。不能總是出了事,急忙表決心,出臺臨時的應急舉措,然而執(zhí)行貫徹情況卻只有天知道。 這些可憐孩童的死因要調查,當?shù)卣诰戎羰貎和矫媸欠翊嬖谑?,更要調查、追責。只有嚴肅的問責,才能倒逼地方政府治理理念的轉型,讓官員把更多精力用在孩子身上,用在雪中送炭,用在真正的科學發(fā)展上。 留守兒童都是因為父母為脫貧致富、改變命運而被迫“拋棄”在農村的,他們是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孤兒”。留守兒童問題,不僅是政策問題、制度問題,也是文化問題?,F(xiàn)代文明沖擊著傳統(tǒng)文化,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危機同樣急迫。 4兄妹之死,是家庭的悲劇,亦是社會的悲劇。在如今“大國崛起”的宏大敘事下,還有多少隱秘在偏遠山區(qū)的孩子掙扎在死亡線的邊緣?現(xiàn)實的悲涼,讓人想起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文明社會本該避免。只要還有類似的事件發(fā)生,每一次呼吁和問責都是必要和有意義的,希望對孩子的關懷和保障能提升一點,再提升一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