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頸部的韌帶所謂韌帶,即富有堅韌性的纖維帶,有加強骨與關節(jié)之間的穩(wěn)固性作用,在頸部起主要作用的有以下幾種韌帶: 1. 前縱韌帶:起于枕骨,向下經寰椎及椎體的前面,止于骶骨前面,由許多組纖維構成,是人體最長最寬厚的韌帶,和椎體及椎間盤邊線緊密相連。其主要作用是限制脊柱的過度后伸活動,位于頸椎的部分能對抗頭顱的重量,增強頸椎的穩(wěn)定性。 2. 后縱韌帶:位于椎管的前壁,起自第2頸椎,沿椎體的后壁,連結椎間盤,止于骰骨。它和椎體線及椎間盤緊密相連。其主要作用為椎體間的連接并防止脊柱過度前屈。頸部反復多次的勞損,可引起后縱韌帶出血、鈣化,壓迫脊髓,引發(fā)脊髓型頸椎病,并對椎間盤的約束作用下降,加速頸椎病的發(fā)生。 3. 黃韌帶:位于椎管后的兩個椎板間,起于上一椎板的前下方,止于下個推板的后上方,呈疊瓦狀,扁平、堅韌。因其呈淺黃色,故有此稱。黃韌帶彈性較大,有較強的伸縮性,可協(xié)助頸部肌肉維持頭頸直立。黃韌帶退化肥厚或鈣化,可使椎管狹窄,壓迫脊髓而引發(fā)脊髓型頸椎病。 4. 棘間韌帶:介于相鄰棘突間,前緣接黃韌帶,后方移行于棘上韌帶,在腰部較強而頸部弱??上拗祁i椎過度前屈。 5. 項韌帶:棘突之上的連接為棘上韌帶,但在頸椎部自第七頸椎棘突向上移行稱為項韌帶。位于頸后部,呈三角形,底面向上附于枕骨,尖端向下連干棘突及下部的棘上韌帶。其子面是矢狀,后線游離,前接棘突??上拗祁i椎過度前屈。長期伏案工作者,由于項韌帶反復多次持續(xù)性勞損,可出現出血,鈣化或骨化。項韌帶鈣化在頸椎病病人中相當多見。在生理狀態(tài)下,各韌帶間相互協(xié)調,以維持頸椎各項活動的動態(tài)平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