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徐顯卿“衣冠傳”

 特木哉 2015-05-26
(《紫禁城》2013.08)
明萬歷《徐顯卿宦跡圖》(部分)
明萬歷《徐顯卿宦跡圖》(部分)

       徐顯卿,字公望,號檢庵,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人,于《明史》無傳,他的事跡履歷被詳細記錄在由余士、吳鉞共同繪制的《徐顯卿宦跡圖》中。該圖為冊頁,現(xiàn)存廿六開(含徐顯卿所作《紀遇詩》及詩序),收藏于故宮博物院,民國陶镕曾評價其價值說:“明代官服、講幄舊制廢棄已久,此冊存其概略,亦足征崇學重士之盛……詳觀畫筆,衣褶精細,意境宏博,煙云烘染,設色古艷,洵不愧名作。至衣冠肅穆,羽衛(wèi)森嚴,漢官威儀,恍如重現(xiàn)(1)。”圖冊中除“主角”徐顯卿外,所繪人物眾多,上至皇帝,下到僮仆,涉及的場景、事件也各不相同,由于是紀實性的畫作,各色人物在相關(guān)場合的著裝被描繪得真實而細致。因此,《徐顯卿宦跡圖》不僅是一個官員的生平“畫傳”,同時也是研究明代冠服制度、衣著風尚的重要形象資料。下文選取了圖冊里的一些重要畫面,對其中表現(xiàn)的明代服飾內(nèi)容略作解析。
       圖冊首開為《孺慕聞聲(2)》,表現(xiàn)的是徐顯卿母親林氏逝世不久發(fā)生的事情,根據(jù)所附徐顯卿《紀遇詩》序的描述,這一年徐顯卿十二歲,由于母親不幸去世,徐顯卿就與父親同睡,一天夜半,徐顯卿聽到隔壁有人走動并穿過門隙入房,父親在睡夢中大吼,徐顯卿詢問得知是母親的亡魂歸來。畫中的徐顯卿是個孩童,頭上除頂發(fā)之外,余發(fā)全部剃去,將頂發(fā)扎成一個小發(fā)鬏(圖1)。

圖1、《孺慕聞聲》局部之一
圖1、《孺慕聞聲》局部之一

       幼兒剃發(fā)是個很古老的習俗,《女史箴圖》里就畫有剃發(fā)的兒童。明代男女童都要剃發(fā),有的全剃光,有的在不同部位留下一些,到少年時期開始留發(fā)。《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七回:“縣官看了這等一個俊俊的光頭……笑道:‘你今年幾歲了?’回說:‘十二歲了。’……薛如卞等了相于廷一齊完了,上去交卷。兩個都方一十四歲,新才留發(fā)?!睆男≌f的描寫可知,男孩十二歲仍然剃發(fā),到十三四歲才開始留發(fā),正與圖冊里十二歲的徐顯卿形象吻合。另外,畫中床下有徐顯卿父子的兩雙鞋,都沒有后跟,此即“靸鞋(3)”,是日常用的便履,穿脫非常方便,有如今人之拖鞋。
       該圖還有徐顯卿母親林氏的形象,林氏頭扎包頭(4),身穿直領大襟衫襖,下著馬面裙,裙不曳地,露出膝褲和鞋。顧炎武《日知錄》云:“弘治間,婦女衣衫僅掩裙腰,富者用羅緞紗絹織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襕……正徳間,衣衫漸大,裙褶漸多,衫唯用金彩補子,髻漸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绷质鲜庞诩尉付吣辏?548年),圖中畫的應是徐顯卿記憶中母親的樣子,和《日知錄》提到的嘉靖時女裝特點頗為吻合(圖2)。

圖2、《孺慕聞聲》局部之二
圖2、《孺慕聞聲》局部之二

       第二開為《神占啟戶》,畫的是徐顯卿十八歲考童生,半夜往江東廟求簽時殿門自開的事。共繪四人,分別是徐顯卿、兄長徐顯賢及兩個家僮。徐顯卿和兄長的穿戴相同,都頭戴唐巾,身穿道袍,足躡云履(圖3)。
       唐巾模仿自唐代男子的幞頭,宋元時已出現(xiàn),明代唐巾多用漆紗制作,外形與烏紗帽相似,巾后綴有巾環(huán),并垂軟腳(翅)一對,故又叫軟翅紗巾。唐巾樣式俊雅飄逸,頗受士人儒生的喜愛。道袍又稱褶子、海青,衣身兩側(cè)開衩處綴有內(nèi)擺,在明代中后期非常流行?!堕喪谰帯酚涊d:“服各色花素綢紗綾緞道袍,其華而雅重者,用大絨繭綢,夏用細葛,庶民莫敢效也;其樸素者,冬用紫花細布或白布為袍,隸人不敢擬也……予幼見前輩長垂及履,袖小不過尺許,其后衣漸短而袖漸大,短才過膝,裙拖袍外,袖至三尺,拱手而袖底及靴,揖則堆于靴上,表里皆然?!保▓D4)畫中徐顯卿與兄長的道袍正符合“長垂及履,袖小不過尺許”的描述。

圖3、《神占啟戶》局部之一
圖3、《神占啟戶》局部之一

圖4、《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唐巾道袍
圖4、《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唐巾道袍

      兩個家僮是正在留發(fā)的少年,除頂發(fā)在頭頂或腦后扎成發(fā)髻外,周圍生長中的半長發(fā)自然披散,形成所謂的“劉?!?,是少男少女的典型特征。《紅樓夢》寫少年賈寶玉“頭上周圍一轉(zhuǎn)的短發(fā),都結(jié)成小辮,紅絲結(jié)束,共攢至頂中胎發(fā),總編一根大辮”,賈寶玉剛剛留發(fā),用紅絲將周圍的短發(fā)扎成許多小辮,再以紅絲作為短發(fā)的延伸,與頂中胎發(fā)合編成大辮,這樣做可避免“劉?!痹斐傻纳y感(圖5)。

圖5、《神占啟戶》局部之二
圖5、《神占啟戶》局部之二

       第三開為《郡尊折節(jié)》。嘉靖四十年(1561年),二十五歲的徐顯卿正準備去應天府參加鄉(xiāng)試,他受到蘇州知府王道行、貳守徐公的器重,被寄予厚望。不幸的是,閏五月七日徐顯卿父親徐騏突然病逝。次日天明,王、徐二公前來吊唁,拜祭于徐父靈前。徐顯卿《紀遇詩》序的描述是:“王徐二公并至,哭之慟,蓋傷不肖坐此失時,又重悲家君之不逮養(yǎng)也?!?br>       畫中徐顯卿身穿衰(cuī)服,跪伏在地。傳統(tǒng)的衰服共有五等(五服),即:斬衰、齊(zī)衰、大功、小功、緦麻,需嚴格按照與逝者的親疏關(guān)系來穿著,如父母去世,應服最重一等的斬衰。斬衰用極粗的苴麻制作,衣邊不緝(不縫邊),對冠、首绖(dié)、衣、裳、腰絰、絞帶、菅屨(jù)、杖的形制都有詳細規(guī)定(圖6、7)。

圖6、明《孝慈錄》中的斬衰       圖7、《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斬衰
圖6、明《孝慈錄》中的斬衰 圖7、《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斬衰

       由于五等喪服的制作、使用過于繁瑣,在實際生活中不能得到嚴格執(zhí)行,于是出現(xiàn)了一些變化,如王夫之《識小錄》記載:“后世冠服,日與古異。唯朝服、祭服、公服略存古制……喪衰亦近古。斬衰之冠,以雙絞草绖為武,中以一寸許大麻布從額至項綴于绖上,則是免(絻)也。兩旁綴木棉球以代充耳,翦數(shù)寸布綴绖下當額,仿佛如纊延,皆通古義。衰肩有負版、削衽、侈袂,兩襟皆上方下銳,腰绖以草,皆古也。期功以下皆有所謂一梁冠者,其實免(絻)耳。若以數(shù)尺布覆首,垂后至腰,謂之拖頭,則野人之為,士類不聞有此?!薄犊ぷ鹫酃?jié)》圖里的徐顯卿穿的就是簡化后的斬衰,可看到冠為一梁,兩側(cè)垂有木棉球,頭上不綰發(fā)髻,只在腦后結(jié)辮,以示披發(fā)之意,衣袖較短,腰間扎著麻繩制成的腰絰,手中握有苴杖(圖8、9)。

圖8、《郡尊折節(jié)》局部之一       圖9、《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斬衰
圖8、《郡尊折節(jié)》局部之一 圖9、《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斬衰

       前來吊唁的王徐二公身穿白色吊服,《識小錄》云:“吊服三不易,官帽、鑲帶、靴也。服如袍制,以白絹為之。”所謂三不易,是指官員穿吊服時,只將圓領易為白袍,烏紗帽、革帶、皁靴均和常服相同,不需要更換(圖10)。

圖10、《郡尊折節(jié)》局部之二
圖10、《郡尊折節(jié)》局部之二

       第四開為《鹿鳴徹歌》。隆慶元年(1567年),三十一歲的徐顯卿在父親去世六年之后才參加應天府(南京)鄉(xiāng)試,得中舉人。明代科舉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鄉(xiāng)試是南、北直隸及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每三年一次,由監(jiān)生與生員參加,考中者稱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畫中徐顯卿頭戴大帽,身穿青黑圓領,騎著白馬,意氣風發(fā)(圖11),應是中舉之后再次前往南京的情景(5)。明代舉人、貢士、監(jiān)生可戴大帽,《三才圖會》云:“國初高皇幸學,見諸生班烈日中,因賜遮蔭帽,此其制也,今起家科貢者則用之?!贝竺蓖庑魏芟裎鞣械亩Y帽,上為圓而高的帽筒,底部有一圈帽檐,下綴藍色系帶,打結(jié)后虛懸于頷下。圓領為青色或黑色,稱作“青袍”,有別于生員的襕衫(藍衫),故中舉有“青袍易藍”之說(圖12)。《閱世編》中說:“其舉人、貢、監(jiān)、生員則俱服黑鑲藍袍(指襕衫),其后,舉、貢服黑花緞袍(指圓領),監(jiān)生服黑鄧絹袍,皆不鑲,惟生員照舊式……聞舉人前輩俱帶圓帽如笠而?。ㄖ复竺保?,亦以烏紗添里為之……舉、貢而下,腰束俱藍絲綿絳。皂靴與職官同?!碧埔贾薪庠拭髑謇L制的唐伯虎畫像多為頭戴大帽身穿圓領的形象。

圖11、《鹿鳴徹歌》局部       圖12、《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大帽青袍
圖11、《鹿鳴徹歌》局部 圖12、《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大帽青袍

       第五開《瓊林登第》,畫的是隆慶二年(1568),三十二歲的徐顯卿考中進士的情景。鄉(xiāng)試第二年,全國的舉人都到京師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考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為“會元”。貢士可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錄取分為三甲,考中者通稱進士,其中第一甲第一名稱“狀元”,正六品,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正七品,皆賜“進士及第”;第二甲正七品,賜“進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賜“同進士出身”。
       畫中徐顯卿頭戴進士巾,身穿藍羅袍,在眾人簇擁下前往禮部赴瓊林宴(圖13)。明代規(guī)定,殿試榜下之后,進士們到國子監(jiān)領取進士巾袍,在傳臚日穿上,上表謝恩及謁先師行釋菜禮畢,更換常服,所領進士巾袍仍送國子監(jiān)交收。進士巾的造型和烏紗帽相似,但頂部微平,巾后綴展翅一對,寬寸余,長五寸許,兩端系有皁紗制成的垂帶。禮部賜宴時,狀元、進士及相關(guān)官員都要簪花,進士用翠葉絨花,上有銅牌,钑“恩榮宴”三字;狀元為銀質(zhì)花葉,飾以翠羽,用抹金銀牌,钑字相同。所穿袍為深藍色,圓領,大袖敞口,領、袖、衣襟都用青羅緣邊。腰帶帶鞓為青色,綴黑角帶銙,垂撻尾于身后。所持笏用槐木制作(圖14)。

圖13、《瓊林登第》局部       圖14、《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進士巾袍
圖13、《瓊林登第》局部 圖14、《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進士巾袍

       第六開《中秘讀書》,畫中是選為庶吉士的第二年,三十三歲的徐顯卿在文淵閣閱讀內(nèi)府藏書(6)(圖15)。《明穆宗實錄》:“(隆慶二年六月)選進士徐顯卿、陳于陛、張一桂、沈一貫……三十人為翰林院庶吉士,命管詹事府事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殷士儋、趙貞吉管教習。”殿試結(jié)束后,進士們被分派到各部曹觀政(實習政事),所穿冠服為烏紗帽、青黑色圓領袍,束烏角帶,翰林院庶吉士亦然(圖16)。這是因為他們剛剛?cè)胧?,排在品官之末,沒有官階、俸祿,所以只穿官員的素服。

圖15、《中秘讀書》局部       圖16、《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素服
圖15、《中秘讀書》局部 圖16、《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素服

       第七開《皇極侍班》,所附《紀遇詩》序云:“自隆慶庚午至萬歷丁丑,余以編修、修撰、侍讀,凡遇升殿,輪侍東班,蓋天顏咫尺云?!甭c四年(1570年)三月,三十四歲的徐顯卿被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后升修撰(從六品),萬歷五年(萬歷五年)八月,升為侍讀(正六品)。在這期間,每遇皇極殿舉行大朝,徐顯卿便侍列于東班。
       該圖重點表現(xiàn)了明代的皇極殿(清代改稱太和殿),錦衣衛(wèi)、將軍等分立于殿門內(nèi)外和丹陛上下(圖17),皇極殿前御路兩旁擺放著品級山,文武百官分東西兩班,重行序立,主人公徐顯卿畫在東班中,比旁人稍大,隱約可辨(圖18)?!洞竺鲿洹芬?guī)定:“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圣節(jié)及頒降開讀詔赦、進表、傳制,則文武官各服朝服。其武官應直守衛(wèi)者,不拘此服?!碑嬛谐砼纂械氖绦l(wèi)、將軍外,其他官員都戴梁冠穿朝服,遠遠看去,絳衣成陣,映如云霞,冠幘交輝,燦若金星,場面極為壯觀。

圖17、《皇極侍班》局部之一
圖17、《皇極侍班》局部之一

圖18、《皇極侍班》局部之二
圖18、《皇極侍班》局部之二

圖19、清代的品級山(故宮博物院藏)
圖19、清代的品級山(故宮博物院藏)

       第九開為《司禮授書》。隆慶六年(1572年)到萬歷二年(1574年)、四年,徐顯卿在內(nèi)書堂為司禮監(jiān)宦官教書(圖20)。畫中徐顯卿戴烏紗帽,穿大紅圓領,胸前綴鷺鷥方補,可知此時身份是翰林院修撰。聽課的大小宦官有的戴官帽,有的梳髻,體現(xiàn)出年齡的不同,身上都穿青素直身,腰間懸掛牙牌?;鹿俚墓倜庇弥窠z編為帽胎,蒙以真青縐紗,帽的后山為兩端尖銳中間略凹的形狀,與宋元武將等所戴三山帽非常相似,所以也叫做三山帽,又因后山形如鋼叉,還被稱作“鋼叉帽(剛叉帽)”。直身與道袍相似,直領,大襟右衽,大袖收口,但衣身兩側(cè)開衩處接有雙擺在外(圖中宦官背面可看到露出里色的雙擺),《酌中志》記載:“直身,制與道袍相同,惟有擺在外”。內(nèi)臣牙牌與官員牙牌形制不同,綴紅線牌穗(圖21)。

圖20、《司禮授書》局部
圖20、《司禮授書》局部

圖21、《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官帽直身
圖21、《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官帽直身

       第十二開《金臺捧敕》(7),表現(xiàn)了明代常朝御門(皇極門)的情景。徐顯卿時年四十一歲,擔任常朝時的捧敕官,圖中首次出現(xiàn)了皇帝(明神宗)作為“配角”。少年明神宗頭戴烏紗翼善冠,身穿黃色云龍紋云肩通袖膝襕袍,腰束玉帶,坐在黃幄之中?;实塾鳎ㄎ鞅荩┱玖⒌氖清\衣衛(wèi)堂上官,戴烏紗帽、穿大紅獅子補直身;御座之東(東陛)站立三位內(nèi)閣官,都戴烏紗帽、穿本等補子圓領;內(nèi)閣官身后站在金臺欄桿旁的是錦衣衛(wèi)大漢將軍,頭戴鳳翅盔、身穿金鎖子甲;御幄周圍是司禮監(jiān)官,戴官帽,穿本等補子直身或圓領(圖22)。

圖22、《金臺捧敕》局部之一
圖22、《金臺捧敕》局部之一

       皇帝常朝應穿常服,《大明會典》載:“(常服)袍:黃色,盤領窄袖,前后及兩肩各金織盤龍一?!奔此膱F龍圓領袍(圖23),裝飾云肩通袖膝襕紋樣的衣服通常用作吉服,但明代皇帝的吉服尚未形成專門分類,很多時候可當做常服使用。錦衣衛(wèi)堂上官和司禮監(jiān)官穿的綴補直身(也叫直領)具有常服性質(zhì),而大紅色的直身、圓領可作為吉服,所以《萬歷野獲編》里說:“錦衣官侍朝,俱烏帽、吉服,以便拿人?!?br>
圖23、明代皇帝常服示意圖
圖23、明代皇帝常服示意圖

       參加常朝的文武官分作兩班站立在皇極門丹陛之下,領敕官員跪于御路正中,徐顯卿在御前躬領承旨,自金臺崇階下來,從東(左陛)轉(zhuǎn)上丹墀中道,直趨而下,準備授予領敕官。徐顯卿及其他官員均穿常服(圖24、25)。
       明代官員常服包括:烏紗帽、圓領、束帶(革帶)、皁靴。烏紗帽以竹絲、漆藤絲或麻布為里,外敷黑縐紗,用鐵線、黑紗制成寬闊平直的展腳(帽翅),多為方形或橢圓形(圖26)。圓領以領式為名,大襟右衽,寬袖收口,胸背處各綴方形補子,圖案隨品級 (8),身后腰部兩側(cè)釘有帶襻一對,用來懸掛束帶(圖27、28)。束帶又叫革帶,多以皮革制成帶身,外裱青綺,施五道描金線,上綴二十枚帶銙,材質(zhì)各從品級(圖29、30)(9)。在京官員還在束帶上懸掛牙牌和印綬,牙牌是出入宮禁等重要場所的憑證(圖31),牌上綴青色牌穗,印綬形如流蘇,可用一綬或二綬。皁靴即黑色皮靴,粉白靴底,常稱作“粉底皁靴”。常服圓領無顏色規(guī)定,由官員自己制作,所以畫里的官員身穿各色圓領,補子既有彩繡(織)也有金繡(織),并不完全統(tǒng)一。

圖24、《金臺捧敕》局部之二
圖24、《金臺捧敕》局部之二

圖25、《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一品文官常服
圖25、《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一品文官常服

圖26、潘允徵墓出土明代烏紗帽(上海博物館藏)
圖26、潘允徵墓出土明代烏紗帽(上海博物館藏)

圖27、明代深青暗花羅斗牛補圓領(山東博物館藏)
圖27、明代深青暗花羅斗牛補圓領(山東博物館藏)

圖28、明代六品文官鷺鷥補子
圖28、明代六品文官鷺鷥補子

圖29、明代金钑斗牛紋帶銙
圖29、明代金钑斗牛紋帶銙

圖30、常服束帶帶銙示意圖(共二十枚:三臺三枚、圓桃六枚、輔弼兩枚、撻尾兩枚、排方七枚)
圖30、常服束帶帶銙示意圖(共二十枚:三臺三枚、圓桃六枚、輔弼兩枚、撻尾兩枚、排方七枚)

圖31、明代官員朝參牙牌
圖31、明代官員朝參牙牌

       第十三開為《楚藩持節(jié)》。萬歷七年(1579年)四月,明神宗遣永康侯徐喬松等為正使、侍讀徐顯卿等為副使,持節(jié)冊封荊府世子朱常泴等為荊王等王及封封丘王妃陳氏等妃。徐顯卿時年四十三歲,抱病領命前往湖北。畫中徐顯卿隨冊寶亭從午門東門出來,他和隨行官員都身穿朝服(圖32)。此圖的難得之處在于描繪了四位官員的側(cè)面與背面,能清楚地看到明代朝服的玉佩和大綬。

圖32、《楚藩持節(jié)》局部
圖32、《楚藩持節(jié)》局部

       文武官員穿朝服、祭服時,在身后佩掛大綬。大綬以織錦制成,按品級織成不同花樣,并有小綬編結(jié)懸掛帶環(huán)二枚:公侯駙馬伯及一品用綠、黃、赤、紫四色云鶴花錦,玉環(huán)二;二品紋樣與一品相同,但綬環(huán)用犀環(huán)二;三品四品用黃、綠、赤、紫四色錦雞花錦,金環(huán)二;五品用黃、綠、赤、紫四色盤雕花錦,銀鍍金環(huán)二;六品七品用黃、綠、赤三色練鵲花錦,銀環(huán)二;八品九品用黃、綠二色鸂鶒花錦,銅環(huán)二。大綬底部結(jié)有青色絲網(wǎng)并垂青絲穗(圖33)。

圖33、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神道石像的大綬
圖33、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神道石像的大綬

       第十七開《經(jīng)筵進講》,表現(xiàn)了明神宗在文華殿舉行經(jīng)筵的場景。徐顯卿從神宗登極初開經(jīng)筵便充任展書官,歷經(jīng)十年才升任經(jīng)筵講官。經(jīng)筵時皇帝官員皆穿吉服,圖中明神宗戴烏紗翼善冠,穿黃色云龍紋云肩通袖膝襕袍,束玉帶,大紅帶鞓(圖34、35);徐顯卿和其他官員都是烏紗帽、大紅圓領(圖36);司禮監(jiān)宦官穿大紅圓領、直身或云肩通袖膝襕袍(圖37);大漢將軍明盔甲胄,腰間佩刀,手執(zhí)金瓜,于文華殿東西兩側(cè)侍衛(wèi)(圖38、39)。

圖34、《經(jīng)筵進講》局部之一       圖35、《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云肩通袖膝襕袍
圖34、《經(jīng)筵進講》局部之一 圖35、《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云肩通袖膝襕袍

圖36、《經(jīng)筵進講》局部之二
圖36、《經(jīng)筵進講》局部之二

圖37、《經(jīng)筵進講》局部之三
圖37、《經(jīng)筵進講》局部之三

圖38、《經(jīng)筵進講》局部之四
圖38、《經(jīng)筵進講》局部之四

圖39、《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大漢將軍
圖39、《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大漢將軍

       第二十開為《國師正席》。萬歷十二年(1584年)十一月,吏部推四十八歲的徐顯卿補國子監(jiān)祭酒(從四品),十二月初二日到任。此開《紀遇詩》云:“既稱太學師,高坐獨正色……青槐夾橋門,冠帶繞經(jīng)席?!碑嬛行祜@卿身穿常服,坐在國子監(jiān)彝倫堂祭酒公座上,面南,左手為司業(yè)座位,面西,其他官員分列兩旁,均穿著常服(圖40)。
       國子監(jiān)的監(jiān)生們列隊站立在院庭中,都頭戴儒巾、身穿襕衫(圖41)。《明史》記載:“帝(明太祖)以學校為國儲材,而士子巾服無異胥吏,宜更易之,命逵(秦逵)制式以進。凡三易,其制始定。賜監(jiān)生藍衫、絳各一,以為天下先。明代士子衣冠,蓋創(chuàng)自逵云?!比褰硗庑纬是暗秃蟾郀睿眄敳啃纬尚泵?,巾后垂有軟帶一對。襕衫為藍色或青色,圓領,寬袖,衣身兩側(cè)開衩并接雙擺,領、袖、衣襟側(cè)邊、底邊、雙擺等處都鑲有深青或黑色緣邊。腰部扎藍絲絳,為兩根絳帶分別對折,以折端互相套連,形成一個寬松的花結(jié),再將兩根絳帶的末端在身后打結(jié)固定(圖42、43)。

圖40、《國師正席》局部之一
圖40、《國師正席》局部之一

圖41、《國師正席》局部之二       圖42、《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儒巾襕衫
圖41、《國師正席》局部之二 圖42、《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儒巾襕衫

圖43、明代襕衫(揚州博物館藏)
圖43、明代襕衫(揚州博物館藏)

       第二十一開《步禱道行》,畫的是萬歷十三年(1585年)四月十六日,明神宗步行至天壇祈雨的場景,四十九歲的徐顯卿以國子監(jiān)祭酒身份與百官導駕前驅(qū)。畫中明神宗身著青服(圖44、45),文武官員皆穿素服(圖46)。青服又稱青袍,即深青色圓領,素而無紋,不飾團龍補子等,皇帝在帝后忌辰、喪禮期間或謁陵、祭祀等場合穿著。素服也叫青素服、青衣,亦為深青色或黑色圓領,不綴補,文武官員在帝后忌辰、喪禮期間以及災異修省時穿著。

圖44、《步禱道行》局部之一       圖45、《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青服
圖44、《步禱道行》局部之一 圖45、《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青服

圖46、《步禱道行》局部之二
圖46、《步禱道行》局部之二

       圖中還有沿途護衛(wèi)的錦衣衛(wèi)校尉,都戴帽兒盔,穿紫花布長身大甲(圖47、48)。紫花布用紫木棉織成,色似赭黃但較為淺淡,因赭黃是御用色,故一度不許民間使用紫花布,如正德十六年,曾嚴禁軍民穿紫花罩甲(10)。

圖47、《步禱道行》局部之三
圖47、《步禱道行》局部之三

圖48、《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紫花布甲
圖48、《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紫花布甲

       第二十六開《幽隴沾恩》,是現(xiàn)存《徐顯卿宦跡圖》的最后一幅,畫面內(nèi)容為萬歷十五年(1587年)二月,《大明會典》編纂完成,負責修書的官員獲得皇帝升賞。時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的徐顯卿(五十一歲)以會典副總裁官加恩,升俸一級,并得以追贈祖父、父親和祖母、母親。徐顯卿祖父徐庭蘭和父親徐騏俱贈通議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祖母和母親都贈為太淑人。畫中正是徐顯卿在皇極門領取誥命后的情景,徐頭戴梁冠,身穿朝服,手中持笏,懷捧數(shù)道誥命,正步向午門(圖49),身后另兩位獲賞官員也穿著朝服,跪在地上接受誥命,承制官及其他官員均著常服(圖50)。

圖49、《幽隴沾恩》局部之一
圖49、《幽隴沾恩》局部之一

圖50、《幽隴沾恩》局部之二
圖50、《幽隴沾恩》局部之二

       明代朝服梁冠即進賢冠,源于古代緇布冠,秦漢時為儒者所戴,后成為朝服之冠,自東漢形成制度,直至明末,延續(xù)了一千八百余年。梁冠以梁的數(shù)量區(qū)分品級,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冠上有簪,冠下綴青組纓,自耳后垂于頷下打結(jié)虛懸(圖51)。朝服上衣為直領,大襟右衽,大袖,以赤色羅制作,質(zhì)地輕薄,衣緣用青羅(圖52)。下裳也用赤羅制作,裁成七幅拼縫,前三幅、后四幅,每幅上作三襞積,連屬如帷,施青羅緣邊(圖53)。中單用白紗或白羅制作,青緣(圖54)。履用綠鑲邊紅緞云頭鞋(圖55)。此外還有大帶和革帶,大帶表里皆素,兩耳及下垂部分緣以綠色,系青組;革帶為青鞓,按品級使用不同材質(zhì)的帶銙,革帶前系蔽膝,后綴大綬,左右懸掛兩串玉組佩(后又在玉佩外加紅紗佩袋)(圖56)。

圖51、明代朝服梁冠(山東博物館藏)
圖51、明代朝服梁冠(山東博物館藏)

圖52、明代朝服赤羅衣(山東博物館藏)
圖52、明代朝服赤羅衣(山東博物館藏)

圖53、明代朝服赤羅裳(山東博物館藏)
圖53、明代朝服赤羅裳(山東博物館藏)

圖54、明代朝服白羅中單(山東博物館藏)
圖54、明代朝服白羅中單(山東博物館藏)

圖55、明代朝鞋(山東博物館藏)
圖55、明代朝鞋(山東博物館藏)

圖56、明代朝服示意圖
圖56、明代朝服示意圖

       除《徐顯卿宦跡圖》之外,還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張瀚宦跡圖》、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王瓊事跡圖》、國家圖書館收藏的《賜號太和先生相贊》等諸多反映明人生平事跡的畫作(圖57-59),這些寫實的圖像仿佛靜態(tài)“紀錄片”,為后人還原明王朝的立體影像提供了真實而生動的素材。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類宦跡圖能更多地被發(fā)表出來,它們的公布必將對政治史、服飾史、建筑史、風俗史等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圖57、《張瀚宦跡圖》(故宮博物院藏)
圖57、《張瀚宦跡圖》(故宮博物院藏)

圖58、《王瓊事跡圖》(國家博物館藏)
圖58、《王瓊事跡圖》(國家博物館藏)

圖59、《賜號太和先生相贊》(國家圖書館藏)
圖59、《賜號太和先生相贊》(國家圖書館藏)


---------------------------------------------------------------------------------------------------------

(1)楊麗麗:《一位明代翰林官員的工作履歷——<徐顯卿宦跡圖>圖像簡析》,《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4期。
(2)孺慕:孺即孺子,慕謂追思,指孩童悼念逝去的父母。
(3)靸(sǎ)鞋: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西浙之人,以草為履而無跟,名曰靸鞋?!?br>(4)包頭:清葉夢珠《閱世編》:“今世所稱包頭,意即古之纏頭也,古或以錦為之。前朝冬用烏綾,夏用烏紗,每幅約闊二寸,長倍之。予幼所見,皆以全幅斜褶闊三寸許,裹于額上,即垂后,兩杪向前,作方結(jié),未嘗施裁剪也?!?br>(5) 第四開《鹿鳴徹歌》之《紀遇詩》序云:“九月,復往南都,不及與鹿鳴宴,故名徹歌?!?br>(6) 明邱濬《大學衍義補》:“太宗永樂甲申,命學士解縉選新進士中材質(zhì)英敏者,得修撰曾棨,編修周述、周孟簡,庶吉士楊相、王英、王直等二十八人,又增周忱為二十九人,俾就文淵閣進其學……列圣相承按為故事,每遇開科間,于進士中選其俊異者如甲申制,讀書中秘以儲養(yǎng)之?!?br>(7)明尹直《謇齋瑣綴錄》:“每旦常朝御奉天門,其御座謂之金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將奉天門改稱皇極門。
(8)明代官員常服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用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官練鵲;風憲官用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9)明代官員束帶帶銙:公侯駙馬伯及一品用玉,二品用犀,三品金钑花帶,四品素金帶,五品銀钑花帶,六品七品素銀帶,八品九品及雜職未入流官用烏角帶。
(10) 《大明會典》卷六十一:“十六年,禁軍民人等,如有穿紫花罩甲等服,或禁門或四外游走者,許緝事并地方人等擒拏。”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