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刻的刀法,有基本刀法和輔助刀法?;镜斗ㄊ菦_刀法和切刀法,輔助刀法是幫助彌補沖切刀法的不足而使用的刀法,種類、名目較多。
沖刀法的執(zhí)刀方法可以用五指、三指、握拳式三種方法,其特點是刀刃在印石上以沖走運行的方式鐫刻線條。在運刀過程中,要注意把握起刀、行刀和收刀的表現(xiàn)方法和要求。 ①起刀:用刀角自右向左入石,刀柄與印面呈三十五度角狀。角度太小,刀身會碰擦印面,手指易接觸印框;角度太大,刀刃與印面垂直,也難以著石,運行不易。 ②行刀:刻刀運行時,要控制好角入石的深度,運刀要保持運力平穩(wěn),不要太淺,太淺者刀跡浮滑,纖弱無力;太深會使刀角陷入石中,難以再運行。若不注意隱入石中,應(yīng)提起重新調(diào)整角度,再行運刀。沖刀的速度也不宜過快、過猛,否則會導(dǎo)致線條破碎,而且難以收刀。運行時要用無名指抵住石章的右側(cè),以控制刻刀的適度沖力,防止刻刀滑出。 ③收刀:要適可而止。做到胸有成竹,及時收刀,不要使刀尖超了界限,鋒芒畢露。同時,還要防止因用力過猛而使刻刀沖出限度,破壞其它線條,甚至刻傷左手。用力要穩(wěn)健,保持及時能放能收,行則有力,停則立止。
切刀法就是在印石上用刀刃以起伏切刻的方式鍥刻線條的技法。其執(zhí)刀法亦同沖刀法,只是角度和方向不同而已。切刀法的起刀是先將刀刃的右角刻入印石,與印面呈四十五度角,刀柄略向右傾,刻入石面。如此反復(fù)進行,以點組成線,逐步完成印文筆畫。其行刀方法,要求在注意點的基礎(chǔ)上,將刀柄向左傾斜,使刀刃逐漸切下,使刀刃的左角貼近印石。這樣,就可由點切刻連接成線條。切刀行刀時要防止切刻的點畫排列不要連接得太整齊,如算盤子狀,要自然錯落,以達到含蓄老辣,富有金石氣,又能避免鋸齒形的弊病。丁敬及浙派篆刻藝術(shù)作品,主要用切刀法。
篆刻的其它刀法,可稱為輔助刀法。用這些刀法都是在沖、切刀法的基礎(chǔ)上,以沖、切為主,偶爾輔以其它刀法。在輔助刀法中,有的是沖切刀法中的一部分,有的是沖切刀法的補充和發(fā)展。名目繁多,據(jù)前人總結(jié),有用刀十三法或十五法之說。現(xiàn)將見于歷代論著及經(jīng)前人實踐過的刀法分述如下:
2、澀刀法: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狀,這謂'澀刀'。此法運刀時,刻刀沖破印面阻力,徐徐掙扎前進。 3、輕刀法:運刀輕舉,凌厲而不凝重,但非淺率輕滑。吳讓之悟得此法妙奧,從而獲得逸韻自如、靈巧明快的淺刻法。 4、舞刀法:舞刀法又可叫“刺刀法”,是在沖刀法不易克服印面阻力的情況下,將刻刀向兩邊搖擺,用力徐徐奮力刺進??坛龅墓P畫線條,兩邊都帶有芒刺,以出乎自然之上。 5、飛刀法:輔助刀法之一種,是下刀用力迅疾,運以快速果斷的沖刻的方法。刻出的線條痛快淋漓。
7、遲刀法:刻印時,刀刃入石較深,不能速進,謂之“遲刀”。 8、復(fù)刀法:即重復(fù)用刀之法。一刀一成,再復(fù)一刀,直到適合為止。 9、反刀法:刻印時,一刀去一刀來,謂之“反刀”。 10、挫刀法: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狀,這謂“挫刀”。此法運刀時,刻刀沖破印面阻力,徐徐掙扎前進。
12、單刀法:刻印時,每一筆畫均用一刀刻成,謂之單刀。其中又有正刀和側(cè)刀之分。 13、雙刀法:刻印時,印文的每一筆畫均用兩刀刻成,謂之單刀。其中又有正刀和側(cè)刀之分。 14、正刀法:指以刀刃之正鋒入石鐫刻,形同書法之中鋒行筆。 15、側(cè)刀法:指以刀刃之斜倒入石鐫刻,形同書法之側(cè)鋒行筆。
17、側(cè)入法:入刀法之一種,指刻印時,刀桿稍作傾斜狀,以刀鋒之一角側(cè)入印石而起刀。 18、雙入法:即起刀時以刀刃之雙角同時刻入印石而起刀。 19、單入法:亦為起刀法之一種,即以刀刃之一角入石而起刀。 20、補刀法:刻印既成之后,用此法修飾印面。明·趙宦光《篆學(xué)指南》云:“即印之后,或中肥邊瘦,或長或短、或垂或起,或左或右,修飾勻稱,謂之補刀?!逼浞ㄓ猛绢愅瑥?fù)刀,但有區(qū)別。 |
|
|
來自: 東方竹馬 > 《書法國畫篆刻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