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如一位美國戰(zhàn)略家所說,日本這個民族“一切的想象力都來自于它對大陸的渴望”。在歷史上,這種渴望驅動著日本不斷從大陸吸收先進的文化和技術,最終使日本被納入中華文明圈。1592年,剛剛統(tǒng)一日本不久的豐臣秀吉對中國和朝鮮發(fā)動了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日本稱為“文祿之役”,朝鮮稱為“壬辰倭亂”,中國則稱為“朝鮮之役”。這是日本第一次進行征服大陸的嘗試,日本這個中華文明圈最外圍的國家,突然試圖打破東亞三國之間長期以來的平衡,將它所渴望的這片大陸據(jù)為己有,這一事件不但對中國、朝鮮和日本三個國家的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甚至也決定著亞洲歷史的走向,可以說日本此后對亞洲大陸進行的歷次戰(zhàn)爭都是沿著豐臣秀吉劃定的路徑進行的。 那么,日本第一次侵略大陸的戰(zhàn)爭為什么會發(fā)生在16世紀末這一時間點?日本挑戰(zhàn)龐然大物一般的明王朝的自信何在?豐臣秀吉為何會把第一個侵略目標定在朝鮮?火器在這場戰(zhàn)爭中起了多大作用?日本第一次侵略大陸的戰(zhàn)爭最終又是如何收場的呢?本期檔案揭秘,李涵為您講述:日本首次侵略大陸之“壬辰倭亂”(三)。
上期節(jié)目我們說到,1592年,豐臣秀吉率近16萬人侵略朝鮮,無力抵抗的朝鮮李氏王朝只能向明王朝求救。明朝任命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率4.3萬明朝軍隊入朝對抗倭寇,隨后團團圍住重鎮(zhèn)平壤。 在做好各方面準備后,李如松下令開始對平壤進行總攻。這一天,首先發(fā)出怒吼的,是明軍的炮兵。戰(zhàn)前,日軍在原城墻上再筑起一段土墻,在墻上留了很多射擊孔,望上去像蜂巢一樣,然后用火槍從射孔向外發(fā)射彈丸,給明軍帶來很大的麻煩。不過這時,明軍在重型火器上的絕對優(yōu)勢發(fā)揮了出來。 明軍炮兵在頭天晚上據(jù)已經進入了陣位,把120門將軍炮與20門虎蹲炮遠近擺正,調校好射擊角度。隨著一聲令下,無數(shù)炮彈飛過城墻,普通門、七星門、含毬門立刻陷入一片火海。明軍的火器攻勢遠近交替,一波接著一波,聲勢極其驚人。被叫做鐵炮的日本火槍在真正的大炮面前,猶如螳臂當車,毫無還手之力。日軍這一天見到的五花八門的火器,比他們前半輩子見到的都多。整個平壤城都在隆隆的炮聲中搖動。 旁觀的朝鮮人,看得那叫一個爽啊——開眼了。在回顧這一天時,他們用沉醉的語調這樣描述道:“響振天地,山岳皆動。大野晦冥。煙焰漲天,旁彌數(shù)十里?;鸺伎杖缈?,火烈風猛。直沖城里,林木皆焚?!?/span> 就在平壤城北、西、南三面同時陷入混亂的時候,明軍一支精銳部隊不動聲色地接近了牡丹峰。占領這里,就切斷了日軍主帥與平壤城之間的一切聯(lián)絡與通道。 在古代,戰(zhàn)場上沒有無線電和電話,所以碰到大規(guī)模的戰(zhàn)斗,主帥都會選擇一處高地,登高望遠,便于掌控全局。尤其是守城戰(zhàn),及時看到敵軍的一舉一動至關重要。平壤城最好的瞭望地點是在牡丹峰,坐鎮(zhèn)此處,四面一目了然。明軍一攻城,小西行長一定會選擇這里作為瞭望地??蓡栴}是,牡丹峰不像別的制高點是在城內某處,而是孤懸平壤主城之外,只靠一個城門連接。只要這里掐斷,日軍指揮中樞就失靈了。 果然,駐守牡丹峰的2000日軍發(fā)現(xiàn)明軍這個企圖以后,瘋了一樣拼命抵御明軍進攻,雙方陷入混戰(zhàn)??上г趹?zhàn)斗中,進攻牡丹峰的明軍主將吳惟忠被一顆流彈打中,明軍被迫撤退。小西行長沒敢追擊。他現(xiàn)在是驚弓之鳥,只想盡快回到城中。 吳惟忠的奮戰(zhàn),雖然沒有達成斬首局面,但并非全無意義。小西行長吃了他這一嚇,返回城里以后再也不敢爬高了,而是把登高瞭望的任務交給了手下。 自戰(zhàn)斗開始,李如松就騎馬帶著護衛(wèi)們往來于三門之間的陣地指揮戰(zhàn)斗。此刻眼見明軍久攻不下,李如松大怒,突然之間率著他的百多名隨從,直逼城下,親自加入了登城攻擊的隊伍。主帥如此悍不畏死沖鋒在前,明軍士兵頓時不要命一般地發(fā)起了進攻。于是小西作了一個決定,他把含毬門負責防守朝鮮人的守軍抽調了一部分,補充到七星門和普通門去抵擋明軍??伤麄円怀?,朝鮮軍立刻撕下偽裝。他們其實是明軍化裝的,為的就是趁虛而入。 日本人這種對朝鮮軍極度輕視的態(tài)度,最終害了自己。于是,平壤城的日軍連一個上午都沒堅持住,含毬門、普通門與七星門就相繼失守。平壤環(huán)城防線在李如松一個又一個的狠辣招數(shù)和他悍不畏死的帶頭沖鋒下,很短時間內就徹底宣告崩潰。 只不過明軍雖然殺入城內,但距離大獲全勝還很遠。日本人和明軍展開巷戰(zhàn),雙方傷亡數(shù)字急劇上升。為了迅速占領平壤,同時減少明軍士兵傷亡,李如松立刻調整了戰(zhàn)術,放出了又一個狠招:火攻。 平壤城的房屋一間接一間地焚燒了起來。這是座充斥著大量木建筑的城池,時值冬季風高物燥,一燒就是一片,整個平壤城籠罩在一片烈焰之下。一股明軍精銳迅速形成一個箭頭,一口氣直插到了平壤城的日軍指揮中樞——風月樓。小西行長的兄弟小西與七郎、從兄弟小西安東尼奧和親戚日比谷奧古斯特三人,頓時被活活燒死在這樓里。 這時,整個平壤城三分之二已落入明軍之手,日軍傷亡慘重。就在這時候,明軍卻突然撤退了。很快李如松派人送來口信,說我不忍多殺生,要么投降,要么滾蛋。 當夜,小西行長打開大同門和長慶門,帶著數(shù)千殘余日軍渡江而逃,告別了這座傷心的城市。他們把凍在江上的渡船全都燒掉了。熊熊燃燒的大火照亮了半邊大同江,火光映襯下的日軍個個面色凄涼,神情惶然。 至此,平壤攻防戰(zhàn)這才算告一段落。這場轟轟烈烈的大戰(zhàn)從初六開始,歷經三天鏖戰(zhàn),終于以小西行長東逃、李如松入城而告終。
這場戰(zhàn)斗,充分表現(xiàn)出火器的優(yōu)越性,而敵對雙方的火器也分出了高下,明軍的大炮在氣勢上完全壓倒了日軍火槍,贏得了勝利的同時也贏得了榮譽。朝鮮《宣祖實錄》三十五卷記錄了朝鮮國王李昖與其臣下李德馨進行的一番意味深長的問答,李昖問道:“銃筒之聲,不與天兵之火炮同耶?”意思是,倭寇的火槍聲和明軍的大炮,有什么不同?李德馨回答:“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fā),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蕩,不可狀言;響徹天地,山岳皆動……”李昖贊嘆道:“軍勢如此,可不戰(zhàn)而勝矣!” 此時的明軍與日軍,幾乎與西歐國家大體同步地站在了冷兵器向熱兵器過渡的門檻之上??上В鹌髟诔r戰(zhàn)場的輝煌過后,在東亞的發(fā)展步伐卻戛然而止。在朝鮮,戰(zhàn)后的李朝很快又回到了修文偃武的軌道,武備的更新被棄之不顧,連龜船的制造方法也失傳了。 在中國,明末清初的戰(zhàn)爭一度刺激了火器的繼續(xù)發(fā)展,但隨著清朝統(tǒng)治的穩(wěn)固,中國火器就此停滯在17世紀,直到乾隆年間,清軍裝備火器的比例才恢復到壬辰年間明軍的水平,而在鴉片戰(zhàn)爭里,清軍仍在使用早在雅克薩之戰(zhàn)中就被證明技術上落伍于歐洲的火炮和火槍。 而在日本,被稱為鐵炮的火槍最后一次起重要作用的戰(zhàn)役是1637年的島原之戰(zhàn)。幕府軍與農民起義軍都使用了大量火器。這次戰(zhàn)役以后,武士又回到以前的騎兵時代,僧侶繼續(xù)苦練他們的黑羽弓箭,日本的工匠則每天都不停地打造盔甲和武士刀。如此經過250年和平歲月后,日本仍然停留在火繩槍時代。最后,到了十九世紀中期以后,東亞的大清帝國、江戶幕府、李氏朝鮮,相繼被進入火器時代的歐洲列強強行叩開了國門……
平壤大捷是壬辰開戰(zhàn)以來,中朝聯(lián)軍第一場陸戰(zhàn)大捷,它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把朝鮮的命運從懸崖邊上拉了回來。平壤城陷落的第二天,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已經馬不停蹄地向東做了試探進攻。初九這一天,李如柏進占黃州,初十抵達人去城空的鳳山,隨后占領了空無一人的開城。 這時李如松得到一份情報,說日軍的精銳,都在平壤。平壤一敗,其他日軍根本就不足為懼。李如松按捺不住心中喜悅,親率精銳騎兵急匆匆出了開城,向漢城而去。一月二十七日,李如松抵達距離漢城不遠的碧蹄館,麾下只有李寧、孫守廉、祖承訓三人尾隨其后,總兵力只有3000人。 與此同時,漢城日軍守將立花宗茂也率部到了位于碧蹄館南六里處的礪石峴。雙方立刻爆發(fā)了一場激戰(zhàn),因為兵力相當,誰也奈何不了誰,形成了對峙局面。戰(zhàn)斗打到最激烈的時候,立花手下大將十時連久、池邊永晟戰(zhàn)死,連主將立花宗茂的鎧甲上都插滿了箭支。 明軍在戰(zhàn)場上沒吃虧,可情況卻越來越不妙。從漢城趕到的日本援軍越來越多,小早川隆景和宇喜多秀家的兩大軍團正陸續(xù)抵達,和黑田長政所部、立花殘部匯集在一起,在小丸山和望客峴一帶聚成黑壓壓的一片,光是戰(zhàn)場上的日軍總兵力已多達30000之巨——漢城的日本駐軍幾乎是傾巢出動。
李如松這時候才意識到自己過于唐突了,但只能硬著頭皮打了。 明朝遼東軍得了主帥的號令,雖然面對十倍于己的敵人,卻毫不畏懼,跟北方韃靼人在遼闊原野上拼殺出來的血性與殺氣,不會因為區(qū)區(qū)數(shù)萬倭寇而消退。日本人此時心里也在打鼓,他們沒想到李如松幾千人就敢往前沖,以為背后一定隱藏著明軍主力。因此他們把大部分兵力都用來警戒,防備并不存在的明軍,只把小部分兵力用來進攻李如松。 小早川隆景先派了粟屋景雄3000人和井上景貞3000人形成鉗形攻勢,左右夾擊明軍。結果兩軍生生被李如松的鐵騎打殘,小早川隆景不得不帶著第六軍團全線壓上。接下來,是一場場極其混亂的惡戰(zhàn)。面臨絕境的明軍瞬間爆發(fā)出了不可思議的戰(zhàn)斗力,小早川秀包的陣地被鑿穿,他本人差點被明軍砍死??扇哲姷谋?yōu)勢太明顯了,打到中午,明軍終于開始支撐不住,緩緩向西方邊打邊撤,意圖進入高陽城堅守。 關于這一階段的戰(zhàn)況,朝鮮人在記載中說,戰(zhàn)斗到要緊處,李如松親率數(shù)十騎突馳陣前,反復騎射,十分驍勇。之后李如松又親率諸將,為撤退的明軍士兵殿后。而日方的《黑田家記》記錄說,“如松兵有節(jié)制,進退自在。兩雄相會,戰(zhàn)甚苦,自巳時至午時?!?/span> 仗著壓倒性的優(yōu)勢兵力,在小早川隆景的指揮下,日軍諸將一面輪番上陣,死死咬住明軍不松口,以阻止明軍西移,一面分出兩部兵力,從兩側山上快速迂回,企圖徹底封死明軍后退的通道。 高陽城是一個極小的城池,其實并不適宜防守。拼殺到了現(xiàn)在,李如松也有些絕望了。幸虧此時另外一員明軍大將楊元及時趕到,不僅帶來了5000生力軍,還有一個炮營。 此時,李如松眼皮都沒抬,只吐出倆字:“反攻?!比哲娭T部以為明軍主力終于趕到,一時駭然,紛紛后撤。明軍騎兵壓上了一段距離,見日軍退后到足夠的安全距離后,才開始停了下來。這時,李如松才吩咐由楊元的5000生力軍分幾路交替掩護斷后,讓全軍退入惠陰山中。日軍這才如夢初醒,明白敵人是佯攻,趕緊追擊。卻不料李如松又發(fā)動了一次反攻,結果,追在最前頭的小野成幸、小川成重、安東常久、安東幸貞等日軍將領戰(zhàn)死。 此刻,日軍突前諸將還想繼續(xù)追擊,但這個舉動被老成持重的小早川隆景所阻攔,生怕中了埋伏,只允許他們最多追到惠陰山的山口大路,便不得前進。等明軍徹底消失在視野里后,小早川隆景才下令收攏部隊,退回漢城。
首先,無須諱言,這是一場敗仗,是一場輕率的失敗。因為戰(zhàn)斗是以明軍撤退結束的。其次,碧蹄館的失敗,100%要歸咎為李如松的輕率。同時,這也是一場光榮的失敗。失敗歸罪于李如松個人,光榮屬于明軍全體。 日軍擁有十倍于明軍的總兵力,以近五倍的兵力直接投入戰(zhàn)斗,圍攻明軍半日,結果卻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日軍僅僅是將領級的傷亡,便包括十時連久、池辺永晟、小川成重、安東常久、小野成幸、橫山景義等數(shù)十人。與平壤之戰(zhàn)不同的是,這些傷亡幾乎全發(fā)生在日軍最為得意的白刃戰(zhàn)中。 碧蹄館之敗在很多歷史書里,被渲染成是明軍的大敗,是戰(zhàn)局的關鍵轉折,其實大錯特錯。它在戰(zhàn)略上的意義,并不是很大。日軍的補給線在漢城達到極限,他們即使繼續(xù)西進,也無法尋求到穩(wěn)固的立足點;明軍的補給線在開城達到極限,前鋒可以突入漢城附近,但主力軍團卻很難衣食無憂地越過惠陰嶺。開城到漢城之間的區(qū)域,日、明雙方誰也沒辦法徹底控制在手里,變成了一個軍事緩沖區(qū),碧蹄館恰好位于兩軍極限攻擊距離的交匯點。 換句話說,即便沒有碧蹄館之戰(zhàn),受補給所限,明軍也沒辦法攻克漢城,雙方的態(tài)勢也不會有大的變動。碧蹄館之戰(zhàn)的意義,只不過是讓這種戰(zhàn)略態(tài)勢變得更加醒目罷了。 那么,這場抗倭之戰(zhàn)的另一重頭戲——水戰(zhàn),戰(zhàn)況如何?“壬辰倭亂”的最終結局又是怎樣的呢?檔案揭秘,明天李涵繼續(xù)為您講述,日本首次侵略大陸之“壬辰倭亂”(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