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脈絡膜裂的概念:是人體胚胎發(fā)育過程中頸內動脈分支,攜軟腦膜伸入側腦室下角參與脈絡叢生成時所形成的裂隙。其內有脈絡膜前動脈、脈絡膜后外動脈及其分支走行,還含有少量腦脊液。位于海馬回與下丘腦之間,內側通于環(huán)池,外側為側腦室下角,前面是海馬溝及杏仁體,后部與海馬溝交通,此區(qū)域可稱為脈絡膜裂區(qū)。 脈絡膜裂蛛網(wǎng)膜囊腫是發(fā)生于脈絡膜裂內的蛛網(wǎng)膜囊腫,簡稱脈絡膜裂囊腫。 在CT軸位像上,脈絡膜裂囊腫顯示于四疊體下丘腦層面,位于脈絡膜裂區(qū)。囊腫一般較小,病灶邊緣清晰,水樣低密度。值得指出的是,由于CT組織分辨率不高,軸位像上,常不易與顆葉深部、海馬或下丘腦病變鑒別。即使在CT冠狀位像上,也難以與下丘腦病變相鑒別,甚至容易將下丘腦的病變誤診為脈絡膜裂囊腫。MR可以多方位成像,而且組織分辨率遠遠高于CT,因此MRI檢查可以作為脈絡膜裂囊腫確診手段。 脈絡膜裂囊腫MRI信號表現(xiàn)特點:與其他部位蛛網(wǎng)膜囊腫一樣為長T,長T2信號,FLAIR序列信號衰退,呈低信號,與腦脊液信號相仿,容易與膽脂瘤鑒別。MRI還可顯示其形態(tài)上具有“見縫就鉆”的特點:冠狀位上,由于有下丘腦和海馬回的上下隔,其內外側有脈絡膜裂的存在,故病灶多呈“雙凸透鏡”形;矢狀位上,脈絡膜裂與海馬溝交通,類似斜臥的‘入”字,所以脈絡膜裂囊腫常沿脈絡膜裂、海馬溝成角,呈一箭頭樣”改變。在鑒別脈絡膜裂囊腫與下丘腦或海馬回病灶時,首選MRI冠狀位。此方位成像能清楚分辨囊腫與上述兩部位之間有一正常腦實質相隔。
脈絡膜裂神經(jīng)上皮囊腫的影像學鑒別診斷 脈絡膜裂囊腫發(fā)生位置特殊,結合CT或MRI影像學表現(xiàn)均可診斷。但有時需與下列病變鑒別。 (1)側腦室顳角擴大: 單側側腦室顳角擴大或脈絡膜裂神經(jīng)上皮囊腫合并側腦室顳角擴大時, CT或MRI橫軸位不易與該病區(qū)分,可借助MRI冠狀位像鑒別。冠狀位像上擴大的側腦室顳角位于海馬外側,囊腫則位于海馬上方并可見其與腦室間的分隔。本組有3例同側側腦室顳角因囊腫不完全性阻塞引起局限性輕中度擴大。 (2)腦軟化灶: 可結合病灶的位置、形態(tài)及其周圍腦實質有無異常加以鑒別。脈絡膜裂神經(jīng)上皮囊腫位于脈絡膜裂內,具有一定占位效應,囊腫周圍腦實質無異常。而腦軟化灶位于腦實質內,T2WI和Flair序列上可見病灶周圍伴有膠質增生。 (3)環(huán)池內囊性病變: 病變可推壓海馬向外上方移位,腦干常受壓改變,增強掃描環(huán)池內血管結構可移位。而脈絡膜裂神經(jīng)上皮囊腫絕大多數(shù)向下方推壓海馬,腦干無受壓改變。 (4)增寬的腦溝無占位效應,增強掃描后強化的脈絡叢或小血管無受壓移位。
(附病例圖片)



(圖片收集于丁香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