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明悟入后一意“致良知”,雖可呼風喚雨,但沒有過多在物理、術(shù)數(shù)層面上多費心思,乃至對易經(jīng)的研究也是前期稍有提及,后期很少提及。何也?易經(jīng)、術(shù)數(shù)、物理者,畢竟為三界五行之術(shù)也,雖可聯(lián)接天地人,但僅為階梯,無法與坦蕩大道相提并論。陽明所修者,大道也,如此小術(shù)何足掛齒,何足修習? 陽明體悟精微,其于良知精微必然有大發(fā)見處,然觀其文章語錄,多就經(jīng)世之發(fā)用處論之。依個人揣測,陽明先生實已參悟大道,徹上徹下,然之所以就下不就上,實因不愿過多說玄說虛,而更愿就經(jīng)世致用處指導世道人心。參修陽明心學,不僅需要參悟其顯在的文章語錄,更需參悟其欲說還休乃至未說之處。 陽明真簡易直截、圓融無礙之人也??上г缡?,且晚年心得未及細細闡發(fā),亦無法闡明也,所謂“道可道,非常道”也。 陽明心學玄妙高明,誠為不可言傳之大道也。陽明子自悟道后,傳道天下,誠為大菩薩心也,其欲天下之人皆明自心,皆致良知也。然即便如此宏愿,亦難收其效。陽明子歿后,心學屢經(jīng)轉(zhuǎn)手,已非原徹上徹下、內(nèi)外通明之圣賢學問也,其弟子或參雜禪意以入佛苑,或參雜仙道以入道門也,或參雜私欲以入狂怪之邪路也。 陽明心學,其關鍵之處有四:靜坐體悟、事上磨煉、知行合一、致良知。所謂“靜坐體悟”者,實借靜坐靜心以體悟心體也。所謂“事上磨煉”者,存天理去人欲、省察克治、克己改過、存心養(yǎng)性、良知覺照一覺即正、毋意必固我也。所謂“致良知”者,隨你靜坐體悟也好,隨你事上磨煉也罷,一心致良知,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根本訣竅也。所謂“知行合一”者,洞見本體良知后,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上之自然結(jié)果,非本體亦非功夫也,故良知嘗悔首倡“知行合一”。 “靜坐體悟”與“事上磨煉”,皆為功夫。“良知”為本體,不論功夫,一意本體,洞見本體,則所見所感無不是功夫,不見本體,則功夫無定向也。 陽明悟道后首倡“知行合一”,乃洞見本體后,渾淪一體之結(jié)果,然條目分析尚未明澈,故有此說。后依講學之功效逐次深入,故下沉功夫為“靜坐體悟”與“事上磨煉”,再上溯本體,與功夫打成一片之“致良知”說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