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脈四逆湯 (消陰回陽法) 漢張仲景《傷寒論》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yīng)者,乃服之。 【主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 【方論選萃】 清王又原:仲景真武湯一方,于水中補火;四逆與通脈四逆二方,是于水中溫土。二方用藥無異,分兩不同,主治又別。所以然者,前方脈沉為陽氣不鼓,四逆為陽微不周,然真陽未盡亡也。君以炙草之甘溫,溫養(yǎng)微陽;臣以干姜、附子之辛溫,通關(guān)節(jié),走四肢。此因內(nèi)陽微而外寒甚,故制為陽氣外達之劑。后方里寒外熱,渾是腎中陰寒逼陽于外,故君以干姜,樹幟中宮;臣以國老,主持中外;更以附子,大壯元陽,共招外熱,返之于內(nèi)。蓋此時生氣已離,存亡俄頃,若以柔緩之甘草為君,何能疾呼外陽故易以干姜,然必加甘草與干姜等分者,恐喪亡之余,姜、附子之猛,不能安養(yǎng)夫元氣,所謂有制之師也。陽微于里,主以四逆;陽格于外,主以通脈。脈若內(nèi)外俱寒,則又為附子湯證,而非二方所主矣。其加減法內(nèi),面色赤者加蔥,后人遂以蔥白為通脈四逆,不知陽亡于外,更用蔥以助其散,則氣從汗出,而陽無由內(nèi)返也,豈不誤耶蓋白通立名,因下利脈微,用蔥白以通上下之陽;此里寒外熱,用通脈以通內(nèi)外之陽,故主方不用蔥也。宜詳辨之(《古今名醫(yī)方論》)。 清王晉三:通脈四逆,少陰格陽,面赤,陽越欲亡,急用干姜、生附奪門而入,驅(qū)散陰霾,甘草監(jiān)制姜、附烈性,留頓中宮,扶持太和元氣,籍蔥白入營通脈,庶可迎陽內(nèi)返。推仲景之心,只取其脈通陽返,了無余義矣。至于腹痛加芍藥,嘔加生姜,咽痛加桔梗,利不止加人參,或涉太陰,或干陽明,或陰火僭上,或谷氣不得,非格陽證中所必有者也,故仲景不列藥品于主方之內(nèi),學(xué)者所當詳審(《絳雪園古方選注》)。 清吳謙等:論中扶陽抑陰之劑,中寒陽微不能外達,主以四逆。中外俱寒,陽氣虛甚,主以附子。陰盛于下,格陽于上,主以白通。陰盛于內(nèi),格陽于外,主以通脈。是則可知四逆運行陽氣者也,附子溫補陽氣者也,白通宣通上下之陽氣者也,通脈通達內(nèi)外之陽氣者也?!ā夺t(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 近代張山雷:其面赤者,是為戴陽,乃陰陽之氣,格拒不入,故又稱格陽。加蔥莖之辛散者,以通調(diào)氣機,則姜、附善守者,亦藉其氣而周流不滯,腹痛是陽氣散漫,故加芍藥以涵斂之。此為藏陰之耗散,故以陰藥同類相求,恢復(fù)真氣,非以芍藥治中下之寒……咽痛亦是格陽于上,陰陽二氣,不相融洽,桔梗苦泄宣通。藉以調(diào)和陰陽扦格,乃開泄府藏之格拒,以溝通陰陽于里者,正與蔥莖疏達肺絡(luò)之格拒,以溝通陰陽于表者,各盡其妙。故面赤咽痛,同是格陽,而一表一里,病情不同,則引導(dǎo)之藥,亦復(fù)大異……利止而脈仍不出,是大泄之后,陰液耗竭,府藏干枯……,故脈絡(luò)空虛,不能自起,此非人參之大力能補五臟真陰者,不能充血液而復(fù)脈,非以其陽尤未回,而以人參作回陽計……陳修園謂仲景諸方,凡用人參,皆在汗既下之后,唯其陰液已傷,故用參以滋津液。參是陰藥,并非陽藥云云,是深得古人真旨著。奈何自明以來,群謂人參能回陽氣于無何有之耶。果爾,則古人四逆正方,何以反無人參耶(《中風(fēng)斠詮》)。 【近代驗證】 例一 許云離治少陰格陽癥(選自《中醫(yī)雜志》2:14 1962) 某女,5歲,門診號0104。于1960年5月7日因發(fā)熱14天不退就診。 患兒于4月24日下午開始發(fā)燒,陣發(fā)性腹痛,不瀉,不嘔吐。經(jīng)西醫(yī)檢查,心肺正常,腹稍脹,無壓痛。體溫38.5℃。注射百乃定、青霉素,并服合霉素,但發(fā)熱絲毫未退。5月5日,經(jīng)某中醫(yī)治療,診為“風(fēng)溫”,投銀翹散一劑,熱反加重。檢查脈浮大無根,沉取即散,舌苔淡白,邊緣微紅,體溫40.4℃。 初步診斷為類似風(fēng)溫外,根據(jù)舌象、脈象辨證,尚考慮有少陰格陽癥的可能,但因證據(jù)未備,暫予輕劑柴葛解肌湯觀察。 次日復(fù)診:患兒額上微汗,但熱仍不退,脈象、體溫如前,其燒不灼手。面色晄白,口渴索飲,但僅服一兩口即止。身重睡眠,但不偃臥,且身蜷而縮。據(jù)此證,認為風(fēng)溫的成分少而少陰格陽的成分多。乃停藥視察一天。 5月9日復(fù)診,除上述病情外,又診得下肢厥冷。雖能睡眠,但一叫即醒,并無神昏,此符合于少陰病A阻欲寐,綜合兩日的癥候分析,確診為少陰格陽癥。法宜溫中回陽,方用通脈四逆湯加減之。 干姜2.4克 附子15克 桂枝0.9克 黃芩0.9克 甘草1.5克,開水煎,冷服。 5月10日復(fù)診,其母代述,“服藥后,天不明即索食,食后精神好轉(zhuǎn),發(fā)燒減輕,腹亦不痛。”檢查:脈緩不浮,舌苔淡白,舌質(zhì)轉(zhuǎn)紅,體溫38℃。仍按前方再服一劑,藥后半夜發(fā)冷發(fā)熱,額上,胸上出微汗,后安睡至11日晨,熱退身涼而痊愈。 例二 李松賢治少陰咽痛失音案(選自《浙江中醫(yī)藥》11:423,1979) 周某某,女,42歲,1960年7月21日就診。 四天前突然聲音嘶啞,伴有咽痛、畏寒等癥,經(jīng)用抗生素及銀、翹、蒡、薄荷等治療,病情加劇。觀音啞,喉癢,微痛,是似有物哽阻不適。言語低微,歷寒畏風(fēng),自汗出,無咳嗽。脈沉細微遲,舌淡白。檢查體溫正常,外顧無腫脹,咽微紅不腫,痛不甚,兩側(cè)無單、雙蛾發(fā)現(xiàn)。 證屬少陰寒邪遏伏咽痰,宜溫經(jīng)散寒,方用通脈四逆湯加味。 附子 甘草 蟬衣各3克 干姜4克 桔梗4.5克 半夏5克 一劑后,清癥減,音調(diào)揚。原方加白芍6克,二劑后發(fā)音正常,追訪至今未復(fù)發(fā)。 【按語】 通脈四逆湯,即四逆湯方。四逆湯方中,干姜一兩半,通脈四逆湯則用三兩,只此為異耳。程師門雪疑其方必有蔥白一味,方與方名相符,可謂別具慧眼。其謂:“原方干姜一兩半,通脈四逆湯則用三兩,只此為異,其余均同,然則何必另立此一方名哉。況四逆湯下,原注有“強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之句,是豈全雷同耶。意者即名通脈,必有蔥白一味,方中適遺佚耳。至后附加減之面赤者,加莖九莖……惟白通原方只用蔥白四莖,此乃云九莖,何其多耶,想必原有蔥白四莖,加減例中再增其數(shù),合為九莖耳。以此推之可證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