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半夏加茯苓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半夏15g 生姜24g 茯苓lOg 上3味,以水700ral,煮服150ml,分2次溫服。 (功效}和胃止嘔,引水下行。 (主治) 主證:水飲嘔吐,嘔吐清水,口不渴,舌苔白滑,脈弦。 副證:心下痞,眩悸。 (臨證加減) l。治停痰留飲,心下痞滿,咳嗽嘔吐,氣短惡心,以致飲 食不下,名茯苓半夏湯(即本方) 2.本方治水結胸,心下脹滿,無大熱,頭汗出加葶藶子、 紅棗。 3.本方治痰飲,脾胃不和,咳喘嘔吐,飲食不入加蒼術、 桔梗、陳皮、柿蒂。 4.本方治痰飲汗多,小便不利加生芪、防風、白術、車 前子。 5。惡阻不能受藥者,可用本方,若仍不受可用伏龍肝一兩 煮水,再煎本方,無不受得,不但治惡阻嘔吐,用于諸病嘔逆, 諸醫(yī)所束手者,皆得奇險。[醫(yī)事小言] 6.小半夏湯證兼停飲而渴者,又停飲嘔吐不良,心下痞硬, 或頭眩者,皆有效。飲食不進者,或瘧疾經(jīng)Et食不進者,此方倍 加生姜,能奏效。[方函口訣] (原文)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30)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經(jīng)義闡釋] 此論支飲嘔痞眩悸的證治。“膈間有水”概括了本證的病因為水飲停聚 膈間,“膈間”雖主在膈,實涉及胸、胃。飲邪擾胃,氣逆失和,故卒嘔吐;飲阻氣滯, 則心下痞;飲邪阻遏膈間,清陽不能上達,所以目眩,水飲凌心,乃悸。諸癥總由飲聚 膈間,上凌下擾,氣逆失和。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蠲飲降逆,和胃止嘔。 對于本條飲停的部位,后世略有分歧。一是責在胸肺,如高學山;一是歸于胃中,如全國醫(yī) 藥院校試用教材二版《金匱要略》。其實,根據(jù)本條的證候,二說應當合參,方為全面。 本證與苓桂術甘湯證、澤瀉湯證皆可見“?!保饔休p重。茲列表比較如下: 病證 成因 主癥 治法 方藥 ┏━━━━━┳━━━━━━━━━━━━━━┳━━━━━━━┳━━━━━━━━┳━━━━━━━━━┓ ┃狹義 ┃脾胃陽‘虛飲停心下氣機升降 ┃胸脅支滿目眩 ┃溫陽化飲,健脾 ┃苓桂術甘湯(茯 ┃ ┃痰飲 ┃失常。病變主要在心下脾胃 ┃(眩癥較重) ┃利水 ┃苓、桂枝、白術、 ┃ ┃ ┃ ┃ ┃ ┃甘草) ┃ ┣━━━━━╋━━━━━━━━━━━━━━╋━━━━━━━╋━━━━━━━━╋━━━━━━━━━┫ ┃支飲兼狹 ┃水飲停聚心下,陰陽升降失 ┃苦冒眩(眩癥最 ┃利水祛飲健脾 ┃澤瀉湯(澤瀉、 ┃ ┃義痰飲 ┃常。病變主要在胸膈,亦涉及 ┃重) ┃ ┃白術) ┃ ┃ ┃胃 ┃ ┃ ┃ ┃ ┃ ┃水飲停聚膈間,氣逆失和。病 ┃卒嘔吐,心下 ┃蠲飲降逆,和胃 ┃小半夏加茯苓 ┃ ┃ ┃位主要在膈,涉及胸、胃 ┃痞,眩悸(眩癥 ┃止嘔 ┃湯(半夏、生姜、 ┃ ┃ ┃ ┃較輕) ┃ ┃茯苓) ┃ ┗━━━━━┻━━━━━━━━━━━━━━┻━━━━━━━┻━━━━━━━━┻━━━━━━━━━┛ (方藥評析) 方中用溫燥的半夏溫化寒飲,降逆和胃,以辛溫的生姜宣陽化飲,和 胃止嘔;再用甘淡的茯苓利水消飲,寧心安神。三藥相協(xié),使寒飲得祛,氣機調(diào)和,則 諸癥自愈。本方與小半夏湯皆可治飲病嘔吐.但本方證還兼見心下痞、眩悸,又多一味 茯苓。可見本證較小半夏湯證病情為重,其蠲飲之力勝于小半夏湯。 方名 適應癥 功效 ┏━━━━━━━━━━━━━┳━━━━━━━━━━━━━━━┳━━━━━━━━━━━━━━━┓ ┃小半夏湯(半夏I升,生姜半 ┃嘔吐、口不渴(水飲停聚于心下, ┃蠲飲降逆和胃上嘔 ┃ ┃斤) ┃波及于胃) ┃ ┃ ┣━━━━━━━━━━━━━╋━━━━━━━━━━━━━━━╋━━━━━━━━━━━━━━━┫ ┃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1升。 ┃卒嘔吐,心下痞,目眩,心悸 ┃蠲飲降逆,和胃止嘔,寧心安神 ┃ ┃生姜半斤,茯苓三兩) ┃(水飲停聚膈間,波及心、胃) ┃ ┃ ┗━━━━━━━━━━━━━┻━━━━━━━━━━━━━━━┻━━━━━━━━━━━━━━━┛ (文獻選錄) 徐彬:無物曰嘔,有物曰吐。卒嘔吐,謂原無病,猝然而嘔吐也。乃 有飲之人,偶為寒蠲,但邪盡,宜即松,仍然心下痞,是初之嘔吐,因胃不受邪,若胃 受邪,即作利矣。是嘔吐而痞,外不因表邪,內(nèi)不因胃傷,乃膈間有水,故為水逆也。至 于眩、悸,陰邪不能下注而上冒,故侵于目為眩,凌于心為悸,水在膈間益明矣.故治 之,不若誤下之痞,而但以小半夏加茯苓,去飲下逆為主。(《金匱要略論注》) 趙良仁: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陽氣必不宣散也。經(jīng)云:以辛散之。半夏、生 姜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堅、嘔逆者;眩,亦上焦陽氣虛,不能升發(fā), 所以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則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獨活,必加茯苓去水、下腎逆以安 神,神安則悸愈也。(《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 尤怡:飲氣逆于胃則嘔吐;滯于氣則心下痞;凌于心則悸;蔽于陽則眩。半夏、生 姜止嘔降逆,加茯苓去其水也。(《金匱要略心典》) 黃樹曾:卒,驟然也,同猝,病暴作曰卒。嘔吐者,有聲有物,間或無聲也。心下 痞,謂心下滿而不痛也,膈間近心下。水,即飲之未凝聚者。眼黑心跳曰眩悸。 此證主以小半夏加茯苓湯者,因生姜能止嘔吐,半夏能開痞,茯苓能行水而止眩悸 也。(《金匱要略釋義》) 按:對于本證的病因,徐、趙除責之飲外,徐還兼及“偶為寒觸”,趙注則提及“上 焦陽虛”,各有側重,似宜合參。尤注分析病機言簡意賅,黃注解說癥狀詳而透徹。 (臨床應用) (1)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嘔吐:王氏介紹曾用半夏組方治療妊娠惡 阻,其中痰阻內(nèi)停者經(jīng)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未見動胎、墜胎等不良反應。陳氏以本 方治療妊娠嘔吐66例。處方:姜制半夏20克,生姜15克,茯苓20克。適宜于痰濕阻 滯所致者。若脾胃虛弱者,加黨參、白術、甘草;肝胃不和者則加芡連、蘇葉、竹茹;氣 陰兩虛者,上方去茯苓,加人參、麥冬、烏梅。結果:治愈42例,顯效12例,有效7例, 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2.4%。有效病例大多數(shù)為服藥5—10劑。陳氏介紹,本方適 宜輕型的妊娠惡阻,以心下不適,動悸、稍有眩暈,作為投藥指征,宜冷服。陳氏還指 出,本方適宜各種疾病所伴有的嘔吐,均以心下痞、眩暈,動悸或口渴作為投藥指征。據(jù) 報道,本方加陳皮、炒麥芽、炒稻芽、伏龍肝可用于腎炎尿毒癥,以解決其酸中毒、嘔 吐。對停飲嘔吐,嘔出物為粘痰涎水,且二便不利,脈象沉弦者,張聿青用制半夏二 錢、云茯苓八錢,老生姜一錢;配來復丹一錢,藥汁送下加以治療,獲愈。王氏治1 例乘車后嘔吐者,張××,女,29歲?;颊咦允鲆蛲獬鰟诶鄢塑嚩霈F(xiàn)頭暈目眩:惡心 嘔吐,心悸等癥,經(jīng)治,療效不顯。診其脈沉弦,苔白,此為水飲所作,用小半夏加茯 苓湯合澤瀉湯:茯苓15g,半夏14g,生姜14g,白術lOg,澤瀉16g,水煎。服2劑,幾 天后偶遇患者,述服藥1劑后,諸癥皆愈。 (2)治口中涌清涎:有報道,一口涌清涎患者,江××,年40余歲。經(jīng)??趦?nèi)清 涎外涌,遍醫(yī)無效。獨高某老醫(yī)書小半夏加茯苓與服,服下即愈.后每年必復發(fā)1—2次, 輒自購此方服之。其侄因其屢發(fā),用之屢愈,遂勸其連服數(shù)劑,竟不復發(fā)。 (3)治胃脘痛:王氏介紹用本方治療1例胃脘痛。格?!痢?,女,30歲。牧民。 因飲食生冷誘發(fā)胃烷痛。證見胃脘痛、呃逆,吐清水痰涎,畏寒,痛時喜溫喜按,腹脹, 食欲減退,吞酸噯氣,口不渴喜、熱飲,舌苔白,脈微沉緊。此為過食生冷,寒積于中, 陽氣不振,寒邪犯胃所致。治宜溫胃散寒,祛痰止痛,引水下行,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40g(先煎半小時),茯苓30g,生姜30g,服藥4劑后,諸癥全部消失而愈。為鞏固 療效,繼服2劑,病情穩(wěn)定,追訪五年末誘發(fā)。 (4)治咳嗽:李氏治療l例食道癌放療期間伴咳嗽的患者。張××,男,63歲。 患食道癌已八個月,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因癌細胞已轉移,決定放射治療?;颊咚鼗悸?BR>性氣管炎,咳嗽時作,外感后則咳喘加重。今已放療兩周。微咳,咯吐白痰涎,納減乏 味,嘔逆感,偶吐,苔白滑,脈弦滑。白細胞5000/ram,。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加味:姜 半夏15g,茯苓15g,生姜5g,虎杖15g,雞血藤30g.5劑。水煎服。藥后咳減,未嘔 吐,納有增,放療后三周堅持服上方。血象正常,納食馨,二便調(diào)。 (5)治病毒性心肌炎:劉氏報道,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病毒性心肌炎1l例,按 “心下支飲”辨證論治。處方:半夏18g,生姜24g,茯苓12g。經(jīng)治11例,服藥15—40 劑,結果:臨床癥狀均消失,10例心電圖恢復正常,l例并發(fā)心包炎、奔馬律、左心房 擴大而服藥150劑后,僅左心房仍擴大。故認為本方不但對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有康復作 用,而且對辨膜損害的復原也有一定效果。 (6)治夢游:據(jù)報道一夢游患者,病史1年余,每夜皆夢游外出,嚴重時一夜夢 游竟達四、五次之多。曾屢服養(yǎng)心安神劑無效,后又伴呃逆。最后脈證合參,辨為心脾 兩虧,精血虛耗,心腎不交,神不守舍。中虛脾失健運,則痰濁內(nèi)生,又因屢服補益滋 膩之品,致痰濁膠結,氣滯失和。故呃逆是標癥,夢游是病本。治用標本兼顧,方選小 半夏加茯苓湯加味(太子參30g,姜半夏12g,茯苓24g,枇杷葉24g,白蜜30g(沖),姜 汁少許)。服6劑后,標本好轉。改用小半夏加茯苓湯與甘麥大棗湯合方,加減服用30余 劑,痊愈。 (7)治高血壓病:劉渡舟曾用本方加味治愈高血壓病屬風濕痰濁上擾者。張氏 用吳茱萸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加味治療臨界高血壓44例,療效滿意。臨床表現(xiàn):臨界性 高血壓以血壓在18.3—20。7/11.8—12。2kPa范圍為指征,多以頭暈目眩、視物旋轉或頭 脹頭痛(尤以眉棱骨部脹痛明顯)為本病主訴。治療方法:以吳茱萸湯合小半夏加茯苓 湯加味以自擬基本方。藥物組成:吳茱萸4g,姜半夏或法半夏8g,黨參、茯苓、茯神、 白芷、廣地龍、白僵蠶各lOg,柴胡、青皮、陳皮各6g,鉤藤30g后下,生姜5—8片, 大棗5—8枚,炙甘草4g。加減:苔膩明顯去大棗加砂仁、蔻仁各3g,或藿香、佩蘭各 6g,舌質紫加川芎6g,耳鳴加蟬衣5g。服法:每日一劑,水煎服,每曰2次,多在5劑 內(nèi)見效,繼服3劑鞏固。治療結果:44例患者中,治愈34例,好轉8例,無效2例???BR>有效率95。45%,治愈率79。54%。 (現(xiàn)代研究) 有報道,以胃電快波振幅為指標觀察小半夏加茯苓湯對大鼠胃區(qū)照 射后胃運動的影響。結果表明:單純照射組快波振幅明顯降低,而照射加用藥組胃體快 波振幅在照后10、14天、胃竇快波振幅在照后7、10、14、21天均比單純照射組明顯升 高(P<0。01)。提示該方有改善照射后胃運動抑制,減輕消化道放射反應的作用。 (原文]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40)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乾姜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 黃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煑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經(jīng)義闡釋) 此承上論支飲未愈兼胃熱上沖的證治。原文雖未明言支飲未愈的癥狀, 但從所用方藥可知本證寒飲尚未盡去?!叭裘鏌崛缱怼笔侵冈谇白C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面熱如 酒醉的癥狀。“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實寓兩層含義,一是強調(diào)本證“面熱如醉”的性 質屬冒熱上沖;二是寓示本證的“面熱如醉”,應與前面36條中虛陽夾沖氣上逆的“面 翕熱如醉狀”相區(qū)別??傊咀C的病機為寒飲未去,兼胃熱上沖。治宜溫散寒飲為主, 兼以清泄胃熱,故于苓甘五味姜辛半杏湯中加入一味大黃。 本條的“面熱如醉”與前面36條的“面翕熱如醉”形似而實異。此為胃熱上沖,胃 熱不去,則其癥不除,故“面熱如醉”必呈持續(xù)性;彼屬虛陽夾沖氣上逆,沖氣時上時 下,故“面翕熱如醉”時有時無。此外,二者尚伴不同的癥狀,此證除見咳滿、形腫外, 常伴胃熱的其它表現(xiàn),如腹?jié)M、大便干燥或秘結,苔黃膩,脈沉弦或沉滑等。彼證除見 多唾口燥外,必見陽虛沖氣時上時下的現(xiàn)象,如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厥逆而痹,小 便難,時復冒,寸脈沉,尺脈微等。 對于本章36條至本條,近世多將其看成是一份痰飲咳嗽的病例,記敘了服小青龍湯 后的各種變化。如二版教材及<<金匱釋按》等。仲景的用意正如丹波元簡《金匱玉函要 略輯義》所云:“以上敘證五變,應變加減,……示人以通變之法也”.故茲將35~40條 方證列表比較如下: 病證 成因 主癥 治法 方藥 ┏━━━━━┳━━━━━━━━┳━━━━━━━━━━━━━┳━━━━━┳━━━━━━━━━━━━━┓ ┃體實兼外 ┃寒飲停聚胸肺 ┃咳逆倚息不得臥,痰清 ┃溫化里飲 ┃小青龍湯(麻黃三兩、芍藥 ┃ ┃寒支飲證 ┃復感外寒,肺失 ┃稀、惡寒、發(fā)熱、頭身疼 ┃辛散外寒 ┃三兩、五味子半升、干姜三 ┃ ┃ ┃宣降 ┃痛 ┃ ┃兩、炙甘草三兩、細聿三 ┃ ┃ ┃ ┃ ┃ ┃兩、桂枝三兩、半夏半升) ┃ ┣━━━━━╋━━━━━━━━╋━━━━━━━━━━━━━╋━━━━━╋━━━━━━━━━━━━━┫ ┃支飲陽虛 ┃支飲體虛,辛散 ┃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 ┃通陽蠲飲 ┃桂苓五味甘草湯(桂枝四 ┃ ┃兼沖氣上 ┃溫燥太過,致心 ┃微,手足厥逆而痹,氣從 ┃斂氣平?jīng)_ ┃兩、炙甘草三兩、五味子 ┃ ┃逆證 ┃腎陽虛。虛陽挾 ┃小腹上沖胸咽,其面翕熱 ┃ ┃半升) ┃ ┃ ┃沖氣上逆 ┃如醉,因復下流陰股,小 ┃ ┃ ┃ ┃ ┃ ┃便難,時復冒 ┃ ┃ ┃ ┣━━━━━╋━━━━━━━━╋━━━━━━━━━━━━━╋━━━━━╋━━━━━━━━━━━━━┫ ┃支飲體虛 ┃體虛未復,寒飲 ┃咳嗽、痰清稀胸滿 ┃溫肺散寒 ┃苓甘五味姜辛湯(茯苓四 ┃ ┃咳滿證 ┃停聚胸肺,胸陽 ┃ ┃蠲飲止咳 ┃兩、甘草三兩、干姜三兩、 ┃ ┃ ┃被遏,肺失清肅 ┃ ┃ ┃細辛三兩、五味半升) ┃ ┣━━━━━╋━━━━━━━━╋━━━━━━━━━━━━━╋━━━━━╋━━━━━━━━━━━━━┫ ┃支飲體虛 ┃體虛未復,飲在 ┃咳滿、痰清稀昏冒、嘔吐、 ┃溫化寒飲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茯 ┃ ┃嘔冒證 ┃胸膈擾及于胃 ┃口不渴 ┃降逆止嘔 ┃苓四兩、甘草二兩、細辛 ┃ ┃ ┃ ┃ ┃ ┃二兩、干姜二兩、五味子、 ┃ ┃ ┃ ┃ ┃ ┃半夏各半升) ┃ ┗━━━━━┻━━━━━━━━┻━━━━━━━━━━━━━┻━━━━━┻━━━━━━━━━━━━━┛ ┏━━━━━┳━━━━━━━━┳━━━━━━━━━━━━┳━━━━━┳━━━━━━━━━━━━━┓ ┃支飲體虛 ┃體虛未復,飲聚 ┃咳滿、痰清稀手足痹,身 ┃溫化寒飲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 ┃ ┃形腫證 ┃胸膈,飲邪外 ┃形浮腫 ┃宣利肺氣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 ┃ ┃ ┃溢,肺衛(wèi)郁滯 ┃ ┃ ┃味半升、干姜三兩、細辛三 ┃ ┃ ┃ ┃ ┃ ┃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 ┃ ┣━━━━━╋━━━━━━━━╋━━━━━━━━━━━━╋━━━━━╋━━━━━━━━━━━━━┫ ┃支飲體虛 ┃體虛未復,飲在 ┃咳嗽、痰清稀胸滿、面熱 ┃溫化寒飲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黃湯 ┃ ┃兼胃熱上 ┃胸膈,兼胃熱上 ┃如醉 ┃兼泄胃熱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 ┃ ┃沖證 ┃沖 ┃ ┃ ┃味半升、干姜三兩、細辛三 ┃ ┃ ┃ ┃ ┃ ┃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 ┃ ┗━━━━━┻━━━━━━━━┻━━━━━━━━━━━━┻━━━━━┻━━━━━━━━━━━━━┛ (方藥評析) 本方是在苓甘五味姜辛半杏湯的基礎上加一味大黃所組成的,仍取前 方諸藥溫化寒飲,宣利肺氣,并用大黃苦寒清泄胃熱。諸藥同用,溫而兼清,并行不悖, 使寒飲得以溫化,胃熱能夠清泄下行。 (文獻選錄) 徐彬:面屬陽明,胃氣盛,則面熱如醉,是胃氣之熱上薰之也。既不 因酒而如醉,其熱勢不可當,故加大黃以利之。雖有姜辛之熱,各自為功而無妨矣。 (《金匱要略論注》) 尤怡:水飲有挾陰之寒者,亦有挾陽之熱者,若面熱如醉,則為胃熱隨經(jīng)上沖之證, 胃之脈上行于面故也。即于消飲藥中,加大黃以下其熱。與沖氣上逆其面翕熱如醉者不 同。沖氣上行者,病屬下焦陰中之陽,故以酸溫止之;此屬中焦陽明之陽,故以苦寒下 之。(《金匱要略心典》) 陳念祖(修園):面熱如醉,篇中兩見,而義各不同。前因沖氣,病發(fā)于下。此不過 肺氣不利,滯于外而形腫,滯于內(nèi)而胃熱,但以杏仁利其胸中之氣,大黃利其胃中之熱, 則得耳。(《金匱要略淺注》) 按:徐注重在論面熱如醉的特點,陳注主要分析面熱如醉的病機,尤注則闡發(fā)了面 熱如醉與面翕熱如醉的不同的病機和治法。 (臨床應用1 (1)治慢性氣管炎:劉氏介紹用本方治療一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王× ×,女,55歲。營業(yè)員。1977年5月來門診。主癥:咳嗽喘累,臨冬復發(fā)至加重,驚蟄減輕,如此 反復發(fā)作十余年。曾于市屬某醫(yī)院多次住院治療,診為:①慢性支氣管炎;②阻塞性肺氣腫; ③肺心病;經(jīng)西醫(yī)治療,當時好轉,如遇外邪。病又復發(fā),家人為之苦惱。此次復發(fā),除上述癥狀 外,面熱如醉,大便三Et未解,即有解者,大便如羊矢狀。每解便之后,喘累加重,脈細數(shù),舌苔白 薄,質紅津乏。據(jù)此脈癥,系水飲犯肺,通調(diào)失司,故大便秘。以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泄 熱消飲治之。藥用:茯苓15g,甘草3g,五味子9g,干姜9g,細辛3g,半夏9g,杏仁12g,大黃 12g(泡開水送服),加全瓜蔞18g。服一劑后,大便已解,面熱如醉消失。前方去大黃,加北沙參 24克。再服二劑,各證均減。后以生脈地黃丸善后而愈。 (2)治癲癇大發(fā)作:樊氏用本方為主觀察治療癲癇大發(fā)作102例,療效顯著。治 療方法:本組病例均于休止期給藥治療。主方為茯苓15克,干姜、杏仁、法夏、大黃各 lOg,細辛、五味各6g,甘草5g。舌苔白膩者加蒼術、厚樸、制南星各lOg,苔黃膩加青 礞石、天竺黃各lOg,膽南星8g。每日1劑。水煎2次,每煎加云南白藥0.4g沖服.5 劑為l療程,間歇1O天繼進5劑,共用6個療程。治療結果:緩解27例,占26.6%;顯 效54例,占53.3%;好轉15例,占14.5%;無效6例,占5.5%??傆行蕿?4.5%。 如治鄒某,男,24歲,1977年2月24日診之。患者于70年7月1 El突感頭暈,迅即周 身發(fā)熱,仆地不省人事,兩目上視,口角流涎,全身抽搐。5分鐘后自蘇如常人。嗣后每 月必發(fā)3—4次。診為癲癇大發(fā)作。治用苯妥英鈉等,發(fā)作控制。近2年來,故疾重作, 續(xù)服前藥罔效,且見牙齦增生、粒細胞減少等副作用,要求中藥治療。診其舌苔黃膩,遂 投主方加礞石、竺黃、膽星合云南白藥,續(xù)服6個療程,諸恙若失,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金匱要略藥方研究及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