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市,地處魯西這片廣袤無垠的平原上。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輝煌燦爛的文化。大約在六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早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勞作,創(chuàng)造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里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良好的民族習俗,特別是當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來臨之際,魯西人民更是以其地方特有的風俗來祝賀。越是民族的東西,越是世界的。意思是說,只有帶有本民族明顯特點的,才能被世界所承認,才能立于世界文化園地而不衰。因此,魯西人民歷來如何以自己的風俗習慣慶祝春節(jié)這一盛大節(jié)日,應當認真地回顧一下。 春節(ji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所謂狹義的春節(jié),即指陰歷正月初一這一天。辛亥革命前,一直把這一天稱為元旦、元日、元辰、元正、正旦等。辛亥革命后,因改為陽歷紀年,隨規(guī)定陽歷元月一日為歲首元旦,而把陰歷的正月初一定為春節(jié),以區(qū)別于陽歷元月一日。廣義的春節(jié)所指時間跨度就大了。中國是農(nóng)業(yè)國,廣闊的農(nóng)村歷來以陰歷的二十四節(jié)氣來安排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農(nóng)事活動,廣大的農(nóng)民群眾依然習慣用陰歷來紀年。因陰歷的正月初一,即年節(jié),正處于“立春”前后,故又稱為春節(jié)。這一意義上的春節(jié)就不是單指正月初一這一天了。春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盛大節(jié)日,持續(xù)時間長,規(guī)模宏大隆重,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說起魯西人民過春節(jié),應該從臘月二十三算起。 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民間俗稱為“過小年”,又稱“小年下”,“小年節(jié)”、“小年”。這一天祭祀的主神就是“灶神”,又稱“灶君”、“灶王”、“灶王爺”。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人們要給灶王爺辭行,所以又叫“送灶”、“辭灶”。說起來,這“灶神”和“辭灶”還有一段來歷。 這祀灶的風俗由來已久。要想了解祀灶習俗的演變過程,得首先明確這灶神是那方神仙。在我們這一帶民間傳說比較多的一種說法是: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間監(jiān)察善惡的神。人們尊稱為“東廚司令”、“灶君”、“灶王”、“灶王爺”或“灶神”。第二種傳說是有一富家子弟姓張,先娶郭丁香為妻。這郭丁香勤勞、善良、孝順,但這姓張的偏偏又喜新厭舊,休了郭丁香又娶李海棠為妻。這李海棠雖有羞花閉月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但是她與這富家子弟一樣,既不會田間勞作,也不會操持家務,二人婚后是有出無入,坐吃山空,家里又遭火災,燒的片瓦不留,這姓張的也雙目失明流落街頭乞討。有一天討飯來到前妻家中,對自己以前的所做所為感到愧疚,便碰死在灶前,后被封為灶王。從前有的大灶禡上印有一男二女三人像者,即根據(jù)此傳說而來。第三種傳說是黃帝死后被玉皇大帝封為灶神。這一傳說與古文獻記載相近。 古文獻記載也不盡相同?!?a target="_blank" data-id="link-to-so" data-c="點擊實體詞http://wenda.haosou.com/q/13869424890634611.0.0_1.0.1禮記·禮器" text="點擊實體詞">禮記·禮器》中在孔穎達所作的疏中說:“顓項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這祝融本是我們的祖先,是古帝之一?!?a target="_blank" data-id="link-to-so" data-c="點擊實體詞http://wenda.haosou.com/q/13869424890634611.0.0_1.0.1禮記·月令" text="點擊實體詞">禮記·月令》中說:“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a target="_blank" data-id="link-to-so" data-c="點擊實體詞http://wenda.haosou.com/q/13869424890634611.0.0_1.0.1淮南子·汜論" text="點擊實體詞">淮南子·汜論》中說:“故炎帝于火而死為灶”。漢代高誘注日:“炎帝神農(nóng),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不管是傳說中黃帝死后玉皇封他為灶神,或者富家子弟張姓碰死灶前后封為灶神,還是古文獻記載中的炎帝、祝融氏為灶神,這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實際上祭祀供俸的都是已故的人,并非什么神。特別是文獻中記載的灶神是炎帝或祝融,這實際也是在祭祀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做出過卓越貢獻的祖先,因此,不能把這統(tǒng)統(tǒng)視為迷信?,F(xiàn)在祭祀的日子是在臘月二十三,但過去并非如此。祀灶為古代五祀之一。從文獻中對灶神的記載分析大約在戰(zhàn)國前后就有祀灶之習俗。不過,漢以前是在夏天祭祀灶神。《呂氏春秋·孟夏》日“孟夏之日……其祀灶,祭先肺”。漢以后改在臘月舉行祀灶了?!?a target="_blank" data-id="link-to-so" data-c="點擊實體詞http://wenda.haosou.com/q/13869424890634611.0.0_1.0.1后漢書·陰識傳" text="點擊實體詞">后漢書·陰識傳》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陰子方者(陰識之祖先)至教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自此始,祀灶改為臘月。唐宋以前,多半在臘日,即臘八。唐宋時期,祭灶時間是固定在臘月二十四。明代有“軍三民四”或“官三民四”之說。是說官家祭灶在臘月二十三,民間祭灶在臘月二十四,清中期之后,大都在臘月二十三了。我們魯西大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這祭灶禮儀也是很講究的。祭灶一般是在臘月二十三晚飯后進行。我們魯西一帶的灶神像多半是貼在灶臺上方的墻上,兩邊貼有“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對聯(lián),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時,擺上糖瓜(也有的叫糖藕),果品、蛋糕、棗糕,也有的用水餃做供品,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這辭灶所用的供品,多是粘和甜的,意思是想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或者讓灶王嘴甜一些,光說好話。還要供上用秫秸扎成的灶馬、灶雞,讓灶王爺騎馬上天,一路順風,大吉大利。供品擺好后,先燒香叩頭,然后把舊灶神像揭下來燒掉。燒時要加一些谷草和雜糧,意思是讓灶王爺喂馬用。所扎灶馬、灶雞等要一并燒掉。這時一家老小都要跪在灶王像前一邊磕頭,一邊燒。同時老年人還口中念念有辭:“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說好,少說歹,五谷雜糧全帶來”。有些盼望生兒育女的則念道:“臘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說好來少說歹,馬尾巴帶個胖小子來”。 我們魯西一帶,臘月二十三這天,不僅是辭灶,還有一個好習慣,就是打掃衛(wèi)生。這一天,或在以后幾天內(nèi),要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要掃到,所有能搬動的家具、餐具等,都要搬到院里徹底清洗,然后再放回原處,表示要干干凈凈過新年了。 臘月二十三這天辭灶之后,家家戶戶都忙忙碌碌準備過大年了。俗話說:“辭灶辭灶,新年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個黑手帕,老頭子要頂大氈帽”。說明新年的氣氛已經(jīng)很濃了。男人忙著殺豬宰羊,趕集置辦年貨,婦女則在家蒸饃饃、打花糕、炸丸子、炸藕盒、燉雞、煮肉、包水餃。從臘月二十三到除夕,都按排得滿滿當當。 傳說,辭灶后,諸神上天,地上則百無禁忌了,謂之“亂歲”。嫁娶不用看日子。天天都可以。 一個小年,就這么多習俗,大年的風俗習慣就更復雜了。大年說起來應包括年除日、春節(jié)(元旦)、元宵節(jié)這三大塊。這年的習俗由來已久。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尚書》之中就有記載。漢代,民間習俗就已相當繁多。 年除日是指臘月的最后一天。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jié)夜、大盡等。除夕零點為兩年的分水嶺。俗話說:“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就是這個意思。 除日的活動很多,如貼春聯(lián)、掛祖譜、擺放祖先牌位、請家堂、放鞭炮、點燈守夜等。貼春聯(lián)是過年的一大特點,一般自臘月二十八就開始貼。最晚不能晚于除日的午飯前。大紅對聯(lián)一貼,年的氣氛就濃了。 這貼春聯(lián)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時候,元旦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二神名,懸掛門旁,以為能避邪。到了五代時,后蜀的官庭里開始在桃符上題聯(lián)語。《宋史·蜀世家》載“孟昶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贝撕?,逐漸把“桃符”換為春聯(lián)。因此春聯(lián)又有“桃符”之稱。 春聯(lián)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貼的地方也特別多,一般大門上貼“忠厚傳家遠,詩書處世長”或“閑人休進賢人進,盜者莫來道者來”之類,進門迎門壁上要貼“迎門見喜”、“萬象更新”之類。灶君旁要貼“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之類。糧囤上貼“五谷豐登”、“糧食滿倉”,豬、羊、牛圈要貼“六畜興旺”、牲口槽要貼“驃馬滿槽”、大車上要貼“日行千里”。其他地方要貼福字。有的地方在特別顯眼、引入矚目的地方將“?!弊值惯^來貼,看到的人說一句“福倒了”?!暗埂迸c“到”音同,意為“福到了”。 除日祭祖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nèi)容。主要包括掛祖譜、請家堂、祭典三大過程。掛祖譜就是把祖宗三代的祖譜掛在正房沖門的墻上,再把祖先的牌位按尊長擺放在沖門的供桌上,魯西北半部大都是在除日上午來辦,而南半部則在下午辦。所謂“請家堂”,就是一家之主,在接近中午十二點時(也有的在晚飯前)手拿三炷點著的香,到村外離祖墳較近的十字路口上,向祖墳方向作揖叩頭、燒紙,并口中念念有詞說:“爺爺奶奶回家過年了”。燒完紙便起身回家。來到大門口又念道:“爺爺奶奶回家過年了,請門神讓路”。然后邁步進大門。晚輩們隨機在大門口燃放鞭炮。這時各門口要放上一根攔門棍。意為攔住兇神惡鬼不準進門。也有的說攔住財寶不外流的。有的院里要撒芝麻桿或者谷草,叫“踩歲”。家堂請回家后,將三炷香插在供桌的香爐內(nèi),自此始,香爐的香要一根接一根不能斷,直到初二將家堂送走為止。祭典就是把過年準備的年貨,如炸雞、炸魚、炸藕、炸丸子、燉肉等制成供品,一般是五盤六碗,再配以果盤、水餃、饅頭等,還要放上三杯清茶、三杯酒。然后,家中最長者,在供桌前上香、燒紙、行四拜禮(即磕四個頭),然后家人一一叩頭。天黑后,家堂桌上要點上臘燭,徹夜不滅。家人也要圍坐在一起,飲酒敘談,徹夜不眠,叫做守歲。 魯西一代,許多地方還盛行扎天燈和三十晚上散燈的習俗。天燈,就是在院里栽上一根高桿,綁上松枝和滑輪。將一盞燈籠拉到桿子的頂部。除日晚上,不僅天燈照的滿院通明,而且各個屋內(nèi)、院外沿街順路都要放用蘿卜做的燈。整個村莊都一片明亮。 魯西一帶大都有除日祭天的習俗。在正房門前設一供桌,供奉“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君之神位”。有的還供奉玉皇大帝、地母娘娘等諸神的畫象。供品更為豐盛,比家堂桌上的供品規(guī)格要高許多。一般要整雞、整魚、豬頭三大件,再配以五碗菜蔬、五色點心、五個饅頭或一對棗糕,叫天地供。祭天時,由家長燃上三炷香,接著叩頭跪拜,并念道:“祈求天地爺保祜”。然后其他人輪翻跪拜,然后燒紙。這天中午,還要到水井、碾子、磨、牲口棚等地去祭祀。一方面表示不忘對人類有用的東西,另方面表示來年使用起來順利。除日中午這頓飯非常重要。要把過年準備的各種菜蔬都放一點,再放上大白菜、粉條、肉等,煮一鍋菜,名為全家福,一人一碗,主食是饅頭或發(fā)糕。意為全家團圓,人人都有福,且越發(fā)越高。舊社會,有些為富不仁的地主,不想讓扛活的吃這頓飯,就想把人趕走。所以農(nóng)村有“東家東家別耍賴,還有年三十晌午一頓菜”的順口溜。除日的晚飯雖不復雜,也挺講究。一般是下水餃。包水餃時,還要特意包一些合子,即兩層皮中間夾一點餡的食品,還要趕點面條。這水餃是元寶,這合子是表示能得雙份利,這面條是穿錢的繩子(因過去多用帶孔的制錢),三樣一塊放到鍋里煮。每人各樣都吃點,就預示這一年錢財都來了。燃放鞭炮是過年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除日中午飯前、晚飯前、除夕零點,都要燃放多頭鞭炮。此習俗最晚從宋代就有了。王安石有句詩日:“爆竹聲中一歲除”就是例證。 概括除日的特點有三,一是紅,二是響,三是火。紅是貼對聯(lián),響是放鞭炮,火是散街燈,點燈守夜。為什么會有這三大特點呢?也是有原因的。民間傳說,古代,年是一個兇猛怪獸,每年除夕出來傷人害命。有一次到了一個村莊,恰好遇到比賽抽鞭子,年聽到“啪”“ 啪”的鞭聲,嚇得掉頭就跑,跑到第二個村莊,看到一家門口曬著紅衣服,嚇得望風而逃,竄到第三個村莊,看到燈光閃閃,嚇得暈頭轉向,便跑得無影無蹤了。從此,人們便用貼春聯(lián)、放鞭炮、點燈守夜、散街燈來慶賀新年,以防年這種猛獸再來傷人。這傳說,當然不能當真,但這三大特點卻的確烘托了過年的喜慶氣氛,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愉悅心情,所以久傳不衰。 農(nóng)歷正月初一,即現(xiàn)在所說的狹義的春節(jié)。過去稱元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等,有三十多種名稱。嚴格地說,春節(jié)是從初一零點開始的。到這個時候,各家鞭炮齊鳴,響聲震天,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籠罩著千家萬戶,過年到達最高潮。各家各戶也開始煮餃子。這天的餃子也很講究,一般此時煮的水餃是素餡的,表示一年素素凈凈的,日子過的順當。而且餃子中還要包上一個制錢(現(xiàn)在為硬幣),誰要是吃著這個餃子,誰就一年富余有錢花。也有的包上糖塊或花生米之類,誰吃著就預示一年日子過得香香甜甜。雖說是半夜里沒食欲,但大伙都要吃些,預示看一年都能吃好飯。 吃過水餃,待到天快亮時,拜年就開始了。拜年,這是過年的一項重大活動。先是本家拜,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平輩之間也要拜年。然后是給沒有出五服的近族內(nèi)長輩拜年,然后是全村各家各戶地串門拜年。拜年活動代代流傳,是因為它能改善和加深感情,消除隔閡。特別是在農(nóng)村,兩家有過小磨擦,誰也不理誰,通過春節(jié)拜年,叔叔大爺?shù)囊缓?,小矛盾也就解了?初一這天的忌諱很多。早晨家人拜年時,忌呼姓名和稱呼。走到跟前跪下就叩頭。到其他人家拜年時,則可以稱呼了。這一天忌掃地,因為家家都供著天地神靈或祖先的牌位,說掃地會塵土飛揚臟了神靈或祖先的臉,而且笤帚也要放好,別讓看見;忌動針線,忌洗衣服,這兩項一直忌到初五日。忌吃葷,吃葷一年不素凈;忌吃蔥蒜,忌打人罵人等等。這一天,家養(yǎng)的雞、鴨、鵝、羊、豬等都要圈好,說是怕這些動物弄臟了年或攪亂了年。另一個原因也是怕放鞭炮,驚的雞飛羊跑,不安寧。 初二,是送家堂的日子。魯西一帶有早飯后送家堂的,也有晚飯前送家堂的。送家堂時,一家的長者,點上三炷香,在祖先各牌位面前照一下,然后在供桌前燒紙叩頭。這時,年少者將各門上的攔門棍拿開,長者口中念道著:“爺爺奶奶,祖宗三代,年過完了,送您回程”。年少者則拿好香、紙、水餃、糕點、鞭炮等供品,還要用壺或瓶子,特地帶上水餃湯,陪長者一直到陵地里。在每個墳頭都燒香燒紙后,將水餃湯澆祭在地上,放一掛鞭炮,就算把祖先們又送回陵地了。 自初二開始,串親活動就開始了。特別是新婚夫婦,多半是在初二到岳母家去(也有的在初三)。 初五日,稱為“破五”。這天要包餃子、洗衣服(年除日換下來的衣服要等到這天才能洗)。此后,過年的一切禁忌全打破了,所以叫破五。但這天一般不走親戚。臨清一帶則在這天早飯后送家堂。且臨清還有十五前不串親的習俗,說什么“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彎死老天”。這拐彎指初十以后,直到十五。有這種說法的地方就不能串親了。 初七日稱為人日。東方朔《占書》中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初七為人日的由來已久。唐代稱為“人勝節(jié)”。《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據(jù)說人日主人丁興旺和人身健康。因此多以中午吃面條來祈求人們身體健康。也有的以此日的天氣晴否來占驗本年收不收人。人日這天,魯西的北半部忌諱婦女作針線。說什么:“人日作針線,專扎婆婆眼”??傊巳者@天,可以休息,可以改善生活。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這天的主要活動是觀賞彩燈,所以又稱燈節(jié)。這是繼春節(jié)之后一個比較重大的節(jié)日。 賞燈的習俗可以上追到漢代。漢代有臘月賞燈的習俗。根據(jù)《僧史》記載,西域臘月晦日,稱為大神變,該日燒燈表佛。漢明帝將此俗引進后,逐步發(fā)展為賞燈。唐代把賞燈的時間正式定在正月十五。史載,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十五夜。于安福門外做了一個二十丈高的燈輪,用錦繡加以裝飾,掛上五萬盞花燈,就象一株巨大的花樹。到唐玄宗時,元宵節(jié)賞燈更為盛行。規(guī)定元宵節(jié)前后三夜弛禁,開市賞燈。宋、元、明、清各朝都沿用唐代舊制。規(guī)定元宵前后三夜,開市賞燈。官家與民同樂,以示歌舞升平。民國時期規(guī)定,元宵節(jié)前后三天為燈節(jié)。十四日稱為試燈,十五日稱為正燈,十六日稱為殘燈,一直延續(xù)至今。 魯西農(nóng)村過元宵節(jié),還有一種禁忌,就是新婚的媳婦,頭三年不能在婆家過十五,說什么頭三年的新媳婦“十五不觀燈,觀燈死公公?!币虼耍灿羞@種習俗的地方,新媳婦必須回娘家去躲燈。 魯西的花燈種類繁多,而且城市和鄉(xiāng)村也有差別。 城市里的燈多是彩燈。主要街道上的官府、商行、作坊、店鋪等都要張掛彩燈。彩燈種類繁多,有戲曲故事為內(nèi)容的燈,如《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等,有以動物形象為內(nèi)容的,如龍燈、虎燈、兔燈、雞燈、魚燈等,有以農(nóng)作物為內(nèi)容的,如谷子燈、玉米燈、棉花燈等,有以瓜果為內(nèi)容的,如北瓜燈、西瓜燈、壽桃燈等??傊?,各種彩燈,制作精巧,內(nèi)容豐富,千姿百態(tài),爭奇斗妍,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元宵觀燈成為人們的一種精神和藝術享受。每到元宵燈會,城市郊區(qū)的農(nóng)民群眾,也紛紛涌進城里觀燈,主要街道上人流如潮,連袂避日,十分熱鬧。 稍偏遠的農(nóng)村,雖然沒有城市的彩燈豐富繁多,但也根據(jù)農(nóng)村的具體情況,用竹片或秫秸扎成彩燈,最多的是用蘿卜雕成燈盞,在元宵節(jié)晚上,散放在自家的大小屋內(nèi)和院外的胡同及村外的主要路口。遠遠望去,燈光閃閃,如銀河落地,別有情趣。 這三天不僅賞燈,而且還有獅子舞、龍燈舞、高蹺、旱船、花鼓、秧歌、趕毛驢等多種多樣的大型表演活動,這幾天街上是鑼鼓喧天,載歌載舞,觀眾是人山人海,如潮水一般涌來涌去,全城都沸騰了。一派安居樂業(yè)、歌舞升平的景象。 正月十六日是元宵節(jié)的尾聲。也稱為殘燈。魯西的老百姓非常看重這一天。魯西民間認為這一天是出去走動的好日子,群眾稱作“走百病”。這一天,男男女女穿著節(jié)日的服裝,走親訪友,有的則外出爬山涉水,走橋渡船。農(nóng)村有順口溜說“跑一跑,不見老?!薄皠右粍樱伟俨?。”因此,有些農(nóng)村,把活動不太方便的老年人也要架著出來走走路,以示孝心。過去,在農(nóng)村,過年的氣氛一直延續(xù)到二月二。這離春節(jié)也太遠了,故不再贅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