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道德流失禍之端

 釋中慶 2015-02-03

 

 


 

   禪與謙德 - 慚愧尼釋中慶 -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

 

 

                                道德流失禍之端1

作者:不詳  來源:網絡收集

據司馬遷的《史記》所載,堯、舜、禹皆因為尊道貴德敬畏大道,遵守民主選舉而擇賢禪讓??墒?,當禹將君位禪讓給益的時候,天下人竟然不跟從益,卻去朝拜禹的兒子啟,高喊著:我們君主的兒子?。∥覀兙鞯膬鹤?!因此夏禹死后,禹之子啟殺益而奪取首領的位置,開創(chuàng)了父傳子、家天下的離道失德棄仁的時代。從此,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代。從那時起,整個中國就逐步遠離大道,只敬畏崇拜血肉之軀卻握有權力的人,父傳子,家天下,“欲與天公試比高”,就在神州開了先河,“神州”的本義開始黯然失色。 

       歷史發(fā)展至此,“天下為公”突然演變成“天下為私”,“神州”驟然蛻變成“人州”。這個社會健康劇變病癥的病因到底在何處呢?幾千年來智者們眾說紛紜,觀點多樣,莫衷一是。有的諉過于物質文明的發(fā)展,有的在精神文明中尋覓,有的從人性中進行猜想。但是遍觀各種分析,卻都似乎難以切準這個社會健康演變的脈搏,難以說明白、道清楚其中的病因。 

       我們如果能夠把握住社會健康演變的脈搏,那么尋找社會健康驟變的病因也就不難。近代社會的人們鉆在太極白中研究萬物,不肯抬起腳來向前邁進一步。只研究社會發(fā)展的動力,而不研究社會健康演變的推動力到底是什么?哲學界歷來對社會發(fā)展力爭論不休,有的認為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有的認為是科學技術,有的認為是資本,有的認為是精神文明。然而睿智的老子卻說:“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故圣人一度循軌,不變其故,不易其常,放準循繩,曲因其直,直因其?!保ā段淖印さ涝罚?。什么是“一孔”,什么是“一門”呢?如何“一度循軌”呢?老子又告訴我們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是以圣人執(zhí)一以為天下牧”(《老子·德道經》)。道和德才是社會健康發(fā)展的根本,萬物都是道生德養(yǎng),社會也毫不例外。離開道德必病患,遠離道德必沉疴,丟棄道德必喪亡?!疤煜聻楣敝詼S為“天下為家”的病根,就在于整個社會已經開始全面離開道德。 

       大道本身是虛,是態(tài)。道生一,這個“一”在老子的心中就是德。然而老子指出這個“一”中又含有“孔”、“門”、“軌”。,這個“孔”、“門”、“軌”又是指的什么呢?這是在強調這個“一”具有一體兩面性。這個德一的另一面,就是黃帝所闡釋的“道生法”的“法”?!暗隆迸c“法”都是“一”,都是道所直接化生,“德”與“法”是“一”的一體兩面,同樣都是生二、生三、生萬物不可或缺的元素和基因。 

      關于這個“法”,由于黃帝在他的《四經》中,已經用一萬一千余言將道法與常法闡釋于老子之前,所以老子在他的五千言中也就未作詳論。老子在自己的五千言中只有兩處五次提到了“法”:“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德道經》)。指出道法和常法的關鍵,是要引導人們——特別是“人之王”自己,要法于天地的無私,法于道的大公,法于自燃而為萬物照明鏡。老子同時尖銳地指出:“法物茲彰,而盜賊多有”(《老子·德道經》),離道棄德而只知一味單純地運用常法刑律治世,是舍本逐末,法規(guī)刑律越彰顯,就越說明社會亂象叢生,盜賊猖獗。 

      同樣,由于黃帝所處的時代是“失德而后仁”的歷史轉換時期,社會剛脫離“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老子·德道經》)的狀態(tài),社會人心所急需的是用“法”來維護人們不要離道失德。因此《黃帝四經》側重于論道法和刑法,對德的闡釋就并非重點,他在一萬一千言中用“德”字,使用了45次?!饵S帝四經》中,同樣是高度地重視德與常法(刑)的主次關系的。他高度強調:“先德后刑,順于天”,“不靡不黑,而正之以刑與德”,“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望失其當,環(huán)視其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繆繆天刑,非德必傾。刑德相養(yǎng),逆順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陰而德陽,刑微而德彰。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钡鹊茸鸬蕾F德、以刑相輔的至理明言。他甚至強調和揭示出:“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獨知王術,故而天下莫知其所以?!毙?,只有修身能夠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后才能具備。具備玄德的王者才能真正懂得帝王之術。真正懂得王術的王者輕松駕馭天下,但是天下人并不知道其中是道法顯于王身的秘密。 

      這些重德、修德、守德的叮嚀告誡,雖然都極為關鍵而重要,但是與整部《四經》中闡法的細膩和廣度相對比而言,仍然并未占據主導地位。 

      關于“法”,我們必須了解和掌握,在中國文化中它是分為“道法”和“常法”兩大系統(tǒng),其中常法中又包含刑法。這些概念如果不掌握好,也就難以解讀《黃帝四經》和中國文化史。 

    “道法”,又分為“道法則”與“道法術”?!暗婪▌t”,是虛相結構環(huán)境中的法律,也就是老子所講的“孔”、“門”、“軌”;而“道法術”,則是輔助修身者接近道境和進入道境的技術方法。中國的根文化是道德文化,尊道貴德,修身證道,天人合一,一直是2500多年前中國文化的主流。修身文化流傳至今,在這個離道失德已經處于智治時期的社會中,我們的修身文化內部,其實同樣如同禹傳啟時期一樣,對這個道生一的“一”,始終存在著兩大流派。一種流派重德一,一種流派重法一,而且重法一的流派最容易興旺發(fā)達,人們趨之若鶩。然而重法一的流派,由于拋棄了“一”的另一面,不論在社會上如何具有市場,卻鮮有能真正進入道境者。 

      在黃帝時代,人們之所以能夠僅憑道法進行修身就能進入佳境,那是因為當時的社會背景、大環(huán)境還是尊道貴德的時代,人心淳樸,信德豐厚,少私寡欲,德性未樸散為五常,所以容易依法修而進道境。今人的心境就連三王時代都差之甚遠,不修德心又怎么可能僅憑法修而直趨佳境呢?!以史為鏡,也就不難明白其中的道理。 

      幾千年以前,據《史記·夏本紀》記載,禹在世時也仿效堯、舜,薦舉益為繼承人,并且“任之政”,但是,諸侯們皆去益而朝啟。天下人竟不跟從尊道貴德修身而賢明的益,卻去朝拜禹的兒子啟,高喊著:我們君主的兒子?。∥覀兙鞯膬鹤?!禹雖然傳位于益,但是禹之子啟殺益而奪取了首領的位置。 

      當時各部落的首領和民眾,為什么不擁戴禹舉薦的伯夷和后來確定的益,而相反選擇禹的兒子啟?因為自從黃帝創(chuàng)立法道文化以后,歷經數代,人們以法論道,研法證道,日漸趨向唯重其法而不以德為貴。法顯德隱,人們離道失德越來越嚴重,最終棄德而單純重法,這就是病癥之所在。疾患,就發(fā)生于對道生一,對這個“一”的一體兩面整體性的把握片面追求和盲目追隨于法而棄德。 

      歷史記載中,據說啟的耳朵上掛兩條青蛇,駕兩條大龍,曾經三度登天,竊取了上天神曲《九歌》和《九辯》,在千仞高原上為自己演奏。

 

                    道德流失禍之端2

從這段記述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時民眾棄伯夷、離益而擁戴啟的一些端倪。啟的行為是三次駕龍上天,私入天界進行偷竊天寶。這種偷竊行為本身就是喪失德性之舉,應當被當時社會所不恥。但是,他能乘龍上天的法術本領卻掩蓋了他失德偷竊的恥辱,他為一己之私而在千仞高原為自己演奏,反而成了他通天本領的炫耀。由此為發(fā)端,人類的私心貪欲就開始公然竊取天道的榮耀利己利私?!笆У隆迸c“自私”這兩種背叛大道的行為,在世人只重眼前利益的心靈中,完全被法術本領所取代,掩蓋了背道失德的可恥行為。 

      禹的時代,人們的尊道貴德,從啟的行為之中,其實已經昭示著整個社會已經漸行漸遠。已經陷入一生二的陰陽漩渦之中旋動不已。脫離仁治社會時期,滑入義治社會的時代從此就開始了,“天下為公”也就蛻變成為了“天下為家”。 

      在古代唯道獨尊,天道獨尊,蛻變成漢代的“獨尊儒術”以后,在“唯儒獨尊”長達幾千年的洗腦過程中,在人們丟失了修身法寶,就一直都不愿意正視自己民族的根文化。對道德根文化既陌生、也盲目,對于文史中記載的一些史實的真實性也就常常嗤之以鼻,那么對于證道的方法論也就知之甚少。 

      黃帝的法道文化,其實內含“心法”和“法術”兩種方法。只有以“心法”修身為帥,“法術”為輔地修身,才是完整的修身方法。從啟的行為分析,他只是一位重法術修身而丟心法修身的人,他不是神,而是一個充滿私心貪欲的凡人,他以法術竊取天道的榮耀為炫耀。他如果不憑借龍作為乘御的工具,也就根本無法上天偷竊,啟是依靠法術招龍乘御上天完成偷竊。據史載,禹的父親鯀為了完成治水的重任,也曾經上天偷竊過一種名為“息壤”的物品,用于攔截洪水。古希臘的記載中,也有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幫助人類生存的故事。中國的鯀盜天帝的息壤為人類治水,被天帝派祝融殛于羽山。普羅米修斯盜天火給人類,被宙斯鎖于山上,讓鷹啄其肝臟。鯀與普羅米修斯都是為人類犧牲自己。 

      對于天帝和宙斯為什么不讓偷竊天寶用于人類,人們一般都難以站在道○的高度去分析其中的根本原因,只知站在人類本身集體利益的小范圍內進行甄別,贊美他們?yōu)槿祟悹奚约旱拿赖?,因而也就更加加重人們心靈上本質性的離道失德。夏啟的盜《九歌》與《九辯》,因為純粹是為了一己之利、個人之貪欲;雖然不見人敢于贊美其行為,但是在當時,人們羨慕他的本領那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些史載的故事并非全然都是神話,我們分析一下龍的消失,也許能明白其中一二。 

      龍,在古代應當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動物物種。這就像中國人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的來源一樣,都是選取客觀存在的動物。而且作為古代氏族的圖騰標示,不可能選擇子虛烏有構想的圖案而確定,其它部落不可能承認虛無縹緲圖騰的共識性。中國龍之所以在上古時期相當長的歷史階段都與人類和睦相處而存在,這是因為當時的人類敬畏天道,從不敢殺戮龍這一帶有特殊靈性的動物。龍突然從歷史中消失,就是因為人們的離道失德。 

      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龍存在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在距今約10000多年的洪荒年代,先民們就對龍頂禮膜拜。在三皇五帝時代,龍與人共存,和睦相處的信息就廣為存在。人文始祖伏羲氏號稱“龍師”,前面我們曾引據《竹書紀年》的記載,伏羲氏族系本身就是“龍族”,有長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等,而且都以龍為本部落的圖騰標志,在淵源上各氏族皆自認由龍所“生”,由此而開啟龍的“傳人”紀元。修之身而進入相應階段層次者,都不會否認龍的存在性和“龍的傳人”的客觀性,因為人類的脊柱骨和脊椎間隙組織內分別攜帶儲存著龍紀和魚紀的信息基因,在內證中能夠被啟動并且呈現全息圖像反應。 

      龍,《說文》:“龍為長麟蟲,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龍的這些特點充分反應出:東方的龍,只可能是因為歷史上某些特殊原因造成它們的消失,但并不是物種的真正滅亡。“龍”字,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甲骨文中有36個不同寫法的“龍”字。甲骨文和金文上的“龍”字都屬于象形文字。羅振玉釋作“龏”,郭沫若釋作“龔”,該字呈雙手捧龍之象,具有崇敬龍的含義,明確表明龍的形象與先民對龍的尊敬。《博雅》說,有鱗的叫“蛟龍”;有翼的叫“應龍”;有角的叫“虬龍”;無角的叫“螭龍”?!度饝洝氛f,黃龍是神精,是四龍之長?!妒霎愑洝氛f:蛟千年化龍,龍五百年化角龍,千年化應龍。這些記載說明,龍的種類繁多,不一而足;龍的層次有落差,品有高下。所以有人認為龍有“六大區(qū)系,九種原龍”,這個認識比較有見地。 

      龍,在尊道貴德、修身治世的歷史時期中,由于它能幽能明,隱顯自然,通達于天地之間,遨行于宇宙與法界之間,所以它是那個歷史時期修身有成者往來于幽明天地之間的坐騎,是人界與法界交通的工具,也是天人交流的信使。迄今,修身界仍然保留著許多與龍進行交流的方法,包括招龍、升龍、降龍、止龍等乘馭的訣竅以及如何辯識天龍與地龍,哪一種是可以供給乘馭的種類,乘馭時身上絕不能攜帶任何金屬等等密傳技術方法。黃帝當年“窮道盡真,遂升龍以高躋,與天地乎罔極也”(《抱樸子內篇》),乘龍升天,而只留下衣冠冢。黃帝乘龍上天這段記載,到底是指肉身的升天,還是單指當時人們神運觀察到的場性現象?我們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但是也不應當輕易否定前一個現象存在的可能性。 

      龍,有天龍與地龍之別。傳說中的天龍,具有司水布雨、利益農桑、調節(jié)氣候的功能,具有鎮(zhèn)邪伏魔、保境安民的職責;地龍則具有滋養(yǎng)地靈、孕育人杰的本領,所以古人把龍看作是人類生產、生存的恩賜者、護佑者。當人們因為離道失德,普遍丟失了修身方法,不能直接感格天道以后,人們就以時隱時現的龍為瑞符、吉祥,于是龍成為千古吟誦歌詠、膜拜推崇的主要題材。 

    《九歌》中對龍的贊頌令人景仰,《云中君》的“龍駕兮帝服”,《湘君》的“駕飛龍兮北征”、“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大司命》的“乘龍兮轔轔”,以及《河伯》的“駕兩龍兮驂螭”等等,無不把人們引入龍的世界;唐宋時期的賦中還有“龍賦”,例如白居易的《黑龍飲渭水賦》、王安石的《龍賦》、宋歐陽修的《百子坑賽龍詩》、陸游的《龍掛》等,都著力描寫龍的神奇與威武。 

      龍有善龍與惡龍之別,物種并不相同。東方的龍與西方的龍,也不是同一概念。西方傳說中的龍(Dragon),是一種類似巨型爬行動物,是一種身有雙翅、嘴生獠牙、口中噴火的惡獸。它作為西方神話里財富的守護者與和平破壞者的形象而存在,是邪惡和暴力的標志,也是戰(zhàn)爭的象征。圣經《啟示錄》中的龍,是魔鬼撒旦的化身,在英語國家文化里具有“恐怖”和富有“惡性攻擊”的涵義。西洋龍無論在歷史淵源、文化內涵、精神實質上,都無法與中國龍所具有的悠久、祥瑞、和諧、尊貴和繁榮等因素媲美。中國龍無論從其基本概念、歷史淵源,文化效應、民族心理影響方面,都與西洋龍差別甚大,它們是神性與邪性、吉祥與災殃、和平與暴力、進步與倒退等的本質區(qū)別。在對一個社會文化的影響方面,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道德流失禍之端3

西方人以“Dragon”稱呼中國龍,這是他們錯誤的解讀,沒有深入中國歷史進行全面研究,更缺乏中國修身文化實踐的底蘊。我在德國運用《老子·道德經》傳授東方修身的方法,指導純粹的日爾曼民族血統(tǒng)的人進行修身實踐。其中有一位高級知識分子,當他從自己體內證出整條脊柱呈龍的形象飛出體外時,他充滿了驚恐與不安,他搜遍網絡上所有東方、西方有關龍的圖形畫片,與自己體內所出現的龍形進行對比篩選。他發(fā)現自己體內的龍形不是西方《圣經》中和西方傳說中的龍形,心理才稍微平靜下來,但仍然要求我作一次專題性解答。我指出了東西方所講的龍存在的三點不同之處,并且解釋了其中的歷史原因和生物進化原理。他非常激動地擁抱感謝,恐懼頓失,并且對修身充滿了信心,此后他又在自己的五臟中驗證出了五條顏色完全不同的龍形全息圖像。另一位國家歌劇院的著名女歌唱家,不僅同樣內證出自己體內的龍形全息圖,而且在懷孕期間內視到自己胎兒的龍形全息圖像,她興奮地將自己的孩子起名為“小白龍”。

      這些發(fā)生在西方白種人身上的修身內證實例,充分驗證了中國道德文化的無比科學性和普適性。我們民族完全沒有必要隨聲附和于西方對中國龍的強名,不必被自己的愚智和淺薄所戲弄,更不應該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進行殘酷的自戕和踐踏。國內不斷掀起甚囂塵上的“去龍化”、“去中醫(yī)化”等現象,都是因為我們離道失德太遠、太久,“修之身,其德乃真”(《老子·道德經》)的文化教育被長期拋棄所造成,這些現象都令人無限感慨。

      中國龍的顯與隱,與中國道德根文化的存與失息息相關。龍的顯與隱,在歷史上似乎發(fā)揮著一種信風球的標示作用。它的顯,預示著整個社會的離道失德還并不明顯;而它的隱,卻昭示著整個社會開始急劇地離道失德了。那么曾經與人類長期和睦相處的中國東方龍,為什么逐漸從社會的視線中消失了呢?

      司馬遷是一位嚴謹而具有文化良心和責任感的學者,他雖然畏懼于漢武帝的淫威對漢史不能稟筆直書,但是對既往的歷史卻撰寫得極為認真。特別是對有關龍的現象,他居然作出了頗為詳細的記載。前有夏啟駕雙龍上天偷竊,后有家天下的孔甲烹龍肉以為美味。《史記》上的記載說,夏朝第八代帝王孔甲,驕奢淫逸,褻瀆神明。那時,天上降下一雄一雌兩條大龍,孔甲非常喜歡,找來一個叫劉累的人進行馴養(yǎng)。后來雌龍死了,劉累為了取悅于孔甲,就將龍肉做成肉醬獻給孔甲食用,沒想到孔甲吃了還想吃,眼睛就盯上了另外一條龍。誰知那條雄龍靈性識人心,當孔甲想捕而殺之以食其肉時,它早已經不知去向。

      周太史也曾經讀到過歷史上的一份記錄,記錄上說:夏朝衰微的時候,有兩條天龍降于朝廷,賴著不走。夏帝陳列了玉帛,取了天龍的唾液,用木柜子收藏起來,天龍這才離去。這木柜子輾轉經歷了商朝又傳到了周朝。周厲王好奇心起,打開來看,不料龍涎如黑漆流了遍地,涂抹不去。厲王叫宮女們赤裸身子對著龍涎大聲鼓噪,那龍涎就變成黑色的蜥蜴,躥來躥去,碰到了后宮一個侍女,這位侍女就莫名其妙地懷了孕,生下一個女嬰急忙扔掉了。這女嬰被褒國一對夫婦撿回家,長大后容貌出眾,獻給朝廷,名字就是褒姒。讀到這里,周太史掩卷長嘆:禍成矣,無可奈何!

      從以上史錄之中,我們不難看出整個夏朝以龍為表象,演繹著整個社會急劇地離道失德、對大道的敬畏向“忠信之泊,而亂之首也”(《老子·道德經》)的典型轉折。昭示著“家天下”的專制與獨裁,必將導致天道與人類遠隔,“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老子·道德經》)的自以為是,以人代天,必將造下無邊惡因。駕龍偷竊,殺龍食肉,裸體褻瀆,只是整個迷失尊道貴德大惡因中的一個小環(huán)節(jié)。以此為契機,整個家天下的封建社會時期,就陷入了無邊的苦難之中。這個苦難的根源,并非單純是由龍而引起,深層的本因是整個社會不再唯道獨尊,而是背天離道,遠棄修身,家天下為私。

      周幽王寵愛的妃子褒姒,天生沉魚落雁之容,嫵媚嬌艷,只是她從來不開笑口,這令幽王傷透了腦筋。直到有一天,幽王別出心裁,令人無事生非地點燃烽火臺,讓諸侯們率領大軍風風火火地趕來卻不見入侵的敵寇,褒姒臉上才第一次露出了笑容。從此幽王就不時地點燃烽火,褒姒果然笑口常開,這烽火卻也失去了它的信用。后來,當申侯發(fā)兵來攻時,盡管烽火連天,卻不見諸侯救兵的影子。周幽王和褒姒皆死于山下。這就是歷史非常著名的“烽火戲諸侯,一笑能傾國”的故事。

      據《史記》記載,一笑傾國的褒姒就是龍因為要報復而投的胎。后人受漢儒們的文化影響,似乎都將國家敗亡的責任諉過于褒姒和龍。《河飭》一書和電視劇的作者更是如此。這公平嗎?不公平!即使褒姒是那條龍的靈魂托胎而來,那也只是自然因果周期律的必然,誰也無法抗拒自然因果周期律的公平公正?!暗郎?,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老子·道德經》)。萬物皆是道所化生,眾生平等,殺他者必被殺,欺他者必被欺,辱他者必被辱。只有尊道貴德,眾生平等,才能規(guī)避于自然因果周期律的循環(huán)往復?!凹姨煜隆保葘е抡麄€社會尊道貴德徹底遠離,同時也是皇權獨裁專制腐敗的溫床。這才是一笑傾國禍患的病根之所在。正如黃帝所言:“背天之道,國乃無主。”(《黃帝四經》)

      “尊道貴德,信仰大道,修身證道”,是中國道德根文化的基石。商朝成湯伐桀的時候,曾經寫下《湯誓》說:“不是我這個小子敢于作亂,因夏桀無道,我畏懼上天的怒氣,不敢不去征伐他”。周朝武王伐紂前,曾兩次向天道祈禱,他說:“紂王罪惡深重,自絕于天,毀壞天地人的正道,現在我姬發(fā)要恭敬地執(zhí)行上天的懲罰?!币慌e成功進入都城時,百姓們夾道歡迎,武王只傳下一句話:天道賜福你們!五帝三王時代,興兵不以殺戮為事,而以天道為先,兵力最多不過兩三萬人??鬃訕O為仰慕和稱贊的周公,他輔佐年幼的成王時,總是不厭其煩地叮嚀教導成王:嗚呼!敬哉!上天不可欺瞞,君臣不得放肆。嗚呼!跪拜磕頭了,大夫們!

      “天下為公”之所以蛻變成為“天下為家”,其根本原因就是整個社會的離道失德、尊道修身的迷失。家天下的專制獨裁和腐敗,反過來又加速著整個社會離道失德的漸行日遠。尊道貴德信仰的崩塌,在于人心私欲貪婪的不斷膨脹,社會缺乏穩(wěn)定的教育制機進行持之以恒的道德教化工程,修身實踐體道未能普遍推行于世。人心的欲望失去大道的規(guī)范制約,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必然狂奔、猛突、踐踏,直至不可收拾。

      周幽王背天之道,在腐敗中退出歷史舞臺以后,從此中華大地的諸侯們各霸一方,展開了一場炎黃子孫們頭一次最為慘烈的、長達五百多年漫長歲月的窩里斗、家里反,干戈。
   

《菜根譚》全文及譯文(一)

     

   

隨喜恭請  

本圖文轉載智慧人生

音框引用網絡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