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冠禽獸”原是褒義 “衣冠禽獸”一語來源于明代官員的服飾。據(jù)史料記載,明代規(guī)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繡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具體的規(guī)定是: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云雁,五品繡白鷴,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秀黃鸝,九品繡鵪鶉。 武官一品、二品繡獅子,三品繡虎,四品繡豹,五品繡熊,六品、七品繡彪,八品繡樨牛,九品繡海馬。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所以,當時“衣冠禽獸”一語是贊語,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 “倒”的只能是楣 很多人誤把“倒楣”寫作“倒霉”。倒楣一詞明末出現(xiàn),當時科舉成為讀書人出人頭地的門路。為求吉利,有的考生家,考前在自家門前豎起一根旗桿,以此為考生打氣壯行,時人稱之為楣。 依據(jù)當時的慣例,揭榜之時,誰家的學子榜上有名,原來自家門前的旗桿可以照豎不誤。如果不幸失利,該考生的家人往往會把自家門前的旗桿放倒撤去,叫做“倒楣”。 “冠冕”并不皆“堂皇” “冠冕堂皇”是一個成語,比喻外表很體面然而實際并不如此。但在古代,“冠”和“冕”二者的詞義所指并不太一樣。 帽子古代稱首服,“冠”在古漢語里第一個意思就是首服的通稱。古時,人的社會身份不一樣,“冠”也就不一樣:庶人戴的為緇布冠。緇為深黑色,緇布冠就是深黑色的布所制的帽子。而大夫和士戴的是玄冠,用黑繒制成。玄也是一種顏色,是淺黑色。冠的第二個意思是冠禮。冠禮是男子的成人禮,士二十而冠。 與冠相比,冕的地位要高得多,冕為首服之最尊者。冕的大致規(guī)格如下:上面是木板,木板外包麻布,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紅色。一般來說,只有天子、諸侯、卿大夫才有資格戴冕。 因此“冠冕”雖然連用,但二者卻有嚴格的區(qū)分,冠和冕內(nèi)部又有很多差別,所以冠冕并不皆堂皇。 “此致”乃到此結束 幾乎所有識字的中國人都寫過信,幾乎所有寫過信的人都會用“此致”、“敬禮”作為結束語。“敬禮”的意思比較明白,“此致”到底什么意思,“此致”和后面的“敬禮”到底是什么關系,卻是眾說紛紜的問題。 先看一個例子,此例出于《魯迅手稿全集·書信第六冊》,在《1935年4月1日致徐懋庸》的結尾,魯迅先生這樣寫道:“此致,即請道安。”在《1935年8月3日致李霽野》的結尾,魯迅先生寫道:“此致,即頌暑祺?!濒斞赶壬@樣的用法,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此”者不是指后面的“道安”、“暑祺”,因為在“道安”和“暑祺”前還有“即請”、“即頌”一類的詞來引領。既然如此,“此致”和后面的“暑祺”就不可能再有動賓關系。同理,“此致”和“敬禮”之間的關系也不可能是動賓關系,或者說,二者在詞義上不存在任何直接關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