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度陳倉
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cè)翼進行突然襲擊。亦比喻暗中進行活動。陳倉,古縣名,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孔道。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shù)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 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之計?!铩度龂萘x》第九六回 作謂語、定語;比喻暗中活動 半壁江山
半壁:半邊;江山:比喻國家疆土。指在敵人入侵后殘存或喪失的部分國土。—— 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清·蔣士詮《冬青樹·提綱》:“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軍聲壯,陣法多,~全仗我。★清·吳梅《風(fēng)洞山·閱兵》 背城借一
背:背向;借:憑借;一:一戰(zhàn)。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zhàn)。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后一戰(zhàn)。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 合家細弱,依棲于此,屢被封家女子,橫見摧殘,今欲~,煩君屬檄草耳?!锴濉て阉升g《聊齋志異·絳妃》 背城一戰(zhàn)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zhàn)。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后一戰(zhàn)。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他皺著眉頭問道:“可是我們怎么~呢?”★茅盾《子夜》十八 背腹受敵
指前后都受到敵人的攻擊。—— 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吾無水戰(zhàn)之具,而使淮兵斷正陽浮橋,則我背腹受敵?!?術(shù)虎高琪向南方“擴地”的圖謀難以實現(xiàn),反而使金朝~,兵力分散?!锓段臑懖堂辣氲取吨袊苁贰返谒木幍谖逭碌谌?jié) 背水一戰(zhàn)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挫折也有兩重性。它可以把人置于死地,也可能使人置于死地而后生。他只有~了?!锢碛伞陡呱脚c平原》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其:他的;銳氣:勇猛的氣勢;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總是避開敵人初來時的氣勢,等敵人疲憊時再狠狠打擊。 出處:《孫子·軍爭》:“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避強打弱
軍事用語。在運動戰(zhàn)中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專揀疲弱的打。—— 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見“避強擊惰”。 運動戰(zhàn)的實行方面,問題是很多的,例如……~,圍城打援、佯攻、防空、處在幾個敵人之間、超越敵人作戰(zhàn)……等等?!锩珴蓶|《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 避強擊惰
軍事用語。在運動戰(zhàn)中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專揀疲弱的打。 出處:唐·元稹《批劉悟謝上表》:“卿宜密運謨猷,明宣號令,避強擊惰,取暴撫羸?!? 避強擊弱
軍事用語。在運動戰(zhàn)中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專揀疲弱的打。 出處:見“避強擊惰”。 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奔走之間,可以知其虛實強弱,然后避實擊虛,~?!铩顿Y治通鑒·后周世宗顯德二年》 避實擊虛
指避開敵人的主力,找敵人的弱點進攻。又指談問題回避要害?!?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孫子·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避實就虛
指避開敵人的主力,找敵人的弱點進攻。又指談問題回避要害。 出處:《孫子·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但執(zhí)筆之際,~,顧彼忌此,實在氣悶?!雉斞浮吨屡_靜農(nóng)》 表里受敵
內(nèi)外受到敵人的攻擊。 出處:《三國志·魏書·諸葛誕傳》:“城固而眾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里受敵,此危道也?!? 兵不厭權(quán)
作戰(zhàn)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同“兵不厭詐”。—— 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后漢書·虞詡傳》:“今其眾新盛,難與爭鋒,兵不厭權(quán),愿寬假轡策,勿令有所拘閡而已?!? 兵不厭詐
厭:嫌惡;詐:欺騙。作戰(zhàn)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 出處:《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zhàn)陣之間,不厭詐偽?!?若說~,諸葛亦無如此之陣圖,若說幻不厭深,偃師亦無如此之機械。★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嘆批 兵貴先聲
指用兵貴在先以自己的聲勢鎮(zhèn)懾敵人。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后實者,此之謂也?!? 長虺成蛇
虺:小蛇,毒蛇。指養(yǎng)奸遺患。比喻縱容敵人,聽任其強大起來。而留下后患?!?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洛陽伽藍記·建中寺》:“養(yǎng)虎自嚙,長虺成蛇?!? 唱籌量沙
把沙當(dāng)做米,量時高呼數(shù)字。比喻安定軍心,制造假象來迷惑敵人。 出處:《南史·檀道濟傳》:“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乘勝追擊
乘:趁著。趁著勝利的形勢繼續(xù)追擊敵人,擴大戰(zhàn)果。 出處:《新編五代史評話·梁史卷上》:“李思安躍馬交斗,經(jīng)二十余合,思安拽槍徉敗,退去。單可及乘勝追擊?!? 沖鋒陷陣
陷:攻破,深入。不顧一切,攻入敵人陣地。形容作戰(zhàn)勇猛?!?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北齊書·崔暹傳》:“沖鋒陷陣,大有其人?!?頭一晚醉得倒下馬來,第二天照樣~。不能喝酒,還能當(dāng)軍人嗎?★白先勇《歲除》 沖堅毀銳
沖破敵人堅固的營壘,摧毀敵人精銳的部隊。形容軍隊銳不可當(dāng)。也形容攻克難關(guān)。 出處:《孫臏兵法·威王問》:“錐行者,所以沖堅毀銳也?!? 出奇取勝
出奇兵戰(zhàn)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 出處:《資治通鑒·后唐莊宗同光元年》:“今用兵歲久,生民疲弊,茍非出奇取勝,大功何由可成!” 出奇制勝
奇:奇兵,奇計;制:制服。出奇兵戰(zhàn)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孫子·勢篇》:“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統(tǒng)率所部,~,將法人所占越南各城,迅圖恢復(fù)?!锔哧枴肚鍖m外史》下冊 出奇致勝
出奇兵戰(zhàn)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 出處:《老殘游記》第七回:“[劉仁甫]在嵩山少林寺學(xué)拳棒。學(xué)了些時,覺得徒有虛名,無甚出奇致勝處,于是奔走江湖,將近十年?!? 蠢蠢欲動
蠢蠢:爬蟲蠕動的樣子。比喻敵人準(zhǔn)備進攻或壞人陰謀搗亂。 出處: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句容水脈》:“掘得一黑物,無有首尾,形如數(shù)百斛舡,長數(shù)十丈,蠢蠢而動?!?據(jù)點里的敵人又~?!锞唷侗ㄟh征隊》五 叢雀淵魚
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趕到敵人方面去。—— 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語出《孟子·離婁上》:“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雀)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能辦交涉之人日益少,忍辱含垢,民氣日靡,~,民心漸去?!镟嵱^應(yīng)《盛世危言·交涉》 摧堅獲丑
摧堅:擊潰敵精銳部隊。丑:眾,指敵人。挫敗敵方精銳的軍隊,俘獲敵寇。形容作戰(zhàn)十分英勇。 出處:宋·曾鞏《折克行彭保傳官制》:“開通道途,收復(fù)賊聚,摧堅獲丑,爾功居多?!? 寸土必爭
即使是一點點土地,也要和敵人爭奪。形容對敵斗爭毫不退讓。 出處:元·金好問《鴻溝同欽叔賦》:“雌雄自決已無策,尺寸必爭唯上流?!?我們是針鋒相對,~,絕不讓國民黨輕輕易易地占我們的地方,殺我們的人?!锩珴蓶|《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大刀闊斧
原指使用闊大的刀斧砍殺敵人。后比喻辦事果斷而有魄力。—— 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八回:“當(dāng)下催軍劫寨,大刀闊斧,殺將進去。” 世界上原有兩種人:一種是~的人,一種是細針密線的人?!镏熳郧濉渡揭岸奘啊? 搗虛批吭
乘虛攻擊敵人要害。同“批亢搗虛”。 出處:明無名氏《十樣錦》第三折:“這一個田穰苴立兵書有智量,這一個下齊城搗虛批吭?!?夫聲東擊西者,賊寇之奸態(tài)也;~者,兵家之長策也?!铩杜f唐書·裴矩傳》 敵不可假
指不可寬容敵人。 出處:《史記·春申君列傳》:“臣聞之,敵不可假,時不可失。臣恐韓魏卑辭除患而實欲欺大國也。” 敵不可縱
對敵人不能放縱。—— 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奉不可失,敵不可縱?!?古諺有之:~。夫以一酌之水,或有不測之淵,如不時滅,恐同草原。★《魏書·郭祚傳》 敵國通舟
同船的人都成了敵人。比喻眾叛親離。 出處:清·黃遵憲《由輪舟抵天津作》詩:“敵國通舟今日事,太倉稊米自家身?!? 敵愾同仇
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出處:《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蹲髠鳌の墓哪辍罚骸爸T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敵王所愾
指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為自己的敵人而加以討伐?!?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睏畈ⅲ骸巴踔夼撸T侯亦以之為仇敵而伐之?!?爾諸將尚迪果毅,一乃心力,各以其兵,~。★《宋史·度宗紀》 地網(wǎng)天羅
天羅:張在空中捕鳥的網(wǎng)。天空地面,遍張羅網(wǎng)。指上下四方設(shè)置的包圍圈。比喻對敵人、逃犯等的嚴密包圍。 出處:《大宋宣和遣事》亨集:“才離陰府恓惶難,又值天羅地風(fēng)災(zāi)?!痹o名氏《鎖魔鏡》第三折:“天兵下了天羅地網(wǎng)者,休要走了兩洞妖魔?!?驚得宋公明目瞪口呆,罔不知所措,你便有文韜武略,怎逃出~?!锩鳌な┠外帧端疂G全傳》第四十七回 反戈相向
戈:古代的兵器;向:對著。掉轉(zhuǎn)兵器,相與對立。比喻幫助敵人反對自己。 出處:《尚書·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 反攻倒算
指被打倒的階級敵人或反動勢力糾集起來向革命人民進行反撲報復(fù)?!?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無 反間之計
間:離間。原意為利用敵人的間諜把假情況告知敵人使之失誤的計策。后來指離間敵人內(nèi)部,使之不團結(jié)的計策。 出處:《孫子·用間》:“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闿曰:'此乃諸葛亮~,欲令我兩人不知?!薄锩鳌ち_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 放龍入海
比喻放走敵人,留下后患。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1回:“此放龍入海,縱虎歸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放魚入海
比喻放走敵人,留下禍根?!?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二回:“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矣?!?如果捉不住打不死,讓他們逃走了,就等于~,縱虎歸山?!镏苡袂濉稌x西事變中的一夜》 烽火四起
戰(zhàn)爭的火焰從四面八方燃燒起來。形容邊防不安寧,四處有敵人進犯。 出處:無 伏虎降龍
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惡龍屈服。形容力量強大,能戰(zhàn)勝一切敵人和困難。 出處: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二回:“豈不知俺趙匡胤是個打光棍的行手,憑你什么三頭六臂,伏虎降龍的手段,若遇了俺時,須叫他走了進來,爬了出去?!? 腹背受敵
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敵人的夾攻。—— 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魏書·崔浩傳》:“裕西入函谷,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北上岸則姚軍必不出關(guān)助我?!?他只有奮力沖上這座山峰,才有可能擺脫~的困境。 攻其不備
其:代詞,指敵人。趁敵人還沒有防備時進攻。 出處:《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素知此處庶民都是正人君子,所以不肯~,暗下毒手取魚?!锴濉だ钊暾洹剁R花緣》第十三回 攻其無備
其:代詞,指敵人。趁敵人還沒有防備時進攻。 出處:《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攻心為上
從思想上瓦解敵人的斗志為上策?!?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三國志·蜀志·馬謖傳》:“每引見談?wù)?,自晝達夜。”裴松之注引《襄陽記》:“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 躬蹈矢石
指將帥親臨前線,冒著敵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犧牲自己。 出處:三國·魏·曹操《褒揚泰山太守呂虔令》:“卿在郡以來,擒奸討暴,百姓獲安,躬蹈矢石,年征輒克?!? 躬冒矢石
指將帥親臨前線,冒著敵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犧牲自己。同“躬蹈矢石”。 出處:明·張居正《遼東大捷辭恩疏》:“誠以摧鋒陷城躬冒矢石,本諸將士之力,固非坐而指畫者所可同也?!? 固壁清野
固壁,指加固壁壘,使敵不易攻擊;清野,指轉(zhuǎn)移人口、物資,使敵無所獲取。這是對付優(yōu)勢入侵敵人的一種策略?!?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北齊書·李渾傳》:“社客(崔社客)宿將多謀,諸葛亮城各自保,固壁清野?!? 光復(fù)舊物
光復(fù):恢復(fù);舊物:舊有的東西。指收復(fù)曾被敵人侵占的祖國山河。 出處:《晉書·桓溫傳》:“光復(fù)舊京,疆理華夏?!彼巍ば翖壖病睹狼凼摗罚骸俺荚副菹鹿靡怨鈴?fù)舊物而自期?!?往昔所希,惟在~,政俗革新,不圖廢清甚易,改政易俗,竟無毫銖可望,而腐敗反甚于前。★章炳麟《與龔未生書》 歸師勿掩,窮寇勿追
掩:乘人不備進行襲擊。不能襲擊撤退的軍隊,也不能追殺走投無路的敵人。指特定情況下要防止敵人拼死反擊,以免不測的犧牲。 出處:《孫子·軍事》:“歸師勿遏,師必闕,窮寇勿追?!? 懷敵附遠
懷:來,使親近。對敵人采取懷柔政策,使遠方之人來歸附?!?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漢·賈誼《論積貯疏》:“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黃龍痛飲
指徹底擊敗敵人,歡慶勝利。 出處:宋金交戰(zhàn),岳飛曾說要直搗黃龍府,與人痛飲。龔振黃《青島潮》第十五章:“是以都門學(xué)界,糾合學(xué)界同志,連絡(luò)全國人民,黃龍痛飲,岳武穆之是法;馬革裹尸,漢伏波之未死。” ~炮千鳴,好與先生祝壽考?!锢m(xù)范亭《五百字詩》序 擊其不意
在敵人沒有預(yù)料到的情況下進行攻擊。 出處:《孫子·虛實》:“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比龂の骸げ懿僮ⅲ骸俺隹論籼摚芷渌?,擊其不意?!?是時,世宗新即位,以謂旻幸周有大喪,而天子新立,必不能出兵,宜自將以~?!铩缎挛宕贰|漢世家·劉旻》 赍糧藉寇
赍:資助;藉:同“借”;寇:賊寇。借給敵寇兵器,送給盜賊糧食。比喻做有利于敵人、壞人的事。—— 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盜糧,借賊兵也?!? 掎角之勢
掎:拉住,指拉住腿;角:指抓住角;掎角:夾擊敵人。原指從兩方面夾攻敵人?,F(xiàn)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牽制敵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勢。 出處:《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掊之?!?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為掎角之勢,以防曹操?!锩鳌ち_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 堅壁清野
堅壁:堅固壁壘;清野:清除郊野。對付強敵入入侵的一種方法。使敵人既攻不下?lián)c,又搶不到物資。 出處:《三國志·魏書·荀彧傳》:“今東方皆已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不許出戰(zhàn),只是~,待這干賊寇糧盡力弛,方可追他。★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二十一回 降妖捉怪
原指有法術(shù)的人可以降伏妖精,捉拿鬼怪。后比喻以強大的力量戰(zhàn)勝兇惡的敵人?!?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馬神仙騎龍升天》:“聞?wù)f葉天師慣會降妖捉怪,明日便張?zhí)鞄煶怨砻砸病!?狄員外合家大小沒有一個不感激相大妗子替他家~?!锴濉の髦苌缎咽酪鼍墏鳌返诹? 就虛避實
指避開敵人的主力,找敵人的弱點進攻。又指談問題回避要害。 出處:《孫子·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尤喜用間諜,混入敵營,又能取遠勢,聲東擊西,~?!铩肚迨犯濉ず樾闳珎鳌? 卷旗息鼓
猶偃旗息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F(xiàn)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出處:清·孫郁《繡幃燈·公討》:“須等那不賢之婦親口道允,我等才卷旗息鼓,暫寬一時?!? 決一死戰(zhàn)
決:決定;死:拼死。對敵人拼死決戰(zhàn)?!?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來日盡驅(qū)百姓當(dāng)先,以軍繼其后,與曹操決一死戰(zhàn)?!?周天爵素稱勇敢,所保臧紆青練勇可當(dāng)一面,獨不能與賊~耶?★《清史稿·文宗本紀》 嚼齒穿齦
齒:牙齒。穿:咬破。齦:牙齦。緊咬牙齒,竟咬破了牙齦。形容對敵人恨之入骨。 出處:無 攫戾執(zhí)猛
攫:捉取。戾:暴戾。執(zhí):抓住。猛:兇猛。能夠捕獲擒拿暴戾、兇猛的敵人。形容勇猛無敵。 出處:無 克敵制勝
克:戰(zhàn)勝;制勝:取得勝利。制服敵人,取得勝利?!?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孫子·虛實》:“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只今番~,便見得先生妙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回) 空室清野
在對敵斗爭時,把家里的東西和田里的農(nóng)產(chǎn)品藏起來,使敵人到來后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利用不上。 出處:《三國志·魏書·荀彧傳》:“今東方皆已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 口中蚤虱
比喻極易消滅的敵人,猶如口中之虱。故又作“口中虱”。 出處:《韓非子·七術(shù)》:“(王)以臨東陽,則邯鄣口中虱也。” 校尉韓威進曰:“以新室之威而吞胡虜,無異~?!薄铩稘h書·王莽傳》 狼貪鼠竊
如狼那樣貪狠;似鼠那樣慣竊。常形容敵人貪狠卑鄙?!?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明·于謙《出塞》詩:“瓦刺窮胡真犬豕,敢向邊疆撓赤子。狼貪鼠竊去復(fù)來,不解偷生求速死?!? 勞師襲遠
發(fā)動軍隊襲擊遠方的敵人,多指冒險的軍事活動。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剿賊于既聚之余,何如蹙賊以難聚之勢?又而無~之危,輕進損威之失,所謂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者是也。★《清史稿·毛昶熙傳》 犁庭掃穴
庭:龍庭,古代匈奴祭祀天神的處所,也是匈奴統(tǒng)治者的軍政中心。犁平敵人的大本營,掃蕩他的巢穴。比喻徹底摧毀敵方。 出處:《漢書·匈奴傳下》:“固已犁其庭,掃其閭,郡縣而置之?!?雄師百萬下江東,辭廟倉皇是蔣兇。喪盡人心終不悔,~事最公?!镪愐恪都o念寧滬解放十周年》詩 燎發(fā)摧枯
燎發(fā):火燒毛發(fā);摧枯:折斷枯木。比喻消滅敵人極容易?!?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隋書·音樂志下》:“攻如燎發(fā),戰(zhàn)似摧枯。” 籠中之鳥
比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也比喻易于擒拿的敵人。 出處:《鹖冠子·世兵》:“一目之羅,不可以得雀;籠中之鳥空窺不出?!? 漏網(wǎng)之魚
逃脫魚網(wǎng)的魚。比喻僥幸逃脫的罪犯或敵人。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序》:“網(wǎng)漏于吞舟之魚?!?他兩個忙忙如喪家之狗,急急似漏網(wǎng)之魚?!镌む嵧⒂瘛逗笸セā返诙? 賣國求利
勾結(jié)投靠敵人,出賣國家的權(quán)益,謀求個人的富貴。同“賣國求榮”?!?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無 賣國求榮
勾結(jié)投靠敵人,出賣國家的權(quán)益,謀求個人的富貴。 出處: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六:“蘇循及其子楷自謂有功于梁,當(dāng)不次擢用。全忠薄其為人,以其為唐鴟梟,賣國求利,勒循致仕,斥楷歸田里?!?賈似道~,請速正法?!锴濉酋氯恕锻词贰返诹? 靦顏事敵
厚著臉皮替敵人工作,不知羞恥。 出處:無 抗戰(zhàn)期間,上海淪陷,他為環(huán)境所迫~,內(nèi)心十分痛苦。 滅此朝食
朝食:吃早飯。讓我先把敵人消滅掉再吃早飯。形容急于消滅敵人的心情和必勝的信心?!?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 廣東之于桂軍,骎有~之勢?!镎卤搿堵?lián)省自治虛置政府議》 磨刀霍霍
現(xiàn)多形容敵人在行動前頻繁活動。 出處:《樂府詩集·木蘭詩》:“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內(nèi)修外攘
對內(nèi)整治國政,對外抵御敵人。修亦作“修”。 出處:無 鳥獸散
形容成群的人象鳥獸逃散一樣紛亂地散去(多形容敵人潰逃)?!?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漢書·李陵傳》:“今無兵復(fù)戰(zhàn),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報天子者?!? 批亢搗虛
批:用手擊;亢:咽喉,比喻要害;搗:攻擊;虛:空虛。比喻抓住敵人的要害乘虛而入。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救斗者不博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故必有~,形格勢禁之道?!锼巍り惲痢吨信d論》 批亢抵巇
猶批亢搗虛。比喻抓住敵人的要害乘虛而入。亦指有縫便鉆,從中取利。 出處:漢·楊雄《法言·重黎》:“巇可抵乎?” 唐·韓愈《釋言》:“弱於才而腐於力,不能奔走乘機抵巇,以要權(quán)利?!? 批吭搗虛
比喻抓住敵人的要害乘虛而入。亦指有縫便鉆,從中取利。同“批亢搗虛”?!?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元·鄭光祖《三戰(zhàn)呂布》第一折:“凡為元帥須要機謀,批吭搗虛,為頭說謊,調(diào)皮無賽?!?自家姓炒名皮,字蓼花,乃油嘴出身,平昔幫閑鉆懶,~?!锩鳌o名氏《石榴園》第一折 前門拒虎,后門進狼
比喻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 出處:明·李贄《史綱評要·周紀》:“'秦敗三晉之師于石門。賜以黼黻之服?!伴T拒虎,后門進狼。未知是禍?zhǔn)歉!!? 前門去虎,后門進狼
比喻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同“前門拒虎,后門進狼”。 出處:無 親痛仇快
做事不要使自己人痛心,使敵人高興。指某種舉坳只利于敵人,不利于自己?!?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漢·朱浮《與彭寵書》:“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現(xiàn)在許多人的文章上常常有一句話,說是“無使~”。★毛澤東《和中央社、掃蕩報、新民報三記者的談話》 傾巢出動
傾:倒出;巢:巢穴。比喻敵人出動全部兵力進行侵擾。 出處: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由是傾巢舉落,望德如歸?!? 傾巢而出
傾:倒出;巢:巢穴。比喻敵人出動全部兵力進行侵擾。 出處: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由是傾巢舉落,望德如歸?!?平日不大出門的人,這兩天也都~。(端木蕻良《曹雪芹》第十二章) 窮寇莫追
窮寇:走投無路的敵人。不追無路可走的敵人,以免敵人情急反撲,造成自己的損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孫子·軍爭》:“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兵法云:“歸師莫掩,~?!薄锩鳌ち_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窮寇勿追
不追無路可走的敵人,以免敵人情急反撲,造成自己的損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 出處:《孫子·軍爭》:“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認仇作父
把仇敵當(dāng)作父親。比喻甘心賣身投靠敵人。同“認賊作父”。 出處:方志敏《可愛的中國》:“朋友,雖然在我們之中,有漢奸,有傀儡,有賣國賊,他們認仇作父,為虎作倀,但他們那班可恥的人,終竟是少數(shù)?!? 認敵作父
把仇敵當(dāng)作父親。比喻甘心賣身投靠敵人。同“認賊作父”?!?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蒲韌《二千年間》八:“同時也不能不想那些認敵作父、賣國求榮的大漢奸?!? 認賊為父
把仇敵當(dāng)作父親。比喻甘心賣身投靠敵人。同“認賊作父”。 出處:蘇曼殊《遁跡記》:“先是余家既亡,悵悵無之。大盜更迫我儕,為供奔走。測彼居心,是畜獵犬之技。斯是認賊為父,自殘梵裔者,亦復(fù)不少?!? 認賊作父
把仇敵當(dāng)作父親。比喻甘心賣身投靠敵人。 出處:華而實《漢衣冠》三:“鄭成功臉色發(fā)白,全然失去了希望,他悲憤地昂起頭,一字一音地說:'你認賊作父!’” 如臨大敵
臨:面臨。好象面對著強大的敵人。形容把本來不是很緊迫的形勢看得十分嚴重?!?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五十八回:“到了撫院,又碰了止轅,衙門里扎了許多兵,如臨大敵。” 他們?nèi)蔽溲b地散開,~。 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原指無力抵抗敵人,以逃走為上策。后指事情已經(jīng)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出處:《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原指無力抵抗敵人,以逃走為上策。指事情已經(jīng)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出處:《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上兵伐謀
上:上等,引申為最好的。兵:指戰(zhàn)爭,引申為用兵。伐:討伐,攻打。伐謀:用計謀粉碎敵人的計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無 身當(dāng)矢石
形容親自抵擋敵人進攻。 出處:無 神州陸沉
神州:指中國;陸沉:陸地?zé)o水而沉。中國大陸沉淪。比喻領(lǐng)土被敵人侵占。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桓公入洛,過淮泗,踐北境,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虛,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zé)!’” 十圍五攻
兵力超過敵人十倍就可以包圍它,超過五倍就可以攻擊它?!?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食肉寢皮
割他的肉吃,剝他的皮睡。形容對敵人的深仇大恨。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卻說殷小姐痛恨劉賊,恨不~?!锩鳌浅卸鳌段饔斡洝返诰呕? 勢若脫兔
勢:攻勢。脫:脫逃。對敵人攻擊的速度極快,就像脫逃的兔子奔跑那樣。 出處:無 誓不兩立
誓:發(fā)誓。發(fā)誓不與敵人并存。指雙方仇恨極深,不能同時存在?!?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戰(zhàn)國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瑜曰:“吾與老賊~?!薄锩鳌ち_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 手到擒來
擒:捉。原指作戰(zhàn)一下子就能把敵人捉拿過來,后比喻做事有把握,不費力就做好了。 出處: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四折:“這是揉著我山兒的癢處,管教他甕中捉鱉,手到拿來。” 行者道:“這個容易,老孫去~?!薄锩鳌浅卸鳌段饔斡洝返诙幕? 守望相助
守望:防守了望。為了對付來犯的敵人或意外的災(zāi)禍,鄰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水來土掩
大水來了,用土堵住。比喻敵人來犯,就引兵抵抗?!?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豈不聞“水來土掩,將至兵迎”?” 天羅地網(wǎng)
天羅:張在空中捕鳥的網(wǎng)。天空地面,遍張羅網(wǎng)。指上下四方設(shè)置的包圍圈。比喻對敵人、逃犯等的嚴密包圍。 出處:《大宋宣和遣事》亨集:“才離陰府恓惶難,又值天羅地風(fēng)災(zāi)?!痹o名氏《鎖魔鏡》第三折:“天兵下了天羅地網(wǎng)者,休要走了兩洞妖魔。” 形成一個使法西斯孫悟空無處逃跑的~,那就是敵人死亡之時了?!锩珴蓶|《論持久戰(zhàn)》 同仇敵慨
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同“同仇敵愾”。 出處:無 同仇敵愾
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薄蹲髠鳌の墓哪辍罚骸爸T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因為讀者大眾的對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評”或“批判”者~的?!雉斞浮肚医橥るs文二集·五論“文人相輕”—明術(shù)》 同心敵愾
同懷強烈的憤恨以對付敵人。 出處:無 同舟敵國
同舟共濟的人成了敵人。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飲恨親冤已數(shù)年,枕戈思報嘆無緣。~今相遇,又隔江山路幾千。★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痛飲黃龍
黃龍:即黃龍府,轄地在今吉林一帶,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敵京,置酒高會以祝捷。后泛指為打垮敵人而開懷暢飲?!?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宋史·岳飛傳》:“金將軍韓常欲以五萬眾內(nèi)附。飛大喜,語其下曰:'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內(nèi)憂外患澄清日,~定約君?!镏斓隆逗凸敉尽吹菭栄排_懷人〉》詩 兔死犬饑
比喻敵人滅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出處:無 望風(fēng)而遁
遠遠望見敵人的蹤影或強大氣勢,即行遁逃。 出處:無 望風(fēng)而降
風(fēng):蹤影。降:投降。看見敵人的影子便繳械投降。形容軍隊毫無士氣?!?關(guān)于敵人的成語 出處:無 為虺弗摧,為蛇若何
虺:小蛇;弗:不;摧:消滅。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難辦。比喻不乘勝將敵人殲滅,必有后患。 出處:《國語·吳語》:“夫越王好信以愛民,四方歸之;年谷時熟,日長炎炎,及吾猶可以戰(zhàn)也。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 圍城打援
軍事術(shù)語,進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圍守城之?dāng)?,誘使敵人派兵援救,然后以主力部隊殲滅敵人的援軍。 出處:杜鵬程《保衛(wèi)延安》第五章:“'圍城打援'的辦法,不是常使用嗎?” 圍魏救趙
原指戰(zhàn)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jù)點以迫使進攻之?dāng)吵吠说膽?zhàn)術(shù)?!?描寫敵人的成語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倘用~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四回 畏敵如虎
害怕敵人如同怕虎一般。 出處: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領(lǐng)導(dǎo)者們畏敵如虎,處處設(shè)防,節(jié)節(jié)抵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