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秋歲引 王安石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臺風①,庾樓月②,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耽擱??上эL流總閑卻!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后,思量著。 【注】①宋玉《風賦》中說:楚王游于蘭臺,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②《世說新語·容止》中說:庾亮武昌與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樓賞月,據(jù)胡床詠謔。 1.這首詞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請簡要概括其中兩種。(4分) 2.這首詞采用了多種表現(xiàn)手法,請結(jié)合詞的內(nèi)容,指出其中兩種并作具體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1)(4分) 這首詞蘊含的情感主要有:①宦游思鄉(xiāng)的悲涼;②對自由自在生活的懷念;③韁利鎖,縛人手腳;世情俗態(tài),耽擱了自由生活的感慨。(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 2.(4分)(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上片以寫景為主,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聲賦,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雋的秋光圖。旅舍客館本已令羈身異鄉(xiāng)的客子心中抑郁,而砧上的搗衣之聲表明天時漸寒,已是“寒衣處處催刀尺”的時分了。 “孤城畫角”則是以城頭角聲來狀秋聲蕭條。 ②虛實結(jié)合,虛實相生?!肮鲁钱嫿恰眴酒鹆巳藗儗諘缌乳煹漠愢l(xiāng)秋色的聯(lián)想。下面接著說:“一派秋聲入寥廓”,“一派”本應(yīng)修飾秋色、秋景,而借以形容秋聲,正道出了秋聲的悠遠哀長,也能給人以空間的廣度感,燕子東歸,大雁南飛,都是秋日尋常景物,而燕子飛往那蒼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都寓有久別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詞人久客異鄉(xiāng)、身不由己的思緒。 ③用典。“楚臺風”用典。宋玉《風賦》中說:楚王游于蘭臺,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庾樓月”亦用典?!妒勒f新語·容止》中說:庾亮武昌與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樓賞月,據(jù)胡床詠謔。這里以清風明月指昔日游賞之快,而于“宛如昨”三字中表明對于往日的歡情與佳景未嘗一刻忘懷。 ④直抒胸臆。下片以議論的方式表達了為功名利祿所縛、失去自由隨心生活的無奈,有對生活的頓悟,對宦游生活的追悔之意。 3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南鄉(xiāng)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 繞水恣行游,上盡層樓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注】此詩為王安石晚年謫居金陵、任江寧知府時所作。 1.這首詞的上闋是運用什么表現(xiàn)手法來表達情感的?請簡要分析。(4分) 2.這首詞以“檻外長江空自流”作結(jié),有何妙處?(4分) 參考答案 1.運用對比手法,將一片郁郁蔥蔥的王氣正盛之地與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對比,突出了眼前情境的荒涼,抒發(fā)了昔盛今衰的愁情。(“對比”1分,對比的內(nèi)容1分,突出“荒涼”1分,“昔盛今衰”1分) 2.①緊承上文的游蹤和感慨,銜接自然。 3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 1.下闋前兩句在結(jié)構(gòu)上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3分) 2.末句中末句中“無影”二字歷來為人稱道,請賞析其佳妙之處。(4分) 參考答案 1.承上啟下。(3分) 前句說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為上片白天賽龍舟、踏青等熱鬧場面作結(jié)。后句說笙歌已歇,喧囂一天的池院,此刻顯得分外清靜,一“靜”字又為下面寫靜謐優(yōu)美的夜景做鋪墊。 2.中庭月下,楊花飄落,沒有影子,顯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夢似幻);以動襯靜,寫出了熱鬧歸于平靜,最終恬淡清明的意境。(4分) 3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青門引·春思 張先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 1.從意象入手分析這首詞的意境。(4分) 2.本詞運用了多種表達技巧,擇其較主要的一種,賞析其表達效果。(4分) 參考答案 1.通過風雨、寂寞的庭軒、殘花、樓頭畫角、重門、明月、秋千影等意象(2分),塑造出凄冷、孤寂、傷感的意境(2分)。 2.本詞主要運用了抒情、烘托、煉字、象征、擬人等手法,前三種較為主要,可以從中任選一種加以賞析。 示例一:這首詞運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全詞通過風雨、庭軒、殘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詞人的孤獨、寂寞和憂苦心境,詞味含蓄雋永。(3分)(意思對即可) 示例二:這首運用了烘托的手法。(1分)詞中描繪了氣候的忽冷忽暖,風雨至晚才停,側(cè)面烘托了詞人的心緒不安;通過描寫隔墻的秋千之影,烘托出入夜后月明人靜的凄清,進而烘托了詞人的孤獨寂寞和抑郁的心情。(3分) 示例三:這首詞精于煉字。(1分)“乍”“還”“方”精確地表現(xiàn)出氣候和天氣的變化,暗切微妙人情。一個“醒”字,暗示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那堪”二字,則揭示出為秋千影所觸動的情懷之深。(3分) 示例四:這首詞運用了象征的手法。(1分)“殘花”象征滄桑的人事,暗含詞人對美好破滅的痛惜之情;“重門”象征緊閉的心扉,深刻地表現(xiàn)出詞人抑郁的心靈。(3分) (若答“擬人”可從“送”入手賞析,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給1-2分) 35.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浪淘沙·秋江 張炎 萬里一飛蓬,吟老丹楓。潮生潮落海門東。三兩點鷗沙外月,閑意誰同? 一色與天通,絕去塵紅。漁歌忽斷荻花風。煙水自流心不競,長笛霜空。 【注】張炎,南宋詞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謀官,后失意南歸,落魄而終。 1.上片中的“飛蓬”“鷗”兩個意象分別有何作用?(4分) 2.聯(lián)系全詞,談?wù)勀銓ψ詈笠痪洹伴L笛霜空”的理解。(3分) 參考答案 1.“飛蓬”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自己比作漂泊不定的蓬草,體現(xiàn)了孤苦無依、凄涼的心境;“鷗鳥”用了反襯手法,通過寫鷗鳥的閑適反襯作者的悲苦。 (手法、情感各1分,共4分) 2.這一句用了以景結(jié)情(或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聲襯靜)的手法(1分),在一片寂靜的霜空中傳來婉轉(zhuǎn)凄涼的長笛聲,營造了凄清的氛圍(1分),含蓄表達了詞人欲排遣卻無法消除的悲苦心境,令人回味無窮。(1分) 3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浪淘沙·題陳汝朝白鷺①畫卷 張炎② 玉立水云鄉(xiāng),爾我相忘。披離寒羽庇風霜。不趁白鷗③游海上,靜看魚忙。 應(yīng)笑我凄涼,客路何長!猶將孤影侶斜陽?;ǖg行④無認處,卻對秋塘。 【注】①白鷺,有版本作“百鷺”。②張炎,南宋詩人,宋亡以后,曾北游燕趙謀官,失意南歸,落拓而終。③白鷗,常用以喻隱士。④鹓(yuān)行,比喻官員上朝的行列。 1.詩中的白鷺具有怎樣的特點?詩人塑造這個形象的用意何在?(6分) 2.“猶將孤影侶斜陽”一句詩中,哪一個詞用得好?請結(jié)合詩句加以賞析。(5分) 參考答案 1.①詩中的白鷺孤單落寞。(1分)它玉立清波,不愿與白鷗為伴,不能與魚兒為伍,只有慘淡的斜陽陪伴它寂寞的孤影。(2分)②詩人以白鷺自況,(1分)來表達自己既不愿隱逸、又無法施展政治抱負的無奈落寞之情。(2分) 2.答案一:①“猶”字用得好。(1分)“猶”是“還”的意思,表示進一步。(1分)②白鷺本已孤寒,再加上落日余暉的烘托,更增添了凄涼的程度,暗合了詩人孤單落寞的心境。(3分) 答案二:①“侶”字用得好。(1分)“侶”是“陪伴”的意思。(1分)②本來有人陪伴令人愉悅,可是陪伴白鷺孤影的卻并非同伴而是落日余暉,這更突出了白鷺的孤單,亦即詩人的孤單。(3分) “猶”和“侶”兩個詞選一個作答即可。 37.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長相思·雨 萬俟詠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 綦y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1.請簡要分析“空”字的表達作用。(5分) 2.這首詞題目為“雨”,但通篇不寫“雨”字,卻以“雨”貫串全篇,請作簡要賞析。(6分) 參考答案 1.表明夜晚雨密,臺階無人,更突出聽者寂寞、悲苦、凄涼之感。 2.上闋寫雨之稠密,連綿不斷,雨打芭蕉,情因雨生。下闋寫雨夜難眠,百感交集,雨不解人意,徹夜不停。 38.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訴衷情 萬俟詠 一鞭清曉喜還家,宿醉困流霞。夜來小雨新霽,雙燕舞風斜。 山不盡,水無涯,望中賒。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 【注】賒,空闊。 1.詞中哪幾個字點明了這首詞的旨意?這首詞寫景時采用了什么手法?(4分) 2.“分付楊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主要分付楊花什么?(4分) 參考答案 1.喜還家。這首詞移情入景,寫景有著“以情帶景”的特點,詩人帶著愉快的心情去寫景,因此,“小雨新霽”、“雙燕舞”無不傳達出作者內(nèi)心的喜悅之情。 2.擬人手法。作者將歸家前的思家懷人的傷感情味,統(tǒng)統(tǒng)交給楊花去發(fā)落。 39.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鵲橋仙·夜聞杜鵑 陸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鵑。催成清淚,驚殘①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②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寫作背景: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陸游在南鄭(今陜西?。┳鏊拇ㄐ麚崾雇跹椎哪涣?,積極參加抗金戰(zhàn)爭,戰(zhàn)績顯著。正當前線節(jié)節(jié)勝利,即將收復(fù)長安之際,王炎調(diào)往都城臨安樞密院,陸游也被調(diào)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離開抗戰(zhàn)前線。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寫,是“借物寓言”之作。 【注】①驚殘:驚醒。②故山:即家鄉(xiāng)。 1.這首詞“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雨”描繪了怎樣一種景象?詩人描繪這樣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2.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鵑”兩句,采用了怎樣的藝術(shù)手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3.詞的最后兩句“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表達了詩人怎樣一種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前三句描繪了春晚寂靜、昏暗、風雨凄迷的景象。它是為詞中的主角“杜鵑”的出場所做的鋪墊。(或:景語皆情語,為后文表達詞人飄零身世和凄涼心境作鋪墊) 2.襯托(或:烘云托月),好處是以“靜”突出杜鵑悲切的叫聲。 3.表達了詞人歲月蹉跎、英雄老卻、事業(yè)無成的無限感慨和悲嘆。 40.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蝶戀花 陸游 桐葉晨飄蛩夜語。旅思秋光,黯黯長安路。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guān)清渭應(yīng)如故。 江海輕舟今已具。一卷兵書,嘆息無人付。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 【注】①這首詞是陸游晚年被罷官后所作。②《長楊賦》:漢代楊雄為諷諫漢成帝游幸長楊官而作。 1.首句景物描寫有何作用?(4分) 2.下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①營造了凄清而蕭瑟的氛圍,②烘托了作者悲涼的心境,③觸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4分,答出其中兩點且意思對即可) 2.①作者被罷官即將回家,滿腹韜略卻無人可托,表達了對抗金大業(yè)難以為繼的悲哀。(2分)②借用漢代楊雄作《長楊賦》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忠心耿耿獻計獻策卻不被重用的憤慨。(2分) 4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小重山 陳亮 碧幕霞綃一縷紅。槐枝啼宿鳥,冷煙濃。小樓愁倚畫闌東。黃昏月,一笛碧云風。 往事①已成空。夢魂飛不到,楚王宮。翠綃和淚暗偷封②。江南闊,無處覓征鴻。 【注】①往事是指陳亮曾在南宋孝宗與金談和之后,上《中興五論》,沒有被采納。以后又向孝宗連上三書論恢復(fù)方略,全都如石沉大海。②據(jù)《麗情集》記載,成都官妓灼灼,善舞《柘枝》,能歌《水調(diào)》,御史裴質(zhì)和她有情。裴被召還朝后,灼灼以軟綃聚紅淚為寄。 1.詞的上片運用了哪些意象?請結(jié)合全詞分析意象的作用。(4分) 2.請從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簡要賞析詞的下片。(4分) 參考答案 1.運用了“一縷紅”、“啼鳥”、“冷煙”、“黃昏月”、“一笛風”等意象,營造凄冷悲切的氣氛,烘托出詞人憂心國家卻壯志難酬的愁苦情緒懷。(意象答出2個給1分,4個以上給2分,意境1分,詞人情感1分) 2.詞的下片通過直抒胸臆、用典、情景交融等手法表達出了詩人的凄楚失意與悲苦之情;(2分)如“往事已成空”直接表達出了自己內(nèi)心的悲憤;“夢魂飛不到”三句通過用典,詞人以屈原和灼灼自比,流露出詞人的凄楚失意;最后兩句情景交融,表達出了無法向皇帝表達自己忠心的悲苦之情。(舉例分析2分) 4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一叢花·溪堂玩月作 陳亮① 冰輪斜輾鏡天長,江練隱寒光。危闌醉倚人如畫,隔煙村、何處鳴榔②?烏鵲倦棲,魚龍驚起,星斗掛垂楊。 蘆花千頃水微茫,秋色滿江鄉(xiāng)。樓臺恍似游仙夢,又疑是、洛浦瀟湘③。風露浩然,山河影轉(zhuǎn),今古照凄涼。 【注】①陳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著名詞人,倡言恢復(fù)中原,數(shù)次因言獲罪。②鳴榔:象聲詞,漁人捕魚時敲擊船幫發(fā)出聲音。③洛浦:洛水之濱,借指洛神。瀟湘:湘水之神。 1.此詞寫景歷來為后代詞人所稱道,結(jié)合上闋內(nèi)容,簡要分析作者運用了哪些藝術(shù)手法描繪出這一幅美景?(4分) 2.指出下闋中“風露浩然,山河影轉(zhuǎn),今古照凄涼”這三句在詞中的作用。(3分) 參考答案 1.①以動寫靜或動靜結(jié)合?!拜殹焙汀半[”字采用擬人修辭,化靜為動,給人以運動感,描繪出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的壯觀景色。(或用反襯的手法,以鬧寫靜,運用“鳴榔”之聲襯托此時之寂靜,表現(xiàn)秋夜月夜幽靜之美。)②虛實結(jié)合:“隔煙村……魚龍驚起”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掛垂楊 2.結(jié)尾三句起著突轉(zhuǎn)作用,從前文極寫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轉(zhuǎn)化到詞人內(nèi)心深處對中原淪陷、江山易主而發(fā)的感慨,提高了詞的境界,豐富了詞的內(nèi)涵,產(chǎn)生了聲情悲壯,含義深遠的藝術(shù)效果。 4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水調(diào)歌頭 楊炎正① 把酒對斜日,無語問西風。胭脂何事,都做顏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萬里,江南北,浙西東。吾生如寄,尚想三徑菊花叢。誰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釣魚翁。故國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楊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統(tǒng)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負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傳說范蠡助越滅吳后,棄官歸隱,泛舟于五湖之上。 1.詞的上片如何表現(xiàn)“愁”?請簡要賞析。(5分) 2.整首詞抒發(fā)了詞人哪些復(fù)雜的情感?(4分) 參考答案 1.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暮江千頃”,千頃大江,又值黃昏,營造出空曠遼遠的意境,烘托了詞人的愁緒。(或:“無處”一句,寫離愁滿江,竟連飛鴻立足棲息的地方都沒有,極言愁之多,強化愁情?;颍荷掀詈髢删鋵懩荷n茫,唯有闌干的一角還可見一線天光,營造了灰暗沉重的意境,烘托詞人的惆悵心情。而詞人倚著闌干,借酒澆愁,愁懷難遣。)或:以樂景襯哀情。上片第三、四句寫夕陽西斜,詞人手持酒杯,臨風突然問西風: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顏料去染秋荷了?以此反襯愁懷,頗為沉郁。②使用比喻(夸張)來寫愁。上片第六句以“萬斛”之江水喻愁,將抽象無形之愁寫得形象生動可感,表現(xiàn)愁情之多。(每一點寫出手法得1分,具體分析得2分。答出兩點得滿分) 2.①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之愁思。②歲月蹉跎、青春不駐的悲慨。③離別故土的愁緒以及對故國山河的無限眷戀。④欲歸隱田園之心情。(1點1分,答出三點得4分。) 4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蝶戀花·別范南伯 楊炎正 離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東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為君愁絕聽鳴櫓。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尋春,依舊當年路。后夜獨憐回首處,亂山遮隔無重數(shù)。 【注】]①刬地:依舊,還是。②南徐:今江蘇鎮(zhèn)江。 1.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簡要分析詞的上片是如何抒寫離別感情的。(4分) 2.有人評價本詞結(jié)尾"后夜獨憐回首處,亂山遮隔無重數(shù)"一句,"意蘊深厚","有 不盡之意"。試加以簡析。(4分) 參考答案 1.運用了比喻和擬人手法。(2分)以綿綿春雨和滔滔江水比喻離愁之深遠。寫弱柳留船,賦予柳枝以人的情感,表現(xiàn)了對友人的深摯感情。(2分) 2.運用虛寫手法,設(shè)想別后友人思我、回望卻有無數(shù)亂山遮隔 45.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水調(diào)歌頭·過岳陽樓作① 張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漢有歸舟。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日落君山云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欲吊沉累②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厥捉杏菟?,杜若③滿芳洲。 詞人簡介 張孝祥(1132-1170),字安國,別號于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生于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父親張祁,任直秘閣、淮南轉(zhuǎn)運判官。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紹興二十四年(1154)廷試,高宗(趙構(gòu))親擢為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鎮(zhèn)東軍節(jié)度判官。由于上書為岳飛辯冤,為當時權(quán)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并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秘書省正字。歷任秘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是年夏于蕪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歲。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詞》傳世。《全宋詞》輯錄其223首詞 【注】①此詞作于作者請祠侍親獲準后,乘舟沿江東歸途中。②累:無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種芳草。 1.上闋寫了怎樣的景色?請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 2.下闋抒發(fā)了吊古傷今的情懷,試結(jié)合全詞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 1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的暮靄云霧,四周縈繞;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xiàn)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夜幕降臨,一彎殘月高掛天際。 2.作者憑吊屈原,感其身處濁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發(fā)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懷才見棄的幽怨情思,表達了對清明政治的期盼。 4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念奴嬌·過洞庭 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yīng)念嶺表①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巯溪殗[,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嶺表,指五嶺以外的地區(qū)。經(jīng)年是指作者被貶擔任廣南西路經(jīng)略撫使,在嶺南過的一年。 1.下面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秋草無色,秋水無波,畫面的空靈使中天的一輪皓月、湖上的一葉扁舟分外突出。 B.“素月分輝,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與“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的情交相呼應(yīng),交相融合。 C.詩人獨以一顆心面對浩瀚水天,欣然領(lǐng)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懷坦蕩,無懼兩鬢已斑,前途坎坷。 D.這是一首豪放詞,也是現(xiàn)實主義的詞作。這些特點在詞中的描寫和抒情中有明顯的體現(xiàn)。 2.上闋和下闋的結(jié)尾,作者都采用了模糊表達的方式。試分析這樣寫的好處。(4分) 3.這首詞和我們學過的《前赤壁賦》寫的都是月下泛舟時的所見與所感,拋開文體的因素,你更喜歡哪部作品?為什么?請從思想內(nèi)容或藝術(shù)手法的角度闡釋。(10分) 參考答案 1.D(不是現(xiàn)實主義,是浪漫主義。) 2.①擴大詞句的內(nèi)涵。 ②引起讀者思考,吸引讀者參與想象。 (兩點4分,一點2分。) 3.明確喜歡哪一部作品,簡要說明原因,聯(lián)系相關(guān)的詩句,從思想內(nèi)容或藝術(shù)手法的角度具體闡釋。 47.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鷓鴣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②,天教懶慢帶疏狂。曾批給露支風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詞人簡介 朱敦儒(1081-1159) 字希真,號巖壑,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早有聲名,但不愿為官。高宗紹興二年(1132),始應(yīng)召入朝,賜進士出身,為秘書省正字,擢兵部郎中,遷兩浙東路提點刑獄。秦檜為相時,任鴻臚少卿;檜死,遭罷免。早年生活放蕩,詞風尚婉麗。中年,逢北方淪陷于金,國破家亡,多感懷、憂憤之作,格調(diào)悲涼。晚年隱居山林,詞多描寫自然景色與自己閑適的生活。其詞語言清暢,句法靈活自由。但多數(shù)詞作帶有濃厚的虛無思想,內(nèi)容消極。著有《巖壑老人詩文》,已佚;今有詞集《樵歌》。 【注】①清都,傳說中天帝的居所。②山水郎,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從 1.這首詞刻畫了一個怎樣的詞人形象?請簡要說明。(4分) 2.有人評價本詞浪漫主義色彩濃厚,請簡要說明。(6分) 參考答案 1.①熱愛自然,支露支風,留云借月;②傲視權(quán)貴,幾曾著眼看侯王;③品行高潔。(“山水郎”暗示,“疏狂”明言,“梅花”象征) 2.①想象豐富,說自己是為天帝管理山水的官,且能支露、留云、借月;②夸張大膽,詩萬首,酒千觴;③抒情強烈,幾曾著眼看侯王,傲視權(quán)貴。(浪漫主義的基本特點:想象、夸張、抒情)。 48.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相見歡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寫作背景 此詞寫于靖康之難,汴京淪陷,朱敦儒南逃金陵時。 【注】倩(qìng):借助。 1.請從景中藏情的角度鑒賞這首詞的上闕。 2.下闋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上闕寫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陽垂地,萬里長江,滾滾東流,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陽”“逝水”渲染出極其肅殺、悲涼的氣氛,暗含著山河殘破、國運衰落的氣象,寄寓著詩人悲涼抑郁的心情。 2.表達了詩人的亡國之痛、收復(fù)中原的強烈愿望以及對朝廷不圖恢復(fù)的憤懣、對淪陷人民的同情。 49.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臨江仙·信州作 晁補之① 謫宦江城無屋買,殘僧野寺相依,松間藥臼竹間衣。水窮行到處,云起坐看時。 一個幽禽②緣底事,苦來醉耳邊啼,月斜西院愈聲悲。青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注】①晁補之:北宋詞人。本詞作于作者貶官監(jiān)信州酒稅時,詞中的“江城”即信州。②幽禽:指杜鵑,又名子規(guī)。 1.試分析這首詞的前兩句在全詞中的作用。(5分) 2.下列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二句寫作者在信州時物質(zhì)條件窘迫:無錢購房,只能在荒僻的野寺與僧人居住。 B.“松間”句從動態(tài)的角度描繪出一幅林間隱居圖:每天采藥、搗藥,在竹間晾曬衣服。 C.“一個”三句從幽禽入手寫自己的心境,“苦”“悲”二字直接表達了貶謫異鄉(xiāng)的心態(tài)。 D.作者在末兩句借用杜鵑的叫聲,抒發(fā)自己思歸的迫切心情,既新穎巧妙又含蓄生動。 參考答案: 1.(1).前兩句交代了詞人當時的處境,為全詞定下了苦悶的情感基調(diào)。(2分)“謫宦”和“無屋買”點明被貶的境遇,(1分)“殘僧”和“野寺”畫出了寺廟的偏僻荒涼。(1分)如此殘破不堪而詞人還得與之相依為命,足見其命運、境遇的凄慘。(1分) 2.B(“林間隱居圖”錯。) 50.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漢宮春·梅 晁沖之① 瀟灑江梅,向竹梢稀處,橫兩三枝。東君②也不愛惜,雪壓風欺。無情燕子,怕春寒、輕失佳期。惟是有、南來歸雁,年年長見開時。 清淺小溪如練,問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籬。傷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詩。微云淡月,對孤芳、分付他誰。空自倚,清香未減,風流不在人知。 【注】①晁沖之,北宋詞人,因朝廷黨爭遭貶,后隱居陽翟(今河南禹縣)具茨山?!、跂|君:司春之神?! 、塾裉茫褐溉A貴的宮殿。 1.有人認為詞中“故人”是指宋代詩人林逋,請說說這一推斷的理由。(3分) 2.上闋寫梅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寫出了梅怎樣的品格? (3)下闋借梅花寄寓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jié)合詞句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3分)①詞中多處化用了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詩句;②林逋這兩句詩在宋代影響深遠,無人能及;③“梅”、“林逋”已成為隱逸的象征,契合詞作者此時的心境。 2.化用、對比襯托、正面和側(cè)面(直接和間接)描寫相結(jié)合(2分,答出兩點即可。答“擬人”“渲染烘托”亦可賦分)。寫出了梅花孤傲、堅強的高潔品格(1分)。 3.①“問玉堂何似,茅舍疏籬”表達了對官場的厭倦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②“傷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詩”表達了對林逋的仰慕和追思; ③“對孤芳、分付他誰”借林逋去世后無人欣賞梅的孤芳,表達了對無人賞識自己的憂憤。 ④“空自倚,清香未減,風流不在人知”表達了堅守自己高潔品格的情懷。 5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唐多令 鄧剡① 雨過水明霞,潮回岸帶沙。葉聲寒,飛透窗紗??昂尬黠L吹世換,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華,鳥衣日又斜。說興亡,燕入誰家?惟有南來無數(shù)雁,和明月,宿蘆花。 詞人簡介 鄧剡(1232-1303)又名光薦,字中甫,又號中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景定三年進士,為文天祥門友。剡以詩名世,江萬里屢薦不就,后隨天祥贊募勤王。宋末,元兵至,攜家入閩。端宗即位,廣東制置使趙潽晉辟為斡辦官,薦除宣教郎、宗正寺簿。祥興元年六月,從駕至硅山,除秘書丞,兼權(quán)禮部侍郎,遷直學士。宋亡,投海者再,元兵打撈之,不得死。元將張弘范禮致之,與文天祥同押北上,舟中唱和。有詩集名《東海集》,天祥為序。至建康以病留,天祥賦詩別之。久之,得放歸。 1.“飛透窗紗”中的“飛透”二字極具表現(xiàn)力,請做簡要分析。(5分) 2.下闋中的“雁”這一意象具有怎樣的特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6分) 參考答案 1.“飛透”二字寫秋風吹動樹葉的聲音透窗而入。(2分)這兩個字極具力量,帶有夸張的意味,既寫出了濃郁的秋意,又強烈暗示出詩人內(nèi)心在改朝換代、淪落天涯之時的悲涼傷感。(3分)(意思對即可) 2.“雁”這一意象的特點:①因季節(jié)變化從自己的家園北方南遷;②寒夜里無處可棲,只能伴著清冷的明月,棲于瑟瑟的蘆花之上。(4分)“雁”的形象寄寓了詩人對亂離中有著不幸處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無限同情和慨嘆。(2分)(意思對即可) 5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浪淘沙 疏雨洗天清
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 夢斷古臺城。月淡潮平。便須攜酒訪新亭②。不見當時王謝宅,煙草青青。 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據(jù)史料記載,西晉滅亡后南渡士人經(jīng)常相邀到此。 1.“浪淘沙”是這首詞的 2.對本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詞開篇就奠定了全詞的情感基調(diào)。 B.井桐落葉勾起詩人身世之感,引出下文內(nèi)容。 C.“不見王謝宅”隱含對南宋即將滅亡的擔憂。 D.“訪新亭”意味深長,為紓解自己無盡的情思。 3.賞析本詞和李清照的《聲聲慢》中“桐”“雨”意象的異同點。(4分)參考答案 參考答案 1.(1分)詞牌名 2.(3分)C 3.(4分)相同:兩首詞的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5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青玉案 曹組 碧山錦樹明秋霽。路轉(zhuǎn)陡,疑無地。忽有人家臨曲水,竹籬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鄾鲋豢粥l(xiāng)心起。鳳樓遠、回頭謾①凝睇。何處今宵孤館里,一聲征雁,半窗殘月,總是離人淚。 詞人簡介 北宋詞人。生卒年不詳。字元寵。穎昌(今河南許昌)人。與其兄曹緯以學識見稱于太學,但六次應(yīng)試不第,曾著《鐵硯篇》以自見。宣和三年(1121)始登進士第。歷任武階兼閣門宣贊舍人、給事殿中等職。曾官睿思殿應(yīng)制,因占對才敏,深得徽宗寵幸,奉詔作《艮岳百詠》詩。約于徽宗末年去世。 曹組的詞以“側(cè)艷”和“滑稽下俚”著稱,在北宋末曾傳唱一時,淺薄無聊者紛紛仿效。但在南宋初卻受到有識者的批評,甚至鄙棄。他的兒子曹勛為他編刻的集子,在高宗時便“有旨下?lián)P州毀其板”(《碧雞漫志》卷二)。從他現(xiàn)存詞來看,確有不少“側(cè)艷”之作,如〔點絳唇〕“密炬高燒”、〔鷓鴣天〕“輦路熏風起綠槐”之類。但他還有一些詞描寫其羈旅生活,感受真切,境界頗為深遠,無論手法、情韻,都與柳永詞有繼承關(guān)系。至于他的〔青玉案〕以“竹籬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對照寫出“一聲征雁,半窗殘月,總是離人淚”,則下開元人馬致遠〔天凈沙〕那種筆調(diào)、章法?!盎沦怠惫逃衅溆顾椎囊幻?,但語言生動、構(gòu)思奇特、手法新穎,也還是表現(xiàn)了作者企圖把詞從高雅凝重中解放出來而作的嘗試。如〔漁家傲〕的“睡覺只疑花改岸,抬頭看,元來弱纜風吹斷”,則已接近于曲,顯示出詞的演化趨向。 《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曹組《箕潁集》20卷,今已不傳。趙萬里輯有《箕潁詞》,收入《校輯宋金元人詞》中。 【注】①謾:徒然、空自。 1.上片后四句寫景,包含了詞人哪些豐富而微妙的情感變化?試結(jié)合具體詩句作簡要說明。 2.簡要分析“凄涼只恐鄉(xiāng)心起”一句在整首詞中的作用。 參考答案 先是忽然看到臨水人家的驚喜,接著寫寧靜安詳?shù)臒煷褰o詞人帶來的一種有所依托的溫暖和慰藉。同時,眼前如畫的煙村,也觸發(fā)了詞人一縷思鄉(xiāng)之情。 (2)這一句既點明了題旨,又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上片寫景,點出旅愁鄉(xiāng)思的主題,領(lǐng)起下文,抒寫?yīng)毸薰吗^、鄉(xiāng)思盈懷的惆悵之情。 5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卜算子 曹組 松竹翠蘿寒,遲日①江山暮。幽徑無人獨自芳,此恨憑誰訴? 似共梅花語,尚有尋芳侶。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 【注】①遲日:指和煦的春日。 1.“幽徑無人獨自芳”一句中,“獨自芳”指的是什么?(2分) 2.“似共梅花語,尚有尋芳侶”蘊含著詞人什么樣的情懷?(4分) 3.請賞析結(jié)句“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的精妙之處?(4分) 參考答案 1.(10分)(1)(2分)孤高自賞的蘭花。(特征、對象,每點1分) 2.(4分)志向高潔(2分);渴望尋到志同道合者得到賞識(2分)。 3.(4分)借花寫人,以香抒懷(2分);不肯香,表明不愿趨炎附勢(1分);香在無心處,表達堅守節(jié)操的心態(tài)(1分)。 55.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漁家傲題玄真子①圖 張元干 釣笠披云青嶂繞,綠蓑細雨春江渺。白鳥飛來風滿棹。收綸了,漁童拍手樵青②笑。 明月太虛③同一照,浮家泛宅④忘昏曉。醉眼冷看城市鬧。煙波老⑤,誰能惹得閑煩惱。 【注】①玄真子:指唐代詩人張志和。②漁童和樵青:指玄真子的兩個奴婢。③太虛:天空。④浮家泛宅:指舟居。⑤煙波老:指在煙波浩瀚的江湖中終老一生。 1.詞的上闋作者通過描述玄真子圖中之景,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3分) 2.作者筆下的“玄真子”是怎樣一個形象?請結(jié)合詞的下闋作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 1.詞的上闋描繪了一幅遠山浮云環(huán)繞、細雨迷濛、斜風中白鳥飛翔、漁翁春江垂釣的優(yōu)美和樂的畫面,(1分)由景入情,(1分)表達作者對江南美景的喜愛以及對漁翁閑逸自在生活的向往。(1分,能寫出對漁翁自在生活的向往即可得分) 2.這首詞中玄真子是個不求榮華(或清高),閑逸曠達(或超然物外)的漁翁形象。(1分)“浮家泛宅忘昏曉”一句寫漁翁安居舟上,怡然自得;(1分)“醉眼冷看城市鬧。煙波老,誰能惹得閑煩惱”這三句,直抒漁翁不慕榮華,流連山水,不為世俗煩惱所困的超然物外的情懷。(1分) 5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臨江仙·送王叔濟
玉立清標消晚暑,胸中一段冰壺。畫船歸去醉歌珠。微云收未盡,殘月炯如初。 1.“冰壺”二字讓你想起了王昌齡的哪一句詩?“冰壺”在詞中比喻什么?(2分) 2.“微云收未盡,殘月炯如初”兩句渲染了什么樣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3.“煩君為我問西湖。不知疏影畔,許我結(jié)茅無”寫法精妙,試作簡要分析。(4分) 4.“煩君為我問西湖。不知疏影畔,許我結(jié)茅無”寫法精妙,請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一片冰心在玉壺 2.渲染友人離去后凄清、空寂的氛圍 ;表達了對朋友依依不舍和自己孤寂失落之情。 3.運用比擬、設(shè)問的修辭手法。作者不明說自己對友人感情之深,而是囑咐相“問”西湖,巧妙傳遞流露。構(gòu)思精巧獨特,給人清新婉麗、余韻未盡之感。 4.運用擬人(或想象)手法,寄語鴛鷺(或王叔濟),問能不能在西湖邊結(jié)茅而居,表達了自己歸隱的思想(或追隨友人的愿望)。 參考譯文 友人啊,你姿態(tài)美好、面容俊美,足以消散這夏末的溽熱,更何況你還有冰壺般高潔的情操。你乘坐的畫船漸漸遠去,但你那圓潤如珠的歌聲猶回蕩在我的耳畔,令我心醉。歌聲猶聞,但天邊微云卻將退盡,殘月黯淡如初。 在成雙成群鴛鴦和鷺鷥之間,我大步疾走。那些嬉鬧野鴨啊,乘著初秋的清涼,高興地緩行,多令我心痛。無憂的野鴨啊,麻煩你們替我捎句話問問西湖,不知在那綠楊掩映、梅花飄香的湖畔,可否許我結(jié)廬相伴友人? 57.閱讀下面一首宋詞, 回答問題。 柳梢青·春感 劉辰翁①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輦下②風光,山中歲月,海上③心情。 詞人簡介 劉辰翁 (1231--1297),別號須溪,南宋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進士出身。生年據(jù)本集卷九《百字令》自注“仆生紹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據(jù)《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須溪墓》,字會孟,號須溪,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進士,因母老,請為贛州濂溪書院山長。五年,應(yīng)江萬里邀入福建轉(zhuǎn)運司幕,未幾,隨江入福建安撫司幕。度宗咸淳元年(二二六五),為臨安府教授。四年,入江東轉(zhuǎn)運司幕。五年,為中書省架閣,丁母憂去。他對專權(quán)誤國的賈似道不滿。后來堅決不肯擔任官職。宋亡后,埋頭著書。在南宋遺民里面,他的詞反映的愛國思想是比較強烈的。元成宗大德元年卒。遺著由子劉將孫編為《須溪先生集》,《宋史·藝文志》著錄為一百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天下同文集》等書所錄,輯為十卷,另有《須溪先生四景詩集》傳世?!缎略贰肪矶?、《宋季忠義錄》卷一六有傳。劉辰翁詩,《須溪集》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有關(guān)書引錄,編為第一卷?!俄毾壬木霸娂芬砸?/span>秋館本為底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車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編為第二、三、四、五卷。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注】①劉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詞人。南宋滅亡以后,曾參加抗元斗爭,晚年隱居故鄉(xiāng)山中,從事著述。②輦下:京師。③海上:漢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節(jié)。 1.詞的上闕從哪些方面表現(xiàn)“城”之“愁”? 2.聯(lián)系全詞,簡要分析“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別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表現(xiàn)作者的憂愁。視覺方面:“鐵馬蒙氈”,整個臨安城已處于元軍鐵蹄的蹂躪之下,“銀花灑淚”,花燈流淚,渲染了全城凄慘陰森的氛圍。聽覺方面:帶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調(diào)的“番腔”,街頭演出的異族的鼓吹雜戲,一片嘔啞之聲,在忠于故國的南宋遺民聽來根本不能稱為“歌聲”。 2.“輦下風光”指心念故國,然而風光不再,表現(xiàn)亡國之痛; 58.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永遇樂 劉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①,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 璧月初晴,黛云遠澹,春事誰主。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緗帙②流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江南無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障鄬?,殘釭③無寐,滿村社鼓。 【注】①李易安《永遇樂》:易安居士,南渡來常懷京洛舊事而賦上元《永遇樂》詞。 ②緗帙:本義是書籍、書卷。這里指李清照南渡時丟失的書籍等。③釭(gāng):油燈。 1.詞中最能體現(xiàn)上元節(jié)景像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序中說“托之易安自喻”,表明作者借寫李清照身世,來抒發(fā)自身在亂世中的感慨。 B.上片通過今昔對照寫出了本應(yīng)歡樂的場景卻因戰(zhàn)爭和天氣的因素顯得格外冷清、蕭條。 C.下片用“此苦又誰知否”這句話來呼應(yīng)序中的“悲苦過之”,強調(diào)了深沉的家國之痛。 D.下片運用了李清照、杜甫的典故,豐富了詩歌的內(nèi)容,也讓詩歌的意境更為開闊深遠。 3..有人說,畫線句曲折說來,又多少眼淚,請作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華燈明晝 2.B 3.要求:答題時抓住空“、”“殘釭”、“無寐”、“滿村”等詞語進行賞析,手法上關(guān)注對比、以聲襯靜等。 示例:在轉(zhuǎn)亂中,詩人遠離親人,思念故國,獨自一人對著殘燈發(fā)愁,無法入睡,心情愁怨,而此時滿村熱鬧的祭神儀式開始,社鼓聲不斷,更反襯出了詩人此時的寂寞愁苦;(2分)但這新春祈求豐年舉行的祭神儀式真的可以給百姓帶來幸福安寧嗎?這里蘊含了作者對風雨飄搖的南宋王朝的失望和哀嘆。(2分) 59.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鷓鴣天 史達祖 雁足無書古塞幽。一程煙草一程愁。帽檐塵重風吹野,帳角香銷月滿樓。 情思亂,夢魂浮。緗裙多憶敞軺裘。官河水靜闌干暖,徙倚斜陽怨晚秋。 詞人簡介 南宋詞人。字邦卿,號梅谿。汴(今河南開封)人。生卒年不可考。張镃《題梅溪詞》,署嘉泰元年(1201)。張镃時已近五旬,他稱史達祖為“生”,又說:“余老矣,生須發(fā)未白。”顯然其行輩要比張镃為晚。嘉泰元年正當南宋主戰(zhàn)派韓侂胄、京鏜執(zhí)政五年,史達祖在韓的府中任“省吏”,頗得韓的倚重。宋人筆記說韓的“奉行文字,擬帖撰旨,俱出其手”,可見他的文章也寫得很好。過去的歷史家,根據(jù)元人所編的<</SPAN>宋史>的觀點,多把主張抗敵而失敗的韓侂胄定為“奸臣”,因此也貶損了史達祖及其作品。他的文字可能因此在敵對政治勢力執(zhí)政(1202)以后就沒有收集起來,或雖有集子而失傳了。 史達祖的詞,過去常常與周(邦彥)、姜(夔)相提并論。姜夔稱其詞“奇秀清逸,有李長吉之韻”。張镃的《題梅溪詞》則說“辭情俱到??椊嬋?,去塵眼中。妥帖輕圓,特其余事,至于奪苕艷于春景,起悲音于商素,有瓌奇警邁清新閑婉之長,而無蕩汙淫之失。端可以分鑣清真(周邦彥)、平睨方回(賀鑄)。而紛紛三變(柳永)行輩,幾不足比數(shù)”。張镃也是南宋的填詞名家,有《南湖集》,與辛棄疾、項安世、洪邁等名流時相唱和。他對于史達祖的評贊,可以代表南宋詞壇的標準。 北宋晚期詞壇大家有的并未盡脫“花間”的舊傳統(tǒng)。盡管他們致力于長調(diào)的創(chuàng)制和提倡,但都未放棄小令,而一觸及小令,《花間》的作風自然而然會復(fù)活起來。柳永致力于寫景,但比較籠統(tǒng),周邦彥就比較具體,而史達祖則更深入細致地摹寫物象,出神入化。如他創(chuàng)作的詠春雨詞〔綺羅香〕“臨斷岸新綠生時,是落紅帶愁流處”,“驚粉重蝶宿西園,喜泥潤燕歸南浦”,全不及春雨一字,完全從物象來寫詩人意中的春雨,其中也無一字涉及個人的感情,而物象中自有此感情。他又把人也作物象來描寫:“恰是怨深腮赤,愁重聲遲。悵東風巷陌,草迷春恨,軟塵庭戶,花誤幽期?!保ā?a target="_blank">風流子〕)“遣人怨,亂云天一角,弱水路三千”?!斑€因秀句,意流江外;便隨輕夢,身墮愁邊?!保ā诧L流子〕)他用小令來寫平常今昔對比的主題,也與別人不同:“倦客如今老矣,舊時不奈春何。幾曾湖上不經(jīng)過?……向來蕭鼓地,猶見柳婆娑?!保ā?a target="_blank">臨江仙〕)至于他那首著名的〔雙雙燕〕,還不是第一流的作品。詠物詩雖然在周邦彥集中已有,但精雕細琢,刻意研煉,分析入微的,要算姜夔與史達祖。史達祖因為善于用修辭學中的“擬人格”,仿佛把作者的感情注入所詠之物,善于用工筆寫金碧山水,所以比起《花間》的寫意的或象征性的寫法,更易吸引人的注意。有《梅溪詞》一卷,收入汲古閣《宋六十名家詞》、《四印齋所刻詞》中。 【注】①緗:淺黃色。②官河:運河。 1.上闋描寫了一個怎樣的詞人形象?請簡要分析。(5分) 2.請結(jié)合全詞,對“官河水靜闌干暖,徙倚斜陽怨晚秋”兩句進行賞析。(6分) 參考答案 1.上闋描寫了一個因長期漂泊、思念家鄉(xiāng)而滿懷愁緒的詞人形象。帽檐積滿了塵土說明其漂泊之久,古塞幽遠說明其離家之遙;煙草蒼茫,旅程無盡,每走一程,愁緒就增添一分。大雁飛過,卻沒有捎來期盼的家信,思鄉(xiāng)之情無以告慰;孤宿客館,徹夜難眠,滿樓月色更勾起濃重的思鄉(xiāng)之情。(5分;其中總述3分,加點的關(guān)鍵詞或其近義詞各1分;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2.①這兩句詞人想象(夢見、對寫)家中的妻子也常憑欄遠眺,思念遠方的游子,將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表現(xiàn)得更加深沉含蓄。②河水平靜,闌干溫暖,烘托了家鄉(xiāng)溫馨美好的氛圍,與塞外的幽遠蒼涼的環(huán)境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羈旅思鄉(xiāng)之情。③詞人用“徙倚”這一細節(jié)寫妻子隨日影的移動不斷變換倚欄位置,直到斜陽西下秋寒襲來,細膩表現(xiàn)了妻子的盼歸之情。(6分;答出一點給3分,其中手法1分,賞析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60.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留春令 詠梅花
史達祖
故人溪上,掛愁無奈,煙梢月樹。一涓春月點黃昏,便沒顧、相思處。 1.“一涓春月點黃昏”句中妙用了一個“”點“字,請賞析這個詞的妙處。 2.請結(jié)合全詞,簡要分析"聞?wù)f東風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并簡析"聞?wù)f"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參考答案 1."點"字形象地寫出月光映澈溪水,點破黃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點破黃昏又富有一種動態(tài)感,化靜為動,饒有情趣。 2.曾幾何時,梅花以芳心相許,"苦"字表達了相愛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當他無計訴相思時,驀然想借多情的使者"東風"把刻骨的相思帶給梅花,可聽說"東風"早被竹外幽香沁人的梅花迷戀住,因此,詞人怨恨、痛苦、失望、悲傷的復(fù)雜感情一齊涌了出來。"聞?wù)f",聽說之意,未必是真,但在詞人想來疑慮難釋,強烈表露出他對梅花的愛之深、思之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