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氏曰:“三重,謂議禮、制度、考文。”即統(tǒng)一的制度,統(tǒng)一的禮節(jié)儀式,統(tǒng)一的書寫文字。王者重此,就會使“國不異政,家不殊俗”,便會減少過失。 “凡治民之體,先當治心。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周書·蘇綽傳》)治理民眾的根本,其首先應當從思想上予以教化,使他們從內心擁戴。因為思想是人身心行為的主宰,是一切行為的本原。民心就是天意,具有高尚品德的王者與天道合一。能王天下的人所持之道,必須要本諸自身道德,身體力行,取信于民,還要經得起歷史考驗,不悖于自然規(guī)律,使造化也無疑問,即使圣人再起,也改變不了,做到既知自然規(guī)律,又要知社會人生,這樣言動都可成為天下的道理、法度、準則,遠近都是眾望所歸,而獲得天下人的普遍贊譽。 王天下有三重焉,(王(wànɡ)天下:做天下之王,統(tǒng)治天下。王,作動詞,稱王。三重:指上一章所說的三件事:儀禮、制度、考文。)其寡過矣乎!(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這三件重大的事,那就很少有過失了!)上焉者,(上焉者:指夏、商時代的禮制。)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夏商的制度雖好,但沒有驗證,如果沒有驗證的話,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遵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如孔子。不尊:沒有尊位。)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像孔子這樣身在下位的人,雖然有美德,但沒尊貴的地位,沒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本諸身:本源于自身。征:驗證。)(所以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并從老百姓那里得到驗證。)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姡ǎ恚?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ù):通“謬”,謬誤。建:立。悖:違背。)(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沒有違背的地方,立于天地之間而不悖逆自然,)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質疑,證實,求證。一說為卜問。疑:疑慮。俟(sì):等待。)(質證于鬼神而沒有疑問,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現(xiàn)也不會產生疑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質證于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因為知道天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現(xiàn)也不會產生疑惑,這是因為知道人情。)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世為天下道:世世代代成為天下效仿的榜樣。世,世代。道,道路,楷模。一說通“導”,先導。)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因此君子的舉動能世世代代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準則。)遠之則有望,(望:威望,仰望。令人敬仰,使人仰慕。)近之則不厭。(距離君子遠的人常有仰望之情,距離君子近的人也沒有厭倦之意。) 《詩》曰:(《詩》:此詩引自《詩經·周頌·振鷺》。)“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射(yì):《詩經》本作“斁”,厭棄的意思。)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庶幾(jī):幾乎。夙(sù)夜:早晚。永:永遠。終:通“眾”。譽:贊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于天下者也。(蚤:即“早”。)(《詩經·周頌·振鷺》說:“在那里沒有人憎惡,在這里沒有人厭煩。希望日夜操勞啊,使眾人永遠贊譽。”君子沒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獲得名望的。) 【史例解讀】 魏征(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人。詭為道士,隋末天下大亂,隨李密參加瓦崗起義軍,起義失敗后,歸順唐朝。唐太宗時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等職,封鄭國公,任太子太師,向太宗陳諫二百多條。建議唐太宗廣開言路,強調:“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臨朝慨嘆說:“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征逝,一鑒亡矣。”主要著作有《群書治要》。 太宗曾同魏征談話,唐太宗嫌上書陳諫的人太多,而且所言多是道聽途說,是沒有根據的無稽之談,因此準備狠狠斥責這些人。魏征聽了就奏道:“古代的圣王樹立誹謗之木,讓天下人都能自由說話,指出執(zhí)政和德行的過失。陛下只能廣開言路,讓人們盡情議論,說出他們想說的話,從而使陛下知道自己有哪些過失。如果他們的議論是正確的,而且出于公心,那么就是有益的;如果他們所論言不由衷,或者偏執(zhí)一詞,那么對國家也沒有什么損害。”太宗說:“你說得對?。?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以誠信得天下 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時期,周天子有名無實,只是名義上的君主。因國內動蕩,且受到翟戎的侵略。晉侯率兵勤王,一戰(zhàn)而勝。于是,周王就把攢茅、陽樊、溫、原四座城邑分封給晉侯,以表彰他的功德。晉文公 晉文公率兵接受土地。這個地方本來是周大夫伯賈的封地,因兵敗無功,周王奪取他的土地改封給晉文公。伯賈因此懷恨在心,連夜散布謠言說:“晉兵圍攻陽樊,屠殺了全城的百姓。”于是,原國人十分恐懼,誓死固守。 晉國大夫趙衰說:“民之所以不歸服晉國,是因為沒有建立起信義啊,如果表示出誠信,那么原國將不攻自服啊。”文公說:“如何表示信義呢?”趙衰說:“請命令軍隊,每人只帶三天的軍糧,如果三天不能攻取原國,就撤兵解圍而去。” 文公采納了他的意見。讓士兵向城里喊話勸降,說:“我軍只準備三天的糧草,三天期滿,如果仍然不能攻克,就立即撤兵,決不傷害百姓!” 結果,圍滿三天,原國仍然不投降。晉文公決定撤兵。這時,原國人探知陽樊并沒有遭到殺戮,就有人逃出城,向晉軍聯(lián)系說,愿意在明日晚獻城投降。 晉文公說:“寡人約定三日為期限,現(xiàn)在限期已到,寡人立即退師,你們各自盡力守城,不要心存二意。” 于是下令撤圍退兵。他的部下請求再堅持一天,原國就會投降。 晉文公說:“信譽,是國家的至寶,是天下百姓賴以生存的條件。如果以付出信譽為代價,即使得到了原國,那么用什么來取得天下百姓的信任呢?” 于是解圍。原國的百姓奔走相告:晉侯寧失城,不失信,是難得的有道之君。爭相出城投奔文公。 原國遂即歸附。 以花辨命 命運就如花朵,花里飽含著人生的運勢與神秘。這個深刻的隱喻,如同箴言,注定了我們一生的起落。 《東周列國志》中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著名軍事家鬼谷子“以花辨命”的故事。 孫臏,是春秋時軍事家孫武的孫子,齊國人。與龐涓結拜為兄弟,拜隱士鬼谷先生為師,學習兵法。 鬼谷子是戰(zhàn)國時代一位聲名顯赫的人物,是縱橫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原名王詡,自號鬼谷,由其出生地或隱居地“歸谷”而得,因“鬼”、“歸”二字同音,而“鬼”具有莫測的機變色彩,故稱為“鬼谷”。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權謀機變,又擅長于外交家的縱橫韜略,更兼有術數家的神妙變化。世人稱他是一位奇才、全才,著有《鬼谷子》一書。 在鬼谷子的悉心教誨下,孫臏和龐涓刻苦學習,精心研究,各自對兵法頗有心得。時光荏苒,轉眼三年過去,龐涓自以為才識已足以傲視天下,所以,功名心生,就不想安心繼續(xù)學習。 恰在這天,龐涓到山下汲水,偶然聽見路人傳說,魏國重金招賢,求聘將相。龐涓怦然心動。就想辭別先生下山,去魏國應聘,又恐先生不放,心懷忐忑,坐立不安,欲言又止。鬼谷先生鑒容知意,就對龐涓說:“你飛黃騰達的機遇已經到來了,為什么還猶豫不定,趕快下山,用自己的所學,建功立業(yè),求取富貴。”龐涓聽先生這樣說,正中下懷。卻故作不舍地向前跪拜說:“學生雖有這個想法,只是心里沒有把握,不知道能否達成愿望?” 鬼谷先生說:“你去摘取一枝山花,我為你預測一下前途命運。” 龐涓于是便下山尋找山花。此時時令正值盛夏,百花早已開過,遍野綠草郁郁,哪里都找不到一枝山花。龐涓尋覓很長時間,才找到了一棵草花。他便連根拔起,返回走了數步,忽又覺得這棵草花質弱低微,不為大器,便心生厭棄,拋擲在地。又繼續(xù)尋找,可是任他如何急切,再也沒有一棵山花。只得又拾起那棵草花,藏在衣袖中?;貋韺ο壬f:“山中沒有一枝花。”先生說:“既然沒有花,那么你衣袖中藏的是什么?”龐涓只得取出這枝草花呈送先生。只因為草花被拔離土地時間太長,又經受了太陽的晾曬,已顯出枯萎的狀態(tài)。 先生說:“你知道這朵花的名稱嗎?這是馬蔸鈴花。盛開時十二朵花同時開放,正象征你的命運中最為輝煌的時間年數,這朵花是在鬼谷所找到的,且由于太陽的照射而顯出枯萎的形態(tài),暗示出你必能在魏國顯達。”龐涓暗暗驚奇。 先生又道:“但是,你不應該存心欺騙別人,存心欺人的人以后也必定會被人欺騙,切記切戒。我送給你八個字,你應當牢記在心:遇羊而榮,遇馬而卒。” 龐涓再拜致謝說:“恩師大教,敢不書紳?” 臨行,孫臏相送下山。龐涓說:“我與兄八拜深交,又同學三載,這次弟先出山,如有晉身之階,一定舉薦兄長,同建功業(yè),共享富貴。”孫臏說:“賢弟果能如此,為兄必當厚報。”龐涓對天立誓說:“弟若謬言,當死于萬箭之下!”孫臏說:“兄弟厚誼,先自心領,何須如此重誓!”相顧依依不舍,揮淚而別。 龐涓來到魏國,徑直拜見相國王錯。經王錯推薦,魏惠王召見龐涓。正值魏惠王用午膳之時,庖人呈獻蒸羊于惠王之前。龐涓看到后,心里暗自高興:“老師說遇羊則榮,看來應驗了。”果然,魏惠王見龐涓一表人才,起身以禮相迎。談論之間,龐涓傾其所學,說:“我拜鬼谷先生為師,已學得用兵爭戰(zhàn)的要義。”因而對于歷史上的戰(zhàn)例進行評點褒貶,詳明精警。魏惠王深為嘆賞。于是魏惠王以當前面臨的軍事形勢詢問:“我國東部邊境潛伏著被實力雄厚的齊國侵凌的危險,西邊承受著來自強大的秦國的威脅,南面被楚國制約,北方有韓、趙、燕等國掣肘,處在強敵環(huán)伺之間。而趙國此前又奪取了我國的屬國中山,此仇未報,先生有什么高明的良策嗎?” 龐涓說:“大王不用微臣則已,如用微臣為將,管教戰(zhàn)必勝,攻必取??梢约娌⑻煜?,何憂六國哉!”惠王說:“先生豪言壯語,令人鼓舞,只是有多大把握實現(xiàn)呢?”龐涓說:“臣自揣所長,實可操六國于掌中,若委任不效,甘當伏罪。” 魏惠王聽了十分高興,于是任命龐涓為元帥,兼任軍師的要職。整軍訓練,先后對衛(wèi)國、宋國用兵,屢屢得勝。宋、魯、衛(wèi)、鄭諸君相約來魏朝見。這時,齊國發(fā)動了對魏國的戰(zhàn)爭,龐涓率軍御敵于國門之外,于是以為建立了不世之功,不時夸詡。 孫臏經鬼谷先生的朋友墨翟的薦舉,被魏惠王拜為客卿。 當孫臏拜辭鬼谷先生時,先生也讓孫臏去取山花一枝,卜問兇吉。當時正是九月天氣,孫臏看見先生幾案之上,瓶中供有黃菊一枝,于是就取菊花呈上,并立即放回瓶中。先生沉吟片刻,剖析評斷說:“此花現(xiàn)被殘折,不為完好,但性耐歲寒,經霜不落。雖有殘害,不為大兇,且喜供養(yǎng)瓶中,為人愛重?;ㄆ坑质欠督鹬瞥?,鐘鼎之屬,終當威行霜雪,名勤鼎鐘矣。只是此花再經提拔,恐怕一時未能得意,仍舊歸瓶,預示你的功名,最終還是在故國的土地上才有所建樹。”并代為改名為臏,以避刑罰,又送錦囊一枚。吩咐說一定等到危急之時,才可打開。 后來,孫臏受臏刑而致殘,終為齊國所用,龐涓死于亂箭之下。所言全都應驗。 人生如花,有盛開也有萎謝。花兆人生,有坦蕩也有崎嶇。當你進入順境時,花鮮艷而蓬勃,當你身處逆流時,花暗淡而委靡不振。 播下的是什么種子,得到的是相應的收獲。 身先士卒,以身作則 作為一個領導,要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影響部下,需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則。 二十六歲的色諾芬不僅是哲學家,另一個更為讓人敬重的身份是希臘的將軍。有一次,為了擺脫土著人和波斯追兵,他發(fā)出了迅速搶占制高點的命令。“士兵們!”他喊道,“想想你們現(xiàn)在是在為希臘而戰(zhàn),為你們的妻兒而戰(zhàn)!稍加努力,前方的路就會暢通無阻!”就在這時,一個名叫索特里達斯的士兵悶悶地說:“色諾芬,我們不在一個水平上,你騎在馬背上,而我卻拿著盾牌,早已疲憊不堪。” 按一般人的做法,色諾芬可以理直氣壯地把這個士兵抓起來處罰,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立刻從馬背上跳下來,拿過索特里達斯的盾牌徒步前行。其他士兵大為振奮,生氣地看著索特里達斯,向他扔石頭,打罵他,直到他重新拿回自己的盾牌,讓色諾芬重新騎馬指揮。 最終,色諾芬領導的這支隊伍先于敵人到達了制高點,成功地挺進了底格里斯河邊肥沃的平原。 從色諾芬的故事中,可以看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當這個榜樣就是身邊的領導人時。當你教別人的時候,你是不是把你自己的立場、觀念、評價都教給別人?在教導別人的同時,也在訓練自己,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去主動訓練自己。 持守“慎獨”之境 韋溫,字弘育,唐京兆(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七歲時就能每天背誦詩書數千言。曾為翰林學士,后官至宣、歙二州觀察史。侍奉護理親人的疾病,調適湯劑,共二十余年,衣不解帶,謚號“孝”。 其父韋綬在朝廷為官,掌管禁密機要,所以養(yǎng)成了謹小慎微的習慣,后來竟成了心病。臨死時告誡他的兒子韋溫說:“不要在皇帝身邊任職。”當韋溫升為翰林學士,皇上要韋溫在朝廷任職,韋溫堅持辭謝,皇上生氣地說:“難道是你父親韋綬的主意?”禮部侍郎崔蠡說:“韋溫之所以違拂圣上的命令,也是因為要守孝道啊。”皇上才稍微釋意不再生氣了,就改任他為知制誥。 后來韋溫臥病,就把子女親屬召集來,對他們大聲誦讀韋綬的詩《在室愧屋漏》,讀著不覺淚流滿面。他說:“到今天才知道一生埋沒無所成就,所幸沒有辜負這樣的告誡。” 君子貴有自知之明 王浚(206—286),字士治,西晉弘農(今河南省靈寶縣)人。博通經典,有大志,卻總是受到鄉(xiāng)鄰的譏嘲。于是常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自抒心聲。歷任巴郡太守、益州刺史、右衛(wèi)將軍、撫軍大將軍、大司農等職。施政有方,分利給民,深得民心。 三國末期,王浚巧用火燒鐵索之計,平定吳國。三國分裂的局面至此結束,國家重新歸于統(tǒng)一。王浚自以為功大,反而被王渾父子誣陷及豪強壓制,心中憤憤不平,每次晉見皇帝,都一再陳述伐吳之戰(zhàn)中的功勞,以至越說越激動,很失禮地轉身離去,也不向皇帝辭別。皇帝總是很大度地寬恕了他。時任益州護軍的范通,是王浚的一個外家親戚。范通對他說:“足下的功勞實在是不可磨滅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未能做到盡美盡善啊!” 王浚問:“怎么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呢?” 范通誠懇地說:“當時,足下凱旋就應當請求退職,安居家中,說話再也不要提及伐吳的事。并經常說:‘這是皇上的天威圣德、諸位將帥并力作戰(zhàn)所取得必然結果,我有什么功勞可自夸呢!’這樣,王渾能不慚愧嗎?” 從此,王浚改變了心態(tài),按照范通的話去做了,讒言果然不止自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