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丹大成·金丹問答》:“何謂玄牝?     答曰:在上曰玄,在下曰牝?!薄昂沃^玄牝之門?答曰:鼻通天氣,曰玄門;口通地氣,曰牝戶。口鼻乃玄牝之門戶矣。”《脈望》卷五說,玄牝“以黃庭言”。又說為丹田異名。     《性命圭旨·性命雙修萬神圭旨第二節(jié)口訣》:“王玉陽《云光集》:谷神從此立天根,上圣強名玄牝門。點破世人生死穴,真仙于此定乾坤。”“     天來子《白虎歌》云:玄牝之門鎮(zhèn)日開,中間一竅混靈臺。無關無鎖無人守,日月東西自往來?!?/div>     氣功養(yǎng)生為什么重視口鼻?     因為脾開竅于口,脾主長夏,即為坤脾主水之源。鼻為呼吸之門戶。     如《黃庭內景經(jīng)·口為章》說:“口為玉池太和宮,漱咽靈液災不干,體生光華氣香蘭,卻滅百邪玉煉顏,審能修之登廣寒。晝夜不寐乃成真,雷鳴電激神泯泯。”     又《脾長章》說:“閉塞三關握固停,含漱金醴吞玉英,遂至不饑三蟲亡,心氣常和致忻昌,五岳之云氣彭亨,保灌玉廬以自償,五形完堅無災殃?!?/div>     《黃庭外景經(jīng)·玉池》說:“玉池清水上生肥,靈根堅固老不衰?!彼^“玉池清水”,就是坤脾所主之水,俗稱口水、唾液,又名玉津、玉漿、金漿、金津、玉液、玉泉、玉英、醴泉、金醴、玉醴、甘露、玄泉、魂液、津液、靈液、玉池水、華池水、自家水、天池之水、離宮之水、舌下津、玉池之津、神水、人參果等。     陶隱居《養(yǎng)性延命錄》引《老君尹氏內解》說:“唾者湊為醴泉,聚為玉漿,流為華池;中有醴泉,漱而咽之,灌藏潤身,流利百脈,化養(yǎng)萬神,肢節(jié)毛發(fā),宗之而生也?!?/div>     《悟真篇》說:“華池咽罷月澄輝?!毕淖谟碜ⅲ骸敖鸬ぶg百數(shù),其要在神水華池,蓋華池者煉丹之池,中有神水,混混不輟,晝夜流通,茍得此而咽之,則月凝輝矣?!?/div>     《黃庭外景經(jīng)·老子章》概言之說:“呼吸廬間入丹田,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绷呵鹱幼ⅲ骸皬]為鼻也?!笨诒侵?,即指五氣、五味之和合也。和合則“神生腹中”(《黃庭內景經(jīng)》上覩章),故曰“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所以《黃庭內景經(jīng)·脾長章》稱脾之字為“靈源”。從自然來說,脾主長夏為雨季。坤脾主水土,管子也有論述,《管子·水地》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源也,諸生之宗室也。”“地者,萬物之本源,諸生之根菀也。” 
     《褚氏遺書》說:“天地定位,而水位乎中。天地通氣,而水氣蒸達,土潤膏滋,云與雨降,百物生化。人肖天地,亦有水焉?!庇靡桌黻U發(fā)人體脾輸布津液于全身的生理現(xiàn)象,生動活潑。     漱咽津液,養(yǎng)生稱作咽津、咽唾、胎食。關于咽津養(yǎng)生,今人已有專著問世,如周榮基的《咽唾養(yǎng)生》[1]和李戎的《中國唾液養(yǎng)生》,可參閱。     鼻為肺竅,肺主皮毛,肺與三焦連屬。     《黃庭內景經(jīng)·肺之章》說“肺之為氣三焦起”正是此意。天地二氣交感則萬物化生,由口鼻通入人體以養(yǎng)生。在人體陰陽二氣相交感則結成丹田金丹。河上公發(fā)揮呼吸氣功,要求勻、細、深、長,使氣不耗散。     所以后世養(yǎng)生家把丹田作為谷神所在,成為氣功意守的重要之處。這個丹田就在臍部,所以氣功家把臍稱為“玄牝之門”,或稱臍為“命蒂”,而發(fā)展成“胎息”功夫。     在《周易》為咸卦,咸卦上兌下艮,中互巽乾。艮為鼻,兌為口,巽乾為少陽三焦元氣。咸卦爻辭說,從感動足大趾開始,經(jīng)腿、髖骨、背,終于頰舌。     這種古老的氣功方法,為什么要首起于足大趾呢?      這在《靈樞經(jīng)》中可以找到來龍去脈。     《靈樞·本輸篇》:“三焦下腧在于足大趾之前,少陽之后,出于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手少陽經(jīng)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按:關于“足少陽太陰之所將”一句,歷代注家有不同看法。     《太素》卷十一本輸無“足少陽”三字?!疤帯弊鳌疤枴薄!毒霸廊珪愤z溺類引“少陽”作“少陰”。羅樹仁《素問靈樞針灸合纂》說:“按腎合三焦、膀胱,則三焦為足少陰太陽之所將。    少陽太陰必系少陰太陽之誤刊無疑?!敝軐W海說:“太陰之陰,原注一本作陽,今尋本篇文義,非‘陰’誤‘陽’,乃‘太’誤‘少’也。”以上諸說都不妥,因為他們不知少陽太陰合為人身之太極。     《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說:“凡十一藏,取決于膽也?!崩顤|垣《脾胃論》對此的解釋非常精辟,謂:“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飧瀉、腸澼不一而起矣。病從脾胃生者三也?!本褪菑纳訇柼幗忉尩?。     因為少陽三焦相火寄予膽,膽氣升必是三焦相火的作用,故曰“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于委陽,并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绷硗?,足大趾又是足太陰經(jīng)所起之處。     而少陽太陰相合為太極元氣(參《中醫(yī)外感三部六經(jīng)說》)。故足大趾乃元氣所聚之處。再者,《靈樞·終始篇》:“三脈動于足大趾之間,……其動也,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陰在下?!鼻坝猩訇枴⑻?、太陰,此有陽明、厥陰、少陰,說明六條經(jīng)脈皆能動于足大趾之間。為什么六脈皆動于此呢? 因有沖脈入于足大趾。 
     《靈樞·動腧篇》說:“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      歧伯曰:沖脈者,十二經(jīng)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于腎下(按:命門所在處),出于氣街,循陰股內廉,邪(斜)入膕中,循脛骨內廉,并少陰之經(jīng),下入內踝之后。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笨磥頉_脈是關鍵。沖脈為黃庭丹田之脈。     為什么不把少陽三焦相火明確點出來呢?因為火候在內丹氣功中原屬“不傳之秘”,如薛道光在《還丹復命篇》中說:“圣人傳藥不傳火,從來火候少人知?!?/div>     《悟真篇》也說:“契論丹經(jīng)講至真,不將火候著于文。”可見內丹功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是掌握火候,所以“縱識朱砂與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閑”(《悟真篇》)。     中醫(yī)也是如此,《內經(jīng)》把少陽三焦相火的重大作用隱藏起來了,到了《難經(jīng)》開始重視三焦相火了,張仲景《傷寒論》和華佗《中藏經(jīng)》作了進一步闡發(fā),但真正把少陽三焦相火開發(fā)出來的人是李東垣。     李東垣在《脾胃論》和《內外傷辨惑論》中反復強調了少陽三焦相火的重要作用,王好古在《此事難知》中稱之為“不傳之秘”。  | 
|  | 
來自: johnney908 > 《讀醫(yī)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