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赤散出于《小兒藥證真訣》,方由生地、木通、竹葉、甘草組成,適用于心經熱盛、口渴面赤、心胸煩熱、口舌生瘡等癥狀,筆者在臨床中取其新用治療蕁麻疹,獲得較好療效。 曾治患者孔某,女,17歲。軀干、臀部、四肢起蠶豆大紅色紡錘型丘疹,散在分布,瘙癢劇烈,反復而發(fā)十余日。服撲爾敏、賽庚啶、敏迪,外用爐甘石洗劑、皮炎平霜等,止癢當時,過后仍癢難忍,煩燥不安,夜間難以入眠。查見除紅色皮疹外,述其小溲色黃,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診斷:丘疹性蕁麻疹。證屬:心中有熱,熏蒸肌膚,兼受風侵,發(fā)為紅色蓓蕾。治則:清心瀉熱,疏風止癢。 處方:導赤散加味,生地15g,木通6g,竹葉9g,甘草9g,蟬蛻9g,牛蒡子9g,白疾藜9g,蛇床子9g。水煎服,日1服。5服后皮疹全消,諸癥告愈。 張某,男,24歲。周身起大小不一紅色丘疹團塊,陣發(fā)性劇烈瘙癢7日。經服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鈣、維生素C、氯雷他定等,皮疹仍反復再現。顏面潮紅,心中煩躁不安,口渴,溲黃,舌尖紅,苔薄黃,脈數。 診斷:蕁麻疹。證屬:心經有熱,感受風邪而發(fā)。治則:清心瀉熱,疏風止癢。 處方:生地30g,木通6g,竹葉9g,甘草9g,蟬蛻10g,浮萍10g,白蒺藜9g,蛇床子9g。水煎服,日1服。共服藥6服,皮疹全消告瘥。兩個月后隨訪未發(fā)。 按:根據《內經》病機19條“諸痛癢瘡皆屬于心”之論,筆者認為臨床中某些蕁麻疹患者,屬于心經火旺兼受風侵所發(fā)的亦不鮮見。因而以清心瀉熱的導赤散加味,方取生地、木通、竹葉、生甘草清心瀉火,導熱下行;蟬蛻、牛蒡子、浮萍、蛇床子、白疾藜等疏風止癢。諸藥互用,使熱清風疏癢止,皮損消退。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2、外科醫(yī)案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