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時間問題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父母帶著我們?nèi)覐木暗骆?zhèn)搬往九江,剛到九江時住哪兒,自己才2歲,不記得.但據(jù)立民哥及大姐回憶,剛到九江時,好象臨時住教會的收容所。 但不久就搬到新壩(龍開河與甘棠湖之間)的一棟樓房里,1948-1949年即住在這兒。這時我開始有了小時的記憶,因為5歲(48年)即由華民姐帶著到就近的翹材小學讀書。 1951年舉家搬往甘棠南路現(xiàn)婦幼保健院對面山坡上的一棟樓房里,和建國成了鄰居。當時,我正好讀3年級,母親覺的我年齡太小,搬家時又耽擱了一段時間,要我到柴桑小學(原儒勵小學)重讀3年級,我還傷心地大哭了一陣。另大哥去讀大學時,是從這兒出發(fā)離開九江的,我記得媽還專們?yōu)榇蟾缂八瑢W舉行過一個聚餐會。 1952-1953年我家和建國家一起搬往南門口,湓埔路281號,后改叫環(huán)城馬路281號(現(xiàn)已拆掉建湖濱公園)。 2、稱謂問題 我們家的家教既開放也很嚴,自小到今,我們家內(nèi)的稱謂一直是按排行或名叫,大哥(毅民哥)、二哥(立民哥)、三哥(卓民哥)、七弟(季民弟)、大姐(惠民姐)、小姐(華民姐)。特注:此小姐非少爺、小姐的小姐,而是大、小的小姐。在同學及小伙伴中間均直呼其名或小名,如建國、建民、毛毛、肉球、宛米、恒信等。我家從未請過傭人,所以在家中和朋友圈中從未叫過誰少爺!雖然在50年代上、中期,媽給大姐帶小晶、小潯、小韌,給他們請過奶娘,但也從未要求和聽見過叫少爺。 當時,在鄰居中,生疏一點的,我們均男的叫先生,女的叫太太,親近一點的則叫張爸爸、張媽媽、張婆婆、毛婆婆。 但在40到50年代初,除請了傭人的家庭,傭人會叫“少爺”、“小姐”外,在社會上,一些社交中,尤其是商界對一些城里不認識的小孩會叫:“小姐你買東西還沒交錢!”、“你家少爺叫啥名字啊?”等。除此之外,我沒叫過誰少爺,也沒人叫我過少爺。 |
|
|
來自: 白發(fā)年輕老頭 > 《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