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的橋文化(36)七家子西山遺址

(2010-01-30 14:19:06)
關于七家子西山遺址,與其相關的話題,還得從頭說起。
七家子西山遺址,位于吉林市昌邑區(qū)北部七家子。
而對于吉林市的人來說,則只要說一下這個位置就可以了:遺址就在鐵合金廠西山住宅樓的最北頭。當地百姓都稱那個地方叫做“廠宅北頭”。
遺址東距松花江不到1公里,西面是成片的村民房舍,南鄰著名的鐵合金廠和職工住宅,北部與松花江發(fā)電廠相望。
七家子西山,過去稱為二道嶺子。
遺址座落在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00米、高出地面40米許的漫崗頂部和西、北坡。遺址散布面積約二萬平方米。遺物暴露比較多的地方,是依山勢走向西端斷層和南坡沖溝內,文化層厚10——30厘米左右。
七家子西山遺址自從1960年發(fā)現以來,曾經省、市文物工作者的多次調查,僅吉林市博物館先后在這里采集的壓制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紋飾陶片、素面完整陶器等就有200多件。
這其中的壓制石器都是圓頭的刮削器具,它的質地大多是燧石。比較典型的有三件:一件呈灰綠色,一面扁平、一面凸起。凸起面除有少許自然巖面外,其余部分都經過第二次加工。在其刃部有半圈壓制溝痕,十分工整,長4.5厘米、寬2——2.5厘米、厚0.7——1.3厘米;另一件呈土黃色,其形體呈扁平橢圓形。一面為剝落面,一面大部分保留自然巖面,周邊三面經第二次加工,也很工整,長3.5厘米、寬1,7——2,5厘米、厚1.1——1.4厘米。
紋飾陶片一般都比較薄,在0.3——0.5厘米之間。陶質為夾細砂陶,燒造火候不高,用指甲就可以切割。從紋飾技法上看,可分為三種:1、劃制。就是用尖頭器具在器面上劃刻而成,組成的圖案有平行紋、斜線紋、人字紋、斜方格紋、指甲紋等;2、壓制。這是用鈍禿圓頭器具按壓劃行而成,有的著力重,形成的紋路較深。組成的圖案均為不等距的平行紋;3、印制。采用連點狀和篦齒狀工具在器表拍印而成。組成的圖案有平行連點紋、波狀連點紋、大“之”字紋、小“之”字紋。此外,還有用劃、壓、引三種技法同時作用于器表組成的圖案,可以稱之為劃、壓、印組合紋。因為陶片都較細碎,器型很難辨認。
在打、磨制石器中,有石斧、石犁、石鋤、石刀、石網墜、石鏃、石片、礪石等。
素面完整陶器及殘?zhí)掌饔屑忀?、網墜、陶管以及杯、罐、壺、鬲等殘部。
七家子西山遺址的壓制石器和紋飾片與打、磨制石器和素面陶的大部,分屬于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兩種文化。壓制石器和紋飾陶基本屬于新石器時代文化,磨制石器和素面陶有些屬于青銅時代文化。在文化面貌上,前者與吉林市永吉縣星星哨張家溝新石器時代遺存和沈陽新樂第一期文化相近。后者為吉林市“西團山文化”遺存。因而推斷在相對時間上,前者距今約五、六千年,后者距今約二、三千年。
七家子西山地域,曾經是我們的先民五、六千年前棲息、奮爭之所在。從一定意義上說:七家子西山,它是我們吉林人的“根”。
七家子西山遺址的發(fā)現,對于研究吉林市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七家子西山遺址于一九七四年列為吉林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
站在七家子西山山頂的望江亭中,向北方眺望:這廣袤的大地,是我們的先民頑強拼搏的所在。那座依稀可辨的山嶺,同樣也是很有名氣的——它就是曾經的三道嶺子山城。

【下篇預告】
吉林市的橋文化(37)
抓住契機,打造以“尋根之旅”為主題的七家子西山遺址公園
簡介:
哈達灣改造在即,設想的實現,是完全可能的。這是一個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