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今教育新形勢下,新課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吹進了各中小學校園,老師們經常是課下談“課改”,課堂用“課改”,但教育者們究竟有沒有讓新課改發(fā)揮其實效,在教學中取得揚長避短的作用呢? 教育教學自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轉變到現在仍只是“空頭文件”,當領導們在大談“減負”、“向素質教育發(fā)展”的口號時,孩子們仍在飽嘗著“應試教育”之苦。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如今新課改又以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誕生了,于是各學校紛紛響應,讓教師們觀摩學習,組織優(yōu)質課比賽,在課堂上創(chuàng)新,有的甚至在課堂上做活動,你追我逐,甚是“花哨”。從表面上看確實很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上也體現了師生合作的精神,但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所學少之甚少,搞不清楚老師究竟要講什么,要教什么,給人感覺很“虛”。究其原因便是過分注重了“新”形勢,而忽視了“改”的內容。 新課改想要健康全面的發(fā)展,積極有效的發(fā)揮其作用,做到真正為學生而“改”,必須先改變幾個關鍵性的要素。 一、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 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百科全書”。要落實新課改,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教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所以教師不應再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機械地接受學習,而是讓學生自己探究,自己發(fā)現,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應再把眼光停留在學生今天的學習成績上,而是要把目光放遠,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研究的創(chuàng)造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同時教師也應注重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新課標教案中把情感目標放在教學目標中的首要位置,教師在以往教學中過分強調了理性和智力因素,而忽視了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使學生的成長不能整體協(xié)調發(fā)展?,F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們接受信息的閥門,積極地情感是學生認識活動的“能源”和“發(fā)動機”,教學中應十分重視并充分利用這一動力,從知、情、意等多維度來建立多功能的教學方法,克服理性和非理性,智力和非智力的分離,促進學生多方面和諧發(fā)展。 二、改變教育教學方式 教師應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環(huán)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fā)展。那么,怎樣才算是新課改下地新的教學方式呢? 首先,在學習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感受現在化教學手段的魅力,多美體課件的開發(fā)應用,極大豐富了教學手段,教師應立足于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設計出具有個性化的課件,讓清晰地畫面和美妙的音樂將枯燥的教學轉變成具生動的課堂練習,使教材“活”起來,課堂也“活”起來。 其次,在學習過程中要給學生營造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顫姾脛邮呛⒆拥奶煨裕n堂教學應順應孩子的天性,從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出發(fā),設計出“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激發(fā),情感得到交流,個性得到張揚,使學生學得扎扎實實。 最后,在學習過程中應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讓他們自己去說、去講,在枯燥乏味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語言積累,從學生熟悉的語言環(huán)境中提煉出有用的信息,再通過學生的口頭語言加深對知識的掌握。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學習了新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教師在樸素的課堂生活中喚起了孩子們的求知欲,引發(fā)了他們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三、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課堂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潛能發(fā)揮,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fā)展,可持續(xù)的發(fā)展,使學生富有彈去新知識、不斷進取的精神。這一迫切要求需要教師勇于實踐,改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 1、注重過程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習慣。有關專家認為,兒童有與生俱來的探究需要和獲得新體驗的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必須具有一定的環(huán)境和適當的方法。所以課堂教學要注重過程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面向實際的、進行探究的學習環(huán)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把“現成”的結論交給學生,而應讓學生去操作,去試驗,去討論,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悟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2、從內容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新課改應從教學內容著手,始終堅持兩個原則:即學生能自己說出來的,教師不引;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方法交給學生,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學,盡可能尊重學生的理解方法,讓學會談出自己的觀點后,教師再進行點撥。教師從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變?yōu)檎n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樣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充滿了成就感,有了自信心,這一切又激發(fā)他們投入到新的學習活動中去。 3、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習慣。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學生自主探索,主動獲取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便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的互助性學習。在課堂中,應加大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是生生合作,進行討論交流。較普遍地在教學活動中應用。學生分成小組互教互學,共同提高。為了使這種學習方式不流于形式,教師應從細微處著眼,進行指導,讓每個學生承擔著不同的學習任務,例如,把學生分配成有當組長的,負責整理每個小伙伴的發(fā)言,并準備在全班交流時能談出自己小組的見解;有當主持的,負責協(xié)調小伙伴的發(fā)言順序等等。每人承擔的角色隨時更變,這樣每人都需要與他人交流合作。不僅如此,教師對學生如何發(fā)言,如何評價,如何質疑等等,都給與具體指導。老師參與其中,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給予必要的提示和點撥。這樣使學生相互 了解彼此的見解,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使整個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又是學生交往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 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必須徹底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與學的關系,將學生的“學”從教師的“教”中解放出來,才能使新課改整體“活”起來,使教學改革有著質的飛躍。(來源:教育星空的博客 閱讀原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