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簡介:李喜泰,字泰然,號醉古。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河北省書法家協(xié)會創(chuàng)作委員會副主任,邯鄲市書法協(xié)會副主席。作品曾參加全國第六屆書法展,全國第四、五、八屆中青展,全國第一屆行草大展,全國首屆新人作品展,中國書畫小品展,首屆中國敦煌國際收法藝術節(jié)全國書畫小品展,中日第一、二、三屆張裕釗書法流派展,中是第二屆書法繪畫展等。作品入圍全國“五一”文化獎并多次在全國書法展、賽中獲獎。論文入選全國第五屆書學研討會,全國第七屆書法展書法創(chuàng)作理論研討會等。其作品還多次在日本和東南亞諸國展出并被海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 面對書法,李喜泰是一個沉默的人,在這個浮燥而急功近利的時代,他更像深宅大院里一株安定平和的大槐,不言,卻每年劃一下個清晰的年輪,也用蔥榮的枝葉宣布自己的昂然生機。 五歲染翰,接受嚴格而正統(tǒng)的書法教育,近四十年的臨池,始顏柳至魏碑,繼而廣泛涉獵各代名家、優(yōu)秀碑帖;十五歲修習南宮碑,吸取鶴亭先生筆端的渾厚、守誠先生筆意的飄逸,飲墨近三十年的張裕釗書法素養(yǎng)。李喜泰就如同槐樹般步步留痕的,絕不松懈地錘打著自己的根基。 日前,南宮碑體書法第五代傳人、邯鄲南宮碑書法協(xié)會主席李喜泰先生接受了中國報道網記者李永君的采訪,就南宮碑體書法的傳承、發(fā)展以及創(chuàng)新等問題做了解答。 
李喜泰與父親——冀南書法泰斗李守誠 李永君: 在當代南宮碑書法流派中,邯鄲無疑是這一流派的重鎮(zhèn)。南宮碑書法經過百年流布,在邯鄲幾乎婦孺皆知,成為當今罕見的一種文化現象。請您談談“南宮碑體”書法在國內及國外的分布情況,以及各地(國)代表性的書法家有哪些? 李喜泰:南宮碑書法的傳承主要分布在中國和日本。在日本,把南宮碑書法稱為張裕釗書法。張裕釗在保定蓮池書院講學時,日本人宮島詠士到蓮池書院向張裕釗學習書法。宮島詠士之父宮島城一郎通過駐日公使黎庶昌介紹向張裕釗學習書法(張裕釗、黎庶昌、吳摯甫、薛福成為曾國藩的四門人),直至張裕釗先生在西安去世。宮島詠士回國后,建立了“善鄰書院”,培養(yǎng)了眾多的弟子,在日本形成了重要的流派。被譽為日本現代書壇巨匠的上條信山先生就出其門下,上條信山先生多次到蓮池書院尋古追思,并為其師向張裕釗先生學書之事立碑。上條信山又培養(yǎng)了魚住和恍等,南宮碑書法在日本流傳有序。 張裕釗在國內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王洪鈞、胡宗照、范當世、張謇等等。王洪鈞的弟子有李鶴亭、盧相之、王鳴崗、齊仰韶、等。我的祖父李鶴亭也培養(yǎng)了很多弟子,突出的有王樂同、胡桂林、趙錫友、梁澤、李志安和我的父親李守誠等。現在全國各地寫南宮碑體的人很多,著名的有北京的張書范、石家莊的熊基權、南宮的董毓明、深縣的田人,湖北的黃亮、西安的王子安等等。
李永君:“李氏南宮碑”,也就是新南宮碑相比原來的南宮碑有什么樣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 李喜泰:我的祖父李鶴亭將諸體融于南宮碑之中,變南宮碑體“骨多于筋”而為“筋多于骨”,使南宮碑體線條的力度,顏體線條的厚度融鑄一爐,初步形成了李氏南宮碑。尤其是擘窠大字,行筆凝重質厚,氣象雍裕。古趙叢臺上現仍有其手書碑刻大字“武靈叢臺”、“夫妻南北兄妹沾襟”。我的父親李守誠大膽將諸家之長融于南宮碑體之中,創(chuàng)出了既不失南宮碑之基本特點,又呈現出不即不離,陰陽協(xié)調,具有儒家“貴和尚中”思想的書風。使書法的剛與柔、圓與方調和平衡,會于中和,給人以挹之而源不窮,咀之而味愈長的美感。我的伯父王樂同的書法深蓄古風,雄壯博大。前輩們在南宮碑書法的探求上都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使南宮碑書法的精神家園不斷拓展,蔚為大觀。
李永君:一件成功的書法作品是帶有高尚審美價值的,您希望作品帶給人們哪些方面的審美價值? 李喜泰:從中國書法幾千年的發(fā)展看,書法審美的主流應是雅俗共賞。從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蘇軾、董其昌、鄧石如、張裕釗等,他們的書法都是雅俗共賞。在書法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我始終堅持雅俗共賞。我認為,書法在精神層面上的愉悅,不僅是帶給書法家的,更應該是帶給大眾的。書法的服務是應該面向大眾、面向時代、面向歷史的。
李永君:有媒體人透露,早在2007年,您父親李守誠老先生就說您的書法“在某些地方”超過了他,有沒有和您透露過具體哪些地方? 李喜泰:我想,這是父親對我的更大期待。前輩們總是希望長江后浪推前浪,晚輩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都會得到前輩們的鼓勵。我和師兄弟們在一起聊天,都認為,南宮碑書法到我父親,確實樹立起了一座高峰,很類似于歷史上柳公權在顏體書法上的創(chuàng)新,要超越是很難得。不過,我一直在努力。
李永君:常言道,書法是書家表現出來的真性情。您的書法作品中字里行間或蘊含著機鋒禪意,或飄散出敦儒清秀的文人風骨,這與您廣泛涉獵禪宗道法,悉心研習舊體詩詞等傳統(tǒng)文化密不可分。請您談談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應如何融匯傳統(tǒng)文化知識,提高藝術修養(yǎng)? 李喜泰: 在書法創(chuàng)作之余,我喜歡研究儒釋道方面的問題,也喜歡寫一些舊體詩詞。禪宗思想和文學修養(yǎng)對我的書法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 書法藝術水平的提高需經漸變和突變兩個過程,而突變則是藝術水平顯著提高的集中表現。要實現突變不僅需要功力的積累,而且需要“悟”,“悟”無法用言語來實指,只能靠心理的體驗去感受。一但書法家有所“悟”的時候,他就會有化沉悶為豁朗的感覺,實現創(chuàng)作中的飛躍,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悟”是螺旋式上升的,與參禪的心路歷程“迷、悟迷、迷悟、悟悟、正修”很相似。不同人對事物的感悟程度不同。如唐僧神秀所作一偈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倍粕菽芩饕毁蕿椤捌刑岜痉菢洌麋R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我不斷去滋養(yǎng)“悟”,以常“悟”常新。 我們如果分析一下歷史上的書法名家,就會發(fā)現文學修養(yǎng)是他們知識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作創(chuàng)作的核心是抒情,作者豐富的感情活動是創(chuàng)作的一個積極內在條件,思想感情需要積累和凈化,書法作品的審美形式與所容納的審美內容應相一致,書法創(chuàng)作的內容是以文學作品為基礎的。所以,我平時注意提高文學修養(yǎng)。我認為書法是三分寫七分養(yǎng),文學修養(yǎng)是這七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永君:除了研習書法之外,您又做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出版有《李喜泰書法藝術》、《南宮碑書法教程》等書籍,很多論文入選國家最高水平的書學研討會以及書法創(chuàng)作理論研討會等。您的理論研究對于南宮碑書法的創(chuàng)新起到了什么作用? 李喜泰:在南宮碑書法藝術(也就是張裕釗書法)研究上,我首先提出了“張裕釗楷書是繼二王、顏真卿后,楷書書法發(fā)展的第三個高峰。張裕釗楷書的價值在于使傳統(tǒng)的楷書書法的線條和結構模式有了質的變化,突破了二王、顏真卿以來楷書諸家的筆法和結字方法”的觀點,許多研究張裕釗書法的人都引用了這一觀點。比如:發(fā)表在《中國書法》、《書法叢刊》的論文都加以引用。有關張裕釗研究的出版物全篇刊入了我的論文,將我的署名刪去了,《河北版權信息》曾刊登了我的申訴,但由于這位老同志一直道歉,考慮其身體狀況,我并未繼續(xù)追究責任。南宮碑書法理論的研究,使我從“史”和“時”的角度對南宮碑書法有了更全面、更清醒的認識和把握,為南宮碑書法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良好基礎。
李永君:在書法理論研究中,您認為哪些理論是及其重要的? 李喜泰:書法實踐上的研究非常重要,這方面往往被人們忽視,從理論的角度回答最基本的問題往往較難,但我們不能因為有難度,而繞過它。在書法實踐的研究上,我首先提出了“心境與筆意是書法創(chuàng)作的主導因素”的觀點,對書法實踐與書法水平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利用這一觀點可以解釋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比如,為什么一些大文人的書法水平一般,為什么有的很好,為什么一些書法家的作品格調不高等問題,都可從論文中找到答案。
李永君:當今的書法評論與書法創(chuàng)新是否同步?目前有無關于書法的優(yōu)秀的評價機制?當前的有無書法評價的權威機構? 李喜泰:我認為書法評論相對滯后于書法創(chuàng)新,當代人評價當代人很難繞過情面這一關,有的盲目恭維,有的只是客套,有的點到為止,真正有深度,有指導意義的評論太少。這種狀況不利于書法的健康發(fā)展。 書法的評價機制還未建立,書法是需要經過時代和歷史檢驗的藝術,優(yōu)秀的書法藝術讓后人評價更為公允。 應當說,還沒有這樣的權威機構。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舉辦的書法展,是對投稿作者的一個基本評價,但是,許多中老年書法家沒有投稿,又如何評價?書法家應經過時代和歷史的雙重考驗,不是一個短期行為。回過頭來看,八十年代所謂的書法家已經煙消云散了,這才三十年的時間。
李永君:那么,書法評價權威機構的缺乏,對于書法的創(chuàng)新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李喜泰:藝術的創(chuàng)作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書法的創(chuàng)新有它自身的規(guī)律,你不能完全拋棄傳統(tǒng),創(chuàng)新是在對傳統(tǒng)充分把握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否則,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從中國書法發(fā)展的歷史看,并沒有所謂的評價機構。我想,藝術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還是應按照自身的規(guī)律前進。有無評價機構是次要的。
李永君: 您曾經說過“書品即人品”,南宮碑書法之成為了邯鄲的一張文化名片,和傳人的人品有很大的關系。您能否給大家講講李氏家族以及其他南宮碑書法家鮮為人知的故事? 李喜泰:我的父親常教導我,一定要首先學會做人。他常說:“秦檜、蔡京的字不錯,但人品一壞,后人學他們的字就很少了”。蘇東坡說過:“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蔽易鋈说臏蕜t是:人品第一,書品第二。有一句話這樣講“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褒獎?!?我的鄰居有一戶是老兩口,我們搬家以后,每到春節(jié)前,父親就送去春聯,并為他們貼上。后來這項工作一直由我來做,直到這老兩口去世。 南宮碑書法在邯鄲獨特的地域書風的形成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要經過歷史的淘洗,要經過歷史的考驗。形成獨特的地域書風,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代代相傳,文化積淀深厚,百年影響,潛移默化,深入人心。 二是在這一脈書藝的代代相傳中,每一代都給南宮碑注入了新鮮的有價值的內含。 三是傳人的人品深深影響著群眾,除書藝的影響外,人品在群眾中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四是傳授的無保留,是南宮碑書藝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古人云:“夫經是圣文,尚傳而不秘,書是妙跡,乃秘而不傳?!蹦蠈m碑書藝的難點在于筆法,不知其中之妙甚難學習。師之所授,都是窮其所能,毫不保留。 五是南宮碑書法的每一代傳人都能推出德藝雙馨式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的書藝和人格魅力,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六是南宮碑書藝的審美指向“雅俗共賞”,所以受眾面很廣,影響也就很大。 
李永君:南宮碑書法在2009年成功申請為邯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升級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到目前為止,有沒有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李喜泰:南宮碑書法申遺成功,從申遺的角度來說,是對南宮碑書法的傳承和發(fā)展的肯定。河北目前書法方面的僅此一例。有關方面正在積極為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準備。
李永君:近年來,南宮碑書法作品在全國性的參展情況怎么樣?和國外交流情況? 李喜泰:南宮碑書法協(xié)會成立后,我們積極組織人員參加“第五屆張裕釗書法流派展”,王喜田、尹朝群、王磊、趙衛(wèi)平、魏朝江獲獎,9名獲獎者中,邯鄲占了五位。南宮碑書法協(xié)會也舉辦了首屆展、菩提行書法展等。同時,我們展出了南宮碑書法名家王樂同、著名老書法家李守誠的作品,體現了書法博大的傳承精神。 第三屆南宮碑書發(fā)展有中日兩國作者參加,南宮碑書法家也經常走出國門進行展覽。
李永君:如果說那一種血脈相承的情結是您研習書法四十多年的原因,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讓您致力于推廣普及南宮碑書法?畢竟,您的所學專業(yè)及本職工作和書法均無關聯。 李喜泰:這是一種責任,一是要接過我們這一代人的接力棒,二是要把接力棒傳給下一代,同時要發(fā)揚光大。處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感受這樣一種氛圍,激起這樣一種責任,擔當精神非常重要,要勇于擔當,善于擔當。在自己專業(yè)外做出更大成績的例子很多,如:魯迅、余秋雨等。非專業(yè)、非本職工作,這需要更加勤奮、非常態(tài)付出。
李永君:現有的南宮碑體的碑文和牌匾有哪些?歷代碑文的保護工作做的怎么樣? 從全國著名的黃河、神墨碑林,到聞名于世的黃梁夢、叢臺、學步橋等邯鄲名勝古跡,都有南宮碑書法的碑刻和碑記,這些博得中外游客稱贊,被書家稱為足與古人比肩的杰作,已成為傳世之寶。至于牌匾就更多了,枚不勝舉。應當說,目前對碑刻的保護不太樂觀,風化嚴重,我在政協(xié)會議上多次提案,但都未落實。武靈叢臺題名碑、孟姜女廟壁碑保護的還可以。
李永君:去年五月份開始,各大網絡和媒體爆料出一個新型電腦打字字體‘邯鄲體’,是根據南宮碑書法演變而來,簡單的變形。有人說這是簡單的“拿來主義”,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李喜泰:實際上是屬于南宮碑體,年輕人做這樣的工作很辛苦,也不容易,我們應當給予鼓勵,同時提出建議以便更加完善。
李永君:南宮碑書法在邯鄲的傳承井然有序,脈絡相接。南宮碑書法的后繼力量是什么現狀? 李喜泰:隱隱有一種擔憂,近年來,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許多書法愛好者不愿再下傳統(tǒng)式的真正功夫,直接寫一些迎合時尚、上手快的“快餐式”書體,由于南宮碑需要楷書的根基,魏碑的壯骨,行草書的靈動等綜合因素,臨池多年才見成效,所以南宮碑書法的發(fā)展面臨著不容樂觀的狀況 。尤其在文化層面上,其傳播過程中存在著誤讀和曲解。一些學習南宮碑書法者單純地追求形似,沒有從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中了解和把握南宮碑,這樣就造成了“形似神失”。加上現在書法展的導向,使傳統(tǒng)楷書的發(fā)展平臺受到影響。有識之士,應當看到這一問題,本著繼承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書法藝術的大理念扭轉這一偏頗現象。
李永君:作為南宮碑書法協(xié)會主席,您對當今的研習南宮碑邯鄲青年書法家寄予什么樣的厚望? 李喜泰:南宮碑邯鄲青年書法家應當扎實基礎,廣開眼界,提高識鑒,創(chuàng)新發(fā)展。我想,學習南宮碑要注意以下事項:一要循序漸進。南宮碑是“功夫”型書法,初學者不打好楷書功底,直接學習南宮碑往往事倍功半。我們不能徒見其妙,不知所致之由。南宮碑是熔碑帖于一爐而變化出來的,我的體會是先打下楷書功底,再學魏碑以壯筋骨,這樣即可寫進去,也可跳出來。 二要察之貴精,擬之貴似。南宮碑的線條及組合有規(guī)律,又富于變化,必須留心細微處的變化。要多看南宮碑書法家的實際運筆過程,這如同多看畫家的現場作畫一樣,多看多實踐,才能掌握運筆之方法。苦思冥想,難以茅塞頓開。幾千年來,伴隨書畫發(fā)展的很重要的現象之一就是師傳手授。如果說學書有捷徑,我想捷徑就在這里。 三要多學諸體,加強修養(yǎng)。有修養(yǎng)不一定能學好書法,但要在學書中頓悟,就必須加強修養(yǎng),“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性靈”,這性靈有先天的因素,也要看后天的修養(yǎng)。多學諸體是修養(yǎng)的重要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