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yī)教研中心 陳 偉 主任醫(yī)師 非常感謝在座的各位同道。首先,我跟大家一樣,聽了很多教授專家的講座,真的很有感觸:我生有涯學無涯。中醫(yī)的東西實在是太深奧了,因為他是幾千年的沉淀,每一個朝代積淀一點點就夠我們學一輩子,所以中醫(yī)從來都是名家紛呈,各有各的學說。我以前跟同學們開玩笑:中醫(yī)就是一個江湖,他們就說江湖不是賣當?shù)膯幔皇球_人嗎?其實不是的,大家看金庸的小說,江湖有華山派有武當派,有黃藥師,有東邪西毒等等,這些都是頂尖的高手,也有峨眉派的,所以可以說各個時代造就了不同的學派,所以我也很贊賞雒主任說的“我們的教學是失敗的”,失敗在把全國搞成一盤棋,教材是普遍的,根本沒有學說學家之分。張子和先生“汗吐下”三法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我們誰能做得到?朱丹溪滋陰的,劉河間寒涼的,李東垣補脾的,現(xiàn)在就是火神派,各是一家。這么多學派是由于歷史造成的,比如說在金元時代戰(zhàn)爭頻繁,老百姓民不聊生,李東垣看的都是老百姓的病,吃不飽、穿不暖,饑寒交迫,脾胃虛脫,所以他就用補土的方法治了很多病,而朱丹溪治的大部分是達官貴人,唐朝遺留的服青石藥,長生不老,煉丹,最后導致很多人中毒,毒發(fā)而死,所以他只能用滋陰藥寒涼藥。清朝末年,抗生素就是青霉素,氨芐西林,但是貴的連金條都買不起,中醫(yī)的溫病學派就崛起,治療傳染性疾病,形成了獨家的一派,為什么現(xiàn)在溫病衰微了呢?現(xiàn)在抗生素太發(fā)達了,西藥太強勢了,我們老百姓已經(jīng)被灌輸了發(fā)燒抗感染一定要用抗生素,溫病學派當然就無用武之地。為什么火神派這么盛行呢?是由于我們現(xiàn)在人的這種嗜欲過度,夜不睡覺,熬夜,陽氣被戕而上逆,再加上空調(diào)、冰箱,那是我們的生活必需品,一打開就是冷飲,所有的東西都是冰凍的。自然的風對人的傷害不大,但空調(diào)冰箱這些人造的寒邪對人的傷寒很大,這就是所謂的虛邪賊風。再加上喝涼茶,廣東人喜歡喝涼茶,認為自己濕熱很重,我們不是講“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為什么要春夏養(yǎng)陽,就是因為春夏很熱,人們避熱就寒,引起寒邪內(nèi)生,當然要養(yǎng)陽,秋冬時覺得很冷,吃燥熱的肥膩的,當然要養(yǎng)陰,所以這個東西有自己的辯證法。 我們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各人有各人的路,尤其是中醫(yī),五花八門,這個我就不多說了。 一、葛根芩連湯治療萎縮性鼻炎案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經(jīng)方臨床應用舉隅》,是我在臨床上治的幾個小病例,拿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第一個就是葛根芩連湯,是傷寒論第34條方,“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連湯主之?!边@個是用于傷寒太陽病的治療過程當中,醫(yī)用下法,使得表邪未盡,里氣偏虛,病人由于里本有熱,邪氣從陽化熱,然后出現(xiàn)腹瀉、發(fā)燒的道理,這種就是要用葛根芩連湯來治。脈促和脈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說明陽氣還比較旺盛,有抗邪之力,所以這個方本來是表里雙解、清熱止瀉的方子,所以我們臨床上經(jīng)常用他來治療夏秋季的腹瀉、發(fā)燒,既有外感證,又有胃腸的表現(xiàn),即我們所說的熱邪,寒邪就用藿香正氣丸。這是我用葛根芩連湯治療萎縮性鼻炎,這不是大病,但這個病人輾轉治了很久。這是個男的,28歲,鼻不聞香臭,時流濁涕,自己覺得和他人覺得他的鼻子里面有臭味,頭痛而昏,舌質紅,苔薄黃,脈沉細。他去我們耳鼻喉科看過,并且診斷為萎縮性鼻炎,給了蒼耳子散來治療,這是很常用的方子,一般一見到這種病人就上這個方,但是吃了以后反增口苦咽干,流黃涕,熱象很明顯。我當時就覺得不對。又從肺熱來論治,因為大家知道,鼻為肺竅,所以從調(diào)肺氣開始,予瀉白散,還是不明顯。最后這病人來找我看,我想起我讀書的時候知道一個江西的名老中醫(yī)姚荷生,這位老先生很了不得,他曾經(jīng)提過用葛根芩連湯治療鼻炎,我當時在想其中的道理,我就用葛根芩連湯加上桑葉、菊花給他吃。前人的經(jīng)驗已經(jīng)告訴我散寒清竅,溫肺散寒,最后吃了20劑,諸癥消失。這里面給了我什么感覺呢?中醫(yī)講手足陽明經(jīng)脈皆走于鼻之兩側,外邪侵犯到陽明就可以引起鼻塞,所以不能光局限于肺,局限于太陽,這個方子最主要可以解陽明之熱,又可以疏風解表,藥中病機,是以得效。陸九芝有過這樣一段話,他寫的《世補齋醫(yī)書》里面,“陽明之有葛根芩連湯也,太陽之有大青龍,太陽病必有熱,煩躁無汗而喘就用大青龍”,葛根芩連湯就是有表證又有里熱就用,“少陽之有小柴胡也,太陽麻桂解表石膏清也,少陽柴胡解表黃芩清也,陽明則葛根解表,芩連清也,表里各不同,而解表清熱之理相同也”。所以我覺得學傷寒重在學他的大法,比如葛根芩連湯也可以治其他很多病,從中醫(yī)的角度來講他的理是一樣的。 二、烏梅丸治療慢性膽囊炎案 烏梅丸是一個寒熱虛實并用的方子,第332條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這是厥陰病的提綱,還有“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這里面說厥陰病其實是分步為化,氣上沖,其實他有熱的表現(xiàn),但是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又是虛寒的癥狀,其實他就是肝脾虛寒,膽?zhàn)鑫笩?。這個地方是你看到他煩躁,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為蛔厥也,這時候陽氣非常衰微,要脫了,這時候就不是蛔厥。但若是蛔厥,病人是時靜時煩,因為肝脾有寒,蛔是避寒就溫,往上走,就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這是烏梅丸,可治久利。這是烏梅丸治慢性膽囊炎的病例,當時我接診的時候,這個病人腹痛的很厲害,幾乎是每半個月就大發(fā)作一次,西醫(yī)認為是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每次去都打解痙止痛藥,如6542或吊氧氟沙星。患者是45歲女性,右上腹間歇性的刺痛一年多,每半個月就大發(fā)作一次,發(fā)作時疼痛劇烈,肢冷汗出,心中煩熱,發(fā)作必須要去急診留觀,平素胃脘嘈雜,食欲較差,有虛弱情況存在,但他胃里又有熱,口苦而干喜冷飲,尿偏黃,大便時溏時硬,舌紅苔白潤,脈弦細,弦則為肝脈,月經(jīng)約40日一行,有肝用不足的情況存在,所以月經(jīng)延期,40天才來,并且經(jīng)行時乳房脹痛,乳房為肝經(jīng)所過。西醫(yī)診斷為“膽囊炎”,曾服疏肝利膽、清熱化濕等藥物均未見明顯效果,當時大家都認為是濕熱,表面上看這個診斷沒有什么大的差錯,但是我就想,這個病人有虛實夾雜、上熱下寒的表現(xiàn),我認為他是厥陰病,膽?zhàn)鑫笩幔戰(zhàn)霾庞刑弁?,然后肝脾有虛寒之象,肝用不足,肝血不足,所以?jīng)行乳脹,有血塊,應該寒熱并用、虛實兼顧,以烏梅丸原方治療,15劑后病癥明顯緩解,30劑后諸癥痊愈。我當時開藥后在想,因為烏梅丸這個方是辛溫寒熱并用,特別擅長治療厥陰病,厥陰的特點就是易寒易熱,厥而復熱,熱而復厥,是寒熱錯雜的道理。另外,左季云,一個清朝的御醫(yī),非常著名的經(jīng)方大家,他的書是《傷寒論類方匯參》很有名。我就說摸脈,我倒是見過摸脈很準的人,但他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就是脈摸的很好,一摸就知道你哪里不通,哪里不舒服,病人很相信他,但是賣的藥是很一般的方子。我記得左季云在他的書上說過以前的中醫(yī)怎么練脈法,首先把瀕湖脈學背的滾瓜爛熟,然后小拇指上穿一條細細的線,線上再用一竹竿,穿一條布,然后沒事就閉著眼睛想象著浮脈是……就是這樣的練習。還有更神的,梁秀清老中醫(yī),已經(jīng)去世了,他是治療癌癥非常有成就的,是山西的名醫(yī),他的兒子跟他學醫(yī)的時候,讓他去摸河水,摸了幾年再摸脈,為什么要摸河水?河水就是大地的脈搏,潮漲潮落,日出月升,都對大地有影響,你摸了就知道脈搏的變化,這也是太神了哦,但我是寧可信其有。左季云也是一個很有名的經(jīng)方大家,他說“厥陰之寒熱,總因風氣(肝膽之氣)而煽動”,膽為少陽,相火不降就易上升,上升就易助心火,心火一旺就易出現(xiàn)上熱的表現(xiàn),“故用烏梅丸斂降風氣(烏梅是君藥,一般30g以上),而余藥兼調(diào)寒熱”。 三、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治痰喘案 我們再看下一個,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第18條“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還有“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這是個很小的方子。喘家,素有寒疾、喘證的病人,如果得了桂枝證,如汗出、惡風、怕冷,可以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其實起到既可以定喘又可以降氣利肺的作用。他又和后面我講的小青龍湯證是兩碼事。這個病人,閻某,是我比較要好的一個朋友,廣東潮汕人,嗜茶成癮,中醫(yī)認為茶喝多了很容易傷脾胃,脾胃傷了容易生痰,素有痰疾,每天早上起來先咯痰,吐幾口粘痰出來,咽喉才覺得爽利一些,3天前不小心感冒了,表現(xiàn)是發(fā)熱微汗,咽喉不適,因為跟我很熟悉,根本沒怎么診看,他來找我,大家坐一下,說我這兩天嗓子不舒服,又發(fā)熱又出汗,能不能開個方子,我就隨手給他開了銀翹散合止嗽散,吃后熱不解,又出現(xiàn)大便溏。他說吃了你的藥大便一天3、4次,而且有點喘,我一聽就記起當時又沒看舌,又沒把脈就隨便開了個方子,然后我又仔細問了一下,他說昨晚喝了2杯冷的濃茶后肚子響,然后就肚子痛拉肚子,當時的脈是浮而略虛大,舌是滑潤淡黃,微汗出,畏風,有點痰鳴、胸悶,這個病人本來是痰飲比較盛,因為他嗜茶成癮,脾胃虛弱,然后痰濁內(nèi)本身就有痰,其實就是傷寒論里所說的喘家作,再加上本身脾陽不足,冷茶之助泄,所以就出現(xiàn)太陽證未罷而胃里面的氣受損,而出現(xiàn)下利微喘的癥狀,脈浮,我認為還是病在表,桂枝湯證仍在,就給他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原方,連進2劑,汗出熱推,痰吐比較多,痰鳴也就少了,后面我就原方加茯苓、白術、生半夏以降氣化痰,后面以六君子湯調(diào)理就好了。這個病人剛開始是太陽中風,表邪未解而誤下,他這誤下其實不是我誤下,而是他自己喝了冷茶,所以人家說讀傷寒論要會聯(lián)想,有時候在靈機一動,這東西要“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當然我不是說我達到了這種境界,而是由于當你讀經(jīng)文讀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就會想到這是什么病,什么證,很自然。成無己也說“下后大喘為里氣太虛,邪氣傳里,正氣將脫也?!边@種病人如果你用了某種方法或喝了涼茶出現(xiàn)似有微喘,大汗淋漓,你就要想到是里氣被傷后出現(xiàn)陽氣外越,這和正氣相關?!跋潞笪⒋瓌t為里氣上逆,邪不能傳里,仍在表也”,這是成無己說的。還有“表實無汗而喘者,宜麻黃湯”,如果胃里皆有熱的,我們就用大青龍。 四、小青龍湯治療小兒咳喘頑疾案 這個是小青龍湯的案例,這個方李老講一天也講不完,這足以見李老這大家所具備的扎實的根基,不但是臨床經(jīng)驗豐富,傷寒論中的每一處細節(jié)也絕不放過,剛才我們雒主任反復強調(diào)李老的什么派別,剛開始他們認為李老是火神派,我就不贊成,為什么,我覺得李老是經(jīng)方大家,當然他現(xiàn)在說他是古中醫(yī)學派,那我們就叫他古中醫(yī)學派,我覺得李老是真正的中醫(yī)的臨床實驗家,臨床大家,火神派的理論我也有我的看法,我個人也非常喜歡用附子,剛剛李老也講了,因為現(xiàn)在的人陰盛陽衰的多,陽虛、寒濕的十之八九,再加上人體來講,自然界、地球也一樣,陽氣不嫌其多,陽氣越足,人越精神、越精壯,但是陽氣不能外露,地球的陽氣在哪里,藏在深層,石油、煤炭就是地球的陽氣,現(xiàn)在把它開采光了就是……人也是一樣,人在生活當中,陽氣一天天的消亡,我們要時時顧護人體的陽氣,但是中醫(yī)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里面最英明最準確的理念,但是你要知道在春秋時代出了很多書,其中一部《春秋繁露》,為了討好統(tǒng)治者,就寫了陽主陰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子說的兒子不能反對,皇帝說的臣子不能反對,在家里老公是主,女人是從,所以把中國正確的哲學理念給帶歪了。但是我不能說火神派不對,他也是一家之言,只能說在這個時代非常適合他生存,他是對的,他給我們陰氣沉沉的中醫(yī)界當頭一棒,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警醒一點,大家可以看看劉明武先生寫的《換個方法讀內(nèi)經(jīng)》這本書,他里面不是這樣寫,我也非常贊同,他覺得陽和陰互相是一體,不是分開的,男人和女人只有合二為一才能成為一個家庭,互相的尊重才能和睦,一陰一陽之謂道,沒有哪個是主,哪個是從,如果離開了這些最基本的理論,我個人覺得有點偏頗,我個人的觀點,不一定是正確的。 我們回過來,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边@個就是傷寒論中用于表邪不解,心下有水氣,散寒蠲飲的方子。這個病人是我的一個朋友的小外甥女,年方7歲,她當時是因為感冒而咳嗽氣喘,家里很緊張,就送去兒童醫(yī)院看,西醫(yī)院肯定是上抗生素,然后把肺一照,你這肺里有肺炎啊,還是住院吧,抗炎治療了一段時間,等到發(fā)熱已退,片子一照,肺炎也好的差不多,就出院。但是回家后這小孩的咳喘是幾個月都不好,我去看的時候就問了下情況,原來這小孩剛開始咳嗽時只是一個傷風感冒而已,她的父母、姥姥姥爺非常喜歡這小孩,按廣東的民習,他們也懂一點點,認為肺喜潤惡燥,時不時買點川貝、雪梨、百合等給她吃,還以為會對她有一點幫助。其實這是過食生冷,損傷脾胃,脾胃虛寒,濕寒凝滯停于肺所致的咳喘,幾個月都不好,痰涎是稀而白的,因此我就根據(jù)傷寒所說的“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她的水氣是哪里來的,正是由于治療過程中,治療不當,我就用小青龍,我本來想著用小青龍把寒飲一散,再用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等健脾的藥給她扶正,沒想到我用了小青龍去白芍加杏仁,因為她有火,這小孩一咳嗽,痰嘩一下上來,從口里嘔出來,就把干姜改生姜,加強散寒止嘔的力量,劑量約成人一半,三劑以后,痊愈如常,不用吃什么善后的中藥。這個我自己覺得傷寒論講心下有水氣,是指素有寒痰內(nèi)蘊,凡是平素陽虛,內(nèi)有寒飲的病人,一旦感受風寒,咳喘加重,痰涎特多,都可以用這個方,其實小青龍湯在臨床使用頻率非常之高,我們在臨床上見到的老年性慢性肺氣腫、肺心病,咳喘發(fā)作,小青龍湯不能說100%,但有90%,但有時候會表現(xiàn)出表熱之象,如發(fā)熱、痰黃粘稠等,只要在原方基礎上加點清熱的藥,如浙貝、瓜蔞、黃芩都可以解決問題。關鍵是目前抗生素濫用非常普遍,我們做為中醫(yī),來了病人也沒有信心,一定要用點抗生素,首先他自己覺得如果我不給他開抗生素就不是一個治療,所以特別是兒科醫(yī)生,很少單純用中藥,這確實是有這種情況,所以不少患兒,尤其是小孩子,感冒初期就用了抗生素,炎癥雖緩于一時,但抗生素苦寒敗胃是肯定的,一打針,一吃抗生素,胃口沒有了,人覺得很累,這就是廣東話說的“好散”。我在香港工作過一段時間,治一個病人,他是區(qū)議員,受現(xiàn)代科學的影響很深,現(xiàn)在報紙、報刊都會有一個健康欄,寫來寫去都是那些東西,并且是誤國誤民,老是這個專家這么說,那個專家那么說,喝水要喝八杯水,他就是看了這個報紙,說水是生命之源,他一喝就是八杯水,他個子不高,一看就是陽氣虛弱的,最后怎么樣,寒飲內(nèi)泛。中醫(yī)講的水飲是這么來的,《金匱要略》里講水能……其實中醫(yī)講的水飲很大部分就是飲水不當,過于貪凍飲水,比如很熱,我咕咚咕咚把一瓶涼水灌下去,脾胃來不及消化,這水邪就停留在那里,存在肌肉里就像我這樣很肥,李老給我把脈,說我這陽氣很差,我說我自我感覺還好,他說不行,你得吃藥,他給我開了方子,附子用了90g,他說你要吃到把這肥減下來一點才能停藥。這種人現(xiàn)在很多,我們廣東人所說的,吃飯吃了不消化,喝水也喝了不消化大把人在。還有現(xiàn)在動不動就給你打水,一進去,水一吊,那些寒邪真的是毒如蛇蝎,為什么現(xiàn)在寒涼的人那么多,水的性質就是寒的,不管你是什么針,參附針也好,吊進去一定是寒涼的,你20g的參附針能抵得過250g的水嗎,那陰寒你能化解得了嗎?所以我是非常反對打吊針的,從小爸爸媽媽就教導我,寧吃藥不打針,寧打針不輸液,現(xiàn)在直接就先輸液,所以非常不正常,只有在我們中國的醫(yī)院可以看到輸液室,這是很怪的現(xiàn)象,你在香港或國外根本看不到輸液室,你說我要打針,沒門,國家的資源是隨便讓你這樣用的?而我們是一定要打針。所以現(xiàn)在我就覺得寧用熱藥不用寒涼藥,時時要注意這個。 |
|
|
來自: 中醫(yī)知識學習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