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冊序言和后記2013-04-18 09:47:12 來源:
藝術(shù)家提供作者:徐建明
摘要:序 人生在世,有物質(zhì)與精神之需求,二者相互協(xié)調(diào),則人生有味。畫非物質(zhì)生產(chǎn),屬精神層面。 予兒時喜畫,不知何為畫,涂鴉而已。不想涂之成癖,欲罷不能。至青年時代,恰逢“文革”,社會動蕩,文化掃地,然文明不死,畫藝未絕,幸得郁文華先生引路,拜宋文治先生為師,學(xué)畫山水,漸入堂奧,嘗藝… 序 人生在世,有物質(zhì)與精神之需求,二者相互協(xié)調(diào),則人生有味。畫非物質(zhì)生產(chǎn),屬精神層面。 予兒時喜畫,不知何為畫,涂鴉而已。不想涂之成癖,欲罷不能。至青年時代,恰逢“文革”,社會動蕩,文化掃地,然文明不死,畫藝未絕,幸得郁文華先生引路,拜宋文治先生為師,學(xué)畫山水,漸入堂奧,嘗藝事精進(jìn)之艱辛,殊為不易,凡金陵書畫名家,如:錢松巖、林散之、亞明、陳大羽、魏紫熙、張文俊諸前輩,一并輪轉(zhuǎn)門庭,不舍離去,其時癡迷繪事如此。 畫如有形文章,為人、狀物、寄情、表意,一抒心靈感悟,筆墨之道,趣在其中。 畫之技巧,手藝活也,勞心勞力,心手相一,方為“得心應(yīng)手”,每成一圖,娛己娛人,有興奮感,成就感,其實紙上談兵,視覺之娛耳。或有思、有辨、有感、有悟,得畫外之意,亦快事也。 予作山水,倚天行命,并無固有目標(biāo),或古意或己意,或虛擬或?qū)懢?,疏密二體,丹青水墨,不計較矣。 予亦喜以筆法取氣,以墨法成章,故得筆氣而墨章者,視為得意?!暗靡狻敝g,時亦“忘形”,不拘極似之狀。反之成象華彩,視為“花衣裳加在軀殼上”,不為也。 予服前賢,師前賢,常思于前賢之峰壑中立錐,心存此想,尋師訪友,行路天下,讀書明道,樂此而不疲。今美院出版小冊,作數(shù)語代為序。 吳門漁洋山人徐建明 已酉夏月于碧波居 后記 中國書畫自唐宋元明清以來,成三大系統(tǒng),一曰廟堂,二曰文人,三曰民間。皆因功效內(nèi)涵、文質(zhì)傳承諸因素不同分而為之。 廟堂之體多為社稷統(tǒng)治所用,“成教化、助人倫”是也。文人之體則寫心傳意,抒發(fā)一時之興,往往以逸氣、神韻為宗,實文人之能事也。民間之體,生動活潑,野趣自然,生于民而用于民,民自樂也。 三體鼎立,相互影響,未可盡分。故學(xué)畫中國畫,必先立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知其藝術(shù)特質(zhì),深研而薄發(fā),畢生之精力用之方能言有所悟。其過程漸進(jìn)、漫長、有趣。古人有“丹青不知老將至”之語最切。 回顧歲月留痕,將之所畫之畫與文選出刊印,題書名曰《水墨·丹青·日·月·年》。有嘆流年之飛逝,路途漫遠(yuǎn),求索依然之意。并在此感謝史金誠老師為題跋詩文校審。斯為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