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元繁殖過程 土元繁殖的全過程包括交配﹑產卵及孵化。 1、交配 每一年的春季冬眠后的老齡雄若蟲開始出土活動覓食,待到土溫達到15℃以上時,經過一段時間便蛻去最后1次皮,變?yōu)橛谐岬某上x。隨后與發(fā)育成熟的雌成蟲陸續(xù)交配。1只雄成蟲可以與3—5只雌成蟲交配。雄蟲交配后翅膀破裂,1個月以后陸續(xù)死亡;雌蟲交配后7天左右開始產卵,1次交配可生產受精卵,但也有在以后還與雄蟲交配的雌蟲。土元的交配旺盛期在夏、秋兩季,但在 2、產卵 雌成蟲交配后7天左右便開始第一次產卵。雌蟲產卵時,生殖道附屬的腺體分泌黏性物質,把產出的卵黏在一起而成卵塊,即卵鞘。卵埋藏在甲殼質的卵鞘內,整齊地排成兩排。卵鞘的長短不一,每個卵鞘的含卵量也不一樣,最少5—6個卵,最多的30多個卵,平均15個卵。卵鞘孵化率高低與保存條件和保存時間長短有關,保存條件好的孵化率高,保存條件差的孵化率低;保存時間短的孵化率高,保存時間長的孵化率低。 雌成蟲產卵間隔期隨氣溫高低有很大差異,在良好的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下, 氣溫30℃時, 3—5天產l枚卵, 25℃時6—7天產1枚卵, 而20℃時則需8—20天產1枚卵。一般一只雌蟲年產卵可達30枚,連續(xù)產卵5 個月左右死亡。通常卵鞘產在飼養(yǎng)土表層和近表層上,這樣方便人工括取表層的飼養(yǎng)土采取卵鞘。在采集卵鞘時用力不宜過大,以免夾破卵鞘影響孵化。 土元在適宜溫度下,整個活動期都可以產卵,6一9月份為產卵盛期。采取加溫措施,保持飼養(yǎng)室溫度在25℃以上,雌成蟲常年都可以產卵。土元產卵是連續(xù)不斷進行的,前一個卵鞘產下來后,下一個卵鞘又冒出了頭,并長時間拖在尾上,快的2~3天掉下來,慢的5—7天才能掉下來。連續(xù)產卵鞘6~7個,中間要停一段時間才能繼續(xù)再產,這就像高等動物那樣的產卵周期。 5、采集卵鞘:土元有自食卵鞘的習性,尤其是在飼料不足時可造成卵鞘的大量損失。因此,應及時取出卵鞘放在孵化缸(或池)內孵化。一般每隔15天采集一次卵鞘,采集時可選用2目篩網先篩出成蟲,再用6目的篩網篩出卵鞘。 3、孵化 孵化是把卵鞘放在溫度、濕度適宜環(huán)境中,使卵子進行胚胎發(fā)育,最后胎蟲破卵而出形成幼蟲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土元生活周期中形態(tài)發(fā)生根本變化的過程。 將篩出的卵鞘與飼養(yǎng)土1:1混合后放入孵化缸、盆內進行孵化。 每當土壤溫度升到20℃左右時,卵鞘中的卵細胞開始分裂,形成胚胎。24~30℃的環(huán)境條件下,經過55天左右,卵鞘的一端破裂,幼小的若蟲從卵鞘的破裂處靠蠕動離開卵鞘。剛離開卵鞘時不會動,體外還有一層透明卵膜包裹著,經過2~3分鐘后,幼小若蟲掙破卵膜爬出,開始爬行且爬行敏捷。剛從卵膜中掙出的若蟲為白色,體形與成蟲相似。 孵化的最適條件,土溫在30℃左右,濕度(土壤含水量)20%左右,在這樣的溫濕度條件下,可縮短孵化期。在孵化過程中,同樣的環(huán)境條件下,有的卵鞘40天可以孵出若蟲,有的卵鞘則60天才能孵出若蟲,這可能與卵鞘新鮮程度和產卵成蟲體質有關。 卵孵化的最適溫度為30-32℃,飼養(yǎng)土含水量20%。在此條件下,經30天左右即可孵出若蟲。若在26℃的條件下,卵孵化期將延長,約需2個月,此時可采用增溫辦法,以提高孵化缸內小環(huán)境中的溫度。待大部分若蟲孵出后,可用4-5毫米孔的篩子將若蟲與卵鞘、鞘殼分離開,不必將若蟲與飼養(yǎng)土分開,以免傷害若蟲。 卵與窩泥比例1:1,孵化盆內卵與泥每天上下翻動數次,恒溫30℃最佳,盆口蓋塑料布保住溫度,盆內已出幼蟲多時需分批篩出或增加窩泥進行飼養(yǎng)。 卵的孵化:將取出的卵鞘放在孵化缸(或池)內孵化。卵鞘先用高錳酸鉀5000倍液浸泡1分鐘消毒后晾干備用,孵化土也先用新潔爾滅1000倍液拌勻消毒,晾干后備用。孵化時土與卵的比例為1∶1。土含水量為25%~30%,溫度為22~32℃,在孵化期內,前后期要求溫濕度略有差異,以前期溫濕度稍低,后期稍高為好。 二、土元卵塊的孵化 1.孵化準備 配制孵化土:把土元卵塊4公斤放置于直徑75厘米塑料圓盆內,拌入3公斤孵化土,孵化土過8目篩,經過預熱至25℃-28℃,孵化土由土50%和草木灰50%組成,濕度45%,用帶內膜的編織袋盛裝,系緊袋口,離火源1米以上。 2.卵塊發(fā)育 土元卵塊孵化過程中,其鋸齒狀的透氣孔不斷吸人孵化土中的水份,使卵塊中的幼蟲開始生長發(fā)育而體積膨脹。經3~5 天后,原來潮濕的孵化土便會逐漸干燥呈灰白色,就要及時補充水份。此時注意不能向養(yǎng)土中直接噴水增濕,因噴水的養(yǎng)土易于板結,把卵塊的透氣孔堵塞,造成幼蟲在卵塊中悶死。應用8目篩把干燥的孵化土篩出來,再拌入經預熱過的潮濕新孵化土拌勻。在換土時,篩出的孵化土里會夾雜部分已出殼的幼蟲,可把幼蟲直接放入飼養(yǎng)池內開始飼養(yǎng)。 3.翻動卵塊 孵化期間需每天早晚各一次翻動卵塊,經20天的孵化卵塊會明顯增大飽滿,說明卵塊發(fā)育正常,經35天孵化,孵化盆內會有部分螨蟲出現,屬于正?,F象; 在孵化期間,空氣濕度應該保持在25-32度,養(yǎng)土的溫度保持在28度最佳。每天用手翻動卵塊1-2次,以使養(yǎng)土中溫、濕度均勻和增加養(yǎng)土中的新鮮空氣。翻動時動作要輕,以免碰傷正在孵化的卵塊。 土元卵塊孵出幼蟲后,用4/3.5毫米篩子篩出卵塊即可。 4.篩取幼蟲 經40-43天孵化,卵塊會大批出幼苗,這時需每天篩出幼蟲,篩幼蟲時手腳要輕,少量多次,篩出幼蟲連孵化土放入飼養(yǎng)池內,每平方米飼養(yǎng)池可放養(yǎng)10萬只幼蟲; 篩取幼蟲時應始終在孵化室內進行,大批出苗時孵化盆內的溫度應提升至28℃-30℃之間,始終保持平衡,篩取幼蟲時可聽到出掉幼蟲的卵塊空殼聲,這時應把卵塊空殼簸掉; 5.除去空殼:經45-55天,孵化出苗基本結束,還會有部分卵塊不能出苗,經60天孵化,除去出苗后的空殼,剩下的未出苗的卵塊與孵化前的卵塊體積相比較,計算出苗率。 6.土元孵化注意事項 ?。?/FONT>1)孵化的溫度是不是太高,我們知道孵化的溫度是要28度最合適,如果在孵化期間孵化圖的溫度長時間高于30度的話,小蟲是可以出來的,但是長時間的高溫會導致胚胎在發(fā)育過程中嚴重缺水導致發(fā)育不完全,出生后不久也會大量死亡的。 ?。?/FONT>2)孵化換土過程中,篩蟲的動作力度太大也會導致中后期小蟲的大量死亡,為什么呢?因為小蟲是十分脆弱的如果在操作過程中力度太大會損傷小土元的嫩足,小蟲和人是一樣的道理的,只要有新的傷口就有可能引起感染病菌,這個也是引起土元大量死亡的原因。 ?。?/SPAN>3)空氣污濁,密密麻麻的土元在一個屋子里面生活,所有的小蟲也需要呼吸,如果空氣太污濁的話,小蟲吸進去的是污濁的空氣,最容易導致蟲子生病,也會導致小蟲大量死亡。所以我們養(yǎng)殖房要天天環(huán)空氣,增加空氣的新鮮度,避免土元大量死亡。 土元卵塊孵化之前先選好
選好相應面積大小的孵化室,如果一次孵化50公斤土元卵塊,需要面積10/6立方米空間,把卵塊和飼養(yǎng)土攪拌一起,放到孵化室內,同時開始加溫加濕。加溫用煤爐或電熱爐,用煤爐加溫應注意用管道把煤氣排出孵化室,孵化室內溫度長期保持28-30℃,不能忽高忽低,相對濕度保持50-60%。 卵塊的質量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出蟲率,可以用以下方法鑒別卵塊的優(yōu)劣:優(yōu)質卵塊鮮褐紅色,飽滿,通氣孔鋸齒清晰,用手捏開可見乳白色或淺黃色橢圓形卵粒;壞卵表面粘著泥土,鋸齒狀通孔有白色霉狀物,捏開后可見深黃色或發(fā)黑卵粒. 3.保持孵化盆中的新鮮空氣,不能密封.具體方法如下: 每天翻2次,以利于中下溫濕度的均勻、透氣.3-5天換土一次,所換入土的溫度要以篩出土的濕度一致,并保持原土的濕度。幼蟲出殼后,要分盆隔離飼養(yǎng),防止螨蟲的產生。孵化期土干時換濕土,嚴禁噴水以防霉卵。 4.土壤干燥以后不可以直接在孵化土噴水.所換的土也要經過預熱處理.以28度合適. 5.換土和篩蟲應該在孵化房中進行,篩出的蟲要連同篩出的一同放出養(yǎng)殖池,不可把幼蟲和孵化土分開.切記. 6.經過45天左右的孵化,小蟲基本出完,這時開始好好照看你的小蟲就可以了. 7.在孵化過程中,有大量螨蟲出現屬于正?,F象,是要大出蟲的預兆,不必驚慌. 解除土元繁殖中曲霉病卵塊 來源: 發(fā)布時間: 2012-11-01 15:51 113 次瀏覽 大小: 16px 14px 12px 土元卵塊曲霉病該如何的解決 土元卵塊在孵化期間,會有很多病毒病菌大量繁殖,其中曲霉菌最為嚴重。那么,土元卵塊有曲霉病怎么辦?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解決這卵塊中曲霉病。 首先我們要做好消毒工作。取清潔的細沙,經曝曬消毒或蒸氣消毒后作坑泥。卵塊最好隔10天收1次,先去掉雜物和早產、脫產的卵塊,然后用3%漂白粉1份加石灰粉9份混合后,慢慢地撒在卵塊上,消毒半小時后,用篩子篩凈粉劑,將卵塊與細沙拌勻,放入缸內孵化。一般60厘米直徑的缸可放2斤卵塊。放的厚度為13厘米,上面再蓋6厘米厚的清潔細沙,沙上再撒一層薄薄的漂白粉(管理操作時,要先刮去漂白粉,不能讓它混入卵層)。 保持一定的濕度。孵化期間和夏、秋季要保持卵層稍有濕潤,覆蓋層都要保持干燥,平時在調節(jié)濕度時,卵塊不能被水點浸濕,沙粒上不能見水。見有少量幼蟲出房時,就應換入新坑泥(3份清潔細沙加1份腐熟干燥的細牛糞組成,濕度以手捏成團,觸之能散為好),厚度7~10厘米。每隔3天篩出幼蟲,放入幼蟲缸飼養(yǎng)。 (一)卵鞘的處理和保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