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那么多的學校在學杜郎口都學不會? 因為杜郎口有個崔其升,這是我個人的看法。也可以換個說法:如果杜郎口沒有崔其升,也就沒有現(xiàn)在的杜郎口。所以,我認為,學杜郎口應先學崔其升。 我們學不會的原因還在于我們是在學他們的“技術(shù)”,并在他們的“技術(shù)”細節(jié)上糾纏不休,我們要知道,要熟練地運用他們的“技術(shù)”,必須得有他們那種做人的境界,特別是校長要有崔其升的那種境界。因為,他們的“技術(shù)”的科技含量和人文內(nèi)涵也時刻在發(fā)著變化的,要想很好的駕馭和掌控這些隱藏著豐富內(nèi)涵的東西,就必須得有一定高度的做人的境界。教育是“人學”,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起主要作用的是“人的境界”,而不是“我想怎么樣就能怎么樣的事情”。 下面我們看幾個關(guān)于崔其升的鏡頭,我們就會知道問題在什么地方。 崔其升的某一天——他首先是個負責任的人,相對工作而言,他的命不重要,他要求的事不許干不好,否則他不會饒過自己。而他與杜郎口難舍難分的緣分——從小學到中學,從教師到校長——也全系于了他的這股“犟勁”。 早晨5∶15起床,然后去校園里轉(zhuǎn)一圈(學生是5∶50起床,6∶00上操);8∶00準時召開全體教師參加的“對頭會”,對前一天下午老師課堂以及晚上孩子休息的情況進行反饋;會后的一上午,與來自黑龍江、河北、山東德州、兗州的參觀團進行座談、合影,中間穿插記者的采訪,一直到中午12∶30才顧得上就餐;下午1∶50召開又一個全體老師的碰頭會,反饋匯集上午的情況,主要是教師上課情況的反饋;會后有廠家來學校與他商談?chuàng)Q黑板的事,之后和幾個課堂有問題的老師逐一交流,其間縣、市教育局各來人,他一直上樓下樓,奔忙不已;晚6∶30,在妻子高老師的督促下回家吃飯,又順路去幾間教室看了看;6∶55,匆匆回到學校;晚7∶00至9∶00給兗州一中老師做講座;晚9∶00至凌晨1∶00陪我們到酒店接受采訪;凌晨1∶00回學校準備圖書招標會的資料…… 崔其升改革動機——我也是我們杜郎口土生土長的,我就看不慣這些年來我們杜郎口的孩子連家門口都走不出去,一個個被荒廢。我就是想改變這個現(xiàn)狀。老百姓把自己的希望交付在我們手上,我們就應該擔負起這個責任,否則,我們就對不起老少爺們,也愧對自己的良心! 崔其升任杜郎口中學校長,轉(zhuǎn)眼就是一年。勵精圖治、雄心萬丈的他到頭卻發(fā)現(xiàn),雖然學校的管理上去了,可課堂教學卻幾乎沒什么變化。他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壓力,甚至略微覺得沮喪,他一遍遍地想:付出該有回報,為什么杜郎口中學離自己的期望那么遙遠,甚至是遙不可望? 一定是某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 但這問題到底是什么,又出在哪里? 他開始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心事重重,一個人整天孤獨地在校園里躑躅,他甚至問遍了校園里的每一棵樹、每一莖草,饑餓的眼睛不放過任何角落。 通往操場的道路是一條紅磚鋪砌的小徑,彎彎曲曲,直通遠方,他盯著每一道磚縫入神地看,直到眼眶里開滿了淚花。 他的妻子高老師不放心他,一到吃飯的點,就尾隨著他,或者四處忙著找他,她找他就一個目的,督促他做最簡單的事——吃飯。 他不情愿地跟她回去,可坐在飯桌上,三下五除二,不消十分鐘,撂了碗筷就走,任誰喊也不回頭。家里人擔心他不是多余的,就從查出他患了糖尿病,這陣子已經(jīng)嚴重到幾個加號了,每天下了班,就一下癱在床上,渾身綿軟得連翻身的力氣都沒有。兩個孩子看著爸爸心疼,他們給爸爸端了水,替他洗腳,并幫助他按摩腿部,他才能勉強睡得著??商觳幻?,卻又精神抖擻地爬起來跑了,似乎壓根兒就沒病似的。 一連很多天,他除了獨自發(fā)呆外,就是拎著個板凳,四下里聽課,他說這叫給課堂“體檢”。 然后他分頭和老師、學生交談。通過細致的課堂“查體”,他的眉頭慢慢皺起來了,他發(fā)現(xiàn)了幾乎令他感到窒息的嚴重問題,長期困擾他的疑慮一下子在課堂里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問題就出在這里! 崔其升的教育理念——我們不能糊里糊涂地辦學,我們要明白我們培養(yǎng)的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是和教師具有平等人格和尊嚴的人。所以,我們的辦學理念必須“以生為本,關(guān)注生命”。 他說:要正視每個學生的潛能,要承認他們的差異性和個性特征,要聆聽其獨特的內(nèi)心世界和精神聲音,要尊重其特有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方式,要讓學生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積極自主地進行認知、思維、總結(jié),要讓學生回歸到人的本質(zhì)特征上,要徹底擺脫單純追求掌握課本知識的課堂教學,從分數(shù)的牢籠中將學生的生命活力解放出來,真正在課堂中確立學生生命的主體地位,使課堂成為提高學生社會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質(zhì)量的操練場。杜郎口的課堂,每一節(jié)課都要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要洋溢著生命的氣息,體現(xiàn)出教育對生命存在及其發(fā)展的人文關(guān)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