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或缺”,是句古老的成語,至今仍被廣泛使用,而其中“或”字作何解,多數(shù)人可能只有個模糊的印象,未必探得究竟。不知始于當代何人何時,將其“或”字解釋為“稍微”的意思,還追加到某些網(wǎng)絡字典中去了。于是,“不可或缺”便被解釋為:“不可稍微地缺少”,似乎順理成章。人們也因而做比成樣,將這一解釋套用到所有“或”字的類似用法當中,比如“不可或緩”、“不可或忽”、“莫之或止”、“莫之或廢”等等,就都成為“不可稍微如何如何”“莫使之稍微如何如何”了。那么,若按此種解法,清代張琦《四圣心源序》中“自黃岐立法,定經(jīng)脈,和藥石,以治民疾,天下遵守,莫之或二”,又作何解?難不成把后兩句譯為“天下都在遵守,未見立法稍微第二個”?可見今人杜撰的那個“稍微”的解釋,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
![]()
|
|
|
來自: 昵稱11760685 > 《文史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