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轉載][第四十一章] 修道與生命進程的關系——進道若退—

 昵稱7614349 2014-03-27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這一章明顯的從修煉的角度,界定了一下人對道的感覺,以及有些事物的分類。比方說上士、中士、下士,這是三種人,對道的感覺有這樣一些,明道、進道、夷道這三個道,德,有上德、大白、廣德、建德、質真,然后講的社會現象,大方、大氣、大音、大象、道隱,當我們把這些主導名稱搞清楚以后,我們就可以看看師父在這一章里說了一些什么東西。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上士、中士、下士,如果按這種說法,那么修道的人到底是因為先天的不同,而對道產生那種不同的感覺和思想,還是因為后天的意識不同,而對道產生了不同的思想呢?(答:先天的不同。)先天的不同表現在那個方面?根基、悟性,實際上按我的想法,先天是相同的,只不過是因為偶然的原因,就是你生的時間、生的地點不同而帶有某方面的特質。這些特質就是后天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就掩埋了先天相同的那一面。當然先天相同的那一面是不是也有差距呢?我想要是用語言來界定的話,任何事情都是有差異的,都有層次上的差異。先天也是這樣。先天層次深一點的人,他積累的經驗就多一些,他經歷過的事也豐富些,他對道的感覺就敏捷一些。如果后天的沉積比較厚,灰塵的積累比較厚,先天又不是很完整,就是他先天修煉過程的積累不是很豐厚,他先天的經驗不足,這樣就分出了先天悟性的不同。悟性比較好的人,他聽到道以后,都能夠勤而行之。我想我們在座的有很多道友孜孜不倦的追求,這種行為與這個是相通的。你就是不讓他修道,他實際上也在修道中。勤而行之只不過是體現在他對問題的一種不舍,這個不舍就是在冥冥之中,有一種信號在引導。我們吃東西,或者是吸收精神上的糧食,都是一樣的道理。東西吃多了就厭倦了。電視看多了,也會厭倦,無論是人的胃口還是人的精神,都容易厭倦,但是對道的追求為什么沒有厭倦呢?那是因為這個問題本身不是由他心里想出來的,而是冥冥之中的引導因素,就是他的先天信號。先天信號積累的豐富了,他就不容易產生厭倦。但是如果先天信號不是很豐厚,他受后天信號一干擾,他可能就放棄了。比方說在修道人當中有很多家庭關系不大好的人,為什么不大好呢?就是因為他后天的干擾比較重了,他本來是抱有很強的信心和意志的,結果到半途呢?他覺得這種矛盾還不如服從現狀,所以他容易放棄。上士、中士、下士并不是固定不變的。相互之間可以變換。所以大家看問題的時候不要把問題看得太死??磫栴}太死容易固化自己的靈性,就把靈性框定在你后天的感覺里面了。作為下士來說,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種笑的人和向前推進道的人就形成了一對矛盾。笑的人成了向前推進道的人的一種資,這就是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希望前面的章節(jié)還是能夠引起大家對文章整體性的關注。但是如果從大的角度說,無所謂消極和積極的狀態(tài)。因為無論怎么樣,它們都是存在的。相反地,如果他要是不笑呢?那問題倒是來了,下士要是不笑,那這個東西他也會爭取了?這就是我原來在《雙經合一》里面說的,實際上老百姓抱住了福光、露利,時光在這種捕捉中很快的就流失了。對于深奧隱存的道,他肯定很難以樹立起興趣,或者是樹立起志向去追求它。如果他不笑道,而是去追求道,那道不就成了老百姓所追求的利益了嗎?這說明道肯定有特殊的一面。這跟師父在另外一個章節(jié)里面所說的問題很相近。他這樣說的,知我者希,則我貴。道實際上也是這樣一個觀念,知道我的人越少,我就越顯得珍貴。如果知道我的人多呢?珍貴的一面就體現不出來了。所以說不笑不足以為道。這就說明對大道的追求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夠進入的一個狀態(tài)。但是普通老百姓是不是就不在道中呢?也在道中。但是這和求道、成道的概念就不一樣了。為什么呢?因為師父一直在追求一個目標,就是長生久視之道。這個長生久視之道在人們的觀念中現在還難以建立。就是靈性很好的人,就像那天講課講的五眼六通一樣,六神通,前面的五個他都承認,最后一個神通他就不承認了。那么高的科學家,那么好的靈性,也不承認生命的永久性。這個永久性到底存不存在呢?他產生懷疑。信不足,就會不信,他就只能處在中士的角度。像我們,既信,同時也去實踐它。契而不舍地去進行追索,這種行為我想也就是上士之行為。所以我覺得,大家的行為都是上士的范疇。要不然的話大家不會在這個地方浪費自己的時光。

接下來就是幾個對比性的四言句。我記得當年師父在講課的時候,或者是見到師父,就是跟師父的信號打交道的時候,以及后來跟師父的玉身打交道也好,他都習慣于用四言句,也就是四個字一組。我原來對詩歌比較感興趣,但是缺乏深刻的研究,我從詩歌韻律的節(jié)奏中知道,一般單數,就是輕重輕重輕,或者是重輕重輕重,這種狀態(tài)很容易使人的語言導向波浪式的情緒結構。師父用四言句,同他的比較意識很相關。比較都是成對成對的,一個陰一個陽,進行比較,然后得出一種結論。這個地方就是這樣,它的對稱性比較強。所謂的對稱性就是對陰陽性,當我們明白了這種對稱性以后,我們就知道,思維的發(fā)展并不像文學的發(fā)展那樣,我們要注意修道思維和文學思維不一樣,修道思維講究的是對稱性、平衡性和包容性。修道的人要注意對情感的運用,要恰到好處。他要展示的是一種道理而不是一種情緒,為了把道理說清楚,就一定要利用事物的對稱性和對比性。

所以看下面的語言,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明道是明,為什么又昧呢?這是矛盾出現在一個句子里面,這是為了讓大家去比較,明和昧,相反的事物共存于一個事物中,就是在道中。明道,他就像有點愚昧一樣。有很多人以為,修道人嘛,應該越修越聰明,越修人的能力越大,越修人的榮譽越高,這樣才去修道,要不然誰去修呢?這樣一想,又落到下士的角度上去了。進道若退。進道,明明有好處,他就像倒退了一樣,故去修道的人都是窮文富武。窮得沒辦法了,才去讀書,然后考學,光宗耀祖。有錢的人則去搞武術,然后修道。所以修道人都是很有錢的人。有錢人修,修到后來他拋棄了家產,進山去修道,什么也不要了。這種人是進了呢?還是退了呢?這就是一種比較意識。他舍去了陽性的財產,進到道里面去了,在老百姓的觀念里面,他就是退了。他還不如一個老百姓呢。這都是在比較。它是用老百姓的思想和修道人的思想進行比較,而不是單純的就修道人的思想去闡述這個問題。因為大家都在道中,分成上、中、下三種狀態(tài),三種狀態(tài)的思想比較我們一定要看清楚。要不然到最后,你修了若干年,還不知道應該取舍什么。取舍什么要清楚。明道若昧。明白了道的人,表面上絕對不會自作聰明,不會夸夸其談,去闡述你所謂的道理。那沒有必要的。那要是有必要的話,你就是一個偶像,或者是一個木偶。你只是表演者,或者只是一個道器。你是被利用者。你要想得道,你就一定要在那種暗昧的角度去發(fā)展自己。我是在用這個暗去形容這個昧。暗昧是什么意思呢?暗昧就是你在暗地里,有另一種存在。表面又顯得很愚昧。進道若退。你進到道里面去了,但是你的表現,你的狀態(tài),并不一定要用金錢、名利、榮譽、名頭、法號去形容你,如果用那些東西能夠形容你的話,那這個東西就不叫道了。因為,那些都是陽性的一面,有形的一面。所以進到就若退。就像這個人越修越差一樣,不是越修好像越輝煌。老子最后西出函谷關,他走了,他退到人間以外去了。誰也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了。但他現在還在不在呢?我想他現在還在。別人不承認他在,我是承認的。

夷道若類。夷道,就是平坦的道,或者是消除道,就像同類一樣。類在這個地方也有勞累的意思。平坦的大道就象行走在崎嶇的小路上一樣。這里用的也是比較意識。平坦的大道就像爬起來很累一樣。當然這兩個類、累是同音字,古代有同音同意的現象。這個類還有另外一重意思,種類、類比,劃歸某一項的意思。你要想消除道的狀態(tài)的話,想消除道,這個不同觀念的話,實際上你就處在同的中間。就是你同樣也是被消除的對象。這個地方我先這樣講,然后大家再慢慢的想。你勉強的去進入這個事物的時候,實際上就像你勉強的去否定這個事物一樣,它們都是包含在這個種類中。這就是道的種類中。道的種類就是它有同一性,無論你怎么做,你都在這個同一性中,這就叫類。那么夷道,把他鏟除也好,弄平也好,想消除他也好,其實這都是對同類的行為。笑的人,在促進道的發(fā)展,修的人也同樣在促進道的發(fā)展。

上德若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梢赃@樣說,上德肯定是有德的。但是他又若谷。谷,山谷。因為山谷能夠容納,它能夠包容萬物。但它是最低的位置,上德的位置又很低,這就是說事物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你很有德,你的精神境界卻不一定要用高大去形容。所以古人就比較講究平常心,很容易從平常心的角度去界定這個人是不是得道了。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在修煉的時候,有了一點成就,就過分的肯定自己?;蛘呤前龘P自己,或者是有意的抬高自己的狀態(tài)。比方有個人說,他已經得道了,你首先就要界定一下他,看他這種思想是不是上德若谷,他是不是像山谷一樣能容納所有的事。比如我就說他一句,你真的得道了么?你知道道是什么東西么?如果他只是笑一笑的話,可能他這個道真的是得了。如果他說你不懂。那他這個道可能就沒有得。不知道我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大家自己揣摩一下。

所以有時候作為老子來說,他傳遞的一種思想、一種思維方式,希望大家能夠理解。一個人得沒得道,首先是從他的精神境界上去界定的,不是從他的肉體上,或者從他的表現上去界定。

大白若辱,大白,是你這個人比較容易受到肯定,黑的肯定是不好了。這個地方的大白還有一重意思,就是這個人太出名了,太被人所關注了,太輝煌了。榮譽太高了以后,怎么樣呢?容易遭到人的侮辱。從六十年代開始,我對雷鋒一直都是非常崇敬的,結果到了一個特殊的地方以后,聽到一種說法,說雷鋒這個人怎么怎么,當時為了追先進怎么怎么,把他這個人說得一塌糊涂?,F代人畸形的思維已經發(fā)展到這個程度了,把一個非常好的榜樣,非常高的精神境界,非要說成是非常低的,非常糟糕的思想?,F代人為了張揚自己的自私,或污泥濁水的那一面,他偏偏要把最好的東西也拿過來嘲笑一頓。你如果要是修道的話,你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再好的事,再有名氣,也不要去爭取那個名氣,因為你太暴露在眾目之下了。暴露在眾目之下你以為是一件好事,以為能掙來名和利,實際上現代人都是走的這樣的路。你看演電影的、唱歌的,都想從各個方面得到媒體、得到老百姓的追捧。以為有了名之后,利就滾滾而來了,就可以講價錢了,名越高,利就越大。這就是老百姓現在的思維方式?,F在的思維方式和老子的這種大白若辱這種思維方式是不是天差地別呢?我想正好是對比出來的一種天差地別。希望大家能夠明白。以后作為我們修道人,好出風頭的人,好表現自己的人,他肯定不是一個真的修道者。這一點可以把它肯定下來。

廣德若不足。廣,他想爭取的意思。寬廣,或者是擴大的意思。他德很廣,想達到完美的這一面。好像是為了積德的結果,不停地做好事。不停地做,就像上一章里面談到的,過去古人要做三千六百件好事,你就有德了。但作為廣德,這是不是就夠了呢?不夠。他說廣德若不足。就是你再怎么做,你也是不足的,你不足以為道,你的有為使你永遠地停留在下士的角度。我這是對修道人而言的。修道人他既然想去修道,那他就處在修道人“下”的層次里面。這就是下德,在下德里面你去積累。就像梁武帝同達摩的對話一樣,做了那么多的好事,也沒有公德。那是他應該做的事,他應該做的工作,是做領導的基本工作內容。他把這個忽略了。

這個地方廣德還有另外一重意思,就是你非常寬廣的德行,就像不足一樣。不足是因為你心態(tài)中沒有滿足的那種狀態(tài),你才感覺到不足。你即使有很大很廣的德行了,但是你仍然不會感覺到自己很有德一樣,這就叫不足。不足對自己的心態(tài)是不是有好處呢?后面我講的這重意思是一種主體意識,它是積極的。從客體上,我們如果把這個話用到某一個人身上,那就是另外一重意思了。這說明陰陽兩種位置的不同,它界定的結果就不一樣。

建德若偷。如果用這四個字去衡量前面的廣德若不足,就像第一種解釋,有意地去建立功德的人,他就像盜取天地的功德一樣。人都是天地所生,在生命運動的過程中,他無論做多少好事,是不是都是理所當然的呢?我想都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如果你有意地去建立自己的功德的話,是不是就像偷竊一樣呢?你把老天爺的功德偷盜到你小小的生命中來了,而這小小的生命又是從大的生命中育化出來的。在這種情況下你是不是貪天之功為己有呢?我想這個道理是講得通的。實際上人活在世界上,你修功德,你修道,你本身做一點事情,你不可以言德,不可以說我就有德了。你做一點好事不可以說我就是一個好人了,我對天地間的貢獻已經夠大了,我還怎么樣怎么樣。實際上,這種想法就像偷竊一樣。這就像那天我講這個問題時,說到師父對信仰宗教的人的說法一樣,那些人你別看他會跪在菩薩跟前,他的目的只有一個,想從菩薩的口袋里面偷得一點東西。他拼命的施舍啊,往功德箱里面塞錢哪,磕頭阿、燒香啊、很虔誠啊,他目的是為了什么呢?目的是為了偷。一個偷字就顯得非常有貶義。但是這個貶義確確實實是被人們的思想所忽略的。這個忽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很多人他以為自己的行為是很高尚,以為自己的行為是能夠滿足自己進步的需要的。但實際上呢?他就像小偷一樣。他沒有從大的境界上去界定這個事。這個大的境界就是要把自己融化在道中去,然后再去做你應該做的事。你做的每一件事,只要你自己心里高興,你說有沒有功德呢?你只要感覺到你自己有喜悅就行了,何必在乎那個功德呢?你做每一件好事,就像我分析雷鋒同志那個狀態(tài)一樣,這個話我曾經講過一次,雷鋒為什么會做那么多好事?就是因為他感恩戴德,他感UU1001詞語替換的恩,戴社會主義的德。他把恩和德始終都頂在自己的頭上,總認為自己是受了新中國的撫育,把自己從舊中國解放過來,他肯定想為新中國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盡管他做了很多事,但他不一定非要去肯定自己做的那些事。有的人說,他在日記中為什么把那么多好事都記下來了呢?我想那不是說他在做好事,而是說他在比較一種意識,他認為有很多值得自己高興的事,是值得記錄的。我看雷鋒這部電影不下四次,我覺得他的這種思想是不容歪曲的。最起碼我們要向他學習感恩戴德這種思想。我們要知道,自己是由天地所生,雖然我們在這個小的環(huán)境里,我們的心胸一定要寬廣,心懷天下。要知道天下所有的人都需要我們去關注。你關注了,你就和他們的信號聯(lián)系在一起了。天下所有的生物呢?所有的存在呢?也都需要我們去關注。只有這樣你才知道,這個整體性,是息息相關的。這個整體性才能夠促進我們的進化。整體性也就是道。道才能夠推進你最后走向更高的層次。如果你沒有這種思想,你單純的感恩戴德,是不是能夠達到目的呢?它就有所限制了。

最后就是說,你建德,不要有意地去建。你只是做就行了。你做任何的德行,都自自然然把它當作是自己的一部分去做,這就是你的大境界。如果你有意地去建立,那就像偷一樣。

質真若渝。渝,超過的意思。就是改變了本來的含義。質,就是求的意思。你求這個真的實際意義的話,就像改變了它的本來一樣。真,并不存在于孤立的狀態(tài)中間,它存在于比較中間。昨天我說有意歸真。你有意,才能夠歸真。有意是有為。它為什么能夠歸真呢?有為也有合理性的有為,也有下意識的無意。有意和這個地方的質真,有什么區(qū)別呢?我想,追尋真實的含義,往往會超過你意想的范疇。這就是我們對宗教普遍研究所得的結論。很多修宗教的人修到后來都過頭了。就是他受了宗教思想的影響以后,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忽略了的平常生活,平常的老百姓,或者平平常常的一種現象對自己的啟示。而單純的掉到那個圈子里面去了。打個簡單的比方,西方極樂,那個地方當然大家都想去了,這個時候他就忽略了自己的現實世界了,對現實世界有排斥思想,認為這也不行,那也不對。包括《與神對話》系列也是這樣的。與神對話說了那么多,洋洋數百萬言,對話之后他心里對現實世界還怎么樣呢?他不是立足于現實世界,讓很多人去包容它,而是現實世界成了人們不滿的對象。這種思想一旦形成教會的話,他如果要是形成了一個宗教組織,然后這個宗教組織越來越壯大的時候,他最后會怎么樣呢?它同樣會限定人家的思維。它限定了人的思維,也就是否定了自然觀。那么他就像老子在這個地方所說的質真若渝,他改變了自己的初始狀態(tài)。初始的狀態(tài)是在兩極之間擺動的,你要么信,要么不信,信過頭了和恰到好處,那是一個非常難以把握的事。你總不免有超過的地方。你難免改變你原來的真實面貌。這個真實面貌是你本來的、本真的那一面。修道難,難在把持合適的尺度。你不要看我在這個地方夸夸其談,我的話里面有很多漏點的。但是大家為什么抓不著,那就是我一直都在運用老子交給我的一個方法,那就是比較意識,就是在兩端之間不停的跳動,在真和假之間不停的跳動,變換自己的思維去適應大家的問題。這是我今天跟大家揭示的一點,我在這個問題上的一種真實做法。變化自己的角度去適應大家的意識變化。大家就不大容易找到這個問題的根子。

我為什么這樣做呢?因為大方無隅。那個方形的東西,如果說太大了,它還有沒有角?你根本看不到它有多大,你怎么能看到它的角呢?人有時候對事物的相對性沒有注意,他只注意絕對性。他在小房間里面,可以想象這個小房間,仔細地去摸索這個小房間,具體的,甚至還可以把它拆掉。這就是人處在小環(huán)境里面的自控也好,被控也好,實際上都是比較出來的狀態(tài)。如果這個狀態(tài)太大了,它給你展現的是無窮大的方,你怎么去把握它呢?

我在這個地方曾經打了一個句號。我認為這樣斷句比較好一點。他后面連下來的這些話,和道隱無名相呼應,這四個大,大方、大器、大音、大象都是為了道隱這個名稱而建立的,當然前面還有一個大白,為什么把大白放在前面,而不放在后面說呢?就是因為前面的那些話是相對于上德而言的。古人既然已經這樣斷句了,那么我們回過頭來再借用古人的思維方式,再看哪些話能夠在我們的思維中進行分類。

大器晚成。這已經成為一句成語了。大器,是人經過磨礪、經過苦難、經過努力以后的成果。所以一般都成得比較晚。這比較符合我們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那么我們暫時把這句話拿過來,跟我們現實的教育面貌作一下比較,就會發(fā)現,現在的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是不是符合這句話呢?明顯的不是。對小孩過度的要求,尤其是現在的女性,對家里的孩子要求太高了,要求孩子每一門功課都拿第一第二名,最多不能超過第五名,你說那孩子有多大壓力呀?現代人的思維根本就沒有注意大器晚成這個問題。你應該讓他積累足夠的經驗,身體健康,有足夠的精神基礎以后,再去做一些大事。那何樂而不為呢?偏偏現在的人就急于求成。按前面的說法那就是欲速則不達。他拼命的加快成才的速度?,F在的科學也好,教育也好,文化也好都在鼓勵人們朝這個方向發(fā)展而且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這在社會上已經不是什么稀有的事了。

(我記得我們小的時候,想找一本書都找不到,是不是就不能成才哪?實際上到后來,八零年以后,社會上到處都是書了,你看看不完了。要什么書都能買到。我記得六七年,想到書店找一本比較好的醫(yī)學書,不知道去了多少遍,翻了多少柜臺,都沒有。盡是那些新醫(yī)療法。好不容易找到一本大專院校留下來的高等教材,又支離破碎,不完整??赐炅诉@一節(jié),想看下一本,就找不到了。所以很遺憾,如果那個時候有書,什么東西都能夠學得進去,因為那個時候渴望知識,后來一進入八十年代,情況就不一樣了?,F在更不同了,不但有書,還有網絡,還有電子版的書,各種各樣的東西你隨時都能夠取得。)

大器晚成,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這個器,并不是要學而成器,而是說你自己的經驗積累,和人家知識的那種傳遞相吻合以后,你才能成器。這個吻合,是要經過磨礪的。人家的知識你拿過來用了就可以成器?難道真是這樣么?如果沒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可以這樣說,根本就談不上器。你只能是一個模仿者。真正成器,你最起碼要有自己的見地,要有自己的境地,要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結果。

大音希聲。我記得在《玉真通解》里面,我把聲音這兩個字進行了詳細的分類。聲是聲,音是音,那是絕對不一樣的。能聽到的就是聲,但是不是每個人聽到的都是真正的聲呢?那就不一樣了。有的人聽到的聲音,人家聽不到。他聽到的聲音常常還很清楚。所以聲,不一定別人也能聽得到。有的聲有方向性,武打小說中有個詞,叫傳音入密。就是它只針對一個人,有排它性,別人聽不到。什么叫音呢?音實際上是一種陽性的東西,所以把它放在后面說,聲是陰性的東西,它沒有具體的波,只是一種信息。那么為什么這樣分類,我們的確在實踐中是這樣體驗過來的。當你只見到形,摸不到質,你只聽見聲,感覺不到它的音的時候,這個東西就是虛的,它只是信號,或者它是你意識中的反映。如果你能夠同時感覺到它的聲和音,同時又能感覺和觸摸到它的形和質,那么這個東西的真實性就出現了。

就像我們講思維和實踐這個問題一樣,很多人認為思維和實踐可以絕對的分開來,把人的意識和物質之間絕對的分開,這個東西實際上是分不開的。這里面所說的大音,它所表達的信號,你根本就聽不到。老天爺在不停的釋放一種聲音,只不過是我們接收不到而已。當你練到一定程度你就知道大音了。(低于二十赫茲,是次聲波,再低,就是長波了。一到長波,它的破壞性很強,超長波,破壞性更大。很多人喜歡聽音樂中的低音,但是聲音越低,對人心臟的振動就越大,會使人感覺不舒服,聽慣了的人會感覺不到。)

大象無形。道象肯定是大的了,無形,你看不到它的形狀。就像道可道,非常道這個問題一樣,再怎么研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你沒辦法說清楚他不可道的那一面他到底是什么東西。

道隱無名。就是因為它隱去了,它才無名。從這四個大,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歸結到道隱,我想無非就是一點,最后,你成功了。你是有名還是無名呢?我一看這句話,就想起張伯端來了,人們最后把張伯端奉為南宗丹派的祖宗。但實際上他自己就說得很清楚了。他說我可憐哪,我自從求道以來,沒有一天舒服日子可過。因為他顛沛流離。他浙江人跑到四川去了,在成都碰到了世外高人,有人說那個世外高人是劉海蟾,我說他是李海蟾也可以,因為世外高人是隱去了名字的,他不用任何名字來表達自己。

現在世上那些傳播氣功的大師們,是不是得道了呢?從道隱無名這一句話就可以反推過去。四個大,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方無隅,無論你怎么大,總的說來,只有一條,道隱無名。沒有名,才是真得道,你有了名,已經夠了,你還要什么東西呀?還要道?你下輩子再來。我只能得出這樣一種結果。就像師父說的那個意思一樣,你有了一種結果,你已經有了名利,你還要另外的東西,怎么可能得到呢?所以我的確非常感佩張伯端這個人,因為他敢說真話。他稍微不謹慎,不但是坐牢,臉上還刺了字,那就是真正的被判刑了。他還說了另外一個真事,他屢次在誹人面前說真話,在不地道的人面前去講道,講多了,背上生了一個大瘡。過去叫癰,結果腫得差點命都丟了。這樣他才知道,噢,并不是你知道一點就可以隨便瞎說的。瞎說,你結果就不妙。我想這說明了一個問題,他當時得道了沒有?沒有嘛。簡單的說,他只是得到了一本《雙經合一》而已。(笑)他已經說真話了,結果我們后人偏偏這個真話聽不進去。就自作多情的給他安上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現象。他對這個問題的感悟是很深的,后人一直說他是修命一派的代表,先命后性的代表,實際上他在他修道的感受心得里面,一直都是把修性放在前列的。大家有時間把《修真法悟》拿出來看看?!段蛘嫫返恼牟糠郑际歉呷藗鹘o他的,只有后面的部分,才是他自己修練的心得,而這里面最要的體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先修佛性,后修丹道。

最后一句話,夫唯道。只有道這個東西。善貸且成。貸,施與的意思。他善于施與出去,而且把施與出去的東西變成實際的結果。這就叫善貸且成。只要做,善始就必然有善終。這只有有道才能做到。

這一章講到這里不知道大家明不明白?有什么問題?

大音希聲,老天爺用很大的聲音跟我們說話,我們卻聽不到,為什么?因為他是在傳遞一種信息。我曾經說過,在全世界各個地方,他分布的一個基本思維都同時出現了,這個就叫大音。大音是不是變成了聲呢?不是的,它變成了人們的思維。我們的思想的產生和尼爾的與神對話,塞萊斯廷預言,都是在同一個時間產生的,這就是老天爺的大音。但是你很難以聽到他的聲,因為他沒有表現出聲的那一面來。我在這里講的內容也是非常希的,只能對少數人講,希,也有這一重意思。

我十年以前是這樣寫的,真正的大聲音,人是聽不到的。就像大道的妙諦在語言中無法傳遞一樣。但是它又和合于萬言之中,細觀至無我之時,則萬象自明,這就是觀音自在。提到觀音自在,觀世音待的那個洞就叫潮音洞,她是聽海浪聲得道的。因為她觀這個潮,第一有信,第二她從這個聲音當中能夠滌清楚道的信息的全貌。她聽這個聲音可能越聽越大越聽越大,最后大到無形了。比方我們在這里可以盡量的想象,你的想象如果能夠隨著你的思維在運動的話,我說的是真正的運動,那么你穿墻入壁飛升都可以做得到。但是你的做得到他是有相對效應的。就是你在某一個范圍之內能夠體現出它真實的那一面來。這就是觀世音當時在潮音洞里面修練,最后得到的基本意思。

就是你觀察問題要慢慢的進行,大器晚成嘛,慢慢的進行,但是你要觀察到什么程度呢?沒有我存在的時候。你自我的感覺已經消失了,這個時候,它自然而然的就溶化到萬象中間去了。這個時候自在就體現了。真實的自在,那就是大自在了。

第四十一章總結出的的幾個問題。

1 道性有深淺。道性肯定是有深淺的,這就像我們的形體,有的人長得豐滿,有的人長得單薄。

2 修為分有無。修為分成有和無兩個方面。修為,大部分人都是趨向于有為的。只有極少、極少、極少的人,他才堅持這種無為的修持方式。堅持下來的人,他絕對有好結果。

3 真人顯樸常。我們所說的真正修煉的人,他的顯現一定非常樸素,非常平常。他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要是特殊的地方,都有名利可圖,有名利可圖的人,這種人,他沒有道福。他只有人間的富貴。

4 平常不過的道,復雜難一的心。道再平常不過了,就是因為它太平常,所以你不容易發(fā)現它。你不容易從平常的生活中積累你進道的路徑。那個能量、那個方式、或者是那個心態(tài),你不容易積累,這個平常不過的道很難以讓你去積累。積累很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是因為真正復雜的是人的心,它非常復雜,它不會守住道這個一中間生出來的二中間的那一個陰性的一面。它老是守住了陽性的一面,這就是第四十二章里面所指出的一些問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