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惰性使然,好久沒寫東西了。
近日得一書,是以傷寒論為藍本,用六經辨證思路來分析治療脾胃疾病的。這是我喜歡的題材,從不同的著眼點來看傷寒論,也不失為再溫習經典的方法。
開篇不久即見分析桂枝湯條文: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
之。書作者分析如下:“太陽中風證的病理是陽浮而陰弱。陽浮指衛(wèi)陽浮盛則發(fā)熱(風邪犯表,衛(wèi)陽浮盛,抗邪于外);陰弱則指營陰不足則汗出(衛(wèi)陽不固,營陰
失護,弱而不守)。陽浮陰弱表現(xiàn)在脈象上是浮緩。本證因汗出,發(fā)熱程度較傷寒證為輕,只是翕翕發(fā)熱。肺合皮毛,開竅于鼻,皮毛受邪,肺竅不利,則見鼻鳴。
胃為衛(wèi)之源,表氣失和,衛(wèi)病干胃,胃氣上逆,則見干嘔?!睂??我認為不妥之處有一下幾點。(1)對陽浮而陰弱中陽與陰的分析,此處陰陽本指摸脈的沉取與
浮取,即太陽中風之脈浮取即得,沉按即弱,這種脈象就反應了營衛(wèi)不和的狀況,這種狀況會怎樣呢?接著仲景自己解釋,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脈診
中有浮取候氣,沉取候血的說法即是。(2)對鼻鳴干嘔的解釋。對鼻鳴的解釋沒異議。但對干嘔的解釋則差強人意。胃為衛(wèi)之源一句之意當來自脾胃為后天之本,
這樣說也無不妥。但衛(wèi)氣病就必然引起胃病嗎,如果這樣推論,一身之氣皆來源于后天之脾胃所化之水谷精氣,是否可以說只要是氣病,就必然要累及于胃?謬矣!
干胃就干胃吧,為什么還單單表現(xiàn)為干嘔?而不是噯氣?胃脘痛?痞證?書看到此,我已沒了看下去的興趣。
立論新穎,但格調不高。所以摒棄。
傷寒雜病論是祖國醫(yī)學的寶庫,后世大家無不精通,許多所謂的流派也多受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影響而誕生,在此不去細論。還繼續(xù)上面的話題,來看太
陽中風證為何會出現(xiàn)干嘔一癥。首先要強調的是,干嘔是或然證,并不是每一個太陽中風患者都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患者會出現(xiàn)干嘔呢?這也是問題的關鍵。
看桂枝湯的組成: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姜。五個藥中哪個是對付干嘔的?生姜嗎?貌似是,我想可能生姜有點作用,但不是主要的,芍藥才是
治干嘔的主要成分。自然界有六淫,過極皆能傷其相應的五臟(暑邪為熱,或兼夾其他外邪),風屬木,為肝所主,風邪自表而入,同氣相求內并于肝。所以,如果
患者素體肝陰不足,本易化風,如再合外邪,必然引動肝風,而木強易克土,外感者多中陽不足,所以易招致克伐。而芍藥酸可斂肝木,故可免其克伐,再加大棗甘
草的健脾胃作用,就可以避免干嘔。當然,整個的桂枝湯還是調和營衛(wèi)為主的。如果此解釋感覺力度不夠,繼續(xù)往下看。
桂枝去芍藥湯: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脈促胸滿為太陽中風下之誤,導致胸陽受損。為何去芍藥?芍藥陰柔斂肝氣,木不生火,怎可救胸中之陽,所以去之。桂枝甘草湯用法更是直接。
炙甘草湯:治療心君陰血不足導致的脈結代、心動悸。芍藥本可補陰,然仲景仍舍棄不用,為什么?同樣的理由。
所以,仲景凡是治療心氣不足或心陽虛的方子 都不用芍藥。
小建中湯:不但用來治療外感傷寒二三日的心中悸而煩,現(xiàn)代更是用來治療脾胃虛弱招致的肝氣乘脾的腹痛。此方是倍芍藥的,可見其用芍藥陰柔酸斂之性。后世的痛瀉要方,方中白芍也是此意。
桂枝湯是調和營衛(wèi)的方子,但仲景深知此中妙義,所以不單單來治傷寒中風。金匱要略中,用該方來治療婦女妊娠反應的嘔吐。為何?妊娠后血來養(yǎng)胎,如果肝血素不足,易致肝亢,所以也用桂枝湯。此用法似乎最有利于證明肝亢克土是導致干嘔的原因。
桂枝湯用來治雜病,就是肝胃同治的補劑(后來的小柴胡湯也可能受此啟發(fā),還有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大概也是受益于此。---此論是我的臆斷)。加龍骨牡蠣治療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此又是肝脾腎同治之方。在治雜病的方子中,芍藥更是意在斂肝。
隨筆之作,信筆寫來,完后感覺文章的名似乎叫:芍藥在桂枝劑中的作用,更好些。但那不是我寫此文的初衷。醫(yī)書浩瀚,豈能讀完。必須將有限的精力用到最好的作品中,方可有所獲。
一家之言,列位看官斧正。
20131028
私淑仲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