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公開課上,筆者曾看到過一個“突發(fā)問題”激活課堂的情景。這位教師講的是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綜合復習課文《琥珀》。 快下課時,有個女孩子站起來,針對課文中“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淚珠里”說出自己的看法:從“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可知這里的“淚珠”指的就是松脂,從前文“太陽照得火熱”“晌午的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樹林”,可知當時天氣很熱。既然如此,這里的“淚珠”能不能說成“汗珠”呢?這個帶著挑戰(zhàn)和創(chuàng)意的問題立刻使同學們陷入深思,大家面面相覷、莫衷一是,就連聽課的老師和市教研員也被深深吸引。機智的講課老師稍稍停頓一下,馬上“隨水推舟”,首先肯定學生的合理想象和敏銳思考,接著改變既定的課堂教學預設,臨時決定延長時間讓大家繼續(xù)討論,進行了一場“淚珠”和“汗珠”的思維之辯。雖然,最后也沒有得出“標準”結(jié)論,但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濃烈,給上課的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都留下了良好印象。 在課改實踐中,有的教師把誘發(fā)問題、探究問題并以問題為主線演進教學過程的課堂稱為“問題課堂”,并在教學中有意而為之。比如,教師在備課時有意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出問題,甚至,教與學圍繞一個個問題展開,以此來追求更高的教學效率和更好的教育效益。 如今,思維活躍的“90后”中小學生們會隨心所欲提出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深入感悟,可能是對個別語句意義的探討,也可能就是用個人的眼光和當下的意識去“衡量”和“質(zhì)疑”學習文本。解決這些問題,有的可以讓學生再細讀一遍兩遍課文或者稍一點撥就可以,而有的問題師生共同研究一個課時也不一定見效。但是,既然是共同學習的課堂,就要容許同學們提不同的問題,而且還有必要對問題進行探究,在探究中解決疑難,在探究中激發(fā)學生的新思維。 有學者曾比較中國教育與外國教育間的差異,得出的結(jié)論是:中國學生勤奮,考試成績最棒,但創(chuàng)造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欠缺。而通過考察教育教學過程,他們認為教學方法是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國重視解答問題、消除問題,外國則重視誘發(fā)問題并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都知道問題是思維的源頭,問題也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讓學生提問題,就一節(jié)課、一篇課文來說,可以釋放內(nèi)心的疑問,有助于解決閱讀理解中即時性困惑;就學習成長階段的長遠教育來說,可以深化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提問題,學生有可能不夠“規(guī)矩”,課堂也可能會顯得有點“亂”,還有可能會影響到基礎知識的掌握。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從學生成長和發(fā)展考慮,勇于探索,嚴密組織,在讓學生熟讀課文、理解基本意義、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適時適當?shù)貒L試“問題課堂”,讓課堂更具涵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生命活力。
引文來源: www.jyb.cn 2011年12月08日?。?作者:濟源市大峪鎮(zhèn)中心學校 李舒文 來源:教育時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