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下午16時—16時30分,我市又將響起防空警報聲。今年的防空警報試鳴有哪些“特殊”的意義,武漢市民防辦負責人就此做出解答。 問:今天下午16時—16時30分,我市又將響起防空警報聲。請問:武漢市為什么確定在10月25日開展防空警報試鳴?今年的防空警報試鳴有哪些“特殊”的意義? 市民防辦負責人(以下簡稱答):《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規(guī)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需要可以組織試鳴防空警報”。今年是我市確定在10月25日進行防空警報試鳴的第十個年頭?;仡櫄v史,今天又是武漢市在抗日戰(zhàn)爭初期淪陷75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舉行防空警報試鳴,凝重的警報聲警醒廣大市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的征途上,一定要增強國防觀念和人民防空意識。 1937年8月20日凌晨5時,武漢市在歷史上首次鳴放防空警報。次日,侵華日軍飛機開始轟炸武漢,到1938年10月25日淪陷,據《武漢市志》記載,全市共遭日機空襲72次(漢口31次、武昌32次、漢陽9次),日軍投彈3080枚,炸死1651人、傷3147人,炸毀房屋3437棟(漢口554棟、武昌1359棟、漢陽1524棟)。當時報刊記載“每遭空襲,血肉橫飛,火災四起,房屋倒塌,多少勞動人民家破人亡,慘不忍睹。”1937年9月24日,日機在漢口漢正街泉隆巷一帶投彈3枚,炸死113人、炸傷164人,震倒房屋98棟;在漢陽河邊投彈12枚,炸死189人、炸傷378人,震倒房屋208棟。1938年8月12日,日機72架狂轟濫炸武昌徐家棚、水陸街、文昌門及漢口江岸車站,炸死447人、炸傷728人,毀房785棟。當時市民中流傳“有鄉(xiāng)的回鄉(xiāng),無鄉(xiāng)的借鄉(xiāng),借不到鄉(xiāng)的,就只有跳江”的民謠,是他們深受日本侵略者蹂躪的真實寫照。 將試鳴防空警報與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結合起來,外地城市早有先例,如全國不少城市在每年的9月18日進行防空警報試鳴。2003年初,部分市政協委員在市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提出“在10月25日下午16時拉響警報……并由此形成慣例”的提案,引起了市領導的高度重視。當年即在10月25日首次進行全市防空警報試鳴。2004年8月1日起施行的《武漢市人民防空條例》,以地方法規(guī)的形式確定我市“每年10月25日進行全市人民防空警報試鳴”(第二十八條),由此,10月25日在武漢市進行防空警報試鳴具有了法律意義。 問:感謝您給廣大讀者介紹了我市舉行防空警報的歷史背景,下面請您談談新時期加強防空警報建設的重要性。 答:武漢市是國家確定的人民防空重點城市,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加強防空警報建設的重要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加強防空警報建設是國防建設的需要?!熬影菜嘉?,忘戰(zhàn)必危?!比嗣穹揽帐菄赖闹匾M成部分,防空警報建設是人民防空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迅速準確地發(fā)放防空警報信號,是各級人民政府戰(zhàn)時實施人民防空指揮的基本手段,是及時、有效地組織人民群眾開展防空襲斗爭的需要,直接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安全利益。 二、加強防空警報建設是應對未來戰(zhàn)爭的需要。1991年以來國際上發(fā)生的幾場現代信息化局部戰(zhàn)爭表明,空襲與反空襲已成為主要的作戰(zhàn)樣式。由于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戰(zhàn)爭,采取偵查手段廣泛收集情報,實施精確打擊,特別是打擊指揮通信系統(tǒng)和重要經濟目標,對防空警報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強防空警報系統(tǒng)尤其是抗毀能力的建設,必須提高防空警報系統(tǒng)的反偵查、信息傳輸和快速反應能力。 三、加強防空警報建設是保障經濟建設、服務應急管理的需要。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城市建設快速推進,重要的經濟設施越來越多,規(guī)模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稠密,防空警報設施在搶險救災、處理突發(fā)事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1998年抗洪中,省防汛指揮部緊急從我市調集50臺手搖警報器,支援洪湖防汛抗洪。2000年,車載警報器首次出現在江城,由于其特有的機動性,平時能夠彌補警報音響覆蓋的“盲區(qū)”,戰(zhàn)時可以有效實施流動報警。2006年,手搖警報器在我市大量投入使用,既能保障戰(zhàn)時進行流動性報警,實現二次報警;也能在平時為社區(qū)應急救災提供報警工具。針對汶川大地震搶險救災中暴露的問題,2009年我市新增一臺大型升降式警報器,在未來突發(fā)公共應急事件和自然災害時,該警報器可以克服因自然條件惡劣、造成報警信號中斷或難以發(fā)放等困難,迅速及時地發(fā)放警報信號。 問:市民防辦作為全市民防工作的主管部門,除了防空警報建設,我們平時還為廣大市民提供哪些安全屏障? 答:民防建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方面,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利國利民的社會公益事業(yè),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市民防辦在市委、市政府、武漢警備區(qū)的領導下,著眼長遠、立足平時,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民防建設準備,突出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狠抓“實體工程”建設,堅持人防工程和防震減災“硬件”建設不動搖。搞好人防工程建設,可以提高城市的總體防護能力;可以增強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減輕災害破壞程度;可以緩解城市人口密集、地面交通擁擠的矛盾;可以開發(fā)利用地下空間,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必然要求。截至2012年底的數據顯示,我市人防工程總面積是建國前的1400余倍,人防工程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根據城市建設的發(fā)展,在長江過江隧道、武昌火車站、武漢火車站、王家墩中央商務區(qū)、武漢國際博覽中心等重大項目落實了人防工程配建。2008年12月,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隧”的武漢長江隧道通車,安裝的降落式雙扇防淹防護密閉門在國內首次解決了過江隧道設防無門檻的技術難題;2012年底通車的武漢地鐵2號線(一期)新增人防工程面積四十余萬平方米。這些人防工程共同構筑起武漢市抵御未來戰(zhàn)爭新的“地下長城”。同時,大量的人防工程被廣泛地開辟為商業(yè)、餐飲、娛樂、生產、種植養(yǎng)殖、科研教學、倉儲、停車等場所,形成了全方位、多門類、多項目開發(fā)利用的格局,為發(fā)展城市經濟、方便市民生活提供服務。 武漢地處我國地震震級不高的長江中下游地震帶內較為安全的區(qū)域,在全國屬于地震偏安全的城市。但由于城區(qū)大部分是由河湖相沉積所形成的軟土地基,土壤層會放大地震波的震動影響(這就是近年來國內發(fā)生的主要地震,武漢市均有震感的主要原因)。同時,由于城市人口密集,水、電、氣等生命線工程眾多,容易在地震侵襲時造成次生災害。所以,武漢市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地震重點監(jiān)視防御城市,防震減災工作仍需引起全市的高度重視。最近幾年來,我市完善了地震監(jiān)測臺網建設。全市已建成測震、前兆、強震等地震臺站25個,對本市行政區(qū)域的地震監(jiān)測能力達到1.5級,臺網運行率保持在98%以上。加大對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和重大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截至2012年底,先后對包括地鐵與輕軌交通工程、過江隧道、80萬噸乙烯工程、武漢火車站等重大建設工程,以及1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等百余個項目進行了項目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指導全市中小學在校安工程建設中全面落實抗震設防標準,全市校安工程已開工學校617所,已竣工并交付使用的項目2005個,占計劃數的95%;穩(wěn)步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共完成農村民居地震安全試點工程16000余戶,建設面積150余萬平方米。今年開始,我們在全市范圍內積極推進防震減災示范學校(社區(qū)、農居)創(chuàng)建工作。 二是強化“基礎工程”建設,加強民防應急服務隊伍建設。根據《人民防空法》的規(guī)定,我市依法組建了市、區(qū)兩級數萬人的人民防空專業(yè)隊伍。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人防專業(yè)隊在應對突發(fā)事件時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應急救援能力,2009年5月,我們組建了市民防應急救援直屬大隊,使民防部門在戰(zhàn)時防空襲消除空襲后果,平時應急救援中有了一支直接掌控調度的隊伍。2011年3月,又根據全市應急救援工作的需要,抽調直屬大隊的骨干,組建了市民防應急救援直屬大隊快速反應分隊。在民防部門所擔負的職責范圍內,快反分隊將承擔快速應對處置地震災害、人防工程垮塌等突發(fā)事件的任務,并為全市應對處置其他突發(fā)事件提供指揮通信保障。組建兩年多來,隊員們經過嚴格訓練和實戰(zhàn)演練,基本實現了“行動迅捷、指揮順暢、救援高效、保障有力”的目的。2010年4月6日,蔡甸區(qū)發(fā)生了2.2級地震,市民防應急救援直屬大隊地震應急救援中隊隊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協助有關部門及時處置了這場我市成立地震工作機構30多年來,第一次發(fā)生在武漢市地域范圍內的有感地震。 我們還積極引導組織建設群眾性的基層民防管理網絡。2003年,我市在全國率先建立起市、區(qū)、街三級民防管理體制。2007年,啟動社區(qū)民防建設。2012年底,全市有616個社區(qū)實現民防“網絡”的覆蓋工作,基本形成了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民防工作格局,基本實現了普通市民自覺接受民防知識、增強民防意識、掌握民防技能、保護民防設施的目標。同時,還建立起地震宏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地震知識宣傳網和街道(鄉(xiāng)、鎮(zhèn))設置兼職防震減災助理員的“三網一員”制度,防震減災工作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同時,突出重點,狠抓隊伍,提供服務。在2012年開展了民防志愿者招募和服務活動,目前全市已登記的民防志愿者超過5000人。志愿者們的服務體現在一主動一配合,即積極主動開展民防知識宣傳,幫助居民掌握民防技能;配合民防主管部門收集情況、提供信息、搞好保障(防空警報器和人防工程的平時維護管理、戰(zhàn)時災時搶險搶修,開展專業(yè)應急救援)。 三是營造“環(huán)境工程”建設,強化民防宣傳教育,普及民防知識與技能。在市直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民防宣傳教育工作納入了國民教育、國防教育、全民法制宣傳教育體系,實現了民防宣傳教育進黨校、進機關、進街道、進社區(qū)、進企業(yè)、進學校、進網絡等“七進入”。2012年我市全面啟動小學生民防知識教育,實現了義務教育階段民防知識教育的普及,現在全市中小學年受教育學生超過12萬人。積極推進“民防教育進高?!保?006年的1所大學試點發(fā)展到現在的20余所。每年結合全國“防災減災日”、防空警報試鳴日、大學生新生入學等時間節(jié)點,廣泛組織社區(qū)居民、學生開展防空防災演練,提高他們應對自然災害或突發(fā)事件時的自救互救能力。 為了使民防設施實現與普通市民的“零距離”,我們組織了設“牌”發(fā)“卡”活動。一是設置一個牌。2006年7月開始,在全市范圍的人防工程的出入口,統(tǒng)一懸掛“人民防空工程”標識牌。這不僅使人防工程具有了統(tǒng)一的“身份證”,有利于平時人防工程的維護管理,也方便了市民在緊急情況發(fā)生時迅速進行掩蔽。二是發(fā)放一張卡。2010年和2012年,先后面向全市近200萬戶家庭發(fā)放《武漢市居民防空襲疏散(防地震避險)告知卡》和《居民地震應急(防空襲)疏散告知卡》,以方便市民在平時熟悉周邊的人防工程和應急避難場所的情況,了解和掌握平時和地震災害發(fā)生時的應急知識和避險方法。有的市民稱贊發(fā)放告知卡的工作是“小小一張卡,平安千萬家”。 1、防空警報信號如何識別? 國家規(guī)定的防空警報信號分為預先警報、空襲警報、解除警報三種。 預先警報:預先告訴人們敵人即將空襲城市,要求做好防空襲的準備。規(guī)定音響信號為:鳴36秒,停24秒,重復三遍為一個周期,時間為3分鐘。 空襲警報:表明敵空襲兵器已臨近城市,空襲即將或已經開始,警告人們迅速隱蔽。規(guī)定音響信號為:鳴6秒,停6秒,重復15次為一個周期,時間為3分鐘。 解除警報:表明空襲已結束,空襲警報解除。規(guī)定音響信號為:連續(xù)長鳴一長聲,時間為3分鐘。 2、、聽到防空警報,我們應采取哪些防護行動? (1)聽到預先警報時,應立即關閉,熄滅爐火,切斷電源,攜帶準備好的生活用品,照顧老人和小孩迅速、有序地進入指定的防空設施。 (2)聽到空襲警報時,應就近進入人防工程隱蔽。如情況緊急無法進入人防工程時,要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隱蔽。 在街上:車輛應迅速靠路邊停下,行人要就近進入人防工程、地鐵車站或鋼筋混凝土建筑底層等處隱蔽,不要在高壓電線、危險房屋和油庫等易燃易爆危險處停留。 在商店、影劇院以及車站、碼頭等公共場所的人員應有秩序地利用地形地物分散隱蔽,不要慌張、擁擠、亂跑。 在室內:可在鋼筋混凝土樓房(5層以上)的底層、走廊或底層樓梯下,或在跨度較小的獨用衛(wèi)生間、灶間等處藏身。以上條件不具備時,也可趴在床下、桌子下或蹲在屋角邊。切忌站在窗口或露天陽臺上。 在空曠地:可就近選擇低洼地、路溝邊、土堆旁或大樹下疏散隱蔽,當發(fā)現炸彈在你附近投下或爆炸時,應迅速就地臥倒。方法是面部向下,掩住耳,張開嘴,閉上眼,胸和腹部不要緊貼地面,以防震傷。 (3)聽到解除警報并不意味著危險不復存在,還會出現房屋倒塌、火災,附近可能沾染放射物質、染毒或染菌。因此,應清點并攜帶好自己的物品,有組織地撤出危險區(qū)域,進入安全地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