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卷】201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能達標訓練(必修1)1-1夏商西周早期政治制度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時間:45分鐘 分值:6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2.5分,共35分) 1.(定州二中月考)陳胡公媯滿系舜帝之子商均的32世孫。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周,把他封于陳,侯爵,并將長女太姬嫁給他。對此,以下解讀不正確的是( )。 A.西周初年曾經分封過異姓貴族 B.周統(tǒng)治者通過政治聯姻鞏固統(tǒng)治 C.陳胡公在封國內居于大宗地位 D.陳胡公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繼承人 答案 D 2.(四川達州)西周的分封制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實際上( )。 A.打破了原有的部族組織 B.重新任命了部族首領 C.重建了新的生產關系 D.促進了華夏民族融合 解析 本題采用排除法。夏商周時期我國的奴隸社會生產關系沒有變,排除C項;分封制的對象中有先代的貴族,排除B項;D項沒有涉及。故選A。 答案 A 3.(鹽城調研)《左傳》:“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各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這段記載主要反映了( )。 A.宗法等級包括庶人和奴隸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間無隸屬關系 D.中央集權制度已經形成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材料體現了“國”和“家”的關系,即相互依存的關系,從“家”的角度說就是宗法制,從“國”的角度說就是分封制。故B項符合題意。 答案 B 4.(福州月考)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請你判斷,在西周的封國——魯國的宗法體系中,處于大宗地位的是( )。 A.周王 B.魯國國君 C.卿大夫 D.士 解析 宗法制按照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zhí)政權力,為天下大宗。其余諸子分封為諸侯,諸侯國對于周王室處于附屬地位。諸侯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則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 答案 B 5.(原創(chuàng))關于下圖表述正確的是( )。 圖一燒紙祭祖 圖二 種樹祭祖 圖三 網上祭祖 A.形式不同含義不同 B.均表達了對先人的哀思,和古代宗法制度有關 C.均是封建迷信,應否定 D.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有利于政治建設的現代化 答案 B 6.(張家口模擬)某學者指出:“中國史上秦以前的所謂封建,乃屬一種政治制度,與秦以后的郡縣制度相針對。西洋歷史的中古時期有一段所謂Feudalism的時期,Feudalism并不是一種制度,而是一種社會形態(tài)?,F在,把中國史上的‘封建’二字翻譯為西洋史上的Feudalism,便犯了名詞糾纏之病。”對其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 A.中國史上秦以前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國 B.西洋歷史中的“封建”是指一種思想潮流 C.中國秦以后的社會是真正的封建社會 D.中國史與西洋史沒必要進行比較研究 解析 本題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根據材料信息“中國史上秦以前的所謂封建,乃屬一種政治制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封建”應該是指分封制度,即封邦建國。 答案 A 7.(教考網)中國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當今社會提倡尊老愛幼、家庭和睦等文明行為,追溯歷史淵源應與下列哪一制度有關( )。 A.禪讓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解析 題干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家庭內部的和諧關系,家族觀念明顯,這種現象深受古代宗法制的影響。禪讓制是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分封制和郡縣制都屬于地方行政制度,都與家庭觀念的形成沒有太大關系。 答案 B 8.《史記》中的“法令出一”“別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點( )。 A.三公九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郡縣制 解析 從題干材料中的關鍵信息“一”“一尊”“上”來分析,材料強調的是皇權的集中和至高無上,這是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點。三公九卿制是皇帝制下的中央行政制度,分封制和郡縣制都屬于地方行政制度,都與材料所說的特點關系不大。 答案 B 9.(2011·四川文綜,13)清代史學家趙翼據西漢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無賴之徒”的現象,認為“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下列主張體現了這種“大變局”的是( )。 A.廢除苛政,休養(yǎng)生息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C.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D.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解析 “其君既起自布衣”指漢高祖劉邦出身于平民,“其臣亦自多亡命無賴之徒”指漢初大臣大都為秦末農民起義軍的將領,也多出自平民階層。這就打破了先秦時期貴族世襲官位壟斷政權的局面。這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主張相符,故C項符合題意。A項為漢初的與民休息政策,B項為漢武帝時代的文化政策,D項為秦朝的治國政策,均與上述新局面的出現沒有直接關聯,故均不符合題意。 答案 C 10.閱讀周朝分封制的規(guī)定與周天子的實力表格,從中你可以獲得的正確歷史信息有( )。
①分封制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進行的 ②分封制調整了奴隸主貴族在財產和權力分配上的矛盾 ③通過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④分封制改變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繼承關系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11.翻閱《漢書·百官公卿表》,對以下兩幅圖片上官職的記載,你從中能夠看到的句子是( )。 A.圖一:“御史大夫,秦官,銀印青綬,掌武事。” B.圖一:“丞相,秦官,金印紫綬,為百官之長。” C.圖二:“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 D.圖二:“太尉,秦官,銀印青綬,掌副丞相。” 解析 本題解題關鍵是識讀圖片上的文字并將其聯系所學相應基礎知識。圖一上的字為“御史大夫”,其職能是監(jiān)察百官、下達皇帝詔令,故A不正確;圖一上的字不是“丞相”,應排除B;圖二上有“太尉”字樣,太尉幫助皇帝管理軍務,副丞相是御史大夫,所以正確答案是C。 答案 C 12.一位西方學者評論秦始皇:“建立了絕對的專制制度,這一制度以個人親信為基礎,而不考慮世系和教育。”從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的角度看,這一政治轉向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 )。 A.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 B.從井田制向小農經濟轉變 C.從分權政治向專制政治轉變 D.從軍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轉變 解析 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之前,我國奴隸社會盛行的是分封制下的貴族政治,而秦始皇建立的君主專制制度打破貴族政治,轉而建立了以皇帝為核心的官僚集團政治。 答案 A 13.(保定市第一次調研)易中天在《帝國的終結》中寫道:“秦,雖死猶存,它亡得悲壯。”從文明史觀的角度看“秦,雖死猶存”主要是指( )。 A.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 B.統(tǒng)一全國文字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統(tǒng)一國家和建立中央集權制 解析 秦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開創(chuàng)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故選D。 答案 D 14.(寧德模擬)右圖中秦代磚文為“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饑人”。其中“海內皆臣”一句反映的歷史信息主要是( )。 A.統(tǒng)一全國文字為小篆 B.疆土遼闊,臣民眾多 C.國家一統(tǒng),集權于皇帝 D.水陸交通發(fā)達,便于統(tǒng)治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海內皆臣”表明國家統(tǒng)一,建立了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權力集中于皇帝。 答案 C 二、非選擇題(第15題15分,第16題10分,共25分) 1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諸侯之于天子,猶后世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踐奄,滅國數十,而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魯、衛(wèi)、晉、齊四國,又以王室至親為東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蓋天子、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統(tǒng)之規(guī)模,實與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 材料二 知封建之弊變而為郡縣,則知郡縣之弊而將復變。然則將復變而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 (1)據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與前代相比有何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5分) (2)概括材料二中顧炎武的主要觀點。(不得照抄材料)(5分) (3)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變的認識。(5分) 答案 (1)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變化:分封的主體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諸侯之長變?yōu)橹T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確定)。 這種變化的影響:加強了對地方控制,鞏固了周王室統(tǒng)治;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維護了西周較長時間的強盛。 (2)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導致地方權力的過大和國家分裂;郡縣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權力過大,影響地方的建設(或容易產生君主專制的獨裁);應該在郡縣制中加入地方分權的因素。 (3)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適應時代的需要而不斷發(fā)展完善;中國的地方管理制度應該以中央集權和適當的地方分權相結合;制度一定要適應當時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 16.(安康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黃河經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潰決泛濫、造成大量生命與財產損失的可能。……按理說來,有一個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權,……才可以在黃河經常的威脅之下,給予應有的安全。 饑荒時拒絕糧食之接濟尤其可以成為戰(zhàn)爭的導火線……各大國所控制的資源能夠在賑災時發(fā)生確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戰(zhàn)爭中也得到廣泛的支持。 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民族的威脅已相當嚴重,這時已有將北方幾個小國家所筑土壁結合起來構成一座相連的城塞之必要,這項工程終使秦始皇在歷史上名傳千古。所以這種局勢的展開也指出中國即使在國防上也要中央集權。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材料二 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yè),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chuàng)業(yè)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yè)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1)根據材料一,分析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必然性。(3分)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黃宗羲的思想主張及其產生的根源。(3分) (3)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4分) 答案 (1)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治理水患;利用中樞力量所控制的資源在賑災時發(fā)生作用;動員和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來加強國防。 (2)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是天下不得安寧的根源。明清時期,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發(fā)展,黃宗羲的思想體現了商品經濟發(fā)展和反對君主專制的時代要求。 (3)①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fā)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領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guī)模的生產活動,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③在統(tǒng)一的社會環(huán)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區(qū)經濟、文化的交流、發(fā)展和提高,使我國古代人民創(chuàng)造了領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選自天星教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