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大地是氣功的故鄉(xiāng),但是,關于其起源,則說法不一?!皻夤Υ髱煛蓖趿峙c各界名人合影照曝光,司馬南方舟子合力揭穿,讓“氣功”一詞又被廣泛關注。
有人認為,氣功的發(fā)現(xiàn)純屬偶然:即當人們神倦體乏之時,伸個懶腰、打個哈欠,閉目安靜片刻,頓感精神愉快、疲勞減輕;或者當人們腰酸腿痛之時,對腰背“自摩自按”,或輕輕拍打一番,馬上感到酸痛減輕甚至消褪,久而久之,人們從中悟出一套經(jīng)驗,于是氣功就萌生了。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這種推測也有缺陷,因為世界各民族的先民們想必也都有“神倦體乏”或者“腰酸背痛”的時候,想必他們也曾“伸過懶腰”或“打過哈欠”、“自摩自按”過,但是為什么他們的民族及其后代沒有從中悟出養(yǎng)生之道而直到今天仍停留在“伸懶腰”、“打哈欠”、“自摩自按”的水平呢? 還有人認為:氣功是由舞蹈演變而來的。理由是《呂氏春秋》記載:“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睔夤碓粗皇俏璧甘遣诲e的,因為氣功中的“三調(diào)”(調(diào)神、調(diào)息、調(diào)形)中的“調(diào)形”就有許多優(yōu)美的動作,而在自發(fā)功中更是往往可見難度很高的舞步?!肚f子·刻意》寫道:“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伸,此導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毙芙?jīng)“和”鳥伸“就是極優(yōu)美的仿生舞蹈動作。舞蹈能愉悅身心,甚至可祛病延年,這都是事實。但此說也有缺陷:世界各國各地區(qū)中同中華民族一樣能歌善舞的民族何啻千百,他們從春舞到秋,從夏舞到冬,千百年過去了,直到今天也沒有舞出個”初步氣功“的概念,而為什么只在世界的東方產(chǎn)生了氣功學呢? 中華氣功學是一門從宇宙整體觀、天人同一觀、人體生命整體觀出發(fā),把人作為整體,把人的”生、長、壯、病、已“整個生命長河作為一個整體,把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作為一個整體,把人這個小宇宙與自然界大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如何使人體生命處于最佳狀態(tài)的學說。因此,中華氣功學的誕生只能是中華古文明滋潤的結果。以”陰陽“、”五行“、”八卦“模式為代表的中華古文明整體觀是古人在對客觀世界(包括人的生命運動)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長期觀察中總結出來的。它指導、推動了中華氣功學的發(fā)展,而氣功學的豐富實踐反過來充實、完善了中華古文明整體觀的內(nèi)涵。因此,中華氣功學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并非偶然事件,它之所以出現(xiàn)在世界的東方,是因為這里是中華古文明整體觀的發(fā)源地。 有人以為中華氣功發(fā)源于中國的宗教。其實,這也是一種誤解。雖說中國最早的、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的典籍富含氣功文獻,成為不可多得的保存中華氣功資料的寶庫之一。但是,道教的形成甚晚。原始道教最早的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五斗米道為后漢順帝(公元126~144)時的張陵所創(chuàng),流行于陜西南部漢中、四川北部巴郡一帶。太平道傳播者為黃巾起義領袖張角,流行于山東、河北、河南各地。這都是政治性很強的民間宗教。原始道教的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在這一時期流行。此書內(nèi)容龐雜,其中一部分涉及氣功,但十分隱晦、神秘。其學術價值遠不如大約同期的魏伯陽所著之《周易參同契》。而遠在此前的幾百年,中華氣功研究就已經(jīng)相當純熟。秦漢之前,廣大華夏地區(qū)雖然有過原始的巫教,且巫教的首領巫師也有過很大的權力,但是,巫教始終末能成為華夏族地區(qū)的流行宗教。這一點要歸功于古代的道家、儒家所代表的”史官文化“。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為周史官,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也是位博學多才的史學家。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簡直把“鬼神”對大自然的造化作用都排除在外了??鬃诱f:“道無鬼神,獨來獨往”,認為客觀規(guī)律(道)同鬼神毫不相干(獨來獨往)。當孔子的學生子路問如何“事鬼神”時,孔子訓斥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閉口不談鬼神,贏得了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名聲。正是老子的《道德經(jīng)》和經(jīng)孔子整理的《周易》,奠定了中華氣功學的理論基礎。 也有人認為中華氣功來源于佛教,是“舶來品”。理由是古印度也有數(shù)千年的氣功研究歷史。然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涅槃于公元前5世紀,約與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同時,晚于“文王衍《周易》”(公元前11世紀)500年。佛教創(chuàng)立后,只是到了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一說永平十年)才傳至中土,南北朝(公元5~6世紀)時才廣為傳播。而此時中華氣功已相當成熟。佛教的東漸和信徒的西游,促進了中印兩國文化的交流,也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氣功寶庫,但,這只是“流”而不是“源”。 珍藏于長沙馬王堆博物館的一號漢墓帛畫(圖273),已有“龍登,鳥伸”種種練功方法,姿勢栩栩如生。馬王堆漢墓相當于文景之際(公元前2世紀),所處時代遠在道教創(chuàng)建前300~400年,在佛教東漸前200年。珍藏于天津文物管理處的《行氣玉銘》記錄著戰(zhàn)國初期古人練功要旨45字,更遠在馬王堆帛畫之前200年。 其實,年代更加久遠的《老子》早已深刻地討論了氣功的理論和實踐。直到今天,《老子》依然是公認的研究中華氣功學的綱領性文字。但是,被后世氣功家、醫(yī)學家研究推崇的《易經(jīng)》(圖274),比《老子》的歷史更為久遠?!妒酚洝ぶ鼙炯o》記載:“文王拘而衍《周易》”。周文王被殷紂王關押的故事,約發(fā)生在公元前1100多年,因此,氣功的文字史迄今起碼也有3000年了,遠早于道教的形成和佛教東漸。因此,氣功的宗教起源說不可靠,氣功起源的舶來說則更加荒唐。中華氣功的發(fā)源地就在中華。 現(xiàn)傳《周易》,包括三部分內(nèi)容:一為八卦,傳為伏羲所作(圖275);一為六十四卦卦詞和三百八十四爻辭,文王所作;第三部分據(jù)說為孔丘注《周易》所作之《十翼》(或認為是孔丘弟子根據(jù)孔丘之講演整理)??磥?,周文王只是發(fā)展了《易》(圖276)而不是最早的作者。所以,司馬遷強調(diào)說:文王“衍”《周易》,而不說文王“作”八卦?!白鳌笔莿?chuàng)造,“衍”是發(fā)展?!妒酚洝と照吡袀鳌氛f得更清楚:“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蔽鳚h末揚雄說:“《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法言·問神篇》),東漢末,王充也說:“《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文王圖八,自演為六十四,故曰‘衍’”(《論衡·對作篇》)??磥矸瞬攀恰兑住返淖钤缱髡摺=?jīng)歷代的充實、發(fā)展、提高,夏、商兩朝的深化,至周文王而集大成。由于《易》對中華氣功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慧命經(jīng)》說:“庖犧(即伏羲)上圣畫八卦以示人,使萬世之下知有養(yǎng)生之道”(《大道說》)。由此看出,約公元前5000年的伏羲,才是中華氣功的鼻祖,而“八卦”則作為最古遠的養(yǎng)生之道的模型被推崇。 誠然,佛學和道學曾對氣功學的發(fā)展有過積極貢獻,但早在數(shù)百年前,一些著名的氣功研究大家就已經(jīng)指出,出于宗教信仰的需要,道教和佛教對氣功的認識有失偏頗:“禪家(即佛家)顓以神為性,以修性為宗,以離宮修訂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玄門(即道家)顓以氣為命,以修命為宗,以水府求玄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性命圭旨》)因此,應予糾正。其實,只要認真翻閱歷史,就不難看出,歷代氣功名家大多并非宗教徒。為后世氣功家推崇為“萬世丹經(jīng)之王”的兩本經(jīng)典著作《參同契》、《悟真篇》的作者魏伯陽、張平叔都不是宗教徒。 退一步說,即使氣功學源于佛、道,這也不能成為學功必須迷信的理由。眾所周知,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發(fā)展過程在春秋之前曾有過一段“醫(yī)、巫同源”的歷史,即醫(yī)和巫是一家。但是,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不僅分了家,而且“道不同不相為謀”。戰(zhàn)國時期的醫(yī)學大家、同時也是大氣功家的扁鵲就曾經(jīng)說過,有三種人的病不能治,其中之一就是“信巫不信醫(yī)”的不能治。2000多年前的扁鵲并沒有因為醫(yī)源于巫而崇巫,毅然同巫決裂,從而取得了偉大成就。我們欣賞道家(而不是道教)和佛家(不是佛教)文獻中的科學價值,但沒有必要因此而去膜拜“玉皇大帝”或出家當和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