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太極拳的體悟 練拳首先要去掉身上的僵勁、拙力。放松問題成為每個習拳者必須闖過的第一道難關,使內勁由松入柔,再由柔變成能支撐八面的混元勁。如果放松問題逐漸解決,以下丹田為核心的運動體系也就相應地建立起來,內氣也就慢慢地充沛起來,太極綜合功力也就能逐漸提升。 關于如何放松,松哪些部位,松到什么程度,近三十年來我根據放松的作用,總結出20多個關于對放松的表達,對練好拳架、提升太極功夫確有明顯效果,并將它總結成文字,使之理論化,系統(tǒng)化。但愿對豐富太極文化有點積極意義! 一、 練拳先要學會放松 練套路首先要學會放松,全方位的放松問題,共有20多個。不會放松,動作就不會協(xié)調,動作不協(xié)調練的拳架肯定是散的。不會放松就不會有內氣,松的不好內勁質量也不會提高。對于20多個松,把它歸納為七個問題,分別展開闡述。 1. 1、心意松,松靜 陳氏太極拳采納了道家練功的理念和方術,并融于套路拳架之中,所以太極拳是以意念為主導,練內氣為中心,練套路為手段的一種有氧運動。也就是同時練意、練氣、練形,并以練內氣為目的的一個拳種,她以意導氣,氣催行達從而使意、氣、形緊密結合,相輔相成而形成有機整體。 心意松是練太極內功的必備條件,不會松靜就難以進入太極境界,難以真正的練意,更談不上養(yǎng)心。 行功走架首先要使心神意念放松入靜,心靜才能放松,心亂則意散,氣浮,初學者心意很難入靜,師傅教我們的解決方法就是進行自我心理暗示:“我要練拳了,其他需要思考的問題暫時擱置一邊,不想了”。這樣的暗示非常重要也很有效,能迅速使心神意念松靜下來。心神專注。心意松靜是排除思想雜念,排除環(huán)境干擾集中精神練拳的必備條件,所以陳老師提出“松、靜、自然是練功的前提”。陳老師還在“練習步驟與方法”中強調“動寓靜之內,靜寓動之中,松靜才能有利收斂內氣,靜養(yǎng)靈根,氣養(yǎng)神。”練久了就不需再暗示,一個起勢就可完全進入松靜狀態(tài)。 意和氣是密不可分的,意和氣要貫串到拳架中,滲透到骨縫里。當人的心意高度寂靜的時候,即使練拳也不感到自己的身體存在,好像自己身體僅僅是個燈籠殼,輕空混沌。也好像是個充足氣的大氣球,有了這樣的松靜,就使練拳者進入絕妙的太極境界。 只有心意松靜,才能感到內氣在體內流動得順暢不順暢,充沛不充沛;才能體悟到肌肉群、骨骼什么時候尚僵還緊,套路中哪些動作還不夠輕靈圓活,與練拳的要領,要求還有多大誤差。這時的思維就比較清晰明了。心靜身明。練心意的松靜僅是手段,目的是讓意念在練功、練拳時發(fā)揮主導作用,用意念把丹田氣調動起來,使內氣真正發(fā)揮動力作用,用內氣催動形體變化,用意念指導形體完成套路動作,可簡單把它概括為意動、氣隨、行達?;蚴?FONT color=#ff0000>以意導氣,氣催行達,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 行功走架時一定要以意為主,氣、形為輔,在氣則滯,在形則僵,在意則順。分清主次后,意、氣、形方可在練拳過程完美結合,寧靜時才知曉陰陽和諧程度,才能真正進行無極——太極——無極狀態(tài)的調整。中醫(yī)認為用陽氣貫通督脈,用陰氣貫通任脈,行氣時需用意不用力,如此用內氣打通督任二脈就打通了小周天。對養(yǎng)生,技擊很有意義!有了小周天的基礎,再練就大周天。就進入了最高境界。 2.松柔、松沉 這兩個松法為眾多名家所強調并重視,其內涵也是敘述得最多最細的,可見其重要性。太極拳要求肌體內外完全放松,在心意引導下軀體的內臟器官骨骼肌肉群韌帶皮膚處處放松,不該用力處毫不用力,該放松的地方,無一處不在放松。 老子推崇“上善若水”,太極拳的松柔也要像水那樣,把水存放在方的容器里,水呈方形,若把水放在球罐里它就變成球狀,毫無頂撞之意。隨曲就伸。世上最柔的東西莫過于水,不與萬物相爭,但水柔并非軟弱無力,常言道,滴水可以穿石,可見其功效。不見其形的東西,它可以進入到縫隙中去,能滲透到最為堅硬的東西里面去。 太極拳松柔,從外形要求柔順而不失中正。從內勁方面分析,柔的無力或過多就丟勁出界,柔少了則犯頂勁,松柔要恰到好處很有分寸。練拳都要先從松柔入手,去掉拙力和僵力,化僵為柔,積柔成混元勁。柔勁和掤勁是個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體。從養(yǎng)生角度分析,堅剛過度難養(yǎng)氣血;從技擊角度分析松的沒有一點掤勁,難以長功。技擊過程中要求不丟不頂,也都是圍繞松柔這一要領而展開闡述的,若把對方的勁力比作為風,則自己的勁就比作為水,風靜時水平如鏡,興風時水隨之而作成浪,浪既可卷物也可擊物,風力若想變成龍卷風、臺風,水也會咆哮怒吼變成巨浪或海嘯,海嘯要毀滅一個城市已有好多現實的例子可呈。無論是風平浪靜、興風作浪還是狂風怒吼,都是水隨風動,水借風力進行卷帶擊打,這是老子的“順勢而為”的思想在太極拳中得到充分的運用,也是練松柔的基本要領和作用。 松沉即放松下沉的意思,松沉的練法分兩部分來展開闡述: (1)軀干的松沉。由于胸、腰、腹的功能重要,但這部分的肌肉骨骼沒有腿部的肌肉,骨骼優(yōu)越,為揚長避短,為使重心穩(wěn)定,下盤穩(wěn)固,上身輕靈,就以腰為界,上身軀干的肌肉,骨骼都一一松下,松落,骨節(jié)與骨節(jié)對準接牢,放松下沉,松給誰呢?松給腿。雙腳是人體之根,腿是全身的支柱。腿部又有開胯、圓襠、合膝、五趾抓地等因素組合支撐,使腿部肌肉群也往下松,促使兩腳植地生根,重心穩(wěn)固,這樣就達到下盤穩(wěn),上身輕的目的。 (2)沉肘。由于軀干找到了支點,動作起來可以穩(wěn)健輕靈,但雙手要是浮怎么辦?就用松肩沉肘的辦法來解決,要求肘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下沉并外展,無論手臂劃大圓、中圓或小圓弧,肘都應該松沉而不抬不架,因此手臂動起來掤勁就足,力貫掌根指尖依次領勁。從而確保全身在松沉的狀態(tài)下,動作沉穩(wěn)雄健。 當站樁,盤拳練松沉勁時,也要把握好度,松的不夠不徹底,容易犯僵,犯硬,沉的太過,則動作是呆滯不協(xié)調。 3.松開、松勻、松展 松開是全身206塊骨頭的骨縫都能節(jié)節(jié)松開,尤其是九大關節(jié)——腕、肘、肩、踝、膝、髖、手指、腳趾和脊柱。大關節(jié)能節(jié)節(jié)松開,意氣貫串到骨縫中,又能節(jié)節(jié)串連這才叫真松了。 松肩、松脊柱、松腰練起來難度稍大,因為練拳時這些部分的肌肉群,骨節(jié)牽拉方式與生活中張弛的習慣不一樣,特別是腰、肩的肌肉容易收縮犯僵緊病。練松開功夫時,要強化意念的引導作用,意念令全身放松,內氣從下丹田出發(fā),一部分上行,經腰、背、肩、肘、腕直達指梢,另一部分下行經胯、膝、踝透達趾梢,內氣行過之處大腦完全能清晰感知。 脊柱怎么松,骨縫怎么松開?先令頸椎骨下第一胸椎的大椎骨有膨脹上領之意,同時腰椎骶骨有下沉的感覺,使整個脊柱上下呈對拉狀態(tài),這時的胸肌微微內含(含胸),背部肌肉由脊柱向左右兩邊延伸外展(松展),微微呈圓背狀,叫作含胸圓背,從而促使脊柱進一步松開,與此同時腰肌、腹肌在松沉的基礎上,內氣以下丹田為核心向腰部周圍(帶脈)膨脹,促進脊柱更加放松,骨縫就松開,松勻了。 脊柱能松開,骨節(jié)能松沉、松勻、松展,軀干就有氣圈出現,此時練拳就能體悟到氣和、體寬、神舒,特別愉悅。 如果繼續(xù)展開闡述就是當含胸圓背、大椎膨脹上領之際,意念引導頸部肌肉松勻、松展,使內氣沿風池穴直達頭頂百會穴;當帶脈出現氣圈之際,意引胯根(股骨頭)松開,胯肌外展即開胯,內氣從長強穴直抵會陰處,上有百會穴虛虛上領,下有會陰穴輕輕松沉,形成一條垂直線上下對拉,使脊柱各脊椎骨間既虛虛籠住,又輕輕松開,意氣充實其間,確保腰脊的豎直性、圓活性。確保軀干中正不偏。 松開,除了把自己的骨縫松開以外,還要在推手和技擊時,能把對方施加在我身上的粘逼勁松開,如果松不開就不可能引化對方的勁使之落空。松不開化不動就必然產生“頂牛”或認輸,但同時還一定要保持著粘隨順聯(lián)勁,或叫粘聯(lián)順隨勁。 松勻,是指全身肌肉、關節(jié)腔和各器官均要放松,松得均勻。無論是有內催外,還是由外引內,處處須陰陽平衡才能使內氣進入各關節(jié)腔,使經絡暢通。動作才能順遂。氣催而形達。 松展,它還有一個重要內涵,就是當肘尖松沉時,略加延伸外展(有人稱此為乍肘)。這樣能加強肘部和小臂的掤勁,增強手臂邊化邊打的技能,例如懶扎衣、單鞭、右(左)手逆纏外開時,首先使肘沉略加外展后,再以手指領勁,小臂螺旋轉動而完成定勢。如此養(yǎng)成習慣后,當推手或實戰(zhàn)時,手臂就不會輕易被對方擠癟。全身不能有收縮感。需呈松展、松沉、松掤狀態(tài)。 4.松旋、松穩(wěn) 陳式太極拳的基本動作就是螺旋圓周運動,俗稱“劃圈”,這是太極拳的精華。 套路練熟以后,不要急于研究每招每式的用法,而應集中精力深研螺旋纏法,掌握其基本運動規(guī)律,提高螺旋圓周運動的質量,夯實基本功。螺旋圓周運動是分陰陽的,而且陰陽互根,它好像地球自轉一周,就分白天和黑夜,如果是直線運動就不會有陰陽之分,更沒有陰陽互根。 松旋主要講清練拳中螺旋園周運動的八種基本運動形式。這八種基本運動形式分兩類,一類是以脊柱為軸心進行的螺旋轉動,其中有兩種不同的運動形式,另一類以不同的圓心位置進行的螺旋圓周運動,由于圓心位置不同,也有六種不同的運動形式。 (1) 以脊柱為軸心進行的左右螺旋轉動,脊柱進行左右螺旋轉動時,手和腳也隨之進行左右螺旋纏繞,如雙云手,白鶴亮翅,在套路及技擊中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基本形式。 (2) 以脊柱為軸心用胸腹開合折疊的方法而進行的螺旋轉動,就是胸腹折疊時內氣由前向后、或由后向前的脊柱螺旋轉動的走勁方式,如雀地龍、起勢等。 以上兩種形式都是脊柱為軸心進行的螺旋圓周運動,這種運動的特性就是穩(wěn)健,一出手小臂也隨之纏繞而形成螺旋面,若對方來力挨到螺旋面上,就可將來力捲帶進螺旋面的縱深處,由于螺旋面的繼續(xù)轉動,來力會沿著螺旋面的切線方向被離心力拋出。螺旋面既可以“引進”、“引勁”、“吞進”,還可以“引進落空合即出”。它好比江河中水的漩渦,外物挨到漩渦邊就被卷進漩渦深部,外物不想進也不得不進,漩渦就是軸心式的螺旋圓周運動。 (3) 以手腕為圓心,手掌及手指長度為半徑劃弧而成為螺旋面,這種順逆纏繞的螺旋圓周運動,充分發(fā)揮手的靈巧性,當兩只手合攏擰轉(像擰手巾狀),就能迅速實現擒拿或反擒拿,如套路中白鶴亮翅和高探馬中的十字手,技擊時能運用指、掌、腕的螺旋圓周運動解決問題,決不再用肩、肘、腰來配合,要學會經濟用力。 (4) 以肘尖為圓心,小臂、掌、指為半徑,用手指稍節(jié)領勁而進行順逆纏繞的螺旋圓周運動,這一形式輔以松肩配合,可以在技擊時引化很多高難度的外力入侵,并迫使來力不過肘尖從而對己形不成威脅,這張弓的支撐能力相當大,如套路中的護心拳,斜行等。 (5) 以肩為圓心,手臂,手指長度為半徑進行的螺旋圓周運動,是套路中運用最多的一種形式,如野馬分鬃、穿心肘、前后招等。 (6) 以中丹田為圓心,中丹田至手指的垂直距離為半徑進行的螺旋圓周運動(中丹田在軀干上部、兩乳之間的連線中點),這種形式當與對手周旋時,可做抓、拿、化、打、摔等動作,因中丹田部位穩(wěn)定,選它當圓心做螺旋運動,可靈活多變,如套路中抱頭推山等。 (7) 以下丹田為圓心(下丹田在肚臍下三指處,與命門連線的中點),圓心至手指(或腿)的垂直距離為半徑,進行的螺旋圓周運動,這一形式在套路或技擊時廣泛運用,因為下丹田是全身重心所在,也是周身用力的發(fā)動機所在處,也是練功的關鍵位置,加上手、腳并用,可使太極功夫達到極致狀態(tài),所以前輩陳鑫說:“手到腳不到,發(fā)人不巧妙,手到腿也到,發(fā)人如鏟草。”如套路中的懶扎衣、六封四閉等動作,就是用這種勁。手腳齊進橫有豎,縱放屈伸不露形。 (8) 以會陰處為圓心,與腿腳垂直距離為半徑,進行的螺旋圓周運動,會陰是腰脊中軸下端的底點,丹田氣松沉延伸到該處,也是襠勁的支點,如套路中金剛搗碓的震腳,左右蹬腳,左右擦腳等動作都是以會陰為圓心,用腿腳進行化打的。 陳老師在教拳時經常強調,陳氏太極拳沒有直線,沒有平面,沒有凹凸,這三個沒有的實質就是強調拳架中所有動作,都應是螺旋圓周運動,螺旋運動的主軸心,圓心位置要穩(wěn)定不搖晃,這樣的螺旋圓周運動就不會出現凹凸現象,以保證螺旋運動的質量,確保練拳的質量。 放松狀態(tài)下習練螺旋圓周運動,應細細品、默默對照。例如掩手肱錘,青龍出水發(fā)力時,前拳后肘走的是直線還是螺旋?練劃圓過程分清一陽一陰一太極了嗎?是不是真正把陰極生陽,陽極生陰等太極原理呈現到拳架中?在陰陽變化時用沒用腹式逆呼吸配合,注意丹田氣的應用嗎?在盤拳中能不能充分展示上述八種基本運動形式,或者只是模模糊糊或說不清是用哪種運動形式?是脊柱、手、腳都配合進行整體的螺旋圓周運動,或者還只是注意了手的螺旋圓周運動,其它部位的螺旋運動還顧不上等等 關注松旋關注上述八種螺旋纏繞形式,可使螺旋勁練得規(guī)范化,能使功夫更加全面更加豐富,使內氣可運行成大圈或小圈,也可使內勁發(fā)長勁和寸勁,因而重視太極拳基本功練習十分重要。 松穩(wěn)是螺旋圓周運動特性展示,像陀螺那樣轉得越快重心越穩(wěn),若想在行功走架時,保持沉穩(wěn)雄健狀態(tài),必須遵循太極陰陽平衡原理,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處處圓弧過渡,腳不站穩(wěn)不做下面的動作,該小動的時候切莫大動,該不動處切莫亂動,掌握了平衡就能展示出沉穩(wěn)風格。 5、松膨,松透,松串,松通 站樁練拳的目的就是培植體內能聽從指揮的,充沛的內氣,有序化的內氣,促使周身氣血流通,從而經絡暢通可延年益壽,服從命令的內氣在技擊時能增強身體的靈敏反應,增強抗擊打能力和爆發(fā)力,故習拳者都孜孜不倦地追求她。 練拳時當意念處于平和,適中狀態(tài)就能發(fā)揮著主導作用,指揮并調動內氣和形體的潛能,當呼吸和動作配合協(xié)調,動作輕靈自然,掤勁飽滿的情況下,體內的能量——內氣就會聽從意念意識的指揮,熟極而流。 稍有內氣產生時首先表達在指梢上,動作似停非停時,指肚就有股脹、沉的感覺,幾經積累可收斂到骨縫中,從骨縫再經肌肉韌帶皮膚汗毛而周流,外膨時能感覺到有一股有序的氣流通過肩、肘、手在顫串,周而復始,反復匯集在腹部有一氣團可向左右前后滾動,慢慢地內氣就可在周身貫串,上至百會下至涌泉,久而久之,內氣就聽從意識的支配,想用肩靠內氣就匯集到肩部發(fā)出肩靠,若想打穿心肘,內氣就集合到肘尖,發(fā)肘擊,這樣就練就了內氣,拳論云:以意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必順隨,才能便利從心。 練內氣有的人很敏感,有的人則遲鈍。敏感的人只要方法得當,一兩年通過練拳就有充足的內氣了,不敏感的人八年、十年地練也沒有氣感,沒有內氣支撐的人,從拳形上可看到浮、散的影蹤痕跡。 每個人都有先天的內氣存在,但需經過開發(fā),調動才可表現出來,怎么才能練出流動有序的充沛的內氣呢?訓練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即一陰一陽地反復匯膨,或一吸一呼由外往內,再由內達表地長期多次匯集,就可得氣,但實踐起來的確很艱難,很費勁,所以才有太極十年不出門之說。 道家十分珍視練丹,認為內氣該沉在丹爐(丹田)里煉制。它把丹田分為上、中、下三個丹田,上丹田為藏神之府,中丹田為藏氣之府,下丹田為藏精之府,煉丹就是煉人的精、氣、神。太極拳練內氣也是以下丹田為核心采用腹式逆呼吸法。呼氣時內氣由下丹田出發(fā)滲透,浸潤五臟六腑和各個經絡,從內(骨縫)達外(外表皮膚和汗毛),吸氣時內氣從汗毛皮膚等依次再回到下丹田。如此一收(吸)一開(呼)為一周期,即內氣出腎入腎一次,反復錘煉內氣才能練成,這種方法簡稱內外兼修,腹式逆呼吸,吸氣時腹部稍外鼓由丹田氣把命門催開,呼氣時腹部再外鼓,命門推丹田外脹,要吸短呼長,此法為自然呼吸,并應做到深、長、細、勻。 為練內氣我是以“從內鼓膨于皮”這一環(huán)節(jié)抓起的。套路中每個定式的最后一動,都是呼、開、放、發(fā)等勢,根據這一規(guī)律,當陰轉陽、陽極轉陰之間,就用丹田氣由內向外,一層一層地傳遞信息,有序地直達周身皮毛,使形體的螺旋圓周運動與內氣由內向外開膨有機地結合起來,松掤勁與松沉勁交織在一起,慢慢地內氣就鼓蕩起來了,日積月累就由少量變成充盈。量變再到質變。 我得益于七十四式老架一路拳架,它是功夫架確實名不虛傳,它以松柔為主才使我品出了20多個松的要領,松柔實質就是放松狀態(tài)下的掤勁加擠勁,它是練基本功及態(tài)姿呈渾厚雄健的好方法,它總是不斷地練由內達外以氣催身再以身催手,其實質就是練內氣,由氣催形,意氣形協(xié)調,把掤擠勁練扎實,把基礎扎牢,因此老架一路沒練好,最好別急于去學二路炮錘及器械。 氣由丹田向外表皮膨脹,須在放松狀態(tài)下進行,故稱“松膨” 松膨與八門技法的掤勁有點區(qū)別,松膨僅是掤勁全過程中的一種形式,只有松膨勁練好了,周身內氣才會耗散不盡,用之不竭,掤擠勁才能飽滿。 談松膨主要闡述內氣問題,想用松膨一詞來概括練內氣的入門方法,有了內氣還要繼續(xù)深研內氣的用法,故而引出松透,松串,松通。一連串的放松要求。 當意氣流動串通于骨骼、肌肉、皮毛之間時,該松的地方一定要放松徹底,松得不徹底反而導致掤勁不足。為了便于上口,我選用松透一詞來表述,切莫把它理解成松得越松越好。初衷只是想把人體松得像水那樣柔和,沒有拙、僵之處。使筋骨間節(jié)節(jié)既能分家又能節(jié)節(jié)貫串。沒有松通,意氣就無法貫串于筋、骨、皮肉之間,意氣不能貫串,經絡就不能暢通。因此練內氣時,一定要體悟松掤、松透、松通的狀況是怎么樣,以便于貫徹便于檢查。只有意氣風發(fā),才能斗志昂揚。 6、松放,松彈,松炸,松空 發(fā)力是陳氏太極拳的標志性動作。初練發(fā)力者,大部分都因肩、臂、腰松不開,一部分力消耗在發(fā)力的過程中了,勁到著力點時威懾力減了不少。為減少內耗,把力發(fā)整,引用松放勁來表述。像手托重物瞬間兩手將其松開、松掉的那種情景。每個發(fā)力不是單靠腳蹬地蹬出的加速度,拳砸過去的形式也不是走直線,而是周身合住勁把力松放出去的,我將此理解為發(fā)力的方法。 松彈也叫抖勁,對方施力于我身時,瞬間發(fā)松彈勁將對方彈出去,像人猛坐到彈簧床墊時,彈簧能把你拋起來,因彈簧受力變形后立即要恢復原狀,彈簧本能地發(fā)揮反彈作用,坐得越猛反彈得越高,將此現狀簡稱為松彈,它是發(fā)力的一種形式 松炸也就是驚炸勁,發(fā)力時完全由內氣往外噴發(fā)而成,像炸藥遇到火即刻引爆,動如閃電,聲似悶雷那樣沉恐,它是爆發(fā)力的一種形式。 松空是當人進入太極境界時,一種勿忘勿助狀態(tài)下,全身松靜得像個氣球,達到了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內氣在體內運行流動完全像天空中的行云,是那么輕盈,氣到而形隨,外形隨動時猶如流水那樣噴薄而出,連綿不斷,偶爾也像瀑布那樣飛流直下三千尺,十分愜意,只有在松空狀態(tài)下,意、氣、形才能完整結合,骨縫松空才能融納內氣進入、貫通,故松空既是境界也是手段。細觀陳正雷老師打拳時的神韻正是如此!松空狀態(tài)下行云流水般的英姿,令人嘆服。當今太極拳界,誰有此神功,唯我?guī)熽愓滓病N乙灿H身感受到練發(fā)力也要內氣如行云,外形似流水;蓄勁時要像行云,發(fā)力時酷似流水。形成巨浪,撞擊沖擊對方,使對方無依無靠、無處頂抗、站立不穩(wěn)而倒地。 1997年我在海邊工作過半年。每當我站在海邊練拳練發(fā)力時,一面傾聽海濤拍擊堤岸的節(jié)奏聲和觀望大海的壯觀景象,一面回憶著陳老師帶領我們練發(fā)力的情景。濤聲拍打堤岸一次,我也隨之發(fā)力一次,不知不覺中使自己完全融入了大自然之中。在這種狀態(tài)中練功,效率特別高,終于使我練出了陳氏太極拳發(fā)力的特色,同時也總結出松放、松彈、松炸和松空的放松技巧。練發(fā)力有三個層次。第一層必須練好松放勁,及旋貫力即鉆頭勁。第二層再練松彈勁,內氣充沛支撐能使發(fā)力的威力提高一個擋次。最后就是練松炸勁,務必使骨骼,肌肉松透松凈。發(fā)此力全從瞬間驚炸中顯現,內氣外炸,此勁力神威無窮力無比,防不勝防。 7、松鉆、松粘、松隨、松活、松快、松靈 當與人競技時,八門技法用起來也是變化莫測,故在掌握八門技法時還需掌握好松鉆、松粘、松隨、松活、松快、松靈6種基本功法, 松鉆即是陳發(fā)科大師說的“鉆頭勁”,像機床上用麻花鉆頭加工零件時那樣,麻花鉆頭一面旋轉一面還要前進。習拳者也要練這種螺旋鉆勁,與對方推手一搭手就用松沉的螺旋鉆勁直指對方心窩,很實用,也叫旋貫勁。 如果技擊時遇到對方也用此勁進攻你時,你一時難以化解的話,就要改變一下思路,即刻用另一只手(用指掌)發(fā)小勁崩開對方的進攻,這小勁敲擊對方進攻手的內關穴處,這小勁宜快,宜短促地崩擊一下,當發(fā)小勁的手掤開對方進攻后,立刻轉為進攻,可變拳直指對方心窩,也可以順著對方的肩、背方向走勁,變?yōu)槊彼?,用起來得心應手,對方的鉆勁進逼威懾可立刻化為烏有,效果明顯(見附圖(1)發(fā)小勁示意圖)。 松粘就是與對方推手劃圓時,用放松的粘逼勁前掤,逼迫對方的肩、肘,手難守中正。練這種勁時一定要梢節(jié)領勁,中節(jié)隨,根節(jié)沉,松粘勁(即掤勁加擠勁)很實用很輕靈。梢節(jié)做螺旋圓周運動時,一定把勁領好,弧要劃圓,中節(jié)隨要隨的靈,隨的協(xié)調宜靈、快、活,一氣呵成。 松隨就是推手中的沾粘連隨的隨,粘要粘的如膠似漆不易離開,隨要隨的不即不離,恰如其分。隨慢了就丟勁,隨快了則頂勁,松隨也同時檢驗著松柔的水平,柔得好才能隨的好。 松粘,松隨過程中,一定要結合活、快、靈,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
|
|